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Document

合集下载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我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视频和图片作为导入,这样更加直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教师:展示课件,本节的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目标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的三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分钟)完成导学案讲解:(板书)天气的概念:通过完成导学案后,学生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学生举手回答。

什么是天气?(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及其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讨论①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的]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阅读简单的天气图2、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3、能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4、能收看不同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状况。

5、通过对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天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环保意识。

,pd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能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难点:理解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谈话法[教具准备]主要天气符号(自制卡片)、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今天是10月26日。

天气怎样?气温怎样?昨天天气怎样?我们常德地区的夏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一、天气(过渡)如果你清晨上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状况了。

那么,什么是天气呢?1、学生通过预习回答,教师小结2、提问:我们如果要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呢?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师否经常收听天气预报。

(学生回答)3、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我们今天上午的天气和下午的天气相同吗?这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过渡)多变的天气特点,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你能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过渡)由于天气具有的多变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那么,我们该怎样收看和收听天气预报呢?我们首先得学会看卫星云图。

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22卫星云图,说明卫星云图的几种颜色代表的含义,重点突出:卫星云图上的黄色代表了沙尘暴天气,近来,这种天气在我国北方的天气预报次数有所增加,表明了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5、读图提问:根据卫星云图,判断: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什么天气?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什么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又是什么天气状况?6、设问:在卫星云图上,能较全面的看出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过渡)卫星云图只能大致的反映出某地的阴晴状况。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一、学习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1、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是重点;2、风向和风标的判读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导入同学们,请看ppt上这四幅图片,这是上节课讲的世界聚落的民居,第一幅是什么?高脚屋,第二幅是因纽特人的冰屋,第三幅图是南方地区地区的斜顶房,第四幅图是北非沙漠地区的民居,为什么人们要选择住高脚屋?跟当地的什么有关?跟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有关,为什么因纽特人住冰屋?跟当地寒冷的气候有关,为什么南方的房子是斜顶呢?跟当地降水较多有关,为什么北非地区的房子建成这样呢?跟当地干燥、炎热的气候有关。

不同地区的房子建筑风格不一样,这跟当地的天气与气候有关,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天气气候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请同学齐读今天学习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参考教材67页把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做完。

给大家四分钟时间。

教学指导:学生填完之后,有哪个不知道填吗?没有,可能有同学第二点气候的特点不知道,气候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天气过渡: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有关今天学习的知识点,现在呢,我们即将进行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举手回答?教学指导: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不错,想一想刚才的成语跟什么有关?天气,对,都是跟大气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有关,我们一般描述天气时,经常用阴晴雨雪,气温低和风力大等词来描述。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下今天7号的天气怎么样,昨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呢,后天呢,同学们看到每天天气几乎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多变。

二、气候承转:刚才我们看了长沙7天的天气状况,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长沙这些天的天气状况是冷还是热啊,是冷,那是不是全国上下的天气状况跟我们长沙一样呢?不是。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活动一:阅读教材43—48页,回答下列问题,6分钟。

Array1.人们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天气.2.天气一个地方_____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_____________ ;3.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__________,一般变化 ________。

4.天空中经常有云。

当天空布满云时,为_________;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________。

5.风向是风的_________,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风向为“北”,说明风__________.6.风力是风的_________,共____级。

级数越大,风力________。

7.在卫星云图上有绿、蓝、白三种颜色,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区。

(课本P49 图3.4)8.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P48)9.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的高低、的大小。

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P48)活动二:阅读教材49—52页,回答下列问题,6分钟。

1气温的单位:_______,记做_______2.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3.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____气温二.气温的变化(书本图3.11,3.12)(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差活动三:阅读教材53—56页,回答下列问题,6分钟。

一.降水及主要形式(P58)1.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 降雨的等级划分为:小雨、________、大雨、________等不同等级。

3. 降水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教案
濮阳县徐镇第一初级中学雷淑阁学习目标
知识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异同,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记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天气预报图,并能根据天气安排生活;
3、能通过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初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关注空气质量,提高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天气和气候有更近一步的认识。

采取讨论、对比、收集资料、扮演天气预报员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三、情感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的气候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及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区别。

进行该内容教学时,可采用对比法从我们熟悉的天气现象开始,再通过讨论使学生进行区别。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课件展示表示天气与气候的图片,
教师:图片中的晴、雨、风、雪属于什么呢?
生:天气。

教师:图片中春、夏、秋、冬的景色呢?
生:气候。

教师:很好,那么你对天气与气候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吧。

板书
天气与气候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预设问题:
(1)什么叫天气?什么叫气候?
(2)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完成课件出示表格。

(3)你能说出一些有关描绘天气和气候的谚语、诗词和词语吗?
(4)在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呢?
(5)你知道哪些主要的天气符号呢?
(6)根据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模仿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

(7)你知道天气和气候跟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第(1)题,学生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提问学困生。

第(2)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若学生不能回答,老师进一步补充。

第(3)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当补充。

教师:“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即“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下边老师交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的方法。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第(4)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一天的卫星云图,先让学困生回答,若学困生不能回答,找中等生回答。

接着,打开课本68页卫星云图,让学生说出青藏高原、北京和家乡的天气情况。

第(5)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符号,引领学生认识并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

(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第(6)题:利用多媒体展示某天的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

第(7)题: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老是提示:在农业方面、生活方面、科技方面),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在农业方面,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温度和光照,所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在生活方面,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因此早晨锻炼最好避开;科技方面,天气对神州七号升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着,出示濮阳空气实时质量日报及最近三周空气质量指数趋势,让学生讨论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减少对它的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思。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练习题
填空题
1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内的具体状态,具有()特点。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天气,昆明四季如春描述的是()、风和日丽描述的是()、暴风骤雨描述的是()、阴转多云描述的是()、金风送爽描述的是()。

3、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绿色表示(),蓝色表示()。

【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收看今晚的天气预报,用符号表示出北京、郑州两地的天气情况,并用文字叙述出来。

【板书设计】:
一、天气和气候
1、概念
2、区别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白色--- -云雨区
绿色-----陆地
篮色---- 海洋
2、常用的天气符号
3、简单的天气预报
三、天气和气候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