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合集下载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2024年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范文

《2024年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范文

《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媒介,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情感共鸣力和文化表达力,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在中国电影界,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人特色,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

本文将从媒体视角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媒介美学进行深入研究,以《贾樟柯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电影创作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电影的媒体特性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媒体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关注度: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种关注度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2. 独特的叙事方式: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独特,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交织等手法,使得电影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这种叙事方式也使得电影在媒体传播中更具吸引力。

3. 视觉冲击力: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通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手法,使得电影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视觉冲击力也是贾樟柯电影在媒体传播中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三、《贾樟柯的世界》的媒介美学分析《贾樟柯的世界》作为一部全面展示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纪录片,为我们研究贾樟柯的电影媒介美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下是对《贾樟柯的世界》的媒介美学分析:1. 记录真实的社会现象:影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创作过程的记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现象的背后。

这种真实的记录方式使得影片具有很高的媒体价值。

2. 独特的电影语言:影片采用了独特的电影语言,通过运用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手法,展现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的电影语言使得影片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吸引力。

3. 深入挖掘电影内涵:影片不仅记录了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过程,还深入挖掘了电影背后的故事和内涵,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贾樟柯的电影作品。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而备受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以下将对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浅析。

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时间和空间来构建故事的逻辑。

他常常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行的方式,通过多个时间段和不同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故事的多面性。

这种叙事方式带给观众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使得观众能够通过片中人物的命运纠葛和社会矛盾的多重表达,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复杂性。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通过观察和细节来展示故事。

他善于用静默和镜头语言来传递信息,通过细腻的捕捉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片段和细微的情感细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电影《山河故人》中,他将镜头对准了细小的身体细节和日常生活细碎的瞬间,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的困境。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一种纪实的方式来展现故事。

他的电影往往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观众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他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不同的故事角度和细节的展示来还原真实的场景和人物。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纪实手法和真实情境的表现,将观众带入到电影所描绘的现实生活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也常常采用一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展示故事。

他很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在他的电影中,往往能够看到社会底层人士的真实生活和命运的边缘化。

贾樟柯通过这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呈现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让观众更加关注和思考真实生活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

《2024年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范文

《2024年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范文

《基于媒体视角的贾樟柯电影媒介美学研究——评《贾樟柯的世界》》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电影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贾樟柯的世界》为研究对象,从媒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其电影的媒介美学特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风格和美学表达,揭示其电影作品在媒体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贾樟柯电影的媒体特性1. 真实性与纪实性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以真实性和纪实性为特点,通过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展现了社会的多元面貌。

这种真实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现象。

在媒体传播中,这种真实性和纪实性成为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

2. 影像与声音的融合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影像与声音的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影像和声音来营造氛围,通过画面的视觉冲击和声音的听觉效果,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视听体验在媒体传播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贾樟柯电影的媒介美学特征1. 独特的叙事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融入画面中,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这种叙事风格使得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媒体传播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深邃的社会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展现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他的电影作品在媒体传播中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媒体视角下的《贾樟柯的世界》《贾樟柯的世界》是一部以贾樟柯的创作历程和思想为核心的电影纪录片。

从媒体视角来看,《贾樟柯的世界》通过展示贾樟柯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变化,展现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该纪录片在媒体传播中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还引起了人们对贾樟柯电影作品的关注和思考。

五、结论通过对《贾樟柯的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的媒介美学特征。

他的电影作品以真实性和纪实性为特点,通过影像与声音的融合,营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在他的电影创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作者论”的视域,即导演本身作为电影的作者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为例,探讨他在这一系列电影中如何通过自身的立场和观点,通过影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首先,贾樟柯在“故乡三部曲”中采用了纪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生活在中国乡村的人民的真实面貌。

他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并叙述了他个人来自故乡的情感。

这种真实感或许是贾樟柯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第一信息,他试图让观众感受到他亲身经历过的环境和人物,以此建立共鸣。

其次,贾樟柯在故乡三部曲中强调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他通过展示乡村中普通人的生活来暗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缺陷,即城乡差距问题。

贾樟柯以一种犀利的方式揭示了农民的辛苦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漠视农民权益、农村土地问题以及家庭团聚等。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贾樟柯试图唤起观众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并对社会的不公现象进行深度探讨。

同时,贾樟柯在故乡三部曲中运用了个人经验与观察,将自身的思考融入电影中。

他通过自己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对家庭和亲情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状态,同时又通过个人情感体验进行个体性的表达。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导演的观点和态度。

最后,贾樟柯在故乡三部曲中大胆尝试了一些技术手法和叙事方式,以突出他自身的观点和出色的导演能力。

例如,他通过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农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他还注重对环境的描绘,通过对画面的美学处理,将乡村的贫穷和荒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贾樟柯电影研究

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贾樟柯电影研究

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贾樟柯电影研究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贾樟柯电影研究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于世。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通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的真实问题,传递出了浓厚的人道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通过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风格,还能深入探讨他的作品如何成为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

首先,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以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为支撑。

他倾向于使用真实的故事和人物,以及真实的场景和背景,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的电影作品中充满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细节,通过镜头语言和剧情展示了他们面对社会不公、贫困和困境的力量与勇气。

贾樟柯的电影语言流露出一种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体验和触摸,他通过镜头的细腻和镜头语言的塑造,使观众在情感上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其次,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经常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他的电影中常常出现社会的病症,如贫困、腐败、诚信危机等,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场景展现出这些问题的根源。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剧情的设计,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他赋予了电影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困境和矛盾,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贾樟柯电影的观看,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原因,以及这些问题对人性产生的影响。

此外,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表达出对社会不正义的关切和批判。

他的电影中往往出现一些失去身份的人群,比如民工、下岗工人、小商贩等等,他们在社会边缘生活,饱受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贾樟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批判了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

他将焦点放在弱势群体身上,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本质,唤起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共鸣和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常常通过展现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物的勇气和力量,传递出希望和对美好的追求。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在他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本文旨在探讨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从人物塑造、叙事手法、视觉表达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这一主题。

二、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的人物塑造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人物往往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象塑造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些人物往往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这些人物通常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和历史背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这些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遭遇和经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问题。

三、叙事手法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手法对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从而构建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离乡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刻。

其次,他的电影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等元素,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些“离乡者”的内心世界。

四、视觉表达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视觉表达是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的电影通常采用纪实主义的拍摄风格,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和呈现。

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他将“离乡者”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得“离乡者”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
电影
导读:本文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李军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贾樟柯以对社会转型时期底层日常生活的另类历史书写凸显于当代影坛。

他通过对社会历史中个人遭际的镜像书写表现阶层群体的生活命运,铭刻时代文化的印记,以对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日常生活变化的聚焦折射宏大历史转折的内涵。

他不仅表现了底层物质生活的艰辛、卑微与无奈,他还挖掘底层群体的人性亮点。

在美学上,他追求叙事与生活的真实感,在具体的细节上不歪曲、不夸大、不美化、不嫌恶的历史笔法,从而赋予他的电影史性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底层主体;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6 -0120 -06
随着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改革的进行及消费经济对当代社会主流的影响,中国电影版图发生了结构性的裂变,商业大片借机而起,理直气壮地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艺术电影举步维艰,即使曾经以独立
制片作为起点的新生代导演也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裂变。

在这样的语境下,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是中国影坛上的异类。

尽管从开始拍电影到今天社会与文化氛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他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人文立场与电影美学,他热切关注着底层社会的人群,用镜头记录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生存与情感、感受与经验,用史学笔法表现底层社会的日常性。

因此,他的电影摒弃戏剧性、趣味性与虚构,他用接近生活原生态式的思维建立电影的叙事结构,呈现了为宏大历史所遗漏的底层世界的生活史与人物志。

一、日常生活的建构
人本意义上的“人”大规模进入中国艺术大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此底层人开始成为被表现、被陈述的对象,然而自然生活中的人总被赋予过多的宏大主题,对于底层人自身的精神与文化思考却步履艰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艺术与文学作品对于底层人的关注与思考发生明显的转机,可是好景不长,商业化的社会大潮又使人文精神节节退守,2006年年底围绕着贾樟柯与张艺谋电影的争论成为艺术与商业路线的矛盾集结,争论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冲突是当下国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底层生活的日常性与原始状态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盲区,电影史上虽然也出现了《劳工之爱情》、《马路天使》、《万家灯火》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影片,但是影片在表现底层日常生活的同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显而易见,在当代电影史上也有《没事偷着乐》、《生活秀》等具有平民色彩的作
品,可是影片在解决其中的冲突矛盾时过于理想化,因此,影像中的日常生活与原始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

史书与艺术作品记载了众多宏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表现了人类在时代巨流中的应然状态,但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生如草芥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日常生活,及他们对历史轮回与重大事件的体验和感慨,还有他们经历的生老病死的循环,喜怒哀乐的生命悲欢,后人却无从知晓。

在当代出现了许多表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却失去了历史的沧桑与生活质感。

在这样的意义上,贾樟柯电影的出现弥足珍贵,他以具有生命质感的影像书写记载当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他的电影表现的历史离今天不算遥远,三十岁以上的人总会从他的电影中发现成长的记忆,他的电影远离飞扬的人生,与宏大的历史叙事擦肩而过,他就像凡庸日常生活的观察者,告诉你在时代巨变的背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梦想与痛苦。

1.时代的标记:日常生活展开的社会文化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表达人物的命运或反思人生哲学时常常面临如何处理人物生活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有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家族背景或历史背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与作家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关系。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充满着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印记,《小武》中是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曲与伴随着高音喇叭的政策宣传,《站台》中是山西汾阳小城的文化风情与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人生循环,到了《世界》中,“世界公园”就是九十年代北京郊区的实有建筑,而《三峡好人》充满了大拆迁带来的人类历史沧桑的慨叹,《二
十四城记》则展示了工人家庭逼仄空间和陈旧摆设与外面现代世界的强烈反差。

所有这一切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人非常真实的纪录片似的感觉,这种效果也正是贾樟柯所追求的一种美学效果,或者说反映了作者对电影是什么的认识,“我拍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跟剧情片没有区别,反过来说我拍剧情片的时候也觉得与纪录片没有区别。

甚至在我很多电影里面,我希望可以做到文献性。

若干年后,人们看到1997年的《小武》的时候,里面所有的声音、噪音,就是那一个中国的声音,它经得起考据——我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

“文献式”或“经得起考据”的电影方式形成贾樟柯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他的电影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不过,对电影“文献式”或“经得起考据”的方式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只是表现人物行动的背景或烘托,他的电影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电影做到文献记录,而是为了更真实地表达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生经验或人生命运。

在谈到《小武》中流行音乐的处理时,贾樟柯说:“这样,我就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特意选择了那一年卡拉OK文化中最流行、最有代表的几首歌,或者说最‘俗’的几首歌,尤其是像《心雨》,几乎所有去卡拉OK的人都在唱这个东西——那种奇怪的归属感。

这些东西实际上又都是整个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

譬如《爱江山更爱美人》那样一种很奔放的消沉,还有《霸王别姬》里头的那种虚脱的英雄主义……都正好是我在影片里想要表达的。

这些东西在声画合成的时候,很好地帮助我烘托了影片的基调。

”同样在《世界》中,“世界公园”的风景名胜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如成太生们的生活世界
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而游览其间的游客似乎走遍世界,但其时揭示的是更坚固的封闭,突出的是世界各地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文化时差。

《三峡好人》展现了四川奉节的青山绿水,可是这种背景的展示却建立在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两年之内被拆毁的现实之上,与宏观开阔的自然景观相对照的是底层老百姓寻求工作的生命活力以及生活的艰辛。

对时代文化纪录式的表现方式使贾樟柯电影对人的关心有了更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增强了电影对个人或者说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表现的真实感。

2.日常生活的主体——个人
“马克思说有生命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