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评价曹操的诗

评价曹操的诗

评价曹操的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对曹操诗歌的评价:1. 独特的风格:曹操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英雄主义和自我激励的主题,表现出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2. 真实的历史记录:曹操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上重要的记录。

他的诗歌作品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为我们了解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3. 艺术价值:曹操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同时,他的诗歌音韵优美,押韵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4. 情感丰富:曹操的诗歌作品中展现了丰富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还有对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流露。

这些情感使得曹操的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5. 影响深远:曹操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唐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曹操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真实的历史记录、艺术价值、情感丰富和影响深远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历史伟人的胸怀和格局。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的诗歌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然而,对于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曹操的诗歌虽然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但有些作品过于注重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情感丰富性。

此外,曹操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不足,如有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美,内容略显单薄。

综上所述,曹操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但不同的评价观点也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在欣赏和评价曹操的诗歌时,既要欣赏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也要注意其不足之处,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

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

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
张斌斌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9)002
【摘要】从对曹操现存22首诗歌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曹诗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仍是传统儒学精神.这表明人作为社会个体,其较为表层的人生价值、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均较易随外物变化而发生变迁,而其灵魂深层的某些早已形成烙印的东西(如精神意识)却恒久难变.这正是曹操诗歌的文化意义所在.【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张斌斌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曹操性格及其文化精神--从《三国演义》看曹操其人 [J], 朱红伟
2.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 [J], 张斌斌
3.历史精神的诗化显现——曹操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之关系 [J], 刘伟安
4.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 [J], 张旭;李艳静
5.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 [J], 孙明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自己弄的)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自己弄的)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曹操爱好文学,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一生戎马倥偬而不忘吟咏。

《魏志》评价曹操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现存二十多首诗歌,全部是乐府诗,数量虽少,却不乏佳作。

曹操的诗歌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他的诗歌最值得肯定的是记述时事,抒写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即使是那些咏史和写景之作,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雄伟理想和壮阔胸襟。

他的诗写得悲凉慷慨,气势豪雄,著名的有《苦寒行》、《薤露行》和《蒿里行》。

《蒿里行》是写董卓之乱后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短短十个字,展示了一幅连年战乱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田园荒凉的悲惨景象,更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

代表作《短歌行》一开头就以悲凉的情调,唱出了对人生有限、生命易逝的无限感慨。

他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充满着奋发进取的精神。

作者咏叹生命将逝、人生无常而国家统一的事业还没有完成,渴望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反复倾吐的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心声,这首诗与《求贤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一致的。

钟嵘《诗品》说曹诗“颇有悲凉之句”,这种悲凉感慨是与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丰功伟业的追求紧密结合的。

正如《秋胡行》中的两句诗所言,曹操“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却东西门行》写道: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抒写了“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的征夫泪和思乡愁绪,渴求战败强敌,统一北方,使多年极度混乱的社会安定下来。

描写自然景物的著名诗篇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诗篇描写的是诗人在北征乌桓途中登上碣石山所看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其中“日月之行”四句,极写大海的高远辽阔,似乎连日月星辰都在它的范围内运行出没,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雄浑的风格特征。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曹操诗歌,是战国时期著名魏国领袖曹操的生平期间给流传下来的藏书,其表
达的时代精神十分鼎盛,直接反映出曹操这个时期人物及当时国际关系的政治状况。

曹操诗歌反映了曹操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他以一种运用博大智慧思维以及语言
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知、探讨以及评论。

从曹操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曹操认为当时战国乱世氛围中,聚合民众的精神追求应该是“尊君道”和“臣服忠贞”,这种立足家族的家庭正义观念,使得曹操对民众保持比较强烈的统治力量。

此外,曹操诗歌还表达出曹操对战国乱世自由政治及当时世界关系的思考和评论。

他以“新论”,“盟约”,“友好”,“联合”等概念,反映出他认为当时应该以和平为主的政治理念。

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时代精神是所有国人民尊重贤明统治为根本进行实体社
会建设,团结一致、互相信任,聚合自身的正义力量来维护全国的和平稳定的理论思考,以实现民族资源、社会资本、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最大价值。

曹操诗歌令人叹为观止,栩栩如生,脱俗凌古,是我们深入洞悉战国时期时代精神的重要资料。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作者:赵阳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1期摘要: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

这不仅体现在他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很通脱地将儒学的入世功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有一种“为我所用”的气概;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也展现了他很深厚的儒学素养。

这与他自身经历有关,时代环境的因素更不可忽视,同时曹氏集团中众多人才的儒学倾向对曹操也有影响。

关键词:曹操;儒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3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1005006曹操(155220)对自己的治世之策有过表述:“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

”在魏国初建之时,更有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1]502这首先表明曹操并不排斥儒家。

而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并不仅仅是在太平之世才讲究“礼”、“德”,在乱世之中,他更是随着时机和遭遇的不同,将儒学加以改造和取舍,最终达到“物为我用”。

一、曹操完成霸业过程中的儒学举措在东汉乱世纷争中,曹操除了用“法”这一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之外,儒学的入世功用也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为儒学思想所囿,而是非常通脱地对儒学加以改造利用。

这一点在曹操初入政界到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1)曹操讲仁。

曹操深受儒家王道政治天下大一统观点的影响,认为天下只有实现统一才会安定,而安定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他在文章中很推崇管子和齐桓公。

孔子创春秋大一统学说,是赞赏管仲和齐桓、晋文的霸业的。

虽然有人对管仲是否知礼产生疑问[2]92,认为他不忠于自己的主人公子纠反而去帮助齐桓公。

孟子对齐桓、晋文之事不以为然,说“臣未之闻也” [2]205,包括孔子的门人子路和子贡也认为管仲“不仁”,但孔子却高度评价了管仲的业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并连声说“如其仁,如其仁。

” [2]187尽管“仁”有多种涵义,但在汉魏乱世中,曹操只选择吸收了如此“仁”的观点作为其行为的支点。

曹操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

曹操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

曹操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曹操作为汉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诗歌家,其作品也随之被传诵至今。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思想,使其成为了文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围绕曹操的文学思想展开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世界。

一、曹操的文学风格曹操的文学风格源于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感性认识。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明显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表达,而这与当时的诗歌创作中注重形式、注重客观表现的风格形成对比。

曹操创作的诗歌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更能够表现出他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他的文学写作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用词简洁、擅长点题。

曹操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反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他在表达情感时也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加深刻生动。

二、曹操的文学思想曹操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忠诚与爱国主义曹操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忠诚和爱国主义。

在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几乎可以看到他发自内心的忠诚于朝廷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尤其是在这个战乱年代,曹操更是倡导血性和英雄主义,将之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曹操的忠诚与爱国主义不仅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更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个混乱而动荡的时期里,曹操以保卫国家和维护天下为己任,长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事业中。

他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从不怂恿自己撤退或让步,而是积极地投入战斗,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2. 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由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感性认识,曹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死自然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并且能够将这些看法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中。

在他的创作中,善于反思人生的曹操,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应该勇敢面对困境,应该珍惜友情和亲情,应该珍视生命等。

3. 强调人性本善曹操的文学思想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强调人性本善的思路。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曹操,又称魏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身兼政治和军事要职,但他的诗歌才华同样出众。

曹操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浅析。

曹操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社会、爱情等多个领域。

他的政治诗歌以表达政治理念和思考时政为主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曹操的历史诗歌则以描绘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示了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他的社会诗歌反映了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展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曹操的爱情诗歌较为罕见,但其对于爱情的描绘却充满了情感,展示了他细腻的一面。

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清晰明了。

曹操善于运用对比、排比、揭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有力,常采用清丽明澈的句子结构,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此外,曹操的诗歌还融入了苍凉、雄浑的气势,使诗歌更具有磅礴之感。

其次,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形象描写上。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展示诗歌的情感内涵。

曹操善用象征、隐喻等手法,通过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

他的描写常常具有生动的色彩和强烈的空间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曹操的诗歌描写往往伴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

曹操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风格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曹操的诗歌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后世文人中,曹操的诗歌影响力得以延续,不少文人都以他为楷模,致力于研究他的作品和艺术手法。

除了文学领域,曹操的诗歌还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操的政治诗歌以表达政治理念和思考时政为主题,通过诗歌来对社会政治进行思考和表达。

此外,曹操的政治诗歌还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影响了后世政治家对诗歌的使用和关注。

曹操赋诗短歌行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

曹操赋诗短歌行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

曹操赋诗短歌行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曹操,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是一位文学家。

曹操擅长赋诗短歌行,通过这种文学形式将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探讨曹操赋诗短歌行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

一、曹操的诗歌才华曹操具有卓越的诗歌才华,他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曹操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深思熟虑,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表达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形象和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二、赋诗短歌行的手法赋诗短歌行,是曹操擅长的文学形式。

这种形式短小精悍,通过短暂的篇幅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曹操善于利用押韵、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赋诗短歌行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还能够灵活运用句式结构和词语选择,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三、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曹操的赋诗短歌行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展现了他卓越的手腕。

他通过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从而达到激励士气、争取民众支持的目的。

他的赋诗短歌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使得他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传达给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四、曹操赋诗短歌行的文学意义曹操的赋诗短歌行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首先,他的作品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范例,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和风格。

其次,他的作品在历史和人民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最后,他的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将政治和军事议题融入文学作品之中,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样式。

综上所述,曹操赋诗短歌行的手腕与文学力的结合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智慧。

他通过这种文学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智慧。

曹操的赋诗短歌行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影响着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依然被广泛传诵,成为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年*月+’%,-./0%.12.3456%78%&&9:9;<=6&,!!!!!!!!!!!!!!!!!!!!!!!!!!!!!!!!!#))*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及其文化意义"张斌斌(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摘要]从对曹操现存##首诗歌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曹诗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仍是传统儒学精神。

这表明人作为社会个体,其较为表层的人生价值、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均较易随外物变化而发生变迁,而其灵魂深层的某些早已形成烙印的东西(如精神意识)却恒久难变。

这正是曹操诗歌的文化意义所在。

[关键词]曹操;诗歌;儒学精神;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A B >>#C (#))*))#B ))*>B )D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CC B ##))一直受到中国文、史、哲学界的共同关注,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陈寅恪先生称其为“旷世之枭杰”;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关于曹操的主导思想,研究者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先生认为:“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还有学者认为:“曹操的主导思想表现为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亦有“曹操用道家思想来抵制儒家”[D 、“杂家”[*]之说等等。

我们将曹操现存的全部##首诗歌作统计后发现[C ],其诗歌中引用(或借用、化用)儒家典籍的现象非常突出。

结合有关时代背景及曹操的生平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曹操在行事诸方面确实体现出其挣脱经学束缚并兼有儒、法、道、墨、名诸家及游侠风尚的综合特征,但探及其诗歌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却仍不可抹杀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厚的传统儒学精神。

这正表明了人作为社会个体,其较为表层的人生价值、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均较易随外物变化而发生变迁,而其灵魂深层的某些早已形成烙印的东西(如精神意识)却是根深蒂固而难以随时更改的。

这正是曹操诗歌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

一西汉时期,儒学经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大盛。

其后则逐渐与谶纬神学相结合,加以日渐严重的泥古之风及烦琐的章句之学,继东汉的外戚、宦官、党锢之祸后,随着统治政权的摇摇欲坠,儒学的正统地位也一步步动摇、削弱,最终丧失了其独处一尊的地位,正所谓“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

故降及东汉,在思想上,“虽以经学为统治思想”,但“各种在野、甚至外来的学说,一直比较活跃”,“士人的思想也呈现多元的色彩”[@]。

曹操身上正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在行事诸方面确实表现出其杂糅儒、法、道、墨、名等诸家以及游侠风尚的综合风貌与特征。

在政治、经济上,抑制和打击豪强是曹操的一贯主张。

早在任洛阳北都尉和济南相时他已大力行之。

他深知,若要维持巩固政权,须先抑制兼并,打击豪强,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攻克邺城后,曹操即颁布了《蠲河北租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命令免除河北当年的租赋。

后来在《抑兼并令》中又明确表明了他抑制豪强兼并的坚决态度。

此令首句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此语正出自《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另外,曹操还恢复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并大兴屯田,扶持小农。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均贫富”和“民本”的思想。

透过这些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我们还能依稀看到经学在曹操身上留下的时代痕迹,但也应当看到曹操迫于当时士族政治形势而不得已为之的无奈。

在治军上,曹操主张“以法治军”,崇尚刑名之术。

《晋书·傅玄传》载:“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曹操既主张奖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无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论吏士行能令》)也注重罚过:“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败军抵罪令》)此外,曹操还一贯重视刑法:“夫刑,百姓之命也。

”(《选军中典狱令》)他认为:“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以高柔为理曹掾令》)即治世时,当以礼为首;而乱世时,则以刑为先。

主张礼治和法治结合并用,相辅相成。

这种思想较接近于礼法兼尚的荀子。

在用人制度方面,则是其历来颇受争议的人才观:唯才是举。

我们知道,两汉取士用人,主要采取地方察举和公府征辟的办法,以传统儒教的孝廉、德行、方正等为准则,主要依据地方上的评议即所谓清议,也即舆论的鉴定。

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他著名的三道求贤令中,曹操明称:“若必·>*·"[收稿日期]#))*B )D B !)[作者简介]张斌斌(!"@D B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并列举了如陈平、苏秦、伊挚、傅说、管仲、萧何等“无有至德”而才能出众的辅佐之才,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再三强调任人唯才,彻底否定了两汉以仁孝为核心的用人制度,从而使得他的思想更蒙上了一层通脱放达甚至离经叛道的色彩。

二但在曹操的诗歌中,我们发现的却是与其生平行事所不同的思想趣向。

我们将曹操现存!!首诗歌中引经据典的情况作统计后发现,在曹诗中,此类现象非常普遍,而其中又以引用或借用、化用儒家典籍的情况最为频繁。

这反映出尽管曹操在外!在的!!生平行事诸方面体现出挣脱经学束缚而呈多元化的风貌,其思想亦杂糅多家,但其内在的占据主导地位且根深蒂固的却仍是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少年曹操虽游荡放任,但并非始终不务正业。

据说,曹操一生都勤学诗书。

光和元年("#$),曹操因从妹夫宋奇被诛而免官,而两年后却又“以能明古学,复征为议郎”(《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

曹操死后,其子曹植于《武王诔》中赞其父曰:“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亦谈到:“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史载曹操“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

由此可见,曹操实则一生勤学不已,又博学多才,其所受教育之背景乃是传统经学,故其思想之底蕴仍为儒学。

这种底色充分地体现在曹操的文学作品中。

据统计,曹诗所引儒家经典以外的诸子著作总计"%余处,从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其杂家的思想特征。

如《对酒》中,曹操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是:“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此语出自《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意为天下太平,好马都退出战场而用来送粪耕田了。

老子之“有道”社会亦为曹操心中之理想盛世也。

再如,晚年的曹操虽已是桑榆暮年,却依然壮志难酬。

此时,他又多接受汉代以来流行的思想,渴望祈求长生以期完成夙愿。

这一点在其多首晚年的游仙之作如《气出唱》、《秋胡行》中多有体现。

曹诗援引儒家典籍约&%处,其中以《诗经》和《论语》为最多。

众所周知,《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来被人吟诵称引,至汉代更被汉儒奉为经典。

曹操不仅在诗中,在其文中亦频频援引(据笔者粗略统计,亦有"%处多),或引成句,或借其意,足见其学《诗》之用心与造诣。

尽管东汉以来儒学逐渐走向衰败,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精神及其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却是不可能一笔勾销的,而其对士人心灵乃至思想的影响更不可能一时消失殆尽,往往以潜在的方式继续发挥其深刻的浸润。

曹诗中多处流露出深受儒学思想浸染的痕迹。

这首先表现在曹诗在语言上多引用《诗经》、《论语》等典籍成句,借以表达自己的诗歌主题。

如在《短歌行》(其一)中,诗人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此源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是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此处则借以表示对贤才的渴慕。

接下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是节取《诗经·小雅·鹿鸣》首章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曹操以鹿得美草便呦呦然互相召唤来表示自己渴望礼遇贤才。

此诗两次引用《诗经》成句,反映了诗人渴望招慕贤才以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思想。

在《短歌行》(其二)中,曹操则多借用《论语》典故,以“自明本志”,说明自己没有代汉的野心。

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也多透露出与传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

如在《度关山》中,曹操直言自己的政治理想:“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毫无疑问,这正是儒学重人贵民的体现。

《论语》曰“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亦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孔子非常看重人,强调爱人,修身,济世安民,施行仁政;《孟子》亦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曹操正继承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诗中还提到:“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此句分别出自《尚书·舜典》与《礼记·王制》,曹操希望能效仿前代,使优劣之人才得到相应的罢免与提升;实行分封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设置刑狱,采取井田制。

又如曹操在《对酒》中歌道: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以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班白不负戴。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诗中描绘出一幅曹操幻想中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政治清明,君臣贤良,官吏爱护百姓,国有余粮,法治严明,民风淳厚。

此诗尤为突出地反映出曹操的儒学思想。

《礼记·王制》中提到:“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

曹操不仅继承了这种想法且更深入一步,提出“三年耕有九年储”,表达了其希冀国家粮食丰足的美好心愿。

诗人希望“斑白不负戴”,此正出自《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的孝悌之意;曹操还幻想“人耄耋,皆得以寿终”,这又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梁惠王上》)所提倡的人与人相互敬爱,使老有所养的爱人思想又是何其相似。

综观曹操这!!首诗歌所体现出的总体风貌,无可否认,诗人之“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忧国忧民之心呼之欲出;而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积极进取之·#&·万方数据心更是振奋千古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