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加以考虑,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内容不全面、专家评价不客观、公众参与度低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评估内容不全面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往往只关注项目的直接影响,对间接和累积影响较少关注。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环境问题,给环境带来更大的损害。
解决方法:1. 加强评估范围的确定,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直接影响,还要考虑其间接和累积影响。
2. 在评估过程中应考虑与项目相互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水体、大气、土壤等,以综合评估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二、专家评价不客观专家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可能存在主观因素过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不能准确体现实际情况。
解决方法:1. 选用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声誉的专家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2. 加强专家培训,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三、公众参与度低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信息公开和透明度,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公众参与度低、意见不被采纳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与公众意见脱节。
解决方法:1.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他们参与的权利。
2. 提供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评论和提出意见。
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公众意见得到充分考虑和采纳。
四、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在一些情况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环境规定的违反或过度轻视,但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解决方法:1. 加强环境监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2. 提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以起到威慑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环境,各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
本文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评价单位往往在提供信息时存在隐瞒和篡改的情况,使得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
评价报告的发布和公开程度也较低,公众很难获取到相关的评价信息。
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了解,也很难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2. 缺乏参与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评价活动往往是由相关部门和企业独立进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被征求和采纳。
这导致了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评价结果很难客观反映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
3. 专业性不足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性较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专业人员的数量比较有限;一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4. 监管不力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企业和评价单位往往可以轻易规避监管,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和不客观。
二、对策分析1. 加强信息公开针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评价单位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必须公开信息,并对相关评价报告进行公开。
加强信息公开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使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持续关注。
2.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为了增强公众的参与度,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参与机制,要求评价单位在开展评价活动时必须主动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IA)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工作,旨在对规划、建设、建设等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程序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社会参与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来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评价质量。
1.程序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不完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存在环评手续审核流程不清、环评报告审查不严等情况,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了质疑。
2.评价方法不科学在进行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有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未能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缺乏数据支撑,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
3.社会参与不足在一些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对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
这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民主性受到了质疑。
4.评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专业的环评人员进行,但是在一些地方,评价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限,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影响。
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为了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不完善的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并加强对程序的监督和管理。
对环评手续审核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加强环评报告审查工作,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合规、完整和严格。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广泛参与,建立健全的社会参与机制,及时公开环评信息,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公正性和民主性。
为了提高评价人员的素质,应该加大对环评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力度,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评价人员具备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新建工程、项目或政策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以及可能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 数据不准确或不全面: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环境监测数据、土地使用数据、气象数据等。
不准确或不全面的数据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误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并进行合理的数据验证和纠正。
可以开展野外调查和实地观察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2. 方法不一致或过时: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准则可能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有时,评价方法可能已过时或不适用于特定的工程或项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价人员应该了解最新的评价方法和准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 专业能力不足: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等。
有些评价人员可能缺乏这些专业背景和经验,导致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为了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专业认证来提高其技能水平,并建立专业团队来共同完成评估工作。
4. 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在一些情况下,评价人员可能面临利益冲突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其评价偏袒某一方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评价人员应该遵循科学、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并建立透明的评价过程,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意见被充分考虑。
5. 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不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
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往往不足,导致评价结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参与活动,并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参与渠道。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解决。
这些措施包括确保数据准确和全面、更新评价方法和准则、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遵循科学和公正的原则、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见收集等。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公众参与度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问题分析1.环评缺乏实效性在一些地方,环评工作只是“表面功夫”,过程不严谨、环评效果不显著,无法从根本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环评工作缺少目标性,缺少效益性,出现了“办证为目的,环保为形式”的现象。
2.环评的前期工作不足环评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场地勘察工作较为薄弱,只是“显视性”的观察,并未做到针对性、深度分析,导致环评的质量不能保证,进而影响环保效果。
3.环评数据处理问题环评数据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前期数据采集精度不够高、数据存储和管理不严谨等问题,导致评价的基础不牢固,评价的结果并不清晰、准确。
4.环评机构考核机制不完善当前的环评机构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真正起到“激励、约束、规范、引导”的作用,一些环评机构只能靠处理事务来维持生存,奖惩机制不明确,影响了环评机构的工作质量。
5.缺乏公众参与目前,部分地区环评工作中缺乏公众参与,公众对环评的意见反馈不足,降低了环评的透明度、公正性、公信力。
二、解决方法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性,需要从制定环评标准、积极推动环保政策、加强环保管理、建立环评信用体系等方面入手,使环评工作真正落实到制定环保目标,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环评前期工作是环评工作的基础,要注重细节和研究分析。
因此,环评机构应加强对资料收集、勘查、分析等前期工作的重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环评工作中,要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保障评价数据的精准处理,确保评价的结果真实准确。
加强对环评机构的考核,严格实施奖惩机制,使环评机构工作质量更有保障。
同时,加强对环评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环评的专业水平和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1. 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准确的数据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数据收集不完善、调查不全面等原因,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2. 评价方法不科学、不合理: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当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但现实中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导致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3. 参与主体不充分、参与程度不高: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是集众多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的综合结果,但实际中存在参与主体不充分、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导致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不足。
4. 缺乏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配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协同配合,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交流不够及时,导致评价工作的综合效果不理想。
二、解决方法:1. 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
2. 完善评价方法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体系,将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推动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3. 加强参与主体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加强对参与主体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参与程度和质量。
在评价过程中,重视各方意见的收集和整合,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公正。
4. 加强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往往存在评估不够全面和客观的问题。
评估可能只关注特定的环境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影响。
评估人员可能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2. 缺乏参与和透明度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和透明度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众往往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对评估结果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
3. 缺乏科学性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基于科学的研究和数据分析,然而在实际评估中,可能存在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
评估结论可能基于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数据,导致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4. 缺乏监督和督导在一些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监督和督导,导致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合规或不当行为,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解决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评估过程的监督和督导,确保评估的公正、客观和科学。
2. 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确保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公众参与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确保公众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了解和监督,提高评估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4. 科学研究和数据采集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确保评估过程和结果基于科学的依据,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机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机制,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公众参与和透明度、科学研究和数据采集以及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对项目拟建设或拟进行的环墨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并对其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该过程是为了保护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行为。
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或者不完善。
本文将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独立性在一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机构可能受到项目建设方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一些评价机构可能会为了争取项目的合作机会而放弃独立性,使得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2. 缺乏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往往缺乏对公众的有效参与。
公众对于项目的环境影响可能有独特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听取和重视,就会损害公众的利益,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和准确。
3. 缺乏科学性有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不重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评价工作应该依据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但现实中有些评价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可靠。
4. 缺乏时效性在一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周期可能过长,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
在项目实施前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但如果评价周期过长,就不能及时发现项目的环境风险和问题,造成环境损害。
5. 缺乏专业人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现实中存在着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情况。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可能导致评价工作的质量不高,评价结果不准确,从而影响项目的环境效益。
二、解决方法1. 加强监管和执法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评价机构和人员进行制度性的监督,确保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要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加强对评价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并建立失信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提高违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施行以后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具体防治对策和措施。
本文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总结了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环评机构存在质量和管理问题、导则体系不够完善、公众参与问题突出,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机构;导则;公众参与Abstract: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sising and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proje ct,and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devel opment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China.It analysised the p roblem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our country:the responsibilit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not clear;quality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exists i n EIA agencies;guidance system is not complete;the problem of public participa tion is seriou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Key word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 agencies;guidelines;public parti cipation科技的持续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社会经济取得巨大的收获,于此同时却也造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们越来越关心怎样才能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环境影响评价即EIA[1],指的是对规划及建设项目、国家政策实施之后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制定相关计划和方案来预防或减少产生的有害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引入和实施可以使人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但当时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局限:只在一些新建大中型项目中进行,只做一种被动的反应性评价,对项目的引起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效应考虑不周。
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得到了拓宽,大区域的项目与项目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003 年我国颁布实施环评法,利用法律条文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规范,对环境影响评工作的正确开展起到了很大帮助。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环评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使得技术人员队伍更加规范化。
2 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和武汉市等地区作为首批试点地区进行规划环评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试点的成功使得更多地区加入进来,规划环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2]。
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实施更加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2.1法律法规责任描述不明确现行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法律责任方面的说明不明确。
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二十条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3],该法虽然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选择作出了规定,但没有明确违反此规定的责任方所应承担的后果。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五条虽然对违法审批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但没有指明具体哪一级部门来执行行政处罚[4]。
2.2环评机构存在质量和管理问题2010年6月23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2009 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在被抽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四成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存在质量或管理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抽查中有40名因违规受到了点名批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质量较差”的比例达到了17%[5]。
大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6],具体表现为资质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中重要文件缺失严重,资质证书、用章使用不规范;人员管理方面:专职人员水平较低,队伍建设不合理;质量控制方面:缺乏总体负责人,相关技术缺乏分享交流。
2.3导则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导则体系较为关注的是个体、短期的影响,对宏观战略政策、施工建设和运营报废以后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缺乏相关导则。
现行导则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较为单调,没有对执行力度(是指南性还是强制性)进行准确描述。
内容上缺少如模型应用指导、软件操作规范、实际应用案例等详细的说明,这使得用户在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7]。
环境要素技术导则还缺少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方面的导则。
2.4公众参与问题突出我国公众参与问题主要包括:(1)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狭窄。
主要表现为: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不具备普遍性,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民众都能参与进来。
建设单位对调查对象可内在操作,调查的往往是一些内定的甚至是建设单位一方的人群,而一些受影响比较大的民众不能得到被调查的机会。
(2)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能主动地将所有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并且在公开渠道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所在地群众信息接受的局限性,使得公众不能了解到公开的具体信息。
(3)公众参与的渠道较少。
主要表现为公众通常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被动地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问卷调查的题型一成不变,都是些与调查对象无关、不痛不痒的问题,没有根据项目实施后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关联的问题,(4)对公众意见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为对赞成的意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有条件赞成或反对意见简略提及甚至只字不提[8]。
没有对公众质疑的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没有对公众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民众。
3.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3.1明确法律责任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部分法律法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具体法律责任做出详细说明和规定,如果环保审批部门违反相关规定为建设单位在指定环评机构,如何违规、具体怎么进行处罚都需要在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9],同时对法律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监督。
3.2加强环评机构管理收档清单,并按照清单进行归档材料的准备,若发生归档材料缺失现象则需要进行明确说明并记录在档案中,否则进行经济处罚;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监督,严格管理资质证书的使用,严厉打击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之间存在的借证、卖证、转包等行为[10];为专职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邀请专家教授传道授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配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并合理搭配相关人员;由具备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组建总工办,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严格审查;总结梳理日常环评文件,尤其是管理部门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并在机构内分享交流。
3.3完善导则体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现状对战略环评、人体健康、生态风险、累积影响等宏观、持久影响层面进行跟进研究;加强环境导则的研究力度,对导则中的内容和要求作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现有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环境要素方面的技术导则,如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快全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编制进程。
3.4优化公众参与(1)拓宽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参与的公众不应该只包括可能受影响的人群,还应该涵盖其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群,特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强烈参与意愿的个人,充分展现出民间环保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载体作用[11],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同时为体现公众参与的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公众参与应由与项目无利益关系的机构承担而不是与项目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建设单位和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2)完善信息公开途径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对公众进行调查,并进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又可存档作长期保留。
若公众对项目建设的反馈意见较大,企业应当按照公众的要求采取咨询会、专家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与公众作进一步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与企业、政府等进行真实的有质量的交流[12]。
(3)完善公众参与的形式补充线性的公众参与形式,提高公众的主动性。
不能只是简单的对民众发放调查表或在网上做公示,应该讲项目的详细情况以及实施后所能影响的区域通过公告方式传达出来。
问卷的形式应多种多样,问卷设置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并且可以让公众有机会说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3]。
可将社区或居委会为单位设立常设的环境信息中心,定期向公众发布社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信息,并负责组织公众意见的民意调查。
(4)完善公共意见反馈机制重视公众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反对意见。
决策方应及时将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统计并公开,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修改环评报告,公众可进行跟踪评价[14]。
应对民众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规范反馈机制,及时公开反馈处理结果,并对处理全程进行监督,禁止相关人员私自截留或更改结果,从而保证环评工作的顺利展开。
决策方应当将对反对意见的反馈情况进行信息公开而不是仅仅出具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如不采纳,应详细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并进一步向公众征求意见。
这样可以提升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同时改善民众对环评工作的观念。
4.结束语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在不断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环境影响评价也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同时需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薄弱环节进行完善与加强。
应当借鉴别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通过制度、程序、技术不断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 徐远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科技与企业(1):99.[2] 詹乐音,张敏芝.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J].价值工程.2013,(25):57-58.[3]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4] 黄信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51.[5] 张秀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3):15-16.[6] 侯可斌,杨芳,李卫波,徐振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 13,(22):42-44.[7] 梁鹏,戴文楠,杨常青,刘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初探[J].环境影响评价.2014,(5):10-14.[8] 刘洪燕,代巍.提高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有效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39(6):180-183.[9] 吴红星.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4):55.[10] 刘锦泽.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南科技.2013,(4):164[11] 吴婧,程思莹,张一心.践中取道-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环境保护,2012,(22):45-47.[12] 师吉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4(6):8-9.[13] 庄辛晓.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D].济南:山东大学,2011.[14] 白明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63-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