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

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

老, 幼吾 幼以及人之 幼。 ” (< 梁惠 王上 ) ) 依孟 子之 见 ,侧 隐之 神 ,他 们创作了一 些优 秀 的作 品 ,表现 了一 定 的爱 国忧 民的 思想 安定城楼 > 、< 行次西效 作一 百韵》 、《 有感 》 、 心 ,人 皆有知 ,把对 亲人 的 爱心 推广 开去 ,既 是爱 普天 下人 ,爱 感情 。如李 商隐的 《
国封建 时代 知识分 子 最可 宝贵 的 品质 ,从 而教 育 、激 励 了后 世无
数 的诗人和爱国者 , 是 他们学习 的楷模 。晚唐时期 素有 “ 小李 杜”
其次, 受 儒家的爱 民思 想的影 响。孟子说 : “ 老吾 老以及 人之 之称 的李 商隐和 杜牧 ,极 力 推崇 杜甫 ,重视 他诗 歌 的现实 主 义精
会画卷 、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了各 种 尖锐 复杂 的社 会 矛盾 和 广大 人 义精神 ,他们 的许 多诗 作 如 《 悯荒 诗》 、《 贫 妇词 》 、《 舂 陵行》 、 民灾难深 重 的生 活 ,以及 自己悲 天 悯人 、爱 国爱 家 的博 大 情 怀 ,
《 囝》 、 《 菜蜡 》等反 映 了人 民悲惨 痛苦的生活 , 寄寓 着诗人对 人 民 汇构成 为一部 具有 丰 富社会 内 容 、鲜 明时代 特色 、强烈 政治 倾 向 的关怀 与同情 ,赋予 了强 烈 的批 判现实 主义精 神。中 唐后 期 以 自 和兼擅众 长、沉郁顿挫 风格 特征 的 “ 诗 史 ” 而彪炳 青史 、流芳 千 居易 、元稹 为代 表 的新 乐 府 诗 派 ,包 括 张 籍 、王建 、李 绅 等 人 。
古 。历来 ,对 杜甫的诗歌研究甚 多 ,对 其文艺 思想 的研究 也 不少.
继承杜甫 “ 即事 名篇 ” 的优 良传统 ,他们 目睹 社会 弊端 ,力 图 以 诗歌揭露现 实 ,进 行讽 谏 ,改 良政 治 ,挽 救 危机 。创作 了大量 的 开展起一个 新乐府运动 , 是 继杜 甫 之后 掀起 的 唐诗 发展 又 一 次现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合集5篇]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合集5篇]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一)20世纪50年代之前20世纪大致可以算做中国现代学术的开端。

此期的杜甫研究以1922年梁启超的《情圣杜甫》和1928年出版的胡适《自话文学史》为代表。

山于未受政治潮流的影响,此期的研究多能发挥学者学术自山之精神,评论杜诗多有创见,至今仍小失经典之论。

例如,胡适的《自话文学史》第四章专章讲论杜甫,认为杜诗具有“诙谐风趣”的风格,且这种风格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胡适还认为杜甫开创了一种“问题诗”的体式;胡适对杜甫第三时期的“小诗”格外重视,这种“小诗”用自山的绝句体,小拘平仄,多用自话,叙述简单生活的小片段、小故事、小感想,小印象,并且和西方的印象主义艺术相联系。

梁启超在“诗圣”之外,誉杜甫为“情圣”,“因为他的感情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小走样子”。

梁氏还举例证明杜甫对妻儿、家庭真挚的感情,展现杜甫温柔细腻的另一面。

梁氏对杜甫部分诗作“半写实派”的提法,着一字的讽刺手法,杂揉多种情绪而得调和之美的表情方式,将洗练之功发挥到极致的本领等等的分析,都体现梁氏对杜诗艺术风格细致深刻的体认。

可以看出,以梁、胡为代表的上世纪50年代前的杜甫研究,体现出一种“但开风气小为先”的风格,他们首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观照杜甫研究,既有革路开创之功,又颇多闪光创见。

但是,梁、胡多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情感意绪做出评论,未专门论述杜甫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学术难逃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政教主流地位,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捆绑约束毋庸赘言。

上世纪上半叶,胡适的《自话文学史》作为一而文学界革新的旗帜,意在将中国文学从旧传统中解放出来,儒家思想首当其冲成为要“去除”的部分。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便小难理解,梁启超为何更愿称杜甫为“情圣”而非“诗圣”了。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杜诗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呢?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青少年时期,杜甫生活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河洛文化氛围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忠孝等伦理道德。

所以儒家思想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其诗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烈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而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就杜诗中体现的儒家文化精神加以论述。

1.杜诗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世功方面注意人的努力。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人要像永恒运动的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

“得志,泽加于民”,“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是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这些思想促使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心系天下,建功立业。

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他“读书破万卷”,广泛阅读,故七岁能做诗,九岁即习字,十四五岁就“出入翰墨场”,那时杜甫对生活充满憧憬。

他早年所写的《望岳》,表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才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已足够惊人了,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其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房兵曹胡马》则云:“所向无空阔,真勘托死生。

”这两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简直像一个血性男子,无空阔,不知有空阔,极力形容马之善走。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解释:“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1]。

”由于杜甫善骑马,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它的咏马诗也极深刻,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这首诗就表现了他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及思想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及思想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Vol.11No.6Nov.2012收稿日期:2012-07-14作者简介:罗敏(1977-),女,河南鹿邑人,鹿邑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从事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50谈杜甫的诗歌特点及思想罗敏(鹿邑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周口477200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摘要: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关键词:杜甫;诗歌;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06-0109-03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1400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诗圣”杜甫与儒家精神

“诗圣”杜甫与儒家精神
• 坚持自己的理想 • 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比孔子更胜一筹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 公冶长 》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 子罕》
对儒家传统观念的突破
• “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 • “用行舍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 ------早时士大夫的处世态度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北征》 • 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动,而是每每 主动“出击”-----可贵之处
近千年来的治杜之风
•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杜 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 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 《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 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 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近千年来的治杜之风
•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 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 蔡梦弼笺注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 集注杜工部诗》。 •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 》、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 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博爱之对世间万物的怜悯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述而》
•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 雍也 重视修身养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

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从诗人生平的思想与经历来看,他确实是把“奉儒”与“写诗”当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由于他秉性正直敢言。

又未遇明主识察重用,因此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结果还没能守住,这“奉儒”就只好到诗歌中去表现了。

对于杜甫的儒家思想,在诗人身后的一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里,备受统治阶级的推崇赞赏,他们将杜甫树为“每饭不忘君”“忠君爱国”之忠臣节士的楷模典范;而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他又因“奉儒”而屡遭指责,甚至批判。

那么,从杜甫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究竟是否全都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呢?它对于诗人自我道德的修养、理想人格的树立起了哪些作用呢?或者说,儒家思想给予杜甫的主要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呢?下面试作具体辨析。

一、“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与“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周谷城教授在《儒学别解》中说:“‘仁’这个字,是由‘人’、‘人’合成的”,“‘人’、‘人’意即象人或把人当成人。

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

”从“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出发,杜甫特别重视人民的生活状况,始终把关心民生疾苦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宿花石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倡“节用面爱人”(《论语•学而》)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他的弟子冉求为大贵族季氏“聚敛而附益之”,他闻讯非常气愤,不但宣布脱离师生关系,而且还要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

杜甫反对加重人民赋税既出自于儒家思想,也与他在中下层人民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老百姓的痛苦深有体会有关。

他认为老百姓痛苦的根源,一是朝廷租税太重,二是贪官污史盘剥勒索,三是统治集团奢侈浪费。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不仅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样的客观事实,而且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双比鲜明的形象画面一针见血地对贫富对立问题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在《岁晏行》中,他还说:“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字履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这些见识虽然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但也与儒家“薄赋敛则民富”(《说苑•征理》)思想是一致的。

出于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思想,杜甫在同情劳动人民时特别具有“推已及人”的精神。

如当他在安史之乱前去奉先县探亲时,见到一家老小冻饿交加“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惨景,诗人虽悲痛欲绝,但由此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赋,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咏怀》)他由自己这个享有种种特权的家庭尚且遭此不幸想到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贫苦人民比自已更为不幸,更难以生存下去,当诗人在成都时自家草堂被秋风吹破,诗人瑟缩在凄风苦雨之中,寒冷难当,彻夜难眠时,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底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时,诗人不仅由自己的挨冻想到广大挣扎在饥寒线上的人民。

而且愿意以自己的“冻死”作为代价来换取他们的温暖。

这样的精神境界已经超越了儒家恕道思想,宋人黄彻说杜甫“宁苦身以利人”(《碧溪诗话》卷九),这种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利他主义,对于一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封建知识分子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忧国忧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表现为儒家特定的“忠君”“爱国”思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罪行的愤恨与指责。

由于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士大夫文人心中的爱国思想往往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

在杜甫的观念里,也理所当然地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主宰和代表,常常是君国二位一体。

但必须指出,杜甫并非不分是非黑白的“愚忠”,对于统治者不恤民情的行为,如穷兵黩武、荒淫奢侈等,杜甫在《兵车行》《斗鸡》《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诗中均有大胆揭露,有人说,杜甫的批判也是出自于对皇帝的忠诚,这固然不错,但它无疑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

出于儒家“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杜甫从年轻时起就热切希望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

他说:“许身一何愚,窃此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咏怀〉),和李白要做帝王的师友不同,杜甫是立志要做一个贤臣良吏的。

他在安史之乱前居住长安的十年当中,也曾拜谒权门,也曾献赋金殿,希望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识拔重用,有人说杜甫这是一种“往上爬”“巴结讨好”的庸俗行为,但我觉得杜甫并非为个人的荣华富贵,他希望进入官场是为了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

作为一个学成文韬武略的知识分子。

他的积极用世,也主要是想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参与意识是应该肯定的。

因此,当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长安叛军的围困中逃出时,并不急于马上看望家小是否平安,而是历尽艰辛困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希望在国难当头之时尽忠报国。

当他获得进入朝廷的机会后,他不顾自己左拾遗位卑职小,一直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说:“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第二天早上要向皇帝进言,先一天晚上觉都睡不安稳,其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可想面知。

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他不顾肃宗的恼怒怪罪,坚决反对将丞相房馆撤职罢免,再三冒死进谏,结果差点真丢了性命。

由于得罪了皇帝,他失去了在官场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即使流落民间,也“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吾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王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忧国忧民之心无一刻能忘怀。

当他明白自己已经完全绝了仕进之路,再也无法入朝的时候,他就把“致君”的愿望寄托在做官从政的朋友身上,他鼓励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他劝勉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杜甫却无论在位不在位,无论穷与达,都始终以关心国事民瘼为已任,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biàn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要求。

杜甫的社会责任感还表现在他一生始终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总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要。

早在安史之乱前,他同高适、薛据等人一起登上长安慈恩寺塔,就已为国家的未来担忧,他说:“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同诸公登慈思寺塔》)对国家可能出现的动乱与分裂局面似乎早有预见,其实这正是对国家、时代极度关心而形成的敏感,所以才能看到升平景象里隐伏着政治危机。

在诗人被围困在安史乱军所占据的长安城中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还时时关心抗敌前线的军事形势,如“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驰塞芦子“(《塞芦子》)”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悲表坂》)都是他通过诗歌形式在指陈战略意见。

当两京收复后,诗人写下《洗兵马》诗,他希望肃宗任用贤臣,重振朝纲,早日结束男不得耕女不得织的战乱局面。

在组诗”“三吏”“三别”中,他一边谴责横暴的差吏把未成年的孩子、孤苦无家的老人、村野老妇和刚完婚的新郎都强征入伍,一边又从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前提出发,含着眼泪劝勉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克服个人困难走向抗敌前线。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对国家、民族、人民无比关心爱护的感情也正是对“以天下为已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精神的积极发挥。

出于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对那些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生活,祸国殃民的罪行切齿痛恨。

诗人的抨击面很广,揭露也非常大胆,在《丽人行》中,他对当朝宰相、皇亲国戚扬国忠兄妹倚仗权势,作威作福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披露:“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拉相嗔”;在《兵车行》中,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揭露他穷兵黩武、开边拓境行为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安史之乱爆发后,那些地方军阀、贪官污吏纷纷趁机搜刮民脂民膏,大发国难财。

对此,诗人恨之入骨,他在诗中几乎时时不忘口诛笔伐,在《草堂》诗中,他愤怒谴责了成都军阀徐知道、李忠厚之流据险作乱、鱼肉百姓的罪行。

在《三绝句》其三中,他指责禁卫军在民间烧杀掳抢如同盗匪:“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在《白帝》中,他说:“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越到后来,杜甫就越强烈地认识到:国家和人民正是被这群贪官污吏、衣冠盗贼吃空吃穷的。

他把惩处这些“群凶”放到“必欲救疮痍,先应去蟊máo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伤春》)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感到不除掉这帮家伙,天下就不可能太平,老百姓就无法过上好日子。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可见,杜甫对这些奸臣、权贵、军阀、贪官污吏的无比愤恨与无情揭露,同样是来自儒家精神。

三、“亲亲爱人”的伦常情感与“厚德载物”的胸襟气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行为准则。

这说明儒家非常重视以宗法血缘为中心的社会关系,重视伦常道德情感。

这虽然是一种落后的封建意识,有它的消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儒家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一种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合为一体的有着深广的社会性的情感。

不是单纯个人的,缺乏社会性的、空虚的情感。

儒家历来主张以天下为已任,从不把个人的情感同国家民族的兴盛发达分离开来。

儒家还主张“爱人”,在诗中表现君臣、夫妇、父子、朋友之间一种互爱的深厚情感,强调人和人的情感的社会性,重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这是儒家伟大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