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03一2020)前言受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2年5月承担了《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规划组一行15人于2002年6月初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范围内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并在长沙、株洲、湘潭举行了省市有关单位的规划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段时间的积极工作,规划组对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基本情况和特殊矛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002年5月至7月,规划组在北京对项目进行了资料整理和方案研究,提出了规划方案。

2002年8月初,在长沙市向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关部门进行了方案汇报。

2002年8月上旬,又进行了现场补充调查。

2002年8月中旬至11月,规划组根据多方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完成了规划成果,于2002年11月向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关部门进行了规划成果汇报。

之后,规划组就规划成果于2003年3月上旬向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关部门作了公示,于2003年4月12日通过了湖南省省长办公会议的审查,于2003年5月底通过了专家评审会,于2003年8月初通过了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的审查。

根据各次汇报和审查中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规划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修改、充实和完善,编制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最终成果,现提交有关部门审批和实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组得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的通力协作。

对此规划组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二○○三年十月十六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第三章用地布局与分区管制第四章产业发展与调整第五章重点城镇发展及洲岛利用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旅游发展规划第九章防洪与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一章空间环境总体意向第十二章主要城镇及岛屿规划设计意向第十三章项目开发规划与分期发展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五章分区控制导则第十六章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第十七章附则(附图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依据“关于长株潭滨江风光经济带前期准备工作方案有关事项的请示”(湘计呈[2000]53号)、“关于审批《湘江经济带项目工作方案》的请示”(湘江[2000]279号)、《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之技术咨询框架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国际咨询》(联邦德国欧博迈亚建筑、环保、交通及设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长沙市规划设计院、长沙市规划局,2002年)、《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湘潭市规划局,2002年)、《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洲市规划建筑设计院,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相关小城镇的总体规划、长株潭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法令指导下编制而成的规划文件。

强化流域管理打造和谐湘江

强化流域管理打造和谐湘江

强化流域管理打造和谐湘江赵春伟;卜继勘【摘要】文章结合流域及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总体思路与指标体系.并围绕流域管理目标,从流域管理角度对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流域内取水总量控制、用水实行定额控制、水功能区统一管理、防洪、涉河事务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保障措施,并就流域管理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提出建议.【期刊名称】《湖南水利水电》【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流域管理;总体思路;指标体系;保障措施【作者】赵春伟;卜继勘【作者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410007;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410007【正文语种】中文湘江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至岳阳湘阴县汇入洞庭湖,干流河长856km,其中湖南境内670km。

流域面积为94660 km2,其中湖南境内面积85300km2。

湘江流域2008年总人口3339万人,城镇化率接近50%,流域经济总量达7440亿元。

湘江流域以全省40%的国土面积及4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3的生产总值,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未来以湘江中下游长株潭为中心的“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建设战略的实施,将使湘江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江流域也面临着流域管理落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水环境质量下降、水资源与经济结构和布局失衡、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全面提高湘江流域用水效率,有效保护流域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维持良好的河流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流域管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人水和谐的健康湘江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根据湘江流域的现实情况,从流域管理角度[1]对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流域内取水总量控制、用水实行定额控制、水功能区统一管理、防洪、涉河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处子站前言湘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湖南的母亲河。

流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区域内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人文厚重、交通便利,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

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流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

为探索流域科学发展路径,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区域协调的美好家园,打造“东方莱茵河”,支撑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根据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要求和《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特制订本规划,作为指导流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以及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湖南境内降雨汇入湘江的区域,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包括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永州、娄底、邵阳、岳阳等9市67个县市区,面积8.5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湘江流域范围(9市67个县市区):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株洲市: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江华县娄底市:娄星区、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市邵阳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新宁县岳阳市:湘阴县、汨罗市第一章规划背景湘江流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黄金地带,既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

湘江在湖南境内干流全长670公里,拥有大小支流1300多条,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规院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规院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成果汇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汇报内容
1. 现状综合分析 2. 相似区域对比研究
总体规划
3. 目标、定位与策略
4.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5. 用地布局与分区管制
6. 产业布局与重点城镇发展
7.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8. 绿地系统规划 9. 旅游发展规划
分项规划
河口镇:发展商业服务,加强商贸职能的农村中心城镇
易俗河镇:湘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地区性农副产品转运 加工基地及商品集散地,建成集工业、商贸、科技为一体的多功能 园林化城镇 双马镇:集工业、商贸、居住、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城镇
群丰镇:发展无污染轻小工业,加强商贸职能的小城镇 雷打石镇:重点发展副食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产品的的小城镇
渌口镇:株洲市区的卫星城,以旅游服务业和城市郊区型工业为主 的园林城镇
江中洲岛利用
湘江生态经济带内共分布大小洲岛14个 生态环境景观洲岛包括:龙洲、傅家洲、柳洲、柏家洲、无名岛、 鹅洲、辽洲7个 旅游休闲洲岛包括:月亮岛、橘子洲、巴溪洲、兴马洲、杨梅洲、 古桑洲、空洲岛7个 各洲岛淹没情况一览表
水位值 岛名 月亮岛 年平均水 位 ⊙ ■ ⊙ 年最高水 位平均值 ★ ■ ■ 十年一遇 设计洪水 位 ■ 二十年一 遇设计洪 水位 ■ 三十年一遇 设计洪水位
巴溪洲两岸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九华昭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金霞山法华山生态休闲及高尚居住区 湘潭历史文脉滨江城区
河口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株洲现代城市滨水城区
群丰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空洲岛空灵岸休闲旅游度假区
五、规划布局与分区管制
用地规划
1
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用地分类表

解读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解读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中部地
两型 社会 区崛起
湘江流域
湘南承接 洞庭湖
生态经 济区 产业转移 示范区
解读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二、总体规划解读
1
2 3 4 5
空间格局 主体功能区 水功能区划与保护 城镇体系 主要城市定位 滨水景观规划
6
解读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1、空间格局
农产品主产区
加强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 包括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外围地区、湘中湘南丘岗地区、南岭罗霄山地农业带等。鼓励农业开发,限制 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重点生态功能区
实施严格保护;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科 学布局设施建设;合理发展适宜产业;引导人口有序转移。
城镇空间格局:“一核四极四轴”
一核:长株潭城市群 四极:衡阳、郴州、永州、娄底 四轴:京港澳、娄邵永、潭娄邵、衡永
农业空间格局:“一圈一区一带”
一圈:长株潭都市农业圈 一区:娄邵衡永丘岗节水农业区
一带:南岭-罗霄山山地农业带
生态空间格局:“三屏五库十一廊”
三屏:南岭、幕阜-罗霄山、雪峰山
五库:东江湖、水府庙、株树桥、欧阳海和
湘江流域城镇等级规模规划图
规模区间 (万人) ≥300 城 市 长沙 株洲 300-100 湘潭 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 模(万人) 650 170 110 160 100 80 85 70 60 50 50
衡阳
郴州 娄底 永州 宁乡 浏阳 耒阳 醴陵 邵东 祁阳
100-50
50
50
解读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湖南省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思路

湖南省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思路

5l
张乐红
陈字平 , , 湖南省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思路
防洪能 力不 强 。 4 1 座县 级 以上 城市 1 5 1个 防洪 保护
圈 中封 闭 的 只 占 4 5 %, 已建堤防达标率 8 2 %, 城 市 排 水 管 网系 统不 完 善 、 排涝 标 准低 , 遇 大雨 城 市 内涝 严重 , 洪涝 灾 害损 失大 。 济可 持续 发展 。 湘 江水 资源 总 量丰 富 , 流域 内水 资 源
2 3 1 2 k m, 已建有 大型 水库 1 1 座, 中型水 库 1 3 1 座, 总库 容 1 5 0亿 m , 防洪 库容 1 1 . 7亿 m。 ; 先 后 治 理 中
小河流 1 3 0条 , 逐 步恢 复河 道 生态 , 山洪灾 害 防治非
2 流域 治理存在的问题
育, 河长 5 k m 以 上 的 大小 河 流 2 1 5 6条 , 润 泽 着 三 湘 大地 。流 域 内共有 县 市 区 6 8个 , 7个 地 级 城 市与 态修 复强 力推 进 。 2 0 1 5年 湘江 1个 , 达标 率 为 8 5 . 9 %, H、 1 1 类水
3 6个 县 级城 市 , 覆盖长沙 、 湘潭 、 株洲 、 衡 阳 4市 全 质 占评价 河 长 的 比例 达 9 8 . 3 %。六是 水 土流 失 治理 部 区域 和郴 州 、 永州 、 娄 底 3市 大部 区域 , 流经岳 阳、 取 得 了较 大 成绩 , 确 定 了 以小流域综 合 治理为单 元 、 邵阳、 益 阳的县 市 区 , 是 湖南 发 展 的核心 区域 和 黄金 水 土保持 “ 长治 ” 工程 、 国债项 目、 生态 建设 、 退耕 还林
省 蓝 山县 , 全长 9 4 0 k m, 流域面积 9 . 4 6万 k m , 其 中

湘江流域全图

湘江流域全图

湘江流域全图一、必须高度重视湘江流域水资源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湘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6万平方公里,湖南境内流域面积8.53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4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

沿岸分布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7个地级市,2007年流域总人口3276.5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48%,其经济总量占全省2/3,是湖南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流域。

建国以来我们在湘江流域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沿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水源。

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问题已日益显现,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突出,同时水资源管理也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流域水资源问题已经凸现通过这次基层调研,特别是通过我们平时工作中对流域情况的了解,目前,湘江流域面临诸多水问题。

1、防洪除涝整体能力不强湘江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其干支流水库防洪库容偏少,特别是干流缺乏控制性防洪水库,防洪调控能力弱。

目前流域防洪主要还是依靠堤防,受历史条件和建设资金制约,其堤防达标率不高,每到汛期,流域防洪压力很大。

沿岸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不配套,且年久失修,一遇大雨内涝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

2、水资源紧缺问题凸现流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其下流控制水文站实测流量最大达20800m3/,而最小流量仅100多m3/。

全流域缺乏有效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目前仅只有东江水库具有较大的水资源调控能力。

但该水库属多年调节水库,年季水量有限,难以长时间为下游补水。

同时由于河道采砂、航道疏浚及水流自然冲刷等原因造成河道严重下切,特别是枯水季节下游河段同流量水位严重偏低,近些年由于枯季水量减少及水位下降等原因,湘江下游水资源紧缺问题已经凸现,2003年、2007年、2022年枯水季节有较长时间主要依靠上游东江补水才基本保证下游长、株、潭的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橘子洲概念规划

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橘子洲概念规划
橘子洲将作为长沙市的文化公园和开放空间而受到保护。傅家洲则从建造工程中独立出来,保留其天然的岛屿栖息地,人们只有在旱季的时候才被允许由步行进入该区域。
主要策略
*沿着中心滨河带设计建设新颖独到册文化遗产公园,并
将已有的城市结构也纳入设计当中一并考虑
*由大型滨河步道来连接各个滨河开发区
在建立生活化的湘江走廊的过程中,将会采用细腻的设计手法,着重提升城市的步行环境。主要的道路在设计上都特意在路面和河岸之间保留了一段距离,希望以此在居民社区和湘江之间出现一系列新型的生活化社区,提供比车行道更简便的步行通道,来进入湘江的滨河带。
方案分析
2
开放空间系统
(方案一)以建立“标志性的湘江走廊”为宗旨,我们将采用富有创新和突破性的构思和手法来设计开放空间,重点突出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都市中心公园的城市标志性形象,该公园在整个规划当中将是能够影响城市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开放空间的设计素来以追求空间的开阔和大气为传统原则,在这里,我们将通过湘江两岸的两条大型滨河步道,来连接两个重要的城市区间,从而将整个城市与湘江连接成一体。
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橘子洲概念规划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5pt
湘江,长沙的母亲河,与岳麓山、橘子洲一起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的城市格局。橘子洲,世界城市中心区最长的江心洲,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长沙》更使其名扬天下。长沙湘江滨水区是长沙城市的肇始,也是长沙城市形象的标志。规划与建设好湘江滨水地区是一个需要深谋远虑的百年大计。
在以保护为主的地区,我们鼓励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允许对该地区做轻微程度的开发,可以相应地规划为主题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
尽管现在滨水区与其他城区缺乏联系,但是经过开发后,它们会与一系列开放空间、人行和车行路相连接。游客可以沿着整个滨水区漫步,将近26公里的行程,足够组织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处子站前言湘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的母亲河。

流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区域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人文厚重、交通便利,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

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流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

为探索流域科学发展路径,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区域协调的美好家园,打造“莱茵河”,支撑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根据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要求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特制订本规划,作为指导流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以及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的主要依据。

规划围为境降雨汇入湘江的区域,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包括、、株洲、、、永州、、、等9市67个县市区,面积8.5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湘江流域围(9市67个县市区):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县、宁乡县、浏阳市株洲市: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市:雨湖区、岳塘区、县、湘乡市、韶山市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市:北湖区、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江华县市:娄星区、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市市:邵东县、新邵县、县、新宁县市:湘阴县、汨罗市第一章规划背景湘江流域是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黄金地带,既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

湘江在境干流全长670公里,拥有大小支流1300多条,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整个流域属于太平洋季风湿润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资源禀赋优良,矿产丰富,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54.4%。

图1 湘江流域围图2.经济社会现状。

湘江流域是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集中区和引领区,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化工、钢铁、有色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2010年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220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842亿元,人口总量377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6.7%、82.2%和57.3%,城镇化率47.2%。

第二节问题挑战从自然条件看,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较多,影响流域发展;从发展水平看,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重化工业比例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欠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亟待改善;从资源环境看,流域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重金属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体制机制看,流域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上下游联动协作机制有待形成,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从宏观环境看,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低碳产业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节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湘江流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湘江流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国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利,为湘江流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为湘江流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流域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顶层规划引导、生态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灾减灾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特色城镇体系、两型产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和历史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的黄金水道、产业主轴、文化长廊、生态家园,构建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打造“莱茵河”,为全国河流域地区科学发展提供示。

第二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以实现流域居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稳步推进流域开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流域有序发展。

空间优化,城乡协同。

立足流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化流域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加快空间资源、城乡资源共享互补,以城带乡,构建流域新型城乡体系,逐步实现流域空间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优先,人水和谐。

坚持保护为主,强化生态修复,减少人为破坏,维护自然山水地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湘江与洞庭湖、长江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标本兼治,综合开发。

坚持点源、面源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保护、开发和治理相统一,注重源头减污,实施生态、防洪、农业、航运、发电、供水、旅游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开发,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

第三节发展目标科学进行功能分区,形成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率先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人水和谐相处的流域科学发展模式,建成健康湘江、富庶湘江、和谐湘江和丰盈湘江。

健康湘江。

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加快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建设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流域生态带。

到2020年,流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大幅降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分别达95%和100%。

富庶湘江。

着力提高发展水平,加快流域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全面提高经济总量、均量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流域经济带。

到2020年,流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100元,人均财政总收入64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0 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00元。

和谐湘江。

加快流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安居乐业、幸福文明的流域宜居带。

到2020年,流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25%以上,城乡三项保险参保率达100%。

丰盈湘江。

综合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加快河道整治和航电枢纽建设,提高可用水量,建设水量充沛、水运发达的流域交通带。

到2 020年,流域水运货运量占综合运输货运量的15%,千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717公里,总用水量185亿立方米。

表1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主要目标表注:1、主要数据来源于统计测算或专项规划。

2、表中[]表示五年累积数据。

第三章空间格局优化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明确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规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清晰、集约、高效、和谐的流域空间开发新格局,打造以流域为特征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示区。

第一节空间格局优化1.构建以“一核四极四轴”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格局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核心,以、、永州、等四个次级中心城市为支撑极点,以京港澳、娄邵永、潭娄邵、衡永等四条交通走廊为轴线,着力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实现核心带动,极点联动,轴线辐射,网状发展。

2. 构建以“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娄邵衡永丘岗节水农业区、南岭-罗霄山山地农业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3. 构建以“三屏五库十一廊”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南岭、幕阜-罗霄山、雪峰山等自然山体为生态屏障,以东江湖、水府庙、株树桥、欧阳海和涔天河五大水库为重要水源地和湿地,以湘江干流及其十大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为生态廊道,构筑山体、水体、农田与湿地相连的生态空间格局,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维系流域水体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2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空间格局图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建设1.城市化地区包括长株潭、、永州、、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开发强度较高,工业化、城镇化较发达的县市区,其他县市城关镇、重点镇以及点状分布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等。

统筹国土开发。

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居住等建设空间,压缩并修复采掘业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构建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镇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提升发展质量。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促进人口聚集。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有序吸纳农村人口转移。

2.农产品主产区包括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外围地区、湘中湘南丘岗地区、南岭罗霄山地农业带等。

鼓励农业开发,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加强水利建设。

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以及水源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耕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严格控制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切实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实现区耕地保护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就业和增收空间。

3.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南岭山地、罗霄—幕阜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和重要水源地等。

实施严格保护。

对各类法定保护区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

除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建设活动外,严禁毁林开荒、无序采矿、放牧、砍伐、采石、取土及其它开发活动。

搬迁或关闭区域不符合规划要求现有工矿企业,拆除违反规划建设的各类设施。

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在源头和上游地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禁止非保护性砍伐;实施水土流失预防监控和生态修复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维护生物多样性。

禁止滥捕滥采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走廊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科学布局设施建设。

在充分保护保育前提下,设施建设应避开生态栖息地和生态廊道,保证生物栖息和繁衍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