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5份(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2015.1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0分)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

有人认为疗治之方是多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甲(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利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

想象不充,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度过枯涩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

提起笔来,有个我在,“①。

”对于什么都有意见,乙(而且/况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证.博引而轻重倒臵,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

也许有人喜欢这种“②”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

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

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

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

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丙(整洁/整齐)而有精神,简单而有力量。

所谓“③”,就是这种境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腹.(fǔ)笥豪放恣.肆B.诠.(quán)释波澜.壮阔C.辞藻.(zǎo)逸.出题外D.枝蔓.(wàn)旁证.博引2.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虽然况且整洁 B.固然而且整洁C.虽然而且整齐 D.固然况且整齐3.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A. ①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③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B. ①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②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C.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D.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②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③长江大河一泻千里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修辞手法,与画线句中“敝帚”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际交往中,巧妙的沟通、机智的表达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而用拳头代替舌头..的愚蠢行为则常常葬送一切。

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8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

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甲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 )向。

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 )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

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

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

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乙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

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 )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 )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文化人最 丙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试卷第2页,共11页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倾(qīng )向捍卫 B .惩(chěng )罚义气用事 C .载(zài )道言志泱泱大国 D .拈(niān )花一笑逻辑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A .雨打芭蕉叶带愁B .影入平羌江水流C .遥望洞庭山水翠D .雪拥蓝关马不前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热情更熟习 B .激情更熟悉 C .热情但熟悉 D .激情但熟习 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儒家道家佛家 B .儒家佛家道家 C .道家佛家儒家 D .佛家道家儒家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自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92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1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作文(题型注释)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文题一2014年末,“断舍离”入选“本年度十大流行语”。

“断舍离”的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物品,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断舍离”,你有哪些思考?请以“我看断舍离”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题二2014年结束了。

这一年,有人过得平淡安然,有人经历坎坷挫折。

这一年,或许有欢喜,或许有悲伤,或许有付出,或许有收获。

这一年,可能在生命里留下特别的印记,也可能在成长中匆匆掠过,不留痕迹。

回顾2014年,你有哪些经历、感受、领悟?请以“再见,我的2014”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半山园情思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园。

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乙】(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

东城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汇编

东城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汇编

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 (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逻辑.(jì) B. 牵强.(qiánɡ) C. 褒.贬(bāo) D. 另辟.蹊径(bì)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妥贴.B. 支.离破碎C.雅致.D.引申.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章取义B. 特立独行C. 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北京市东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东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语文2016.1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在军事、民用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俄罗斯、欧洲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

“GPS”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和应用的新一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美国国防部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服务。

军码定位精度10米,仅供美军及盟友使用;民码定位精度20米左右,平时向全球开放,战时能实施局部关闭。

随着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已趋于“傻瓜化...”。

在观测中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作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数据通讯方式,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另外,接收机体积也越来越小,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降低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目前,该系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化上处于国际垄断地位。

各国可以使用GPS的硬件,成本中都包含GPS 专利费用,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格洛纳斯”是俄罗斯的定位导航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由俄罗斯军方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导航定位服务,民码精度50米左右,军码精度与GPS相当。

欧洲“伽利略”系统是为了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于1999年合作启动的项目,是欧盟15个国家参与建设的民用商业系统。

系统可以提供三种类型服务:面向市场的免费服务,定位精度12-15米;商业服务,定位精度5-10米;公众服务,定位精度4-6米。

2015届北京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2015届北京丰台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1.古诗文名句默写。

(1)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2)__________,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3)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5)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6)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7)《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8)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抒写了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9)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一词中表明自己坚持真理、至死不渝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

1.《拾穗的脚步》(1)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凉。

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心脾。

(2)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

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

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

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

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熠生辉。

(3)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

母亲岁数大了,眼睛早已模糊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然,看得分外明亮。

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4)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

我兴奋地撒着欢,在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

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5)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擦药水。

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2015.1 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后值倾覆,

”的诸葛亮。(3分)
12. 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
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
”。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
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 ,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 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 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②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3分)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 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官桥祭酒 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2014年以来,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震惊了全球。罹患此病,会出现发烧、呕吐、疼痛、出血等症状,绝大 多数患者最后会因失血过多、多发性器官衰竭死去。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其生物安 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埃博拉出血热在最初流行时,几乎造成90%以上的患 者死亡。 传染病的传染性常常用“基本传染数”来描述,基本传染数越高,传染性越强。2003年SARS的基本传染数大约为 2~4,麻疹为15~20,天花为3~5,埃博拉出血热为1.3~2.7。 非洲人好食丛林中的野味,打猎得来的果蝠和猴子,容易寄生埃博拉病毒,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埃博拉病毒主要传 播途径是接触传播,比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他体液等。而当地民众不知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因此 仍然举行传统的土葬仪式。拥抱尸体,向死者祝福,然后入殓,使病毒有了一个更快捷的传播途径。因西非公共医疗系 统的缺失,医院医疗条件差,多数情况下,诊治病人不在医院,而是在家里。这也是埃博拉出血热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2014年,世界很多医疗机构都投入到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中。然而无论医生们多么努力,埃博拉出血热依旧在 蔓延。“埃博拉出血热完全不存在,是政府为了获得国际援助而编造的谎言”,这样的谣言使深信谣言的人们继续食用 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野味”;“埃博拉病毒是由外国人传进非洲的”,这样的谣言使竭力防止疫情扩散的“无国界医生 ”无法进入疫区工作;“医生因恐惧不顾病人的死活”“医院会主动杀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等谣言更使病人四处逃离 ,进一步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虽然造成惊人的病死率,会使人急性发病且无药可医,但并不是不可防 控的。 【材料二】 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 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它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并通过空气飞沫传 播。研究证明,人们喜欢吃的果子狸是SARS的一个重要传染源。非典刚暴发时没有什么防控措施,导致大面积扩散开来 。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政府开始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针对疫情,中国进入了全民防控阶 段。 为了及早发现疫情,政府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疫情,会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直接上报卫生 部。同时在车站、机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采取检疫措施,使用红外热成像摄像机筛查发热人员,一旦发现疑似携 带者,及早隔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在防治非典疫情中逐步建立。SARS危机后,政府还斥资加强 CDC(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硬件建设,同时重视应急人才的培训。 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9.6%左右,最高可能达到14%~15%。非典爆发之初,谣言四起,人们在恐惧心理下纷 纷抢购口罩、板蓝根……面对民众的恐慌,河南计生委印制了18万份宣传手册,利用县站、乡所、村室、学校、流动服 务车等阵地,把正确的预防知识普及开来,为抗击非典斗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而香港抗击非典最实用也是 最管用的经验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咳嗽时掩上嘴,不用不干净的手指摸鼻子和揉眼睛。 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中国就控制住了疫情。 14.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和SARS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可致90%的患者死亡。 B.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基本传染数高,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病毒。 C.疫情暴发时,若不接触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人就不会染上埃博拉出血热和非典。 D.埃博拉病毒主要是接触传播,SARS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都要重视防控。 15.阅读材料一,概括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肆虐的原因。(4分) 16.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的经验中,提取可用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方法。(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东城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1)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10)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23)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34)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46)东城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逻辑.(jì) B. 牵强.(qiánɡ) C. 褒.贬(bāo) D. 另辟.蹊径(bì)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妥贴.B.支.离破碎C.雅致.D.引申.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章取义B. 特立独行C. 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请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方格内填写相关的诗文。

(限选其中四道题)(4分)谜面谜底出处谜底例倾谈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说尽心中无限事①保密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段□□□□□□□②和龙王有深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③百花争艳杜甫《春夜喜雨》首联□□□□□④流星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⑤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书愤》首联□□□□□□□⑥心事浩茫连广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

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1]之间。

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

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

吴方攻梁急。

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

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

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

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

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吴王不许。

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濬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不休。

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

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

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愚以为“智”尤甚焉。

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注释:[1]阨(â)陋:险隘的山谷。

[2]江碛(qì):长江水浅有沙石处。

[3]牝(pìn)马:母马。

④絷(zhí):拴。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留下..城邑留下:保留。

B. 江碛要害..处要害:险要。

C.须臾断绝..断绝:断开。

D. 循环..不休循环:轮流。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吴王知将军且.行且.兵事尚神密B.吴王之.初发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以.巨木承其根先帝不以.臣卑鄙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希望大王沿途经过城市都不要停留,直接向西猛烈进攻,占领洛阳的军械库B. 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考虑大局呢C.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史思明的马见到了母马,都渡过黄河,全都被驱赶入城D.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又打制了铁锥,有一丈多长,悄悄地放置在江水之中来阻挡船舰通行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意见,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地方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B.周亚夫派遣轻骑兵断绝了吴、楚军队的后路。

吴兵由于饥饿而撤退后,周亚夫再出动精兵大破敌军。

C. 吴王并没有同意桓将军的说法,而是假装让这个计谋得以实施,致使周亚夫这一战并没有获得成功。

D.李光弼的五百匹母马所生的小马全被拴在城内,母马想念孩子,因此不会被河对面的公马吸引而去。

12.在横线上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4分)①关于官职变动,“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中的“拜”指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则表示。

(2分)②文中提到岳飞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其中“仁、智、信”和“”以及“”被合称为儒家“五常”,指的是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2分)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①-④题。

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 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5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