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翻译史考试试题

1.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view of Catford.⑴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The use of the term “textual material”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in normal conditions it is not the entirety of a SL text which is translated, that is, replaced by TL equivalents. But at one or more levels of language there may be simple replacement, by non-equivalent TL material. Moreover, at one or more levels there may be no replacement at all, but simple transference of SL material into the TL text.The term “equivalent” is clearly a key term.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that of finding TL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A central task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at of 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⑵A formal correspondent is any TL category (unit, class, structure, etc.) which may be said to occupy,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same” place in the economy of the TL as the given SL category occupies in the SL.Formal correspondence can be only approximate, and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ultimately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t some point.3.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Nida?According to Nida,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p12-14)1. 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 “reproducing the message”.To do anything else is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aim)2. 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 (equivalence)3. 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It should studiously avoid “translationese”—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natural)4.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or will want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5. Meaning must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translating, and 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6. Style is said secondary to content, but it is still important. One should not translate poetry as though it were prose, nor expository material as though it were straight narrative.5. Explai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Newmark.①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②Generally, a semantic translation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more awkward, moredetailed, more concentrated, and pursues the thought-processes rather than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mitter. It tends to overtranslate, to be more specific than the original, to include more meanings in its search for one nuance of mean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likely to be smoother, simpler, clearer, more direct, more conventional, 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register of language, tending to undertranslate, i.e. to use more generic, hold-all terms in difficult passages.③A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out of time and local space, where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ephemeral and rooted in its context. A 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rve its author’s idiolect, his peculiar form of expression. It relates to “expres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whe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responds to the vo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④On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that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mmunicative must emphasize the “forc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 he message, e.g.:Beware of the dog!1) 当心狗!2)“狗咬人” 或“狗很凶”Keep off the grass!1)勿踏草坪!2)不要在草坪上行走。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翻译史考试试题学习资料

1.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view of Catford.⑴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The use of the term “textual material”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in normal conditions it is not the entirety of a SL text which is translated, that is, replaced by TL equivalents. But at one or more levels of language there may be simple replacement, by non-equivalent TL material. Moreover, at one or more levels there may be no replacement at all, but simple transference of SL material into the TL text.The term “equivalent” is clearly a key term.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that of finding TL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A central task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at of 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⑵A formal correspondent is any TL category (unit, class, structure, etc.) which may be said to occupy,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same” place in the economy of the TL as the given SL category occupies in the SL.Formal correspondence can be only approximate, and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ultimately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t some point.3.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Nida?According to Nida,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p12-14)1. 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 “reproducing the message”.To do anything else is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aim)2. 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 (equivalence)3. 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It should studiously avoid “translationese”—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natural)4.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or will want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5. Meaning must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translating, and 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6. Style is said secondary to content, but it is still important. One should not translate poetry as though it were prose, nor expository material as though it were straight narrative.5. Explai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Newmark.①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②Generally, a semantic translation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more awkward, moredetailed, more concentrated, and pursues the thought-processes rather than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mitter. It tends to overtranslate, to be more specific than the original, to include more meanings in its search for one nuance of mean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likely to be smoother, simpler, clearer, more direct, more conventional, 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register of language, tending to undertranslate, i.e. to use more generic, hold-all terms in difficult passages.③A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out of time and local space, where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ephemeral and rooted in its context. A 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rve it s author’s idiolect, his peculiar form of expression. It relates to “expres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whe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responds to the vo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④On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that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mmunicative must emphasize the “forc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e.g.:Beware of the dog!1) 当心狗!2)“狗咬人” 或“狗很凶”Keep off the grass!1)勿踏草坪!2)不要在草坪上行走。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方翻译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西方翻译理论试题及答案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各有特色。
西方翻译理论倾向于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则更侧重于文化和哲学的考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提供一些典型的试题及答案,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和后现代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家和观点。
例如,罗马时期的哲人西塞罗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区分;20世纪初,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
中方翻译理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的翻译。
如鸠摩罗什的“文质论”和玄奘的“五不翻”原则,都体现了对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近现代,中国翻译学者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至今仍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
20世纪中叶,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关注文本的多义性和读者的解读过程。
后现代翻译理论则更加强调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在翻译中的作用。
中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理论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和哲学元素。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开始吸收西方的一些理论,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理论体系。
三、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无论是西方的语言学翻译理论还是中国的文质论,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翻译者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内容和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实践反馈理论翻译实践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案例,翻译学者可以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翻译理论。
四、典型试题及答案1. 试题:请简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
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给学生:中国、西方翻译历史(第一次测验复习题)
中国、西方翻译历史
填空
1译界一般认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当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人()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算起。
2支娄迦谶有位门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三人均为月支国人,故并称(“”)。
3东晋初至隋末这一阶段佛经翻译家开始研究翻译理论,并出现了有组织的官办翻译机构,译经由私译开始转变为()。
4()在对般若经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就是说,翻译时有五种情况译文容易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
5彦琮,今河南省西平县人,我国隋朝的一位佛经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
他在总结了自己和前人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译人(“”)。
6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特点是:一、时间长(前后长达一千多年);二、译量大;三、译者多为________ 。
7中国翻译史的第一时期,即佛经翻译时期,可分为______ 个阶段。
8同治元年(1862年)6月,因为精通外文的人才奇缺,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_____, 直属总
理衙门。
这是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也是一个官办翻译机构。
9翻译沙翁剧作成就最大、最有才华者,当推_____ 。
他在10年间共译出莎剧31个半,
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和《莎士比亚全集》。
10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______ 改名为译学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1.1635—1637年意大利人艾儒略翻译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八卷本问世,成为______ 最早的汉语节译本。
12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翻译中,_______ 开始取代文言文;涌现出了以____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13________ 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篇短短几百字的散文,竟数次修改,字斟句酌,前后达十年之久。
1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间,翻译工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
______ 的翻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
15______ 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人说他狂妄,他觉得自己狂而不妄。
16_______、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英文版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对介绍我国国粹精华功不可没。
17______ 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他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圣经》译本,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18. 11世纪中期大批阿拉伯语作品流入西班牙。
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输入使西班牙中部古城托莱多成为当时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成为欧洲的“_______ ”。
19______ 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
20._______ 翻译研究领域最早提出“异化”“归化”理论的人。
选择
1释道安是第一个总结出译梵为汉的规律的人,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
A直译b意译c音译
2鸠摩罗什-----高僧。
A天竺国b月支国c安息国
3鸠摩罗什一反过去众家的古直风格,主张-----。
他的译文妙趣盎然,有“天然西域语趣”,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
A直译b意译c音译
4----是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文的人,也是我国第一部翻译理论书《辨证论》的作者。
A玄奘b彦琮c鸠摩罗什
5玄奘从事译经19年,共译出《瑜珈师地论》、----- 等75部,共1335卷。
A《安般守意经》b 《摄大乘论》c《大般若经》
6“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是哪位古代翻译家提出的?
a释道安b鸠摩罗什c玄奘
7先后在京师同文馆任职或执教的有很多人。
以下哪位是中国人?
a包尔腾b傅兰雅c李善兰
8严复翻译了下列哪部著作?
a亚当·斯密的《原富》b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c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
9傅雷翻译的主要作品是来自于那种外语?
a英语b法语c俄语
10《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是以下哪位翻译家的译作?
A傅雷b许渊冲c季羡林
11《越南南方短篇小说选》、《老挝短篇小说选》、《莫桑比克战斗诗集》、《巴勒斯坦战斗诗集》;阿尔巴尼亚的《教师》等等,这些作品是在以下哪个时期翻译出版的?
A新中国成立前夕b 文革时期c恢复高考之后
12下面哪个老师是复旦大学的?连淑能何刚强王宏印钟伟合
____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2005,2006, 2007
13经教育部批准,____ 年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翻译专业人才。
2005, 2006, 2007
14______ 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
公元250年,他选择荷马史诗《奥德赛》,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西塞罗, 哲罗姆,安德罗尼柯
15.16C英国______ 希腊语翻译《新约》,1534年《新约》修订本出版。
后被教会被处以火
刑。
威克利夫,廷代尔,查普曼
16中国作品译成西方文字介绍给欧洲读者。
现存最早的中国图书西译本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在16C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_______ 。
《红楼梦》《马可.波罗游记》《明心宝鉴》
17______ 年,安德鲁.布思Andrew Booth和华伦.韦弗Warren Weaver首次提出把计算机用于机译系统。
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推动力的机器翻译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1946, 1976, 1996
18“动态对等”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乔姆斯基Chomsky,劳伦斯.韦努狄Lawrence V enuti,
正误判断
1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世高来到长安。
2译界一般认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当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安息(今印度)国人安世高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算起。
3MTI 是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4《几何原本》最初是由中国人徐光启和英国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
5《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旧约》成书于纪元前,是犹太教经典,原文由希伯来文写成,《新约》成书于一至二世纪下半叶,原文由希腊文写成。
6. 1611年出版的《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 Version,是17C整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
问答(参考题)
1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
2在我国翻译史上,是谁首先主张译者署名?
3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的是指哪三位?
4为什么说玄奘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
5简述佛经翻译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
6佛经翻译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翻译历史上的分水岭?
8徐光启在翻译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9二次大战后以苏联为代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翻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几个明显特点:
10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书中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把翻译分为哪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