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白居易很难成为一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传承了五代文学家的精神,把古典文学文艺发展到
极致,詠素深邃,雅秀清越,使他的诗歌深受流传。

白居易他的性格非常有个性,在逆境中有信仰和斗志,宽容他人,勇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白居易凝聚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坚韧的毅力歌唱着生活活力和他的人生态度,
有时他会反映他的苦楚和悲伤,但他从来没有低过头,他还具备智慧和宽厚心肠,勇敢去犯错,无私地思考和改变,找出一条出路,历经艰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文学界,白居易既是一位大家,也是真诚的朋友。

他创作的诗歌有怀仁的情感,与大家分享他的忧患,表达他的思想和心情。

在社交场合,他也非常乐于助人,使他一直深受同仁和朋友的尊重。

总之,白居易勤奋和智慧让他不朽,他散发出隐晦的温暖,使身边的人都受益
匪浅。

白居易的性格和言行可以激励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勇敢前行,追求梦想,并与困难保持乐观,相信自己的精神。

白居易诗人宰相

白居易诗人宰相

白居易诗人宰相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宰相。

他才华横溢,以其优美的诗歌和卓越的政绩广受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白居易作为诗人宰相的成就和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歌作品构思巧妙,文字优美。

他善于运用婉约词藻和描写细腻的手法,表达出他对自然、爱情、社会等各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通常表达着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这些作品往往赋予读者深邃的启迪与感受,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尽管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功。

他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投入到政治事业中,并在唐玄宗朝担任了宰相的职位。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白居易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为唐玄宗朝廷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他致力于减轻百姓的负担,打击腐败,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加强对外交往与国家安全的关注。

白居易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改善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促进国家和人民的繁荣。

白居易作为宰相的能力和奉献精神备受称赞。

他深知政治事务的复杂性,不仅关注国家大政方针,还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他还倡导廉洁奉公的作风,并亲自履行职责,以身作则。

这些举措赢得了广大民众和当时的统治者的尊敬与信任。

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宰相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情相辅相成,使他能够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

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成为了一代伟人的典范。

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文学和政治的楷模。

总的来说,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宰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杰出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贡献也被载入史册。

白居易的存在和成就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化,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引言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从中体会他对于人生、情感和美学的独特见解。

人生态度1.知命宽容:白居易平静面对命运安排,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变故后仍保持豁达乐观。

2.淡泊名利:他放弃了官职,并选择隐退于世,专注于写作,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3.对于友情和爱情的坚持:白居易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忧愁悲伤之外还能感受到乐观和温暖。

艺术追求1.自然描写与典雅表达:白居易的诗歌以自然景色和物象描绘为主要特征,通过简洁而典雅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思考。

2.修辞手法的运用:白居易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3.表达世态炎凉:白居易在部分作品中揭示了社会黑暗、人情冷漠等问题,对时代背景有着独到的见解。

影响与价值1.文学影响力:白居易被誉为唐代晚期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风靡一时,并影响了后来文人雅士及读者审美观念。

2.精神追求与价值观:白居易的淡泊宁静、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予了后世很多启示,他处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受到人们的赞赏。

3.艺术享受与审美体验:通过阅读白居易的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他对自然美和人性关怀的展现,感受到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

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打动了世人。

他的豁达乐观、对命运的接受与宁静以及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挚追求引领了后世。

同时,通过其精妙而典雅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上的深刻见解,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影响力。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个志存高远、富有智慧和人性关怀的思想家。

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败笔

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败笔

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败笔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到柳宗元、韩愈、元稹、刘禹锡、贾岛等文坛巨匠相继谢世的九世纪四十年代,晚唐的文坛老前辈只剩下白居易。

这时的白老先生又位居刑部尚书,就堪称文坛霸主了。

可惜的是,杜牧等晚唐文坛少壮却偏不买白老先生的账,甚至言行上多有不恭。

倒并非因了此时的白老前辈养尊处优才思枯竭再写不出诗词力作,杜牧他们还不致轻薄到这步田地,他们看不起的是白居易晚年的人品。

问题出在白居易对一代桂冠诗人张祜的态度上。

还在白老先生任杭州刺史期间,青年诗人张祜和徐凝去拜谒白老前辈。

白老先生出题让两人当场进行了一场诗文竞赛。

诗文出来后,连徐凝都自认远不如张祜,想不到白老先生倒取徐凝第一,而面对张祜诗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句不妥那句失当,说得很没有道理。

并非白老先生老眼昏花,分不出高下,而是看出张祜将是自己的文坛劲敌,或者说当时已不亚于白老先生了。

白居易完全是出于嫉妒而有意贬损张祜。

偏偏张祜又少不更事,对白老先生毫无道理的指责当场进行了辩驳,弄得白老先生无言以对,很下不了台。

张祜就更不讨白老先生喜欢。

不久白居易进京任职,位居高官,张祜就更无出头之日了。

白居易很清楚:在以官显贵的社会里,只要张祜进不了官场,名声就大不到哪里去,也就夺不去自己文坛霸主的地位。

白居易开始自鸣得意,但很快就觉出不对劲来,自此文坛后辈竟很有些瞧不起他了。

最为张祜抱不平的是杜牧,甚至有“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的不敬之词。

更出乎白老先生意外的是连徐凝都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在张祜忿然而去之后,徐凝也觉得没劲,“亦鼓木世而归”,张祜徐凝此后“终身偃抑,不随乡试矣”。

可见徐凝亦非市侩小人。

公元845年,杜牧在安徽池州举办了一次全国高手级的笔会。

他请了贫困潦倒的张祜、心境不凡的徐凝,却偏偏不请“德高望重”的白居易,有意给了白老先生一个难堪。

当然,白老先生此时定居洛阳,身边有蛮、素二年轻佳丽陪着,生活得有滋有味,表现上也许并不在乎一次晚辈举办的笔会,但心里,恐怕就并不见得那么平静了。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被称为“诗仙”,是唐代文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从居难到居易的过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学识素养。

他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家境一落千丈。

他没有继承家族的财富,被迫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谋生。

白居易一直秉承父亲的教诲,以励志读书、努力学习为己任。

他用功读书,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文学造诣充满自信。

白居易的诗词并没有给他带来立即的成功和财富,而是一次次的失败和困境。

当时的唐朝社会风气保守,白居易的诗风大胆奔放,与当时的文学审美主流格格不入。

加上当时政治腐败,他不得不转行做了一些小官,但仍未脱离贫困的生活。

白居易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用笔者和诗人的身份一直走下去。

他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其他文人达成交往,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才华,最终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赞赏的文学家。

他的诗被列入了《全唐诗》,被誉为“白诗一绝”,被后世尊为“大诗人”。

白居易的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逆境,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对生活充满热爱,表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深入人心的描绘,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白居易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

他的生活经历表明,只要我们有信心和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最终也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我们应该像白居易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竟,只有那些不断努力追求的人,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白居易的品质

白居易的品质

白居易的品质白居易的品质: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自幼虚心好学,一有机会就向人求教,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

白居易白居易20岁的时候,听说有个叫顾况的大诗人正在吏部抯任著作郎。

他为了提高写诗水平,就带了自己写的几首诗作去长安拜访顾况。

顾况一见这是个无名小辈,又见名字中有“居易’二字,就很幽默地打趣说长安这地方米很贵,要“居”下来,是很不“易”的。

言外之意,就是没有本事的人在京城里是很难站住脚的。

白居易听了老诗人的话不以为意,只是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恳请顾况为他的诗作做一下指点。

他朗诵了一首新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刚刚念毕,顾况就赞不绝口地连声称赞写得好。

他赶忙让白居易坐下,一改当初对白居易傲慢不倨的态度。

白居易的诗能够受到顾况的称赞,并非偶然。

他还是孩童时,就对写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白天写诗、作文,晚上挑灯苦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念书、吟诗太勤,口舌上经常生出疮来,又因终日伏案疾写,臂肘也磨出了硬茧。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白居易的诗写得越来越好。

但每做完一首诗,他仍要反复再三地修改。

不仅自己修改,还请朋友们评点,提出修改意见。

他有时还把自己写的诗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

老太太听懂了,他就十分高兴。

如果听不懂,白居易就会立即修改,一直改到让她们听懂才罢休。

就这样,白居易将众人的智慧全都凝聚在了诗中,所以他的诗作才能通俗易懂、流传至今,成了诗歌史上的杰作。

他的谦虚好学也和他的诗一起流芳百世,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只有谦虚,我们才能增长才干,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白居易虚心求教的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应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沿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向前。

白居易的人品

白居易的人品

白居易的人品——心底无私白居易一生始终不渝为兼济天下百姓而努力,有外力影响,如家庭和前辈的影响等,但根本作用还在于内力,在于心底坦荡无私。

因为坦荡无私才不怕当权者“扼腕”、“切齿”,才能为兼济百姓做些事情。

这种坦荡无私从他一迈进仕途就主动公开自己的俸禄看得清清楚楚。

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中写道:“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白居易采用诗歌的形式主动将自己的俸禄公之于众,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贞元十九年(803年),32岁的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过上了唐代“公务员”的生活。

一进入仕途白居易就公布了他的收入,他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刚参加工作,白居易的工资是一万六千,有房子住,还有仆人供使唤,不仅衣食无忧,公务也不怎么繁忙。

几年之后,到了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升职了,出任左拾遗,虽然是一个小官,只有八品,但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每年工资是三十万。

看得出来,对于这份工资,白居易觉得太高了,有些受之有愧。

二年后,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参军,工资又发生了变化:“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每月四五万,一年就是五六十万,并且每个月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大米的。

宝历元年(825年),54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时候他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白居易辞去河南尹,再次被授予品级较高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时工资已经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

两年后,大和九年(835年)九月,诏命白居易由太子宾客出任同州刺史,白居易以病为由谢绝任命,十月升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随着官职的上升,工资也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

白居易,一位无行的文人

白居易,一位无行的文人

白居易,一位无行的文人文人无行,说的是文人的德行和品性不好,和所写文字大相径庭。

说到文人无行,恐怕最典型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了。

年少时读书,初中语文课本选有白老先生的《卖炭翁》,老师讲解他是唐代最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

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千古名句。

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其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

人的欲望是从食五谷而来,六根未断在于欲望的不干净,文人的欲望似乎比常人更多一些。

比如对于花前月下花鸟虫鱼男欢女爱或是忧国忧民的心情,都比常人丰富得多。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多情累美人”,郁达夫说的就不是内心的实话。

他自己追得那位叫王映霞的大美人“鸡飞狗跳”,而他另一句“著书只为稻梁谋”倒是实在的。

文人们的生计原本还是维持在书本上,而追佳人应是副业,像白居易晚年时买了两个歌女,据说冰雪聪明,很让他舒心了一阵子。

苏东坡虽仕途不得意,但情场却极潇洒。

唐伯虎点秋香,自然是无聊文人编出的艳史。

“佳人配才子”是人们眼中一个美丽的定式,到了唐、宋就成了美人陪才子的天下,到了元、明、清已是不堪入目了。

但也有几个例外,比如关汉卿与朱氏,侯方域与李香君,冒辟疆与董小菀,钱谦益与柳如是。

关汉卿因流放与朱氏分了手;侯方域投降了满清是民族气节问题,李香君因而血溅桃花扇;柳如是见清兵破了南京便投河殉国,而她崇拜的钱大师一不殉国二不殉情,倒也像侯方域那样降了清。

这位才情俱佳的柳如是若泉下有知,是悲还是喜?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文人其实是无行的,他们拿着当朝俸禄舞文弄墨,一旦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际,表现出的气节还不如那些自谋职业的青楼女子。

纵观中国历史,文人无行的例子不胜枚举。

司马相如一贫如洗时以一首《凤求凰》深深打动美女卓文君的心,让文君不顾名节与之私奔。

待卓文君半老徐娘,司马相如便喜新厌旧。

后来的赵孟頫亦然。

大约是古人笔记中有误,司马相如和赵孟頫虽然隔了几朝,却写了一首一模一样的男人致女人的函:“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李学士有朝云、暮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白居易很难成为一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导语:白居易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
白居易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只可以养女乐三人,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的栽培之下,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于是白居易以此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10年的时间内家伎都换了3次,每到3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掉这些人。

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17岁18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其他家伎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他60多岁的时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要卖掉,让樊素和小蛮嫁人,但是那匹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离去,樊素和小蛮就表示她们也不会离开白居易。

但是在白居易70岁的时候,两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