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每日一读:《敦煌秋日》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散文《敦煌》阅读答案敦煌学群①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问和风在河床上流淌。
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一具干尸,几块朽木,一堆残砖残瓦,更不用说那些丝绸,那些停在表带上的乐曲,那些飘逸舞动了一千年依旧楚楚动人的肢体,还有那填塞大地问的平静和安详……②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③我从南方来,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敦煌”二字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我最认可的是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
”④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
吹拂的风,沙丘的弧面线,大地与人身的起伏,全都来到这里,来到这些衣带舞动的飞天身上。
是飞天把人间带到了天上。
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表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
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一个民族竟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⑤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那一条小河汩汩淙淙一直流到干涸,养蚕的桑树繁茂了一个个春夏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些绸带一直在洞壁上飘飞。
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
那是生命的狂欢。
这以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这样舞过,这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久违了的舞蹈!⑥一处残存的壁画,两条奔逐的后腿和一副臀尾。
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
连同供给它奔跑的胃,连同它曾经啃食过的草地。
只有臀腿还留在这里。
表达着大地上曾经有过的风驰。
这是怎样一种奔驰哟!两条腿完全腾空,仿佛要把它们刚刚踩踏过的地面一脚踏出去。
踏它个十万八千里。
光亮而厚实的臀部表明它有着足够的膂力――它一奔跑起来。
大地也跟着旋转。
⑦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
《秋日》《蝶恋花 窗外绿阴添几许》《秦楼月》《夜筝》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高翥《秋日》裘万顷《早作》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秋日高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①传响答寒螀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早作裘万顷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③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释]①蛩:蟋蟀。
②螀:蝉类。
③北斗星的勺柄。
1.对这两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歌都从富有秋季特征的景物着笔,如《秋日》中的秋草、寒虫、豆荚花,《早作》中的落叶、篱菊,在诗人眼中,秋季时节的景物,似乎触处皆是诗。
B、两首诗歌对秋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秋日》侧重描画夏末秋初之景,如蟋蟀和蝉感阴气而啼,豆荚花夏末始发,而《早作》侧重描画秋天黎明时分的景色,如北斗横斜,银河隐没,群鸦鸣噪。
C、“衔”字用词精妙,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传神地刻画出了在秋色还不明显的时节小草叶尖上泛起的那一点黄色,使人联想到随之而来的会是秋意浓厚的金色庭院。
D、“缄”字用词精妙。
篱边的菊花含苞待放,香气尚未发散,故曰“缄香”,写出了浓浓的秋意,极有情韵。
E、《早作》描绘了一幅雅洁的秋晨图,诗人由近及远,很有层次地展现了农村黎明时的景色,诗中的篱菊、远山,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从中透露出淡淡的归隐情怀。
2.这两首宋诗对秋景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所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6分)【参考答案】:1、C(3分)E(2分)。
[解析]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为”拟物手法”。
E项“淡淡的归隐情怀”错误,本诗并不象陶诗那样偏于静态和心境的描写,本诗用“乱鸦鸣”三字收束,点染出黎明时的欢闹气氛,这里的菊景山色,在晨风啼鸦的烘托下,显得颇有生气,并无归隐的心境。
2、表现手法:①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秋日》中秋草泛黄、豆荚花伸向邻院为视觉描写,蟋蟀、寒蝉啼鸣为听觉描写;《早作》中井边的梧桐叶飘飞、篱菊待放、北斗横斜、银河隐没、青山数座为视觉描写,乱鸦啼鸣为听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秋景之美。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秋日思旧山唐代:子兰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译文: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注释: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咸:都。
上国:大国,强国,此处指大唐帝国,其实时至九世纪末子兰之时,李唐王朝已衰败至极,即将覆亡,上国是恭维之词。
帝城:首都,都城,此处指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羁旅:寄居作客。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伫:通贮,积储。
指平生所蓄之雄图大志。
赏析:旧山指旧日隐居修行之处,因隐修处多在山林,故称旧山。
这是僧人子兰所写的一首六言律诗。
描写细腻,节奏明朗,情感真挚,寓意深沉,是这首诗的特点。
《秋日》原文赏析及翻译2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古诗简介《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69卷第1首。
元林宗,当是元丹丘。
炼药院,郁贤皓《李白丛考》疑在石门山(今河南叶县西南)。
天宝元年,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为道门威仪,同年李白亦受召入朝,李白之荐主很可能即是元丹丘。
诗词隐隐流露出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长吁”、“凋危”、“冠镊白”、“穷”、“饥”、“时”、“道”、“岂吟叹”、“卷舒”、“空摧残”,虽自我慰勉之辞,亦有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伤感。
翻译/译文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有答案)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②〔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今夜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解读】这是一首怀人诗。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长沙过贾谊宅①刘长卿三年谪宦②此栖迟③,万古惟留楚客④悲。
部编版 上学期九年级语文(第8周)组合阅读训练

2019-2019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第8周)组合阅读【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1~3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写出了风和雪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 “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 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A.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C.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D.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8题。
【甲】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古代诗歌《秋日三首》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2023届新高三一考)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三首秦观其一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谏太宗十思疏》首段阐明此次进谏是针对君王执政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
(2)古人迎客热情,待客周到。
杜甫《客至》中体现热情迎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参考答案】C.【解析】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
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
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16.【参考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
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
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概括诗中展现的动态情景,并点明其衬托出环境和诗人心态宁静的作用。
初三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指导与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指导1.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2.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题解】: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
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3.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1〕,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2〕。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秋日长城 杨献平阅读答案

秋日长城杨献平阅读答案①于我而言,巴丹吉林沙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存在。
喧露物质在这里消弭,万顷黄沙、浩荡大地,与其对应的永远是幽深如虚的天空。
其它如黄羊、毛驴、骏马、骆驼、黑甲虫、红蚂蚁、毒蝎子、红狐、白狐、狼,以及胡杨、蓬棵、骆驼刺、沙枣树、红柳、杨树和芦苇悄然其上,各安天命。
积水也可能很多,但在地下蕴藏,消失速度也在加剧。
唯有不声不响的河流,才是它的红颜知己抑或精神之母。
②一个人在沙漠,所能拥有的,就只是肉身及其喂养品。
孤独占据了庞大地位。
尤其是常年在沙漠生存的异乡者。
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酷冷的冬天,当我在一群歪斜的雪粒中从南太行山区,乘火车,走州过县,幼狼一样落身巴丹吉林沙漠,下车,站在沙砾横生的戈壁滩上,就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坚硬与幽闭气息迅速围裹而来。
闭上眼睛,便会有一些灿烂与剧烈的景象在内心纷纭。
有风尘中的骑士及其跟随者和追击者;有垂帘的雕车以及若隐若现的俏媚、凄楚的面孔;有众多身穿盔甲的人,在黄土夯筑的烽燧和城堡之上瞭望;旗帜上总是有龙,猎猎而边角开裂,剑戟的反光使得四周的黄沙黯淡无光,唯有战士怀乡的叹息与泪水,在月光下寸断柔肠。
③从那时开始,我便成为了巴丹吉林沙漠乃至阿拉善高原、甚或整个西北的异乡者与久居者。
慢慢地我才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古神话的组成部分,涉及的人主要有大禹、周穆王、老子、彭祖等人,甚至还有黄帝和他的母亲。
而巴丹吉林沙漠最本质的角色是游牧民族出入蒙古高原的孔径与前哨。
④最初的民族大致还有乌孙,以及众所周知的大月氏和匈奴。
这三个民族,先后崛起并相互驱逐,形成了发自蒙古高原、波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徒与融合的壮丽景观。
再后来,著名的悲剧人物李陵率五千荆楚弟子、奇才剑客,由弱水河而深入漠北寻击匈奴主力;卫青、霍去病出贺兰山、皋兰山和祁连山,实施了汉帝国对匈奴大部落联盟的精确打击与成功驱逐。
著名的将军路博德以移民屯边的形式,修建了蜿蜒至今外蒙境内的亭障、烽燧和驻军基地。
现在,这些依旧在浩荡的大漠风中留存,以残缺的方式,向时间及其当中的到来者昭示着一种强硬的现实主义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敦煌秋日》
敦煌秋日
刘白羽
在大戈壁滩上驶行一日,迎着灼热的太阳、低度热的空气、灼热的风、遥望远处常常有一片晶光闪亮的湖泊,到跟前一看却依然是黄褐的少砾。
敦煌住所门前有一架葡萄碧绿森森,一下扫去身上脸上的炎尘热气。
次日上午和关山月、黎雄才两位现游月牙泉。
这儿四周全是沙山,第座沙山象一座埃及金字塔,阳光从山的尖顶起照出阴阳两面,黑白分明,风吹得山的棱线象刀裁的一样齐崭而又弯转曲折,构成一幅沙漠图案。
据说山上流沙,飒飒作响彻云霄,入夜声达敦煌城内,有如丝弦鸣奏,故最高一山名鸣沙山。
山那面就是敦煌洞窟,山这面群峰环抱着一个碧绿的小湖,形似一钩弯月,泉水不断向水面浮出泡沫,水清澈底,一群群小鱼在人影一晃时便飞速翔入墨蓝水藻。
在净琉璃湖面上,映着黄沙山的倒影,真是幽美。
站在这里环顾一切,不能不惊叹造化的无穷魔力。
我们一步一陷踏着流沙,爬上一个沙山岭角坐下来。
人们说此地古名渥洼池。
人们还说汉武帝至此,见沙岭之巅有野马飞邓而去,乃有“天马行空”之说。
《汉书》云:“马生渥洼水中”。
汉《天马之歌》云:“天马来,从西极。
”我不
知这些典故传说是否属实,但它给这沙漠长空增添了缥缈神奇的色彩。
几十年没领略过西北高原秋日之美了,天高云淡,清气爽人,早晚阴凉,晌午却还笼罩着一热流。
我们下午访问,不,应该说是朝拜了敦煌莫高窟。
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对这人类艺术宝库,实不能不令人浮起一种虔诚之感。
当我徘徊于彩绘斑谰,雕塑明丽的洞窟之中,就恍如进入神话天堂。
在一个洞窟中,我环顾窟壁和穹顶,画满千千万万的小飞天,你愈看愈活,一个个千姿百态,凌空飞翔。
一刹那间,你自己也仿佛两腋生风,随飞天而飘舞;在另一洞窟,我为一尊泥塑所吸引,那慈祥的眼神、智慧的微笑,特别是那圆泣的臂和柔美的手,你感到有生命、有血脉,手指就象在微动,我应该说我的整个心灵为这艺术的奇妙所米醉。
这一夜,梦寐中仿佛听到飞天飘舞的微声,看到雕像温柔的微笑。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奔赴莫高窟,攀缘于回廊复道之中,留边于岩碧辉煌,特别是以青绿山水揉合精致线条,构成繁复绚烂的画图。
在这雕塑林立的地方,有多少无名的弥盖朗琪罗啊,如果说梅迭契墓上的“日”与夜表现了西方气质,那么,敦煌的雕塑则展示了东方的风度,但共同之处是创造者赋予艺术以生命。
古敦煌为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城市,被称为“华戎所支一都会”“日市数合”,意思是这个中外邓名的热闹都市,贸易集市
一天分晨、子、午三次。
这里又是一个咽喉要道,从此出玉门入新疆,经于阗为丝绸南路,经楼兰为丝绸北路,漫漫长途直通伊朗,将丝绸输往欧洲。
唐安史这乱,与长安隔绝。
西藏小吏张议潮,团结汉人,以敦煌为中心,督河西走廊一带,成为一个富强独立的国家。
一个洞窟内有巨幅壁画就是张议潮出行图,旗飘飘,马萧萧,甚为壮观。
感谢画家常书鸿,他为了保护开拓这一祖国艺术宝藏,在荒芜祁连山下度过四十几个秋冬,到现在他第六晚还是点着煤油灯工作,我说他是玄奘一样的大师,经他们发掘、修缮,敦煌现在修复一千多个洞窟,成都市世界上最宏大的美术展览馆,据说把这些壁画接为一线长达二十五公里,它有如满天红霞照亮了整个世界。
这两天我从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相迭观赏下来,回到敦煌城中住所,站在庭中,仿佛遥遥听到古代市集喧哗和鸣沙山流沙的微响。
我对敦煌实在有无限惜别这感!
离敦煌前夕,书鸿来旅处话别,我们一九五O年同访印度,垂垂近三十年了!他赠我敦煌壁画摹本珍品,上面写了一段跋语:
“二十八年前与白羽同志同游天竺时曾约西出阳关共赏敦煌宝藏今如愿以偿欢喜赞叹用以敦煌第一百二十窟摹本相赠敬请指正一九七八年中秋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