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体位对术后颈椎中立位 生理轴线
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术后 2 4个月时 , 与对照组相 比, 手术组邻 近节段 椎 间 隙高度 明显 降低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a n d f u s i o n , A C D F ) 是 治 疗 颈 椎 病 的 有 效 手 段 。 随 着
椎 间隙 , 将 骨块植 人 间 隙并 轻 叩至 合 适位 置 。最 后 安 放根 据颈 椎生 理 曲度 预弯 的钢 板 , C臂 再 次 透 视 见 内
固定 位置 良好 。后 放置 负压 引流 管 , 逐 层缝 合伤 口。 1 . 3 术后 处理 术后置管引流 2 4— 4 8 h , 抗 生素、 激 素治 疗 3— 7 d , 术后 7 d拆线 , 颈 托 固定 3个 月 。所 有 患者 术后 随访 时 均 于 门诊 行 颈 椎 X 线 、 C T及 M R I 检
1 3 . 5个月 。手 术节 段 : C 3 9例 , C . 5 1 1例 , c . 6 1 4例 ,
.
本组 手术 时 间 5 0—9 0 m i n , 平均 6 5 mi n ; 术 中 出血 量2 5~ 6 0 m l , 平均 3 5 m l ; 住 院 时 间 6— 8 d , 平均 6 . 5 d 。
C 6例 。随访 时 间 2 4~ 5 0个 月 , 平均 3 5 . 3个月 。临
术 中未发 生 脊 髓 及 神 经 根 损 伤 。术 后 切 口均 I期 愈 合, 无感 染 、 喉返 神经损 伤 等相关 并 发症 发生 。
单节段ACCF与两节段ACD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观察

单节段ACCF与两节段ACD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观察方勤; 周骏武; 魏建军【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9(059)020【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作者】方勤; 周骏武; 魏建军【作者单位】池州市人民医院安徽池州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
CSM基本病理改变是环绕颈椎管的诸多结构的“环状”退化,逐渐导致椎管和(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脊髓神经、血管组织继发受累,从而产生各种神经症状。
对于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2]。
颈前路手术治疗CSM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3]。
目前常用的颈前路手术方式主要有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4]。
目前有关前路治疗多节段CSM的报道较多,多数研究认为ACCF与ACDF治疗多节段CSM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1,4,5],而Song等[6]报道ACCF治疗多节段CSM较ACDF疗效更好。
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相邻两节段CSM,相关的报道较少,目前仍不确定单节段ACCF效果是否优于两节段ACDF。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CSM患者的资料,对比单节段ACCF与两节段ACDF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相邻两节段CSM患者59例,男29例、女30例,年龄24~77岁,病变节段为C3~C5 4例、C4~C6 15例、C5~C7 40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原发症状符合相邻两节段CSM,有颈髓受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②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和MRI检查可发现相邻两节段CSM的证据,且与症状、体征相符;③保守治疗无效;④手术均为同一医师完成。
颈椎间盘置换术和椎间异体骨融合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同时可 以为 神经 功能 的恢 复 和稳定 提供 环 境 。,对成
人 的此类 疾病 作 者 主张 象对 待儿 童患 者一 样实 施早
期 手术 。然 而 ,是 否 手术 ,还 要 考 虑 其他 因素 ,如 患
者 的身 体状 况及 麻醉 风 险等 。
(康辉 译 )
7 颈椎 间盘 置换 术 和 椎 间 异体 骨 融 合 术 的 临床 和 影像 学研 究 :临床 随机 对 照试 验
后 的 JOA评分 进 行 评 估 。结 果 A 组 l5例 ,B组 12
例 。脊髓 空洞 平均 长度 为 A组 12.8个 椎体 高 度 ,B
组 7.2个椎 体 高 度 。平 均 病 程 :A组 14.2年 ,B组
6.8年 。术 前 平 均 JOA 评 分 为 :A组 10.1分 ,B组
l4.4分 ;而术 后分 别 为 11.9和 15.8。两 组 间 空 洞
数 据 三者 的相互 关 系研究 。本 组 27例 (>/20岁 )曾
接受 枕骨 大 孔 扩 大 减 压 术 来 治 疗 脊 髓 空 洞 症 。27
例分 成 两 组 :A组 为 侧 弯 角 达 10度或 更 大 者 ,B组
为无侧 弯 畸形 者 。作 者 对 空 洞 长度 、病 程 和术 前 术
凸是影 响预 后 的因素 之一 。
(唐 宇 军 译 )
6 成 人期发 病 的脊柱 隐 裂引起 的脊 髓拴 系 :三个 研 究 中心 61例 患者 的 资料 回顾
J Neurosurg Spine .2007,6(3):210 —215. Rajpal S,Tubbs RS,George T,et a1.
意 。
(唐 宇军 译 )
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2 护理
2 1 术 前 护 理 .
1 生命体 征 观 察 : 密 观 察生 命 体 征 , 志 、 ) 严 神 语 言 、 咽功能 、 射等 , 吞 反 观察 血氧饱 和度 , 保持 呼吸
道通 畅 , 据 医嘱及 时 吸氧 , 有异 常立 即报告 医生 根 如
现 身说法 , 绍术 中麻 醉 方 法 及术 后 使 用 止痛 泵 减 介
轻疼 痛 , 使患 者保持 最佳状 态 配合手 术 。
是 防止 病变 继 续 发 展 、 轻 脊 髓 受 压 的根 本 措 施 。 减
颈 椎 病 手 术 复 杂 , 险 高 , 手 术 期 采 取 科 学 的 护 理 风 围
中图分 类号 : 436 R 7.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9 1421)3 01 ~0 10 —89(000 - 14 2 属具 体解 释手术 治 疗 目的 和过 程 , 患 者进 一 步 了 使 解手 术 的必要性 和 安 全性 ; 以病 区手术 过 的病 例 ③
龚 玲 丽
( 昌大 学第一 附属 医院骨科 , 南 南昌 3 0 0 ) 3 0 6
摘 要 : 目的 总结采用单节段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 5 采 用 单 节 段 7例
前 路 颈 椎 间 盘 摘 除 髂 骨 植 骨 融 合 内 固定 术 的脊 髓 型 颈 椎 病 患 者 加 强 心 理 护 理 , 给予 有 效 地 术 前 训 练 、 后 护 理 , 术 帮 助 患 者 进 行 早 期 的 功 能 锻 炼 。结 果 5 7例 患 者 术 后 7 d颈 部 切 口拆 线 , 2d取 髂 骨 处 拆 线 , 院 7 1 , 愈 出 1 住 ~ 4d 痊
颈椎骨折分型

Powel比率
Powel比率是:颅穴到寰椎后弓的距离除以颅后点 到寰推前弓的距离
Powel比率是用来确定寰枕关节有无前后脱位,比 值大于l.0提示前脱位,如果除外后脱位的情况,比 值小于l.0是正常的,比值最小达到0.7包可以是正 常的;同时在病理情况下,齿突或寰椎前弓骨折和 枕骨大孔先天性狭窄比值也可小于l.0。其他诊断不 稳定的标准包括在伸屈位片上齿突尖到顾穴的前后 移劫超过1 0mm,CT图像上向一侧旋转超过8°等
颈椎病定义
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 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 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称之为颈 椎病。
颈椎病主要临床分型(一)
1. 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
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 感觉障碍、感觉减弱和感觉过敏等; 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椎体束征阳性 共济失调步态 病理征阳性 肌张力增加 生理反射活跃
颈椎的生理弯曲
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两 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又称 Luschka关节或钩突)和椎间盘构成。
上颈椎C1、C2;下颈椎C3-7
颈椎的生物力学
寰枕 50%屈伸 寰枢 50%旋转
其余 C4-C7屈伸活动 C2-C5 侧方屈曲活动
颈椎节段稳定性
平移性不稳:矢状位上移位大于3mm 角度活动不稳:节段性成角大于11◦
颈椎整体 活动度测量
椎体前后滑移 测量
相邻椎体 活动度测量
颈椎管和颈椎椎体矢状径测定
Pavlov比值
= 颈椎管矢状径 b
颈椎体矢状径 a
ab
若比值<0.75
则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颈椎管狭窄
1.发育性 2.退变性 3.继发性:OPLL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

LU Xa —o g Z U Qn —e D N e L U C a gme, I u -e ( eam n o Ot l y FlgCn a H sil f I iod n , H igh , I G K , I h n - iL U J nj Dpr et f s o g, un etl o t i t eo i r p a o
me t n 5 p t n s wi ev c l s o d lss w r r ae t r d t n la tr r c r ia i e tmy a d f so AC r u .At6 n .a d l a i t e t c r i a p n y o i e e t td wi t i o a n e o e vc d s co n u in C DF go p h e h a i i l c
we k,3,6, 1 a 2,1 a d 2 o hsat ro e a in,te paint r lo d u 8 n 4 m nt fe p r to h te s we e f lwe p. T a ig ahy o o wad fe i n,ba k r xe in, o he r do r p ffr r x o l c wa d e tnso
植入 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 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 明显增大 ( 0 0 ) 而单节段 B a 工颈 椎间盘置 换组置 换前后邻 近节段 活 P< . 5 ; y r n人 动范 围无显著性差异 ( 0 0 ) P> .5 。结论 单节 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 , 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 , 与传统减 压 钛 网植入 内固定融合术相 比治 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
刘晓 冬 , 庆和 , 朱 丁
[ 摘 要 ] 目的
颈椎后路手术过程注意事项

颈椎后路手术过程注意事项颈椎后路手术是一种手术方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等颈椎相关疾病。
手术后的护理和术后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颈椎后路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1. 术前检查: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查、心电图、胸片、颈椎CT、MRI等。
2. 手术交流:患者需要和医生进行充分交流,了解手术的详细内容和处理方案,明确手术的可行性和风险。
3. 睡眠环境:术前的睡眠是重要的,确保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
术中操作:1. 全麻:手术需要全麻,患者需在术前8小时内禁食禁水,遵循医生的指导。
2. 感染防护:手术室需要有严格的消毒和感染防护措施,术中要确保手术区域干净,手术器械无菌。
3. 切口选择:切口一般位于颈椎后部中线,手术时医生会尽量减小切口长度,以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
4. 植入物选择:手术中植入物的选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金属板、螺钉等,术前医生会给出详细的建议,患者可参考。
术后护理:1. 观察伤口:术后患者需要及时观察切口,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如出现渗血、红肿、感染等。
2. 饮食:手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通便。
3. 保持颈部姿势:手术后需要保持颈部的正确姿势,合理使用颈托,尽量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4. 洗浴护理:术后患者不宜沐浴,可以选择擦身子或温水浴,注意保持伤口干燥。
5. 动作限制:手术后需要限制剧烈运动和弯腰、抬重物,避免过度用力和颈部受伤。
6. 用药指导: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并遵守医嘱,不得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术后复诊:1. 定期复查:手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包括X线、CT或MRI 等检查,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
2. 康复训练: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按照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
前路手术治疗急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30例

所有患者均未 出现临床并发症 , 术后摄片显示均获得骨性融 合 , 依据 J O A评分标准 : 优( 改善率大 于
该方法治疗急性颈椎 间盘突
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 、 重建颈椎生理曲度 、 恢复椎间隙高度 、 椎体 间高融合率 、 颈椎牢固固定的作用 。 而
且该术式操作简单 , 手术时间短 、 出血少、 并发症少 , 是治疗急性颈椎 间盘突出一种可靠方法。
关键词 :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 颈椎间盘切除+ 椎间融合 器固定术 ; 前路手 术
中图分类号 : R 6 8 1 . 5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5 — 7 2 3 4 ( 2 0 1 3 ) 0 3 — 0 2 0 3 — 0 3
D 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5 — 7 2 3 4 . 2 0 1 3 . 0 3 . 0 0 3
临床研 究 ●
前路手术治疗急性单节段颈椎问盘突出 3 0 例
吴成 如 , 张诗 虎
( 解放军第 1 0 5医院骨二科, 安徽 摘要 :目的 合肥 2 3 0 0 3 1 )
研究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椎间融合器+ 钛板 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 问盘突出症 的 在随访过程 中,
效果 。方法
颈腰痛杂志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3期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C e r v i c o d v n i a a n d L u mb o d v n i a 2 0 1 3 , V o 1 . 3 4 N o . 3
・
2 03・
p h y a n d J OA s c o r e s . Re s u l t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f o l l o w— u p, a l 1 p a t i e n t s d i d n o t s h o w c l i n i c a l c o n-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January 2013, Vol. 27, No.1
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体位对术后颈椎中立位 生理轴线重建的影响
洪瑛 1 邓宇骁 2 刘浩 2 龚仁蓉 1 安晶晶 1 龚全 2 李涛 2 宋跃明 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ervical posture in the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DR) and the cervical curve restoration in neutral posi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August 2010, 51 patients underwent single segmental PRESTIGE LP replacement,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uring the surgery, the patient was supinely placed and the lord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mantained with a pillow placed beneath the neck. Of them, 28 were male and 23 were female, aged 30-64 years (mean, 45 years); 32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7 having radiculopathy, and 12 having myelopathy and radiculopathy. The disease duration was 3-48 months (mean, 15 months). CDR was performed at C4, 5 in 5 cases, at C5, 6 in 42 cases, and at C6, 7 in 4 cases. The Cobb angles of the cervical alignment, targeted functional spinal unit (FSU), and targeted disc were measured by sagittal X-ray film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neutral 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s well as the intraoperative C-arm fluroscopy of the cervical spine. Linear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Cobb angle difference at intra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bb angles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cervical Cobb angles at intraoperation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at preoperation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bb angle between intra- and pre-operation was (6.72 ± 9.13)° on cervical alignment, (2.10 ± 5.12)° on targeted FSU, and (3.33 ± 3.75)° on targeted disc.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Cobb angle improvement of the cervical alignment, targeted FSU, and targeted disc was (6.30 ± 7.28), (3.99 ± 5.37), and (4.29 ± 5.36)°,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bb angle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argeted FSU and the targeted disc (t=—0.391, P=0.698), and between the targeted disc and the cervical al ignment (t=—1.917, P=0.061),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argeted FSU and the cervical al ignment (t=—2.623, P=0.012).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CDR 患者;② C2 ~ 7 单节段椎间盘 置换;③采用 PRESTIGE LP 椎间盘假体(Medtronic 公 司,美国);④术前、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 标准:CDR 合并 ACDF。共 51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 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Key words】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Posture Cobb angle Cervical curve restoration
经 前 路 颈 椎 间 盘 切 除 融 合 内 固 定 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由 Smith 等 [1] 提出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是前路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经典术式。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ACDF 存在颈椎活动受限 [2]、邻近节段退变 [3-4] 等远期并发 症。 由 此,近 十 年 来 颈 椎 间 盘 置 换 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 CDR 术中颈椎体位方面仍存在分歧。虽然有不少学 者 [5-7] 认为术中颈椎维持生理性中立位有利于术后颈 椎恢复生理轴线,但仍有部分术者 [8] 在术中采用使 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呈直线的方式以保持目标椎 间隙的终板平行;并且有研究提示 [6,9],颈椎病患者 的颈椎中立位在术前已发生变化,不再维持在生理中 立位。目前罕有关于 CDR 术中颈椎体位的研究。本 研 究 回 顾 性 分 析 2008 年 1 月 - 2010 年 8 月 我 院 行 CDR 手 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CDR 术中颈椎体位 对 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影理轴线重建
INFLUENCE OF INTRAOPERATIVE CERVICAL POSTURE IN SINGLE SEGMENT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ON RESTORATION OF CERVICAL CURVE IN NEUTRAL POSITION/HONG Ying1, DENG Yuxiao2, LIU Hao2, GONG Renrong1, AN Jingjing1, GONG Quan2, LI Tao2, SONG Yueming2. 1Operation Room, 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ao, E-mail: liuhao6304@; GONG Renrong, E-mail: gongrenrong@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27卷第1期
·63·
Th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bb angle difference and the Cobb angle improve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observed (P < 0.05). Conclusion A slightly lordotic cervical posture during CD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aintaining normal physiological lord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fter surgery.
【摘 要】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术中体位与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 线重建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 年 1 月- 2010 年 8 月 51 例采用 PRESTIGE LP 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 CDR 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取仰卧位,颈枕置于颈后部维持颈椎前弓。男 28 例,女 23 例;年龄 30 ~ 64 岁,平均 45 岁。 其中脊髓型颈椎病 3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 7 例,混合型颈椎病 12 例。病程 3 ~ 48 个月,平均 15 个月。手术节段:C4、5 5 例,C5、6 42 例,C6、7 4 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 3 个月颈椎中立位、侧位 X 线片,分别测量颈椎整体序列(C2 ~ 7)、 目标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标椎间隙的 Cobb 角。计算术中与术前的角度差(差值)及术后早期 (3 个月)与术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对不同平面 Cobb 角差值和改善值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与术前 相比,术中及术后 3 个月时颈椎 Cobb 角均显著增大(P < 0.05)。其中颈椎整体序列、目标 FSU 及目标椎间隙的 Cobb 角 差值分别为(6.72 ± 9.13)、(2.10 ± 5.12)、(3.33 ± 3.75)°;术后 3 个月 Cobb 角的改善值分别为(6.30 ± 7.28)、(3.99 ± 5.37)、 (4.29 ± 5.36)°。目标 FSU 的 Cobb 角改善值与目标椎间隙 Cobb 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91,P=0.698), 与颈椎整体序列 Cobb 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23,P=0.012);目标椎间隙角度改善与整体序列角度改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17,P=0.061)。颈椎整体序列、目标 FSU、目标椎间隙的术中颈椎 Cobb 角差值与术后早期 颈椎 Cobb 角改善值 3 对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关系(P < 0.05)。 结论 CDR 术中颈椎位置保持在较术 前中立位轻度后伸的位置是术后早期颈椎维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