浅谈中国画工笔人物的用线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艺苑杂谈[摘 要]何家英是我国当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之一,他的工笔画作品以真切、圣洁、感伤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创作构思以及朴素、淡雅的艺术品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现代工笔画新形态的创造者。
他为中国工笔画的繁荣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精神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
从何家英工笔画的创新性入手,分析其工笔画在技法、语言以及表现主题上的创新和突破,结合他众多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充分挖掘何家英作品中的创新元素,深入探究其中体现的作者的绘画思考和精神世界及对创作工笔人物画的启示。
[关键词]何家英;工笔人物画;创新性;时代性[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57-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谢文彬.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和时代性[J].天工,2023(20):57-59.谢文彬 太原师范学院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作者简介:谢文彬(1998—),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中国画方向)。
一、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中国绘画一直强调民族的审美与文化,其中的工笔人物画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体现出了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注重对客观物体机械式的描写,注重创作者主观精神和对人物神态的描绘和表达,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将形、神二者有机统一,将主客观结合的观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使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比如战国时期的人物画《人物龙凤图》,其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物画创作开始出现独立的画幅;汉代的工笔人物画趋于成熟,体现出人物画的写意性特点,不仅有精美的人物画像,也有抽象变形的人物画作品;魏晋时期的人物画更加精练,宗教画开始盛行,也首次出现了人物画论;盛唐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出现了“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人物形体圆润、形象饱满,画作设色明艳真实,人物表现也出现了罩染、分染结合的多种手法,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昌盛;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发展并不明显,不过也出现了像任伯年这样揭露社会现实的人物画画家。
浅谈中国画专业教学中的线性素描

浅谈中国画专业教学中的线性素描作者:王晓睿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11期内容提要:线性素描是认识中国画线条特殊性的重要渠道。
由于长期受到光影素描教学的影响,学生无法在短期完成素描与中国画思维之间的转化与融合。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线性素描教学在中国人物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线性素描教学提出一些实践性思考。
关键词:素描;白描;线造型;光影;转化按照广义的理解,白描也属于素描的一种。
白描具有以线造型、写意性与强调书法用笔的特点,这些也是中国画的共同特点。
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
线描教学在整个中国画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白描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为造型手段,完全依靠不同的毛笔线条来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对象的空间和质感,同时形成画面中的节奏和韵律,形成独特的形式美感。
而对于刚刚进入中国画专业的新生而言,直接由铅笔素描转向毛笔线描進行中国画造型训练是有难度的。
素描进入中国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画基础训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人物画方面更为突出。
中国画工具不易修改,而素描工具简单、色彩单一、易修改,因此素描更容易通过形体结构、比例、空间、动势.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研究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
对于当代中国人物画写生和人物画创作而言,严谨的造型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要肯定素描造型对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学生在分专业之前基本上是通过光影素描来学习造型知识的,并且认为“素描”就是光影素描。
这种不全面的理解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国画专业教学的线描阶段后,无法直接、快速地把造型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素描技法与中国画之间的转化与融合。
光影素描中的写实性圆雕与白描较平面化的形式美感是有差别的,这主要就是不同的塑造形体的方法表现的差别。
而线性素描把中国画的线与西方素描的体面结合起来,以浅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象,恰好成为光影素描与线描之间的桥梁,排除了大部分新生很难跨越的关于素描与中国画相关的结构、空间、线条等因素的障碍。
关于中国画工笔人物的线条魅力解读

关于中国画工笔人物的线条魅力解读作者:刘瑜娴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7期【摘要】工笔人物是记录人物主要活动,以特定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传统绘画。
文章主要分析了工笔人物线条的魅力,结合工笔画人物特点,对线条运用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线条具有造型、装饰和展示情感的功能。
希望能够通过对线条魅力的合理解读,提高工笔画人物欣赏高度,为相关画作创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魅力;工笔人物;技法创新;造型功能【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48-03【本文著录格式】刘瑜娴.关于中国画工笔人物的线条魅力解读[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48-150.前言工笔画类型较多,其中,工笔画人物由于线条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最引人注意。
最早的工笔人物画出现在周代,经过秦汉与盛唐时期发展,工笔人物画特点更加鲜明,人物线条更加流畅,构思更加巧妙。
下文着重对工笔画人物、线条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工笔线条的魅力进行了发掘。
一、工笔画人物的特点(一)传统工笔画人物特点中国画工笔人物种类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真实的历史故事人物、现实人物,而且包含虚构的仙佛道释,其画风多变,时而奔放,表现人物不羁风格,时而细腻,表现人物温婉品质。
大部分人物雅致清丽,相关画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
以《送子天王图》为例,其工笔画人物线条极为流畅,人物构思巧妙,其中应用了较多墨笔画技巧,将工笔画人物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当代工笔画人物当代工笔画人物在继承传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对造型进行了丰富,基于工笔人物的绘画,融入西方写生艺术特点并注重线条流畅度,注重对形体进行写实,展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工笔画人物的创作,通常会融合多种技法,使人物呈现出较强的表现力。
另外,相关绘画技巧的应用也实现了写意精神与传统绘画的有机结合,通过线条表现手法,使工笔画人物形象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示[2]。
浅谈中国画——白描

1中国画“白描”中国画中有一种作为绘画基础全部用线来表现物体对象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白描”。
无论是写意方向的花鸟、人物,还是书法等艺术,他们的绘画形式大都是以线为基础,借线的不同技法来表现物体对象的形式感,因为是绘画的基础,所以,白描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有句古话说的好,“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而白描正是通过对外在物象的深刻理解与娴熟的技术技巧二者基础之上进行主观再创造,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式的情与景的深刻交融,并将自己真挚的情感通过这种形式流露出来。
白描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绘画形式存在于画坛,也可作为中国画的基础而出现。
白描“素朴而又不缺少内涵”,其构成构图追求简单朴实,对画面的层次要求比较严谨要主次分明,线条更是讲究力度的大小以及墨色干湿浓淡清,画面表现出来了独特的象征性,极具审美价值。
2白描的写意性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之一,不论疏密体材,都代表着中国画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绘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中的“线”,绝非直观看到的单一的“轮廓线”,用笔之时的流动变化,蕴藏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代表着某种精神诉求,线条传达出更多的人文内涵,显示了意蕴不凡的深刻含义。
所以,中国画的线不仅在表现方面展示出了形面与体积,还释放出了盎然的生命力,反应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
这就说明了中国画一定是先从写实开始一步步转向写意。
从古至今,可以说中国画讲究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之所以说“似与不似”,是因为中国画以独具特色的绘画理论,表现出不受时空约束又具概括性的主观情感抒发。
它不求得形似,但足以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高雅情趣,强调了人文修养与至高无上的精神。
白描,不论疏密体材,它都不是再现艺术,而是一种心灵上感悟的抒发,与西洋绘画有着较大差异,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技法章程,西洋绘画都是力求最后的效果是具象的,中国绘画追求的则是意象的,所以说中国画白描具有写意性。
3白描的书法性白描,用笔很是关键,近乎书法。
浅谈中国画之白描艺术

071艺术评论浅谈中国画之白描艺术王仲彦对白描的产生和发展的了解,以及对其运用手法的掌握,是今人学习中国画时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对中国绘画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对象。
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彩陶上用粗细不等的线条,能熟练而巧妙地画出各种花纹,这就为我们中国画的线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我们能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中看出,当时就已经可以用精美挺拔的线条绘制作品了,有史考证,那幅作品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幅白描画。
线描的发展中,先师们留下的足迹更为宝贵。
他们无论是重彩、淡彩和水墨,大都是先用线条塑造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神态气质的,而古人在线描上的特色表现,更是各有特色,各具千秋。
比如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中,线条的特点是刚柔挺秀,如春蚕吐丝,软中有劲,虽有色彩辅助,但都是以勾勒线条为主的作品。
到谢赫“六法”的排列次序中,更可以看出“骨法用笔”的重要地位。
六朝三杰,即三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吸取了外来画作做养料,但他们没被喧宾夺主,仍然是以线为主,并各有独特之处,反倒充分发展了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
到了初唐时期,画家们的勾线在张僧繇的基础上更加坚实挺拔,比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线条就更加长挺刚劲,硬中带韧,厚实庄重。
还有周昉和张萱的《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里,那铁线的勾勒,秀劲纤细而有弹力,线条不光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还体现出唐代美人生动的形象特点。
中国线描的艺术到了吴道子时已成历史上的高峰,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笔法非常超妙,当时其他名人称其为“百代画圣”一点不为过。
到了宋代,没有哪个画壁画的画家不崇拜他,但一直没有人在吴道子的传统上向前发展,只有李龙眠,他改变了吴道子的粗线条,恢复到顾恺之的铁线描,扫去粉黛,不施丹青,运用生动多变的线描作画,但却比顾恺之的更加精细,更有韧性,细如发丝且劲如铁线,作品完全以勾线为主,形成线的艺术之完整体系,创出了所谓的“白描”,成为我国开创白描画法的一代宗师。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山西大学山西省太原市 030021摘要何家英是当代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尤为突出。
何家英的作品在一些地方也融入了西方的素描,他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在他的作品中,继承传统、融合中西更是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立足于何家英艺术创作思想轨迹及代表作品,分析其笔下女性人物形貌造型特征及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从美学角度对何家英的审美思想进行初步梳理,重点研究其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表达。
关键词:何家英;工笔人物;女性形象;情感表达一前言何家英是当代画坛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他在立足于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之上,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似之处,在对于改革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不断创新,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在实践中,他注重写实与传神,在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上做出了贡献。
何家英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酸葡萄》、《秋冥》、《山地》等。
本文以何家英的主要代表作品《酸葡萄》为例,探讨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画中女性人物流露出的情感。
分析其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特征及精神气质,进一步探讨他的作品具有的现代审美价值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史的影响。
二何家英《酸葡萄》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一)女性形象典型案例分析在其代表作品《酸葡萄》中,何家英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五位现代城市女性在葡萄架下吹箫、摘葡萄、看书等的生活场景,描绘出了精致、知性、典雅的新女性形象,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片文雅幽静、充满书香气的意境。
《酸葡萄》整个画面以葡萄架为主要框架,画中主体人物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同时,画面又以姿势的变化打破呆板,展现了造型与节奏的完美契合。
观察作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位身着黑领条纹上衣,一袭黑色长裙的女青年,她面对观众,蓬松的大波浪披肩长发以及淡淡脸上的妆容都是属于现代知识女性的浪漫。
她手拿葡萄准备放入嘴中,从她的神态中似乎能够感觉到葡萄酸酸的味道;在画面的最左侧坐着一位正在吹笛子的女孩,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紧挨着她的是一位身穿粉花连衣裙的女性,左手放于膝盖,右手支着地面,脸微微侧转,似乎正优雅地坐在树下认真地聆听着笛声;画面的最右面是一位穿着白色上衣,下穿蓝白相间连衣裙的女子,面对着左侧,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正在专心得看着,并与另外几位女子形成呼应;最后,画面中还有一位身着白色蕾丝连衣裙的女孩正在踮起脚尖摘葡萄。
工笔人物画肌理技法探究

工笔人物画肌理技法探究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其以精细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力著称。
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
本文将探究工笔人物画中的肌理技法,并探讨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肌理是指材质在透过触觉、视觉等感知方式进行瞬间意识发生的多样性,它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物体表面的纹理、纹络和线条等视觉效果,通过对肌理的描绘,画家可以增加作品的逼真感和立体感。
在工笔人物画中,肌理技法的运用主要包括:骨法、皴法、点法、染法等。
骨法是工笔人物画中最常见的表现肌理的技法之一。
它是通过线条的浓淡变化和细腻的用笔来描绘人物的肌肤、织物以及其他物体的纹理。
画家通过掌握骨法,可以将人物的皮肤、头发、衣物等肌理特征描绘得十分生动逼真。
例如,画家可以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来描摹人物的皱纹、皮肤质感等。
皴法是通过一系列勾勒交错的细小笔触来形成颜色层次,达到描绘出肌肤和纹理的效果。
利用皴法,画家可以将人物的皮肤和头发的纹理、形态表现得更加栩栩如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例如,画家可以使用不同宽度和密度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脸颊纹理、眉毛和睫毛的形态、衣物的纹理等。
点法是通过运用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点来描绘肌肤、织物等物体的纹理。
画家可以运用点法来表现人物的皮肤细腻的质感、纹理的微妙变化等细节。
例如,画家可以用较精细的点来描绘人物的皮肤的纹络,用较大且颜色稍微变化的点来描绘人物的肌肤的光泽。
染法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色彩和层次来描绘肌肤和织物的纹理和质感。
画家可以通过把细节表现在人物的肌肤和衣物上,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例如,画家可以使用深浅不同的渐变色彩来描绘人物的皮肤质感,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叠加来描绘衣物的纹理。
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重要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肌理的细致描绘,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强观众的审美享受。
绘画中的肌理技法也是画家表现对物体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肌理的描绘,画家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个性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工笔人物的用线
作者:李晓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
摘 ; 要:何谓线?线即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种有动态的形式。
线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试图从线的一体性、审美特性、装饰性和线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这几方面来对线进行研究。
关键词:线;运用;中国画工笔人物;作用
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149-01
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方绘画艺术思潮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人物画及线条的探寻。
何家英、刘泉义、张见、罗寒蕾等现代画家赋予了中国工笔人物画更多元的现代语汇,使线条具有个性皆异的时尚味觉。
空前活跃的创作空间,打破了历代领袖群伦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局面,不断地创新使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呈现丰富的多样性,进入千峰竞秀的飞跃发展时期。
线,作为中国画技法的表征,源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审美习性。
在众多的画种中,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
工笔画中的线是工笔人物画的基本造型手段,它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探索,形成了既有外在美又有生命的节奏、情感和美学气质的审美特性,它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美学内涵。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的重要性
(一)线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体性
线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两者是不可剥离的整体。
就线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关系的研究中,我国著名学者童书业先生说过中国人物画最重要的是线条的画法,以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去掉线条描法,就很难作成人物画,人物画的衣纹描法,与山水画的皴法,作用基本相同。
但人物画中的线根根清晰可见,落到实处,而皴法看起来就比较模糊。
自先秦时代线的早起萌芽到近现代线的振兴,工笔人物画的通常画法,都主要由线条构成,线是构成整个人物画的最根本的要素。
(二)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审美特性
1.线造型的节奏性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是形象在画中的存在形式。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中飞扬的天衣,一根根流动的线条,或婉转流利,或波折起伏,或直曲,或斜扬,或密集,或疏旷,或
藏,或露,虚实相生的行笔痕迹无不展现生命的律动,载满了生命之气,通幅观之,长线飞舞,衣裙飘扬,足令“满壁风动”。
2.线造型的写形性
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最初的功用就是写形,随着审美趣味的发展,线的写形性已不是严格的形的再现,而是可以在形之外有所创造,成功的作品需要创造个性化的形象,个性化的形象需要个性化的线条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替换。
周昉、张萱的仕女如果换成陈洪绶方折、顿挫明显的线条就不能体现贵妇的雍容华贵,同样,何家英的人物如果换成张见的装饰性线型将毫无韵味,可见,线的写形性表现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的。
3.线造型的装饰性
无论是元代的永乐宫《朝元图》还是当代画家刘金贵的作品《三月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
永乐宫的《朝元图》线条既流畅有严谨;刘金贵的《三月三》线条排列有序。
装饰性在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型运用于时代背景有关
中国现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则在当今多元、融合的时代语境下,与工笔人物绘画创作中参用西方写生关照,减弱色彩渲染,强调用笔,在线条笔法中渗透出西方式的中国现代意味,也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型运用与对象表现有关
如顾宏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人物的脸部和手部以娇柔美圆的线条来表现;在《阮修沽酒图》中以硬朗粗犷的线条表现男性的刚毅;在《华山五老图卷》中则以较朴素迟拙的线条表现老者的徐缓豁达。
(三)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型运用与个人情志有关
中国工笔人物画及线条之所以有永恒之美,在于其不仅是物象的反映,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和个人情志的反映。
自古画者中“缘物寄情”,即表现人物等绘画对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再现,重要的是描绘人的情感。
三、结语
要想画好一幅工笔人物画,首先要了解线的演进、线在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以及线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
线是画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因素。
在现在的工笔绘画创作中,我们通常都
是从写生中提炼素材,注重线的运用,特别是线的虚实关系和线的组织关系直接影响整个人物绘画的画面中。
工笔人物写生用线的组织与变化,主要是从衣纹上来表现。
首先,一张线描人物写生,既要有实线的构成,也需要虚线来做辅助。
实线和虚线共同构成了线的表现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取舍线条是写生最基本的艺术处理手段,要根据画面需要适当取舍,取则繁,舍则简。
线排列的远近关系则构成了疏密。
总之,线的实与虚,取与舍,疏与密,都是造型的一部分。
用线塑造形体,以形写神,以达到工笔人物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魏玮.线描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唐秀玲.工笔人物技法新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