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故事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一张伯的儿子水生读完大学回农村来了,消息传开之后,村里可是炸开了锅。
现在农村里稍有点劳力的谁不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里的可都是些老弱病残。
村里人都说水生这小子没出息,怕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回乡当“地主”张伯听了这些话一直生闷气不理睬水生。
张伯的老婆死得早,他一个大男人含辛茹苦把水生拉扯大,还供他上了大学,原指望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可水生却偏偏倔着性子要回农村来种地。
水生对张伯说:“爹,我的事你别操心,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几百万,大家都挤破脑袋想留在城里,可现实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处处皆有,相反,农村荒了那么多的地没人种。
可惜啊!你老人家是不知道,现在的土地可是宝,可以说一寸土地一寸金,我回来可是要当地主的。
”一听这话张伯更气了:“村里现在到处都荒着地,你娃有本事就全拿去种了。
”水生笑了:“这些地我打算都租了,不过我不种,我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城里人交钱来种……”水生讲得眉飞色舞,张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心里却开始打起鼓来:水生这娃该不是读书读傻了吧?让城里人下乡交钱来种地,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水生这边可没有闲着,他找到村支书要求把全村人召集起来开会。
水生说:“乡亲们,你们种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就300来块钱吧,何况现在还荒着没有劳力种,我决定以每亩每年500块钱的租金把你们的荒地全租了。
”水生一句话把会上的人全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人出声,全不知水生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最后村支书站出来表态:“行,你要都拿去,我们村少说也有300亩的荒地,大家可不都为这些荒着的地犯愁呢,不给钱都让你种,可是你小子种得了吗?”“是啊,这么多的地你怎么种啊?”“你可要想好了,全村荒地整打整的按300亩计算,你一年就得要付15万块啊,这些地里可没有金娃娃!”好心的村民们都为水生算着账,为他担心着。
是啊,在这个村子里,可从来还没有人见到过15万块这么多的钱呢。
水生说:“谢谢大家为我算这一笔账。
大学生农村创业路故事.doc

大学生农村创业路故事大学生农村创业路故事1:海归硕士回乡种红薯创业一季赚百万李建峰在晾晒粉条600亩的红薯地一望无际,十几位工人一字排开,在认真地给刚钻出地面的红薯苗追施营养有机肥这是记者5月24日在沈丘县纸店镇小李庄村看到的景象,这片红薯地的负责人,就是海归硕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学生涯,李建峰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甚至是农业生产模式,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回国以后的李建峰踌躇满志,渴望将自己在外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本来回国以后李建峰主要负责家里服装厂的管理工作,因为公司是在乡镇,所以平常接触农村群众的机会也比较多。
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仍在延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家一小块地,基本都在种植粮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
李建峰说,他通过与这些群众的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只是发展特色种植受市场行情制约有风险,村民们不敢冒险,同时又被土地制约,不能外出谋求其它发展,从而导致他们固守现有生活的情况。
我当时就觉得国外的大农场模式可以解决这种矛盾,有少数人把土地承包起来,不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耕作,节约成本和时间,还能将大多数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李建峰说,后来我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和农场模式类似的土地流转,我觉得这种模式还要更好,因为农民不仅从土地上被解脱出来,还能按时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勤快点再外出打工,能拿两份钱。
建设纸店,服务三农可不是一句空话,找到解决之道的李建峰立即着手开始准备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成立了东明农民合作社,并考察合适的种植项目。
他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红薯制品将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人们正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来刺激红薯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目前,不含明矾等任何添加剂的红薯制品,以口感优美而深得消费者青睐。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项目产品,利用网络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络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1:唐山留学生回乡创业库存5万公斤鲜肉待销留学韩国回乡创业的乐亭县庞各庄乡大学生刘凯,带领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2户社员搞野猪养殖,几年来效益一直不错。
去年,他们饲养野猪的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但猪肉销量却不如往年。
眼看快过年了,望着存放在冷库里的5万公斤鲜野猪肉,刘凯很是着急。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的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看到,占地24亩的9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是用钢筋围成的一个个约12平方米的野猪圈,机灵可爱的小乳猪、健康活泼的保育猪、肥头大耳的育肥猪,有的在欢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水解渴。
刘凯介绍,这些猪都是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母猪杂交的二代产品。
2007年,刘凯从韩国忠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
2008年,刘凯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妻子结婚。
2009年,养猪市场瘦肉精添加严重,刘凯经吉林延边朋友介绍,买来长白山奔跑野猪饲养,家人和朋友吃过野猪肉后,都认为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
从此,刘凯便萌生了养殖野猪的想法,他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引进108头长白山奔跑野猪,饲料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长周期为1年半左右。
该项目作为乐亭县畜牧行业的龙头,也得到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帮扶和支持。
经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其养殖的野猪磺胺类、金霉素、土霉素等12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6年来,他们已经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用于猪舍改造、聘请畜牧专家、青储1000多吨甜玉米芯发酵饲料及猪场日常管理经营。
2014年,刘凯带领102户村民建起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往年野猪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大学生返乡创业越来越受重视,进城回乡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比较重要问题。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欢迎阅读。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一进城?还是回乡?面对今年并不太好的就业形势,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在廊坊永清县,一个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农家院",红红火火的经营现状,也许能给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创业上以新的启示。
一个乡村游创业样本地道乡村特色快乐城里人从电大毕业到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以浓浓的农家“味道”令不少城里人流连忘返。
李春明,廊坊永清县杨家营村人,2000年廊坊电大毕业。
先前在廊坊、北京从事设计工作,2004年终究还是选择回乡,目前办了个次接待能力200多人的“大丰收”农家院,经营得十分红火。
从电大毕业到回家乡自主创业,李春明的4年在城市里工作的经历催生萌发了他回乡创业的梦想。
“2004年,我在北京家具设计公司工作,那时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吧,还不错。
”李春明说,当年从廊坊电大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也好,在廊坊、北京奋斗了4年,虽然收入还说得过去,但心里还是觉得尽管自己努力工作,但那事业不是自己的。
一天,李春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刘老根》,突然觉得那里边的无公害蔬菜什么的跟老家很像,一下子,他的心里豁然开朗了。
他回家考察了老家那刚刚有的七八家农家游院落,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在自己老家做“龙泉山庄”一样的餐饮、住宿、采摘旅游项目。
随即,他辞了职。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已是小有名气了。
今年春节,在还未进院的地方就已经整齐的排放着各种豪华轿车了,李春明则正忙前忙后地接待着各地游客,脸上笑开了花。
说起生意的红火,李春明说语中透着喜悦,“去年欧美大使馆的人也来过。
”农家院在旅游的高峰时,日接待量在200人次以上,日均收益超过5000元。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创业和就业。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事例:
1. 王利,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开一家小
吃店。
他在家乡的一个繁华商圈租下一间小店面,开始经营烤肉串和冷饮等小吃。
通过他的努力和勤奋,他的小吃店生意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现在,他已经拥有了多家连锁店,并成为当地小吃行业的佼佼者。
2. 张磊,一个外出打工多年的年轻人,在外面打拼了多年后,
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他在家乡租下一处土地,开始开垦种植。
他通过耕地、种植、收割等一系列劳动,将自己的田地打造成了一块富饶的果蔬种植基地。
现在,他的果蔬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果蔬行业的龙头企业。
3. 李明,一个退役军人,退役后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他在家门
口开了一家小型的农产品超市。
他的农产品来自当地的农民,质量有保障,价格合理,很快就吸引了周边居民的关注。
现在,他的农产品超市已经扩大规模,成为了当地农产品采购的主要场所。
这些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事例,展示了年轻人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的美好前景。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 -。
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学⽣返乡创业案例⼤学⽣返乡创业案例(通⽤12篇)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优化整合,从⽽创造出更⼤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接下来由⼩编为⼤家整理出⼤学⽣返乡创业案例(通⽤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返乡创业案例篇1 20xx年9⽉,从宁夏⼤学⽣物⼯程学院毕业的李成,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和回报家乡的决⼼,放弃了城市⾥⼀份稳定的私企⼯作,回到家乡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开始了他的养⽜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李成得到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的5万元⽆息贷款⽀持,他购进40头⾁⽜,并吸纳当地养⽜户成⽴了宏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满怀初次创业的激情,李成天天钻⽜棚、学技术、研究饲料配⽅,当起了⽜倌。
就在饲养初现成效的时候,他的⽜感染了⽜瘟,⼤部分⾁⽜病死,损失巨⼤。
遭受重创的李成没有⽓馁,他三番五次前往银川请教YBC创业导师。
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李成分析⾃⼰失败的原因,决⼼重振旗⿎。
通过严格管理、学习养殖防疫等实⽤技术,并在购进⾁⽜的时候签订⾁⽜“健康合同”,合作社逐渐开始赢利。
⽬前,李成创办的⾁⽜养殖合作社已发展社员45户、⾁⽜存栏量260多头,初步实现了⾁⽜繁殖、饲养、防疫、销售⼀条龙。
⽬前,李成正四处筹措资⾦,计划在家乡建⽴⼀个⾁⽜产业基地,发展⾁⽜屠宰等后续加⼯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向富裕。
⼤学⽣返乡创业案例篇2 今年29岁的揭花蓉是凤鸣镇龙洞村4组⼈,20xx年在成都⼤学毕业后⼀直在那⾥打拼。
⼏年后,她放弃城市打拼,决定返乡养殖蚯蚓。
说⼲就⼲。
回到家乡的揭花蓉姐弟俩在⽗母的⽀持下,投⼊10多万元,承包了附近村民1公顷多⼟地,从成都引进优良蚯蚓品种,请朋友进⾏技术指导,在⽹上查阅相关知识。
就这样,他们的蚯蚓养殖⼯作开始了。
揭花蓉在成都⼯作⽣活时,看到有⼈⽤⽜粪养殖蚯蚓,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既消除了⽜粪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改良⼟壤,还能增加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考入四川理工大学学习,出生在农村的他从小就喜爱体育运动,在学校常参加体育比赛。
“大学第二年,我向学校申请了留籍离校,除了重要课程及考试、校运会等回学校外,平常自由分配时间。
”马丁说,学校是充实知识的地方,但校外能丰富个人技能,增长见识。
马丁选择的第一份兼职工作是学做健身教练,他在做兼职那段时间,时常跟总经理一起学习器械销售和维修与维护管理。
2009年下半年,还没毕业的马丁在一家健身器械管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
马丁大学毕业,他又大胆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副总经理一职,选择了返回家乡长宁创业。
“长宁是一个极其休闲的城市,生态、健康产业将成为长宁的朝阳产业。
所以,我选择在家乡创业。
”马丁说,人们对健康非常关注,但对健身却不怎么了解,应该是有市场的。
就这样,24岁的马丁回到家乡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创业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经过努力,他说服了家人,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紧接着,资金成了马丁最大的困难。
“租场地、买器械、装修等,初步估算也要40万元。
每天就东奔西跑找亲戚朋友借、找银行贷筹钱,最终,在各方努力和长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还是搞起来了。
”马丁说,最初他只招了4个工作员作为营销团队,还需要手把手去教去带,为了提升服务,他还把员工送到其他大型健身房学习。
“我们的会员已发展到近3000人,年毛利润近3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个。
”马丁说,健身俱乐部吸纳了一些大学生,同时,他们平时也乐于帮助想创业的大学生,他会给出他们讲自己的创业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
学子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