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话的几个古音字
江苏如皋方言词缀简析

江苏如皋方言词缀简析作者:张艺凡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4期摘要:词缀是如皋方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皋方言个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首先介绍了如皋方言的概况,然后分类简析了如皋方言常用词缀,最后总结归纳出如皋方言词缀的特点。
关键词:如皋;方言;词缀;特点一、如皋方言概况如皋市地处江苏省南通市西北部,在江淮官话区南部边沿,隔江与吴方言紧邻。
据海安青墩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期如皋处于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交会地带。
这两个地区居民不断移入,加上黄河流域华夏人的流入,经长期融合,形成如皋方言。
现今多将如皋方言归属为江淮官话泰如片,如皋方言小片涵盖今如皋县、如东县、海安县、泰兴县和东台市东南部、张家港市段山地区,以如城话为代表。
如皋方言较为古老,内部差异较小,受吴语影响较大,与赣方言与客家方言亦有渊源关系。
二、如皋方言词缀分类例释在现代汉语中,词缀一般是指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定位语素。
按照该定位语素在词中的位置来划分,词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与后缀。
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根据此划分标准,对如皋方言中常见词缀进行归纳分析。
(一)前缀1.老“老”作为前缀,多用于少数名词性语素之前,构成表动物或表人的名词。
(1)附加于少数名词之前,表示动物或人,如:老虎、老鼠、老师。
(2)用于构成亲属称谓,如:老大、老二、老公、老婆。
(3)附加于姓氏之前,表示亲昵,如:老王、老张、老李。
2.第与普通话相同,“第”可以附加于系数词之前,构成序数词,如:第一、第十、第一百。
3.阿在如皋方言中,前缀“阿”只存在于“阿姨”一词中。
(二)中缀1.的(里)在如皋方言中,中缀“的”的用法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中缀“里”,在有些词中,可以和“里”互换,如:媚的(里)媚巴、邋的(里)邋遢、松的落壳、摇的豁落。
2.巴在如皋方言中,中缀“巴”一般与形容词结合,用来加深程度,如:呆巴入猴(十分呆)、紫巴伦登(十分紫)、脏巴邋遢(十分脏)。
部编版语文八下核舟记

讨论下列问题: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 态度。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
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各具情态”。
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 为什么? 你从哪 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 精湛?
研读第四段: 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 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极,很 相似,像
举 同“屈”,弯曲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类似
靠 竖起的左膝
支撑
译: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 两个人不相同。佛印卧倒右膝,弯曲 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 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雕刻。 是。
文言积累
同义词
约——可 大约
历历——了了 清清楚楚
状——然 ……的样子
文言积累
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还有零头。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那 船底 平 写、刻 为、是 清清楚楚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黑
为、是
敬辞,这里指“刻”
王叔远的别号
译:那船的底部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 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 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 着一方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 是红的。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如皋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白蒲镇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搬经镇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夏堡:详见夏堡的来历.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柴湾镇“柴湾”一名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因此,得名“柴湾”.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因而得名.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的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常青镇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1957年实行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毕云人民公社.1965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常青人民公社,以境内焦港两岸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并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故名“常青”.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轿子楼:相传300年前,此地有座木楼,形似轿,故名.薄家湾:此地以土地瘠薄、河道多湾得名.八国庄:相传此庄住户从8个地方移居而来,故名.岔林港:因林港东边、北边都是贫河,两岸都有树林,故名.草张庄:古时该处是空草地,后有张姓来此定居,故名.曾为原高井乡政府驻地.丁堰镇丁堰在6000年前,处于(LI)堡——如皋城——卢港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东南河漫滩平原,东临大海.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春秋时期孕育而成的古扶海洲今大部为如东县地,开始涨连扬泰冈地.初时古扶海洲与扬泰冈地之间还留有一条夹江,古称小芹河.古扶海洲西南部分的夹江口滩地,即在今丁堰、石甸一带.史载:至三国时,此夹江口滩地已淤浅能步行,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囤戍,为防海潮侵入,筑丁字形堰堤,因名丁堰.现在有人将“堰”写成“埝”实有误,因为“埝”是田间小埂的意思.唐时于此建有临河仓铺,亦曾以此为名.镇北郊有一土墩,名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栖息,故丁堰镇曾名凤岗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故名.田肚里:该处原有一陈姓武生居住在四面环水的96亩田中间,故名.观音柳:相传该地有一柳树,形似观音,故名.三里庙:该村原有一庙,在丁堰镇东三里,故名.也曾是丁堰乡政府驻地.东陈镇元末如皋冒姓与东陈镇得名冒姓为如皋特有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无此姓.直至明嘉靖凌迪知的万姓通谱和明万历夏树芳的奇姓通,才开始出现,并被列为“奇姓”之一.现在海内外所有冒姓者,都是如皋冒姓的分支,所以冒氏宗谱特称如皋冒氏宗谱.一、如皋冒氏成姓和东陈镇的得名如皋冒氏成姓之始,在元、明鼎革时.冒氏为蒙古人,其始祖东林公,讳致中,元亡后隐居如皋.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十九年两修如皋县志,均载有:“元,冒致中,安定乡人.至正元朝年号年间以儒术官两淮盐运司丞.”清康熙扬州府志:“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司丞,尝至东陈,见沃壤可居,遂致士焉.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吴王.闻其贤,屡辟不就,胁入吴门今苏州,当时为张士诚都城,以疾辞.勤学好思,聚书数千卷.”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就更为详细了:“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公之至如皋也,从之者如陈“陈”古同“阵”,其地在如皋东,遂名其镇曰东陈镇.勤学好修,聚书数千卷,闭门开帙,有傲南面百城之意.与隐士郭通甫善.伪吴张士诚闻其贤,挟之入吴门,封妥督丞相,力以疾辞,渡江归.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葬身东陈镇贾公祠前、官河之南.事载州志.文宛传、县志.义行传及图书集成.民族典.”从上文便可得知,东陈镇名始自冒氏一世祖隐居于此之时,此前地名至今尚不知.文中所说“聚书数千卷”,传至其孙即冒民三世祖永宗献给明永乐帝,作修永乐大典用,永乐帝御赐“万卷楼”榜额,永宗将其悬于东陈邸宅门楣.二、如皋冒氏为脱欢后、脱脱后两说之争按上文东林公家传的记述,冒氏应为“淮镇南王脱欢之后”.镇南王脱欢姓孛儿只斤乞颜惕,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王,如皋东门外万花园就是他的别业即别墅.后因奉旨出征安南今越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二十八年129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去世.其长子老章袭封,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其弟脱不花继袭封,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罗不花于天历二年1329袭封.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诏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迩总领汉军、蒙古军御守淮安.十五年,与淮南行省招降张士诚.十六年,淮安陷,孛罗不花赴水死难.孛罗子大圣奴袭封.十九年,大圣奴守信州,陈友谅来攻,城陷,殉国.东林公家传的这些记述说明,镇南王脱欢子孙都一直在淮南.且其在如皋的万花园,冒氏先世从五、六、七世五茔十一穴,皆葬万花园,若非其子孙岂能世守据冒氏后裔冒广生之子冒舒諲生前考证,如皋冒氏为元丞相脱脱之后.脱脱姓篾儿吉 ,吉或译作乞颜惕.乞颜是蒙古诸族的总氏,吉是乞颜惕的急读.考元史:“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安置淮安.俄有诏,移置亦集乃路今宁夏西部.十五年三月,诏流脱脱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十二月已未,左丞相哈麻矫诏遣使鸠之,死年四十二.”而蒙古军出征时,“不以贵贱,多带妻拏而行.”脱脱被夺去官爵安置淮安,时仅一月,即奉诏西行.仓促之间,脱脱家属除次子外,其余都不及随谪.他认为当时溃散的朝廷官员子弟与士卒,可能就是今天散居江苏的蒙古族后裔.脱脱姓篾儿吉蒙古语篾、冒、缪、默、墨、麦都属同音.因此在如皋的脱脱后人将篾儿吉改为单音节汉姓冒氏.这两说在冒广生、冒舒諲父子间就有争论,而且受到周总理的热心关注.冒舒諲1956年写的周总理话家常一文中写道:“周总理指着扇面上的题词问:‘马叙伦先生好象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是个新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吗’提到族源,父亲说明,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出口成章,有时风趣盎然.我插嘴:‘根据我的考证,脱欢之说不一定可靠,还是以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为可信.脱脱姓篾儿吉 ,篾与冒谐音,吉是蒙古语,指氏族而言.’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总理对此似乎满有兴趣,……指着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并说:‘你们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总理的话很对,争鸣要靠事实和真理,不能以长幼、遵卑、权势为序,姑两说并存.三、以冒氏命名的巷名、村庄名及其他冒氏从第五世起,就改变了“不入城市”的祖训,移居如皋城集贤里,后将集贤街更名冒家巷.冒氏集中居住除东陈镇和如城外,多散居于如皋东南部地区.该地区以冒姓命名的村庄:东陈镇农村有冒庄、冒家庄、后冒家庄已废、冒家港;如城镇农村有冒家庄、冒长庄;丁堰镇亦有冒家巷、冒家庄、冒家小楼、冒家渡、冒鹊庄;白蒲镇农村有小冒家庄、冒兴庄等.冒氏在如皋已传至26代,其堂名为“榜花堂”或“留耕堂”,大门楹联:“榜花世泽,水绘家声”,或“三吾世泽,名贤家声”.高明镇高明镇以高明庄得名,因该处地势较高故称高明庄.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抗日至如皋西乡始设高明乡,后一直设有高明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以高明乡、卢庄乡与杨庄乡第二、三农业社合并为高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设高明人民公社.12月1日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1月,复改为高明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改为高明乡.2000年4月22日,高明乡与胜利乡合并为高明镇,镇政府设蒋岱村.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山西:因该地原有3座大坟墓,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在其西边住有人家,得名山西.大蒋家岱:相传汉代即有蒋姓人家居住于此,故名.水洞口:相传500年前,此地有天然形成的72个水洞,故名.九龙口:相传300年前,该处有九条河流均流进龙游河,故名.贲家巷:以贲姓人家居此成巷,故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联络庄:解放战争时期,该庄为乡村干部联络办事的地方,故名.郭园镇相传唐朝时,该地还是一片沙滩,因有郭氏先至此开荒建造家园,故名.民国时即设有郭园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郭园乡与薛窑乡、石庄区新生乡东部东三义乡、下原区范湖乡第六农业社合并,仍称郭园乡.1958年公社化,更名郭园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薛窑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仍恢复郭园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郭园乡.2000年4月22日,郭园与车马湖乡合并建立郭园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周圩闸:相传200多年前,有一个周姓在圩塘旁定居,因建圩定名.磐石圩:因此圩牢固坚如磐石,故名.车马湖:春秋时此处有大湖,越国大夫范蠡逃越王勾践至此,弃车马于此入湖并浮海入齐,故名.朱家埭:唐朝时,有朱姓人家在此建了一座木楼,故名.江安镇“江安”,原名“江岸”,即古代长江北岸所在地.史载,魏、晋、南北朝时,江岸线在今石庄、江安之间,现称老岸.旧如皋县志载:“正供田外,有岸亘于东西,横逾四十余里,曰老岸,即古之江岸也.”如皋西南部土质分界即以此岸分界,老岸以北称老岸地区,以南为圩田地区即新涨出开恳的土地.自圩田地区涨出以后,原江岸再不受坍饰,故更名“江安”.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老埠下:相传该地原为长江北岸一停船码头,后有几户人家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村庄,故得名.海坝庄:相传400年前,该地原是江滩,历史上,如皋地处长江下游靠近海边,人们习惯将江滩亦称海滩,后筑坝围垦,故名.崇明三圩:此村形似崇明岛,排序3号,故名.朗当圩:相传有一地主将此圩分给一姑娘耕种,人称娘当圩,后音讹为朗当圩.黄市:相传数百年前,有一黄姓商人在此开店经商,生意兴隆,后逐渐发展为街市,故名.葛家市:因有葛姓商人在此设店经商而逐渐形成街市,故名.九华镇九华镇因境内九华山得名.九华本无山,相传宋朝有乔姓,在此筑一土墩纳凉,后有一高僧由此经过去安徽九华山朝圣,时值盛夏,见此墩非常凉爽,遂于此建棚诵经.高僧去后,乡人就在此建庙,定名九华山庙,镇亦因此得名九华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和以数字排列的圩、甲外,尚有——小马桥:相传最早时有一马姓居此,并建有一小桥,故名.一甲:相传因长江变迁,在郭家洋与小洋之间形成两夹狭长的滩,此为先形成的夹,后取其谐音为一甲.营防港:清代曾在此建造兵营驻兵防守,故名.(LI)大圩:此圩系(LI)姓人家垦成的一个大圩,故名.奓口圩:此圩两排住宅好象龙张着口,故名.税防桥:300多年前,此地原有一税务所,屋旁有一小桥,故名.龙舌口:清代此地有一条白(LI)河白蒲至(LI)桥,河中因潮水冲积成一土埂,长约200米,宽约20米,三面环水,从河南岸向东伸展,开似龙舌,故名.地龙头:清代此地有一土埂,形似龙头,故名.郑家老楼:清代有郑姓在此建一楼,故名.瓦边篷:相传该地有一连篷,系用砖瓦建成,故名.云屏:由唐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得名.林梓明洪武三年1,江南巨富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筑半个南京城,因提前3天早于朱元璋完成,被朱元璋借口沈万三后来捐资筑苏州城时运用了贡石,下旨满门抄斩后改充军,其兄沈万一、沈万二逃至如皋吴窑、磨头一带落户,其弟沈万四则逃至如皋高阳荡,看到大片草荡可以垦植,遂择定居此,并招募游民数百人来此开垦种植庄稼.沈万四初来时,高阳荡西侧有小梓树苗一片,至正式垦荒建镇时,这一片梓树已成林,遂将该镇定名林梓镇,以不忘当年垦荒种植的艰辛,兼寓沈氏家族像梓树一样茁壮成长.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筛子庄:相传该庄居民以做筛子为业,故名.五里墩:该地有一墩,距白蒲、林梓都是5里,故名.斜庄:100多年前,此庄前有一条由东南向西北的大斜路,房屋均按此方向排列,故名.冒家楼子头:相传此地庄头有一楼房系冒姓居住,故名.大圣庙:该庄原有一大圣菩萨庙,庄以庙为名.文着庄:相传清朝此地有一个叫文着的医生,医术高明,为纪念他遂以文着定为庄名.磨头镇磨头镇得名于“飞来磨”.明清以来所修如皋县志都有记载:“飞来磨,在磨头南街西侧,其色浅红,不知始于何年,镇因此得名.”这片飞来磨的来由,民间传说很多.磨头镇沈孔昭口述,夏立明整理的故事已被人们普遍认同见1989年如皋民间故事选.据传,这是后汉开国皇帝刘智远的妻子(LI)三娘推过的磨子.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LI)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个恶婆娘.三个姑娘都很漂亮,长女、次女都已出嫁了,三女(LI)三娘长得特别漂亮,尚待字闺中.一天,(LI)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堂上没人的时候,忽然从供桌下钻出一个人来,抓起供品大吞大吃,家中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LI)员外出来,忙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那人道:“我叫刘智远,也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因在家乡受官府迫害,无法生活,只得出来闯荡,刚才是实在饿得受不了,才偷吃你家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LI)员外见这个人相貌堂堂,不像个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LI)三娘嫁给了他.可是(LI)三娘的嫂子却容不得,天天冷言冷语对待刘智远.(LI)员外去世后,就更变本加厉了.刘智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彬州投了军.嫂子又转头逼迫(LI)三娘,限她每天日担30担水,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LI)三娘已怀有身孕,熬到要做月子的时候,还不肯她休息.一天晚上,大呆瓜给(LI)三娘送饭,见(LI)三娘走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妹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谁知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LI)三娘推磨,擘手就将(LI)三娘手中的碗夺下摔在地上.这时(LI)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眼看就要分娩了.可她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推磨的杆子就要打.这时,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起石,从西南刮来一股狂风,掀去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一直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脏,磨子不偏不斜砸下来,“卜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得名磨头,以警告人不要做坏事.那下片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落下来,落下来的那块地方叫小磨头.(LI)三娘苦挣苦熬地生下一个男孩,用牙咬断脐带,并替孩子取名“咬脐郎”.刘智远作了后汉开国皇帝后,派人找到他们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一对神磨在天空中飞行,飞到今天磨头这块地方,由于有一妇女正在倒马桶,冲了这对神磨,同时飘落下来,一片落在今磨头镇上,一片落在今穿过磨头镇中的龙游河里,磨呈暗红色.人们除了把地名定名为磨头,并把这片“神磨”作为得名的依据保存下来.“文革”中曾因“破四旧”被推到河里去了,改革开放后,又被从河中捞出,现在安置在磨头小学操场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磨头在民国三年1914曾以人口在4万以上,被称为磨头市.民国十八年改为磨头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设有磨头区、磨头镇后改磨头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仁静乡第一、四、五、六、七农业社,徐石乡第一、二、五、六、七农业社并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为磨头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磨头乡.1987年5月1日撤乡并镇,改建磨头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0年4月23日,场南乡并入,次年9月,场北乡并入.磨头镇地处如皋市区南郊,位于全市中心地理位置,是江苏省重点小城镇.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0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万人.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该庄位于磨头镇西部、龙游河拐弯处而得名.邵阳庄:相传该地养羊较多,取名骚羊庄,后改称邵阳庄.石田:该地原地质板结如石,故名.老户庄:相传原为朱姓居住于此,称老朱庄,后为张姓居此,改称老户庄.中坞丘遮:相传洪秀全起义军曾与清兵于此作战,一妇女躲藏在坞丘之后得以活命,故名.汤莲池:相传古代有汤姓人家居此,户前有一菏花池,故名.黄家店中:相传100多年前有数家黄姓在此开店,故名.如城镇如城镇历来为如皋县市治所在地.如城的来历,可理解为如皋城之简称,这一名称的真正使用,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建立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并设有城西区.1943年,因日伪“清乡”封锁如黄线,苏中三分区决定将城西区如黄线以北部分划归泰县此时的泰县即是泰州代管,为防止和泰县城西混淆,特将如皋的城西区更名为如城区,此为使用“如城”称谓之始.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巷外,尚有——集贤里:北宋时王观、王觌、王俊×居此,连中进士、状元,乡人引以为荣,故名.东云路巷、西云路巷:位于文庙孔庙、今如师附小东侧和西侧的南北走向巷子,寓由此去文庙如直上青云,故名.观风巷、观风路:巷南首原有文昌阁今已复建,经此巷去文昌阁可登高观风,故名.郜家巷:清康熙年间,巷内有一位叫郜玉连的曾出使日本,乡人引以为荣,故名.青云巷路:相传曾有青云覆罩此巷,故名.今巷废改为路名.安定巷街:以巷内原有安定书院,解放后改为安定小学,故名.今巷废,改为安定街.仙鹤庄:该地曾长有一棵扁柏树,形似仙鹤,故名.十里铺:春秋时名郧,亦称发阳、蟠溪.汉时因吴王濞重凿邗沟至此运盐,更名邗沟铺.民国时因此地离城10里,更名十里铺.铁篱笆:因该庄有一四周栽满铁篱笆树的庄园,故名.荡庄:因该地地势低洼,常被水淹,故名.瓜园庄:该地居民原以种瓜为生,故名.三里庙:该庄原有一庙,距城三里,故名.集贤庄:相传该庄百姓曾自动集中抵抗敌兵,故名.。
通泰方言中区

通泰方言中区,又称为通泰方言如皋小片。
按照南京大学博士顾黔的意见,为通泰方言中一种次方言。
现被划入江淮官话,但与江淮官话中的扬州话基本不能通话。
分布在包括如皋、如东(原兵房镇、原丁店镇及原华丰乡、原南坎乡部分地区除外)、泰兴、东台东部、海安东部、扬中东部、靖江西南部,区别通泰方言西区的特点是有疑母ng,能分辨鼻音n和边音l,流摄分裂为两韵ei和iou。
语音[编辑]语音基础[编辑]声母中古三十六声母中全浊声母今无论平仄一律读作送气音。
本区存有“疑母”,泥母、娘母合流,保存有“上古无轻唇”的痕迹,比如杜甫念作[tʰu pʰu]。
声母系统p 不把报博pʰ泡辅步皮 m 妈米买脉 f 飞凤分发 v 万问物无t 德滴都对tʰ他特图定 n 你南嫩柔 l 洛李乐辣k 家今哥改kʰ开葵环怀ŋ我牙咬牛 h 鞋后痕海tɕ菊京级姜 tɕʰ腔穷其局ɲ研仰年娘ɕ晓胸兴显ts 子宗走做tsʰ聪擦藏曾s 素四苏斯tʃ指章这照 tʃʰ昌穿丈侄ʃ书首熟是ʒ日肉人如1、t tʰ l n配韵母i y时,大部分地区腭化。
2、庄章知组字,各地情况不同,一般知组二等、庄组读平舌,知组三等、章组按各地情况读舌面、舌叶、卷舌、平舌;如皋有知组字读入端组的白读,如:椽[tʰʊ~]、轴[tʰoʔ]、澄[tʰɤŋ]等。
3、在如皋东部见组细音读为ts类,精组细音腭化;在如皋西南部见组细音读为舌面中音或舌叶音,精组细音腭化4、如皋南部,古浊音字在语流中浊化。
5、f v在如皋南部读为ɸβ。
6、如皋西部,ts tsʰ s 配[ɛ~]、[ɛʔ]时腭化。
[编辑]韵母如皋小片,韵母系统是典型的入配阳,即入声的主元音跟阳声的主元音相同,如:凡[fɛ~],罚[fɛʔ]等。
以下音标,各地发音可能有少许区别,如[ɯʊ]在如皋为双元音,但在泰兴为单元音等。
阴声韵系统ɿ丝u 普补猪孤 j 洗比西基 y 语随内句eɪ谋透后牛 ueɪ每水硅灰 i 之里尔时 yeɪ垂吹水椎ɛ牌大街界 uɛ帅外乖怀 iɛ皆介界解ɑ巴咤家喇 uɑ耍瓜寡侉 iɑ写茄姐射 yɑ靴瘸ɯʊ波所哥座 uɯʊjɯʊ秋九休酒e 背袋许该 ue 猜踩宰灰 ie 啐ye 去ɤʊ毛刀豪uɤʊ包找咬iɤʊ表小晓ɔ摩喏哦uɔiɔ趣哟1.除如皋南部、如东东部外,[e][ɛ]合并2.除如皋、如东西部、海安南部外,[ɤʊ][ɔ]合并为[ɔ]3.如皋南部[ɛ]分裂为[ɛ][a]两部4.如皋南部[u]分裂为[u][ʮ]两部阳声韵系统ɯ~ 算暖干转 u~ 官换桓满yʏ~ 选恋转元i~ 然点展面ɛ~ 单慢三间 uɛ~ 弯环栓删 iɛ~ 间喊限减 yɛ~ 栓删ɑ~桑刚忙让 uɑ~双光荒况 iɑ~亮香让仰 yɑ~框王央ɜn 森跟更门 uɜn 村混温棍 ien 轮金民心 yen 笋均匀顺1.如皋南部[ɯ~]分裂成[ɯ~][ɨ~]两部,部分地方并入[u~]2.如皋南部[ɔŋ]分裂成[oŋ][ɔŋ]两部3.如皋南部[ɜn]分裂成[a~][ɜn][ɤŋ]三部,[ɤŋ]部分地方并入[eŋ]4.大部分地区[ɜn][ɤŋ]合并,但各地合并方式有区别入声韵系统ɯʔ夺磕说撮 uʔ活泼拨末yʏʔ血穴月iʔ热雪结憋ɛʔ杀狭答纳 uɛʔ刮刷iɛʔ杀甲yɛʔ刷袜ɑʔ索各剥若 uɑʔ戳桌郭iɑʔ若削脚yɑʔ曰戳桌ɜʔ涩搿没策 uɜʔ术出骨ieʔ席及密yeʔ缉出术eʔ碧壁iǝʔ锡力逼yǝʔ息役ɔʔ速屋北六 uɔʔ获白iɔʔ鞠曲yɔʔ域1.如皋南部[ɯʔ]分裂成[ɯʔ][ɨʔ]两部,部分地方并入[uʔ]2.如皋南部[ɔʔ]分裂成[oʔ][ɔʔ]两部3.如皋南部[ɜʔ]分裂成[aʔ][ɜʔ][ɤʔ]三部,[ɤʔ]部分地方并入[eʔ]4.如皋南部[ɛʔ]分裂成[ɛʔ][eʔ]两部5.大部分地区[ɜʔ][ɤʔ]合并,但各地合并方式有区别[编辑]声调本区声调为六个或者七个,古浊入字今归阳入。
《红楼梦》与如皋方言俗语

《红楼梦》与如皋⽅⾔俗语《红楼梦》与如皋⽅⾔俗语《红楼梦》中有许多我们如皋地区流⾏的⽅⾔俗语。
稍加留意,发现可分为三种类型(仅属例举,并⾮尽举):⼀、原汁原味【晓得晓得】空空道⼈看了⼀回,晓得这⽯头有些来历。
(1)[例句后圆括弧内数字,为1979年⼈民⽂学出版社通⾏本回⽬序次。
下同。
]承他的情】⼦兴道:“承他的情,留我多住两⽇。
”(2)【承他的情【⼀着错】偶因⼀着错,便为⼈上⼈。
[见庚⾠本《⽯头记》第⼆回。
通⾏本将“⼀着错”删去,改为“⼀回头”。
]怪道】⾬村拍案笑道:“怪道我这⼥学⽣⾔语举⽌另是⼀样。
”(2)[这⼀例出⾃知识分⼦之⼝,下【怪道⼀例则是⽼农妇说的]刘⽼⽼听了,摇头吐⾆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41)认得】【泼辣货泼辣货】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有名的⼀个泼辣货。
”(3)【认得闷葫芦】那仙姑笑向宝⽟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5)【闷葫芦先不先】刘⽒⼀旁接⼝道:“你⽼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样好到他门上去的。
先不【先不先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也未必肯去通信。
”[此例出⾃甲戌本《⽯头记》第六回。
通⾏本删去“先不先”,后⾯改成“只怕他那门上⼈也……”]【现世现世】 “没的⽩打嘴现世的。
”(6)安顿】这刘姥姥⽅安顿了,便说……(6)[安顿,⼤致有三个义项:⼀是平静,⼆是安宁,三是安【安顿排妥当。
此处⽤的第⼆义。
]拔⼀根寒⽑⽐我们的腰还壮】[“壮”意同“奘”,粗⽽⼤;也读第三声。
]【拔⼀根寒⽑⽐我们的腰还壮你⽼拔⼀根寒⽑⽐我们的腰还壮呢。
(6)【捶你捶你】凤姐连忙喝道:“少胡说!……等我回了太太,看是捶你不捶你!”(7)⾏好】也是⾏好的事(7)【⾏好狼犺】今注明此故,⽅不⾄以胎中之⼉⼝有多⼤、怎得衔此狼犺蠢⼤之物为诮。
(8)【狼犺多早晚】宝⽟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此例出⾃甲戌本《⽯头记》第⼋回。
【多早晚通⾏本已将前句改为“我何曾说要去?”]【巴巴的】难道⼈家连个⼿炉也没有,巴巴⼉的打家⾥送了来?(8)[如皋⼈有的不带“⼉”。
如皋历史变迁

大禹治水九分天下水土为九州时,将江海大地称为“扬州”,“扬”为“荡”,水草荡荡之意。
入夏以后这里成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一个部分,到周朝时称这里为“海阳”,属吴国管辖,都城在今苏州;春秋时期,“如皋”开始从“海阳”的东南部海里“长”出来,齐国“总理”贾大夫72岁时以权谋私,娶了16岁的青春美少女为妾,结婚后人家身归他而心不归他,成天闷闷不乐,一次公费旅游时将她带到今天如皋大明村一带的江边上拚命射杀野鸡,以炫耀自己老而不衰,以博她一笑,“如皋”一字由此载入《左传》,但只是吴国“会郧”镇(今海安立发镇)治下的一个小渔村;战国时吴王夫差为了攻打卫国(在今河南省)在“海阳”挖“邢沟”(今大运河的前身)勾通江淮以便水师从长江直接进军;后吴国为越国灭,这里又属越国,越国又为楚国灭,这里又属了楚国。
秦朝时废扬州,将这里划属九江(今江西),后又划属东阳(今山东)。
汉朝时刘邦将这里封给吴王刘濞,更名叫“海陵”,到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国家中央政府才开始在这里设立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今淮阴),始建海陵县城(今泰州海陵区)。
东汉末年,因海水泛滥淹没海陵县城,曹操挟天子,下令搬迁居民去邗江(今扬州),废除海陵县的行政建制,海陵以东(包括如皋)全部成了空地。
三国时这里属吴国,孙权在这片肥沃的空地上养马,形成了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如“白马”(今靖江县城南部)、“马塘”(今如东县马塘镇)、“马陵”(如皋县马塘乡),负责作战指挥的吴国大司马(中央军委副主席)吕岱将军常驻在这里与马为伍,依军队建制划分地块屯田养马,每50人为一个屯,分田5千田,养500匹马,海陵大地共有肥田沃土400多万亩,分成800个屯,动用军民4万人,养马40万匹,由于当时马匹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相征,组织一次大型战争大约要损耗、淘汰5至8万匹成年、健壮的良马,为东吴迅速强大、最终能的鼎力三国作出了伟大贡献。
江苏如皋方言词缀简析

江苏如皋方言词缀简析张艺凡【摘要】如皋方言地处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地带,属江淮官话泰如片。
如皋方言中,词缀数量多、使用频繁。
前缀主要有"老"、"第"、"阿"等,中缀主要有"的(里)"、"不"等,后缀主要有"儿"、"子"、"头"、"佬(儿)"、"宝儿"、"家"、"俫"、"侯"、"不刺"等。
与普通话相比,如皋方言中的不少词缀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对如皋方言来说,词缀是其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个性的重要体现。
%In Rugao dialec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affixes, among which, many have their unique meanings and usage. The paper studies twelve representative affixes in Rugao dialect and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Rugao dialect affix system. The affixes are not only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Rugao dialect' s vocabulary system, but also manifestation of the specific property of Rugao dialect.【期刊名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如皋;方言;词缀;特点【作者】张艺凡【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近年来,普通话词汇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词缀不断产生,附加式词语数量逐渐增多。
这引起了不少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
然而,词缀并不是普通话的独有现象,很多方言都具有独具特色的词缀体系。
研究不同方言词缀系统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汉语词缀,还有利于探求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进程。
入声字表(入声派入今音平声)

入声字表(入声派入今音平声)入声字表一、入声分派到普通话的入声:(共429个)(说明:前面的字母是声母,后面的字是入声字,小括号里的词是例词,行尾是个数)。
①、分派到普通话阴平声部的入声字:(共161个)b (9) 八捌钵拔剥逼鳖憋擘(擘开)p (9)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泊)m (2) 摸抹(抹桌子)f (1) 发(发生)d (10) 答(答理)搭褡滴跌督掇剟裰咄t (11) 塌踏(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n (1) 捏l (2) 拉勒(勒住)c (2) 擦撮(轻撮s (3) 撒(撒手)缩塞(堵塞)zh (12) 隻汁织扎(扎营)桌卓倬捉琢拙摘粥ch (5) 吃插出戳拆(拆开)sh (9) 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j (19) 激迹击墼积绩勣缉屐夹(夹攻)揭结(结实)接噘撅撧锔掬鞠q (11)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曲线)屈缺麯x (25) 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浙晰膝瞎歇楔蠍戌薛削g (8) 搁(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k (5) 磕搕磕哭h (7) 喝(喝水)忽惚唿豁劐黑o (12) 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②、分派到普通话阳平声部的入声字:(268个)b (23) 拔跋钹魁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脖鹁博薄(厚~)礴搏膊驳别蹩醭P (4) 璞僕仆(~人)濮M (2) 膜没(~有)F (23) 乏伐筏阀垡罚佛弗拂彿绋茀伏茯袱服(~从)菔韨绂福幅蝠D (39) 答(问~)瘩沓达鞑妲靼怛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滌籴的(~确)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毒夺铎踱度(忖~)Z (15) 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族镞昨S (1) 俗Zh (28) 直值植殖稙执姪职扎(挣~)剳铡闸宅折辙摺哲辄谪蛰詟竹竺烛躅逐轴妯酌浊镯琢啄濯擢茁斫斲Ch (1) 察Sh (15) 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弄~)孰熟秫赎勺J (75) 及级汲岌笈亟极殛吉急即脊(~梁)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辑楫戢棘夹(~衣)荚郏颊洁絜结(~局)拮诘劼颉劫桀傑杰羯碣竭竭偈节栉捷婕睫截局跼菊橘决抉诀玦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不振)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钁X (18) 席媳习袭檄侠狭峡狎辖黠协勰胁颉撷穴学G (10) 格阁路革隔膈国帼虢骨(~头)K (2) 咳壳H (17) 合盒曷运转阖劾核阂貉涸翮斛觳滑猾活O (1) 额至于入声字分派到上声、去声的,因为上去入都是仄声,不会引起古仄声转变成今平声的问题,我们不列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瑾
“
一 Ε 代 替 = 如 皋 人 将冷饭
。
“
”
,
口 语读 若
乱
・
门
置 铁 锅 内 放 入 少 许 水 或植 物 油 加 温 使热
,
坟 《广 韵 》 上 古 间 都 用 业 母 和
,
。
,
。
如 皋本
。
的 过程 称作 >
,
音
,
入讨 去 声
。
将 饼状 块状
,
、
、
为业 母 清化 后 归入 明母
, ,
食 品 置锅 内 放 入少 许 油炸 制 这 一过 程 称
“
青 蛙为 绿 一一 儿
一 一 字 音若 拐
・
“
”
。
前 一 一 字音 若 刮
: “
,
“
”
,
后
音 中都有 哲的
、
”
、
“
哲是的 一 词 表示 同
,
。
”
“
“
”
,
可能 因 蛙 鸣之 声 得名
,
。
。
清
,
意 是 的 知道 等意 思
已 言 》 有记 述 如 皋
,
”
哲 汉
“
,
・
扬 雄 《方
“ ”
。
李 调 元 《南 越 笔 记 》 十 一 卷
,
”
如 皋 口 语 中 用透
∃
?
< ≅ 母 = 一 3 < 中缀字 = 一 Β Χ Α ≅
”∃
母 按 古无 舌 上 音 推 论 应 是 远 古音
三 古 无轻 唇 音
、 、
“
”
,
<蛙 =
“
,
读 若 迈杜 拐
“
今壮语 与 之 对 应 称作
“
”
。
蚂 一?
。
≅
5ΒΧ≅Δ
,
读 若 迈拐
这 些都 表 明
,
附
子
”
。 、 、
“
”
“
”
明察 时
,
“
明 又读若 民
,
”
明《广 韵 》 兵 武
,
、
一 样 了 桥 名也 就 换 了 字
“
、
切 开
“ ”
。
口 三 等平
声梗 韵 明 母 上 古音 明母
“
从 今 明 贾 家 等 字 音 的 演变 时 问 先
后 看 如 皋 话 在 远 古 没 有 介 母 一 7一 上 古 有
, ,
, ,
、
”
一 7一 的 是 读 书音
、
。
8 古 属 夷 方 有越 人 居 住 史 从 同 源方 言 看 粤 8 方 言 闽方 言 四 等 韵 都 没 有 介 母 一 7一 同
,
二 古 无 舌上 音 朝
” “
。
如 皋 口 语 称 昨 天 后 天 明夭 前
、
“
、
、
、
源 的藏 缅 语 和 壮 侗 语 一 般 也 没 有 介 母
。
。
如 皋 口 语 中 香 附子 读 若 香 普
,
“
”
“
称 蛙 为 > <远 古 用 祁 = 是 古 夷 人 中 越 族 的 说
法 如 皋 至 今 保 留这 个 词 素
<下 文 用 一
,
、
。
附
。
“
广韵 和 上 古 音 都 用 业 母
。
”
。
如 皋用
涝 母 也 是 业 母 清 化所 并 入
坟 如 皋有 乱坟 场 场
声 母 对 应 这 一 复 辅 音 发音 时 前 音 轻 短 后 音 重 长 基 本 偏 于 归 音 后 来 它 分化 了
, , ,
“
”
“
”
如 皋话 很 古 老 她 蕴 藏 着 丰 富 的 古 汉 语 古 代 史 的珍 宝 有待 不 断 发掘 利 用
文 仅 是 一 个 小 小的 开 场 白
。 、
,
,
”
阳 部 都 有 介 母 一 7一 应 读 若 民 门
∃
”
,
不读若
、
了 以 后 有 一 7一 的 字渐 多
,
。
一 般说 来 至 今
口
,
那 么 如皋 口语 中 今 音 根
,
“
”
“
”
“
明 音
,
”
为 止 无 介 母 一 7一 的 是
,
语 音 有介 母
,
“
门 有 没 有 根 据 可 寻 呢 9 从 族 源看 如 皋 远
“
与 如 皋的 >
,
、
一 Ε 也 有对 音关 系 这 绝 非 偶
“
慧 何 以读 若 归
,
”
“
;
9
查 《说 文 》 《 广
”
“
然 表明 如 皋话中有远 古华夏族 东 渐的痕 迹
。
韵 》皆 用 匣 母 而 归 应 属 见 母 严 学 窘 构 拟 的 周秦 复 辅 音二 连 式 有 陌 旧 械 盖 与 慧 的
、
”
“
、
“
明 音 门 是 古 越 语 的遗 留
・
”
“
”
“ ” 如皋 口 语有 共 总儿
、
“
”
贾 家 清
。
乾 隆 《如 皋 县 志 》 池 图上 城
“ ”。
,
,
等 表 示 总 计 共有 的 意 思
,
“
、
”
。
总 口 语读 若
,
在 内城 河 东北 部有 一 座 贾家 桥
中华 民 国
“
董
”
。
早期
,
有 人 在 《皋 报 》 发 表 了 一 副 对 联 上
年
月 卷 第
∋
南通师 专学 报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
− / + 0 1 / ∗ 2 0 ∀ # # / . / () &
如 皋 话 的 了七个 古 音 字
3,
仁护
∃
4
天
严 枯以 子
如 皋话 有 一 些 特 殊 字 音 经 研 究 初 步
。
家 《广 韵 》 古牙 切 开
,
,
侵 韵 见 母 上 古音 见 母 侵韵 都 有介 母
” 一 7一 应 读若 金 不 读 若 根
, ,
见 母 应 读若 嘎
,
。
“
”
。
“
贾 和
”
“
“
家 的上 古 音都 是 见 母 鱼 部 可 见 上 古和
,
,
明
“
。
“ 如 皋 口 语称 明 天 为 明朝
、
、
”
“
” ,
音若
,
,
如 城 的 五 座 桥 名 对五 座 庙 名
,
: “
冒家 姐 姐 看
,
认定 是 古 代不 同 时期 不 同 来源 的 语 音沉
、
迎 春 一 人 丰 乐 白 衣 奶 奶拜 观 音 万 佛 愿
8
积
。
现在 选 了 5 个 字分 一 古无 介 母一 7一 今
。 、
6
个类 型 探 讨
”
。
修
。
”
这 里的 姐 姐 桥 就 是 贾家 桥 不 管 字
8 一 7一 在古 汉 语 阴 阳 入 相 承 的谐音 字 里
、 、
天 为 昨 朝 后 朝 明朝 前 朝
刀
” ,
,
、
、
”。
朝 读若
。
,
“
・
,
《 韵 》 知母 上 古 用 端母 广 用
。
如 皋保 留
一共 总儿
,
也 没 有 介 母 一 7一 的 迹 象
“
。
因此推论 如皋
。
,
了 上 古端 母音 总
。
今 音 根
用
再
。
如皋 北 乡 海安 县 一 带
、
口
语中
。
。
“
再 读若 戴
∃
”
“
”。
属 见母
。
,
属 匣母 匣 母清 化 又 归入 晓 母
“
”
、
,
,
总 和 再 《广 韵 》 上 古 间 都 注 精 母 和
,
按
“
慧 字就有了 归
”
・
”
“
讳 两个读音
,
”
。
“
定慧
。
照 古 无 舌上音 的 规则 古 端 组 中应 包 含 知
。
,
: “
禹治 水 三 至桐柏 山
,
,
部地 区 的 口 语 中
乃 获 涡 水 神 名 无 支 祁 … … 形 若弥 猴 缩 鼻高
“
” “
囱 如皋 口 语 中 烟 囱 读 若 烟 洞
《广 韵 》 上 古音 都 用 清 母 和
,
。
”。
囱
,
额 青 躯 白首 金 目雪牙 … … 越 语词 音 义 为
,
”“
无支 祁 是 古
、 。 。
。
沫 若 《中 国 史 稿 》 称 部 落的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