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我国古代文学名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沉浮、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反思。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句诗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成为了人们思考人生命运、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这句名句的深刻内涵,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关于世间万物的探讨和反思。

其中,儒家思想对于人生命运的看法尤为深刻。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主张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等。

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命运的哲理。

例如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是对于人生命运的一种重要看法,强调个体应当注重自身修养,通过不断努力和修炼,才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杜甫写下了这句名句,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命运沉浮的独特感悟。

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内在含义1. 怅寥廓——诗人在远处的高处凝望着苍茫的大地,表现出一种思考和沉思的心境。

这个词意味着对于周围环境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于命运、人生起伏不定的感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登高望远常常被用来比喻远大抱负和对未来的期许。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字表明了诗人对于世界、人生和命运之谜的探索。

苍茫大地象征着无垠的天地,而“谁主沉浮”则是诗人对于命运、历史、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句诗句中的“谁主沉浮”一语多重,一方面是问世界之主宰是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命运起伏的思考。

3. 蕴含的哲学思考——整句诗折射出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于人生命运的理解。

在古代,我国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观来表达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通过对苍茫大地的远眺和对命运的探讨,表现了古代儒家哲学家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揭示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念,也体现了我国文人对于命运沉浮的无限关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秋天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在途经湖南长沙过程中重游在橘子洲头触景生情而作的一首诗。

那时候他望着湘江北去的一瞬间继而触发起面对中国革命目前处于低潮的时候由谁来担当起这个历史责任呢,所以即兴吟出了这首《沁园春.长沙》的诗来。

“帐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直抒胸怀,在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中不禁触景生情,也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的革命命运和中国革命的不久将来而进入了深沉处的思考,继而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联系到当时的局势,也就自然而然地很快想到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了。

所以,在诗人毛泽东想来,共产党人就要像当年的流击水那样,要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去,要做到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未来国家命运前途的历史重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一句出自杜甫《登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时局的思考。

这句诗具有深远的哲理含义。

诗句中的"怅寥廓"描述了诗人的内心孤独和失落感。

"寥廓"意指广袤辽阔的天地,而"怅"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苍凉之感。

这种情绪投射到现实世界中,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忧心忡忡。

接着,诗句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在社会中的变迁和政争的质疑和思考。

"问苍茫大地"意味着将问题抛给广袤的世界,表示诗人对于社会命运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苍茫宇宙面前的渺小。

"谁主沉浮"则是诗人对于权力得失的思考与质疑。

"主沉浮"可以理解为掌握命运和国家的人,表示他们的命运和权力的得失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诗句中的"谁"意味着诗人怀疑现有的统治者是否真正能够承担起责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的不安和不满。

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句中的孤独与苍茫,对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的忧虑与质疑,释放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它鞭策着人们思考社会现象和权力的本质,同时也提醒我们去关注和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意思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意思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赏析:词人面对寥廓的大地,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喷发出“谁主沉浮”的追问,流露出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的内心感受,超越了古今中外一切从个人出发的名利意识,显示出高尚的、纯粹的、真正的崇高美。

原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扩展资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沁园春·长沙》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①怅寥廓(chàng iáo 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iáo u 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②苍茫:旷远迷茫③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23208htm。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鉴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