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歇后语 三国中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昭之心的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的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这也成了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歇后语:司马昭之心答案:路人皆知解释: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歇后语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更多相关歇后语:刘禅小阿斗——扶不起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猪八戒调戏嫦娥——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女魔王痛殴唐僧——精打光猪八戒念《女儿经》——句句是词武大郎的枪——打不准曹操人马——多多为胜林冲误人白虎堂——上当受骗;祸从天降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猪八戒背个烂棉花套——人不像人,货不像货诸葛亮扮空城计——只能如此猪八戒的姑——丑到了家孔夫子卖伤膏药——勿是生意经六耳猴充当孙悟空——以假乱真张飞到了长坂桥——两眼圆睁,大喝大吼猪八戒嚼砂锅——只顾自己脆生,不管人家听着牙碜孔明张嘴——计上心来张飞拿豆鼠子——大眼瞪小眼儿猪八戒上阵——倒搭一钯武大郎盘扛子——上下不够头孔夫子拄着文明棍——摩登圣人。
五年级作文司马昭之心

五年级作文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们一定听说过这句成语吧!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心思极为难猜测,甚至是不可测量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成语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名字叫司马昭。
司马昭是西晋末年的一位大臣,他的父亲是西晋的皇帝司马炎。
司马昭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好学,他喜欢读书、写字,而且还经常下棋和练习笔法。
司马昭非常勤奋,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
不过,司马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他非常聪明,善于计算,同时也非常狡猾和阴险。
当时的官员们都非常害怕他,因为他经常设法取代别人的位置,终于在父亲去世之后,他成功地夺取了皇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非常有权势的皇帝。
司马昭之所以“心思难测”,是因为他非常聪明,经常用各种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能说会道,非常善于操纵言辞,让别人不得不信服他。
同时,他也非常机智,常常在别人不发现的情况下利用形势来掌控局面,对他的敌人也非常狠毒。
司马昭虽然有许多出色的才能,但他的权力是通过勾心斗角、谋算算计等不光彩的手段得来的。
他通过阴谋、欺骗等手段来完全控制朝廷,也曾经和皇太后闹过不愉快,最终还是失败了。
他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罪恶的行为,人们都非常反感他的做法。
司马昭之心往往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复杂的心思。
虽然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的成功却是建立在欺骗、谋算和暴力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司马昭之心的根源是不良的,我们不应该效仿他。
总的来说,司马昭之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它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机智,还包含了他的冷酷和无情。
虽然司马昭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人物,但他的做法并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保持真诚、善良的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
历史何其不公平!《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
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
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
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
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的真伪。
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唐代诗人王勃也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
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
”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
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
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
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
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
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亲自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
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
出自魏晋的歇后语以及背后的故事

出自魏晋的歇后语以及背后的故事案例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歇后语出自于《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释义: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
我不能待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马昭总揽魏国大权,野心巨大,总想取代曹髦。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冯昭。
司冯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截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
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案例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
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合,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
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
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和、蔡中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和、蔡中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惨败。
案例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所述历史典故,主要讲述了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
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
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颍州徐庶。
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关于司马昭之心歇后语

关于司马昭之心歇后语小伙伴们,你们了解司马昭故事吗?关于司马昭之心歇后语理解了吗?内含故事非常经典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关于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司马昭之心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故事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
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
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
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
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
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
曹髦激动地况,“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做了傀儡皇帝。
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相关歇后语大全及答案推荐戈壁滩上缺于粮——喝西北风戈壁滩上放牧——要水没水,要草没草隔夜的饭菜——不新鲜隔着玻璃亲嘴——意思意思隔墙摘果——手伸得长隔着围墙摘花——手伸得太长稿纸上写情诗——做一行爱一行隔山摘李子——相差太远(比喻够不过。
或比喻达不到要求。
)隔了夜的火笼——外面温温热热,里头全是火(比喻人表面温和而内心十分刚烈。
)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比喻说话,分析问题没有触到要害。
或做事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
“司马昭之心”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之心”是颗什么心?公元265年9月6日,晋文帝司马昭去世。
对司马昭的评价,今天基本上是褒贬各一:秉持封建正统历史观尤其是儒家纲常伦理的人认为,司马昭是一个典型的野心家、阴谋家和行动家;“历史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司马昭为统一全国作出重大贡献,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历史作用可与曹操媲美。
您如何评价司马昭?公元260年4月,魏帝曹髦擢升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此前,司马昭是大将军,现在封了相国,等于国防部长兼首相,一时风光无两。
司马昭乐得合不拢嘴,每早起来揽镜自照,看到自己的狼顾之相,就忍不住感慨:为什么我这么帅呢?司马昭(211—265),三国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但在他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丝顾虑。
曹操健在时,孙权上表劝其称帝,群臣纷纷附和,曹操却不为所动,说:这孙子是想把我搁在炭火上烧啊!司马昭虽只是被封晋公,却也已体会到位极人臣、炙手可热的焦灼感了!这天正躺床上看书,突然接到报告,说曹髦被人刺死!司马昭大叫一声从床上滚下来,惊魂甫定,赶忙问道:到底咋回事?细节!细节!原来,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后,感到自己大权旁落,心情非常抑郁。
5月7号他召集顾问王沈、秘书王经、保镖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咱们豁出去,搞一个斩首行动,跟司马匹夫鱼死网破!”三人差点吓尿。
王经劝阻道:“陛下,且不可鲁莽,如今司马昭得势,党羽无数,兵强马壮,凭几个皇家禁卫军,岂是他的敌手?还是从长计议。
”曹髦从怀中掏出写在黄缎上的诏书,怒摔于地:“我意已决!死有什么可怕,何况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撂下狠话后扬长而去。
趁这当口,王沈、王业偷偷溜走,去向司马昭告密。
临走前,二人招呼王经同去,王经拒绝。
曹髦拔出佩剑,登上辇车,带领一帮虾兵蟹将,直指司马昭府邸。
走到东止车门时,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截住。
曹髦大叫:“我是皇帝,谁敢阻我?”司马伷部下被吓住,转眼一哄而散。
这时,中护军贾充带兵赶来,双方展开肉搏,曹髦仗着自己的天子身份,一通乱砍,无人敢上前跟他厮杀。
五年级作文司马昭之心

五年级作文司马昭之心司马昭,字子上,晋朝西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字子上,司马家族后代,司马昭之心指的是司马昭心中的野心与权欲。
司马昭之心特指司马昭在政治上追求权力的欲望和谋求自己复兴司马家族的目标。
晋朝西晋末年,天下动荡,国力衰弱,权臣司马家族在政治上逐渐崛起。
司马昭作为司马家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小就被灌输着家族兴旺的使命感,自幼丧父的他对家族的复兴更是心心念念。
司马昭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国家政权的掌握上。
在世人看来,司马昭是个聪明机智、才思敏捷的年轻人,他善于观察政局的走势,同时又有很强的决断力,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愈发向往权力。
他利用自己父亲的名望和地位,步步为营,最终成功夺取皇位,成为晋宣帝,实现了他个人权力的追求。
司马昭之心体现在他对家族复兴的追求上。
司马家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家族内部纷争,司马氏的血脉流传并不太平稳。
司马昭作为司马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对家族的兴旺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不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提拔自己的亲属,还借助政治手段排除异己,减少了对家族的威胁。
他还积极扶持亲属子弟的崛起,以确保司马家族在政治上的长盛不衰。
司马昭之心也有其负面影响。
他在权力的追求和家族复兴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朋友和盟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夺取皇位后,他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权臣石鉴陷害而死。
这种以权欲为驱动的行为,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谋之君的形象,而非仁爱之君。
司马昭之心是司马昭在政治上追求权力和家族复兴的心愿。
这种心愿推动了司马昭在晋朝政治舞台上的活动,但也使得他流于权谋手段,牺牲他人的利益。
司马昭之心是权力、家族责任和野心的交织,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三国中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导语:司马昭之心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比喻某个人狼子野心,出处是三国曹魏的司马昭在其兄长死后独揽朝政,让人觉得他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当时的
司马昭之心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比喻某个人狼子野心,出处是三国曹魏的司马昭在其兄长死后独揽朝政,让人觉得他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当时的魏帝曹髦因为权力被架空,很忌惮司马昭,担心自己会被废,这句话也是出自他的口中。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路人皆知,出自三国曹髦与司马昭的典故。
自从曹爽被司马懿杀害后,司马家族一家独大,司马师废了曹芳新立曹髦,权势进一步扩大,死后司马昭变成了权力的核心。
曹髦看到司马昭手握军政大权,一直都很郁闷,想借机除掉司马昭。
公元260年,曹髦命令焦伯、李昭等人在陵云台设伏,叫来了王经、王业、王沈这几位左右大臣,说:“司马昭这个人的野心,谁都看得出来,我不想等着被他废掉,受到这么大的侮辱,今天我要带着众位卿家去讨伐贼子。
”王经举了鲁昭公例子让曹髦沉住气,劝谏说司马昭掌权这么久,朝中很多人都替听命于他,宫中的兵力太弱,此次行动后果难以预测,请皇上再考虑一下。
曹髦听不进去,就拿着剑带着宫中的侍卫和仆从出发了。
司马昭早就因王业、王沈的高密得知了此事,命贾充迎战,起初因为皇帝的威严吓住那些士兵,但是随着贾充的呵斥开始厮杀,结果曹髦被成济刺死。
三国中司马昭是个怎样的人
尽管因为“司马昭之心”,他被定义为有野心权臣,更加因为其手下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