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城市供水多水源取水探讨
湖州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保护

湖州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保护湖州市水资源办公室俞晓云1 湖州市水资源状况和特征湖州市作为古老城市,人杰地灵,水源丰富,赋有江南水乡之称。
土地总面积5 817km2,其中耕地面积1 300km2,总人口256万。
我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85.9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5.8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94亿m3,扣除重复计算水量7.62亿m3,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m3,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量只有1 460.4m3,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 749m3的53.12%,占全省人均2 415m3的60.47%。
湖州河流水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水面辽阔,水量丰沛。
太湖水位在3m时,水域面积2 338km2,蓄水量为44.3亿m3。
洪涝时,我市东西苕溪的极大部分洪水泄入太湖,平原也有部分洪涝水经港排入太湖,而后由太湖排入太河、望虞河等河道。
如遇干旱,太湖水又可经苕溪尾闾及港倒灌至我市各主要河道,为我们提供充裕的水源。
太湖是我市重要的境外水源,特别是实施治太骨干工程后,与太湖的水量交换更加频繁。
据水文实测资料,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市引太湖水量分别为32.1、40.97、34.79亿m3。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似、旱涝和排灌方式相同、治理措施一致等原则,我市水系划分为东西苕溪水系、长兴平原水系、杭嘉湖运河水系三大类。
东西苕溪、长兴平原水系入太湖为主,杭嘉湖平原水系入运河流向黄浦江为主。
2 湖州市水污染状况及成因水是一种多用途的自然资源,其受到污染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讲,主要分为工业的点污染、农业的面污染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染。
据环保部门2002年对东苕溪、西苕溪、东部平原河网实施的监测水质现状评价见表1.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着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有:①河道淤积严重,河水受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严重,河床不洁使河水水质下降,平原河网由于受船行波、风波及水土流失的影响,防洪圩堤的大量泥土进入河道,河道淤积尤为严重,农民一改“捻河泥”为肥的作业习惯,河道淤积不能及时清除,据初步统计,全市河道淤积总量约1.6亿m3。
湖州市改善城镇供水水质初探

湖州市改善城镇供水水质初探
沈国忠
【期刊名称】《城市公用事业》
【年(卷),期】2005(19)2
【摘要】介绍浙江省湖州市水源水质现状和改善其城镇供水水质的途径,发展区域供水和加强水源保护等.
【总页数】1页(P19)
【作者】沈国忠
【作者单位】湖州市水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
【相关文献】
1.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管理保证公众用水安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会议暨2005年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年会上的讲话 [J], 张悦
2.湖州市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J], 王丽红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黑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J],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4.城镇供水水质投诉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J], 罗思胜;钟永光;陈志浩;黄健嫦
5.西安市城镇二次供水水质监测、检测、评估及公示工作的思考 [J], 王团伟; 曹仙桃; 张辉; 张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策及建议

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策及建议摘要:浙江省湖州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介绍了湖州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开展情况,归纳总结了抓节水的思路和经验,分析了在统筹协调、精细化管理、激励政策、基层监管能力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湖州市;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浙江省湖州市位于太湖流域西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辖吴兴、南浔、南太湖三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面积5818km2。
湖州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境内河网密布,拥有苕溪水系、长兴水系、东部平原水系三大水系,全市共有河道7373条、合计长9380km,水库157座,1万m3以上容量山塘882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9.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8.39亿m3,人均水资源总量1361m3。
湖州每年与太湖保持着20多亿m3的水量交换,是整个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源调节地和生态涵养地之一。
近年,湖州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按照“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节水优先战略,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探索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实践1.树立意识,凝聚共识(1)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意识湖州坚持“生态立市”,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生态+”的先行地,是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生态是湖州的一张金名片,生态文明要继续走在前列,水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也走在前列。
(2)树立“水资源很紧缺”的危机意识湖州是江南鱼米之乡,水资源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资源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3)树立“减排、增效、民生”的大局意识用水和排水是统一的,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不但可以促进节约用水,使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量大大降低,促进减排,减少污水排放;还可以倒逼高耗水企业加速转型、提高工艺,降低水耗。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以太湖流域湖州市为例

4.3 协调度评价模型 ............................................ 42 4.4 公平度评价模型 ............................................ 44 4.5 可持续度评价模型及可持续利用评价 .......................... 45
3 湖州市概况与水资源状况分析 ............................ 14
3.1 湖州市概况 ................................................ 14
3.1.1 自然概况........................... 14 3.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16 3.1.3 水资源概况.................................................... 17 3.1.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3.1.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25
(2)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society,water resource and utilization of it in Huzhou City,the existing problems can be found out in the process.Analyzing the water-using process in Huzhou City,water demand in Huzhou City in 2020 can be predicted by quota method.
浙江省多源联网供水方案研究思路探讨

溪 、运 河 、钱 塘 江 、 甬 江 、 椒 江 、瓯 江 、 飞 云 江 、
鳌 江 八 大 水 系 。现 有 水 库 4 3 3 4座 ,其 中 大 中 型 水
库 1 9 1座 。 全 省 水 库 总 库 容 4 4 5 亿 m , 供 水 库 容 9 3亿 m ,承担着 3 8 5 0万 人 和 1 6 0 0万 亩 农 田 的 供
与 要 求 , 以 及 浙 江 省 委 、省 政 府 关 于 “ 五 水 共 治 ”的 战 略 决 策 , 结 合 浙 江 实 际 情 况 ,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以 保 供 水 为 主 线 , 以 供 水 需 求 为 导 向 , 以 构 建 “河 库 相 联 、 水 系 连 通 , 格 局 合 理 、 引
调 适 宜 , 多 源 互 补 、 丰 枯 调 剂 ”的 江 河 湖 库 供 水 网 络 体 系 、 实 现 “分 片 供 水 、 联 合 调 度 、 优 水 优
用 、 分 质 供 水 ”为 目标 , 探 讨 开 展 浙 江 省 多 源 联 网 供 水 方 案 研 究 工 作 思 路 , 为 各 级 水 行 政 主 管 部
要 。 通 过 系 统 研 究 ,提 出 符 合 浙 江 省 实 际 情 况 、 具 有 可 操 作 性 的 多 水 源 联 网 供 水 方 案 研 究 思 路 , 为 各
级 水 行 政 主 管 部 门决 策 提 供 技 术 支 撑 。
2
浙 江 供水 现 状 及 存 在 问题
浙 江省陆 域 面积 1 0 . 3 8万 k m , 自 北 至 南 有 苕
水 利 发展 研 究
2 0 1 4・ 5
浙江省 多 源联 网供 水方案研 究思路探讨
城市供水调研报告

城市供水调研报告
《城市供水调研报告》
调研日期:2022年3月
调研地点:某市市区
调研目的:了解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城市供水现状
1.供水水源: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来自于山泉水和地下水,
水质较好。
2.供水设施:城市内部的供水设施较为完善,包括水泵站、水
管网等。
3.供水服务:市民的用水需求得到了满足,供水服务相对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1.供水管网老化:部分供水管网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出现了
老化现象,容易发生漏水问题。
2.供水不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用水的增加,城市供
水量已难以满足需求,尤其是在夏季用水高峰期。
3.供水质量问题:虽然水质较好,但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农村
地区,由于供水管网老化等原因,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改进建议
1.供水管网改造:对老化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尤其是加
强对老城区的改造力度。
2.新增水源:考虑引进新的供水水源,如通过建设水库、引进
外部水源等方式来增加城市的供水量。
3.加强水质监管:加大对供水水质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水质
标准,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4.推广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降低用水需求,减轻城市供水压力。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了该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供水情况,保障市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湖州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

Ma .0 6 g 20
湖 州 地 区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的 对 策 研 究
张 丽虹 , 兴 军 , 朱 宋 维
( 湖州南 太湖水 利水 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 司, 浙江 湖州 330 ) 100
[ 要] 针对 湖 州市水资 源分布特 点和现 状水 资源利 用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 出通 过 水 资源 的 摘 提 调控 和优 化配 置 , 实现 水 资源可持 续利 用的对策 。 [ 关键词] 水 资源 ; 可持 续利 用 ; 策 对
口仍达 11 8f。 .1 l l 生活用 水虽然 在总用 水 中 占的比重 X Or 3 最小 , 但对水质 的要求也最 高。 目前 , 仅安 吉递铺镇 和德 清武康镇 以水库 为供水 水源 , 区 中心城市 以东 西苕 溪 市 为供水水源 , 平原则 以河 网水 为主要供 水水源 , 部分水 质 较差的地 区被迫以地下水为水源 。 据预测 : 在现状工程和节水水平基础上 , 2 1 到 00年将 缺水2 1 O m 、O0年将缺水3 2 O i 。 .9 l8 322 X .7 l8t X ?
Ab t a t sr c :A h r g f ih q ai ae n h ae u py e n a if n h v e o ersr t no ee o o c l s ot eo g u l y w tra d t ew trs p l o  ̄ d e o a e b c met e t c o f h c n mia a h t i h ii t n o i e eo m n r u dT iu l e ae .I re r ov r be o e p e e tu l t n a i g ih g a d sc a d v l p e tao n ah k r a n od rt sle te p o lm f h r sn tia o d ds n us n l a oe h t i zi n i t i fau e o ae e o ! e ,s me me s rme t w c c e e te ssan be uiz t n o e w trrs u ̄ s a e p t o— e t r fw trrs u ̄ s o au e ns h h a h v u t a l t ia o ft ae eo I e r u r i i h i l i h f w r y rg lt d o t l e lyn ewa rrs u c s ad b e uai a p ma yd po i t t eo re . g n n i l g h e Ke o d : w t eo r e ;s tia l u f a o y w rs ae r u c s u an be f zf n;c u tr e ue r s s i i i o ne m a r s
湖州同质饮水实施方案

湖州同质饮水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湖州市作为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特殊性,部分地区存在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了湖州同质饮水实施方案,以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饮水水质,保障市民健康;
2. 统一饮水标准,消除地区之间水质差异;
3. 构建饮水管网,实现水资源共享。
三、实施步骤。
1. 水质调查,对各地区饮水水质进行全面调查,了解问题所在;
2. 制定统一标准,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统一的饮水水质标准,确保各地区水质达标;
3. 建设饮水管网,在各地区建设饮水管网,实现水资源共享,消除地区之间的水质差异;
4. 饮水设施更新,对老旧的饮水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确保供水设施完善;
5. 监测与维护,建立饮水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饮水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护。
四、实施效果。
1. 饮水水质得到提升,市民健康得到保障;
2. 各地区饮水水质达到统一标准,消除地区之间水质差异;
3. 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水资源共享,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饮水设施更新改造,确保供水设施完善,提高供水能力;
5. 饮水水质监测与维护系统的建立,保障了饮水水质的长期稳定。
五、总结。
湖州同质饮水实施方案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各地区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饮水设施,加强监测与维护,确保饮水水质长期稳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饮水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6% , Ⅲ类 47.9% , Ⅳ类 6.7%, Ⅰ-Ⅲ类占 93.3%。 城西水厂监 测 36 次,其中Ⅰ类 36.1% , Ⅱ类 52.8%, Ⅲ类 8.3% ,劣Ⅴ类 2.8%, Ⅰ-Ⅲ类 占 88.9% 。城 北水 厂监 测 87 次,其 中Ⅱ类 16.1% , Ⅲ类 51.7% , Ⅳ类 26.5% , Ⅴ类 4.6%, 劣Ⅴ类 1.1%, ⅠⅢ类占 67.8% 。老虎潭水库监测 22 次, 其中Ⅰ类 13.6%, Ⅱ类 81.8% , Ⅲ类 4.6%, Ⅰ-Ⅲ类占 100%。 3.2.2 调出区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太湖全年期仅五里湖水质为Ⅳ类,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 为Ⅴ类, 其余湖区均劣于Ⅴ类。 在总磷、 总氮不参评的情况下, 贡湖、 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为Ⅱ类, 五里湖、 梅梁湖、 东太湖和 南部沿岸区为Ⅲ类,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为Ⅳ类。各湖区中 贡湖、 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 其他湖区为中度富 营养。由此可见, 太湖西北部湖区水质较差, 东南部湖区水质 相对较好,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北向南、 由西向东逐渐变好 的状态。太湖各分区的各项重要水质指标评价情况来看,也 是东太湖的指标浓度较低。 3.2.3 调出区 (东太湖)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据调查,2001 ~ 2002 年东太湖总体水质大体稳定在Ⅱ 类, 2003 ~ 2006 年水质大体稳定在Ⅲ类, 2007 ~ 2010 年水 质在Ⅱ、 Ⅲ类波动频繁, 偶而达到Ⅳ类。 2001 ~ 2006 年总磷、 总氮 (富营养化成因指标) 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 除 2010 年太 湖流域遭遇罕见早春汛, 集中入流导致指标突高外, 2007 年以 后趋于稳定, 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2006 ~ 2008 年, 叶绿素 a (富营养化反映指标) 相对较高, 但低于蓝藻爆发临界值 40mg/ m3; 2009 年以后呈下降趋势, 叶绿素 a 相对较低, 指标基本稳 定在轻营养限值附近。 3.2.4 东太湖取水的水质分析评价及结果 东太湖多年来富营养程度较轻, 水质良好, 多以Ⅱ、 Ⅲ类 为主, 符合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集中式生活饮 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东太湖总体水质在Ⅱ、 Ⅲ类之间波动, 总磷、 总氮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 爆发蓝藻的概率小, 并且随 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东太湖水质有望进一步 改善。由此可见,东太湖做为供水水源地从水质上而言是可 行的。 4 工程方案比较及投资估算分析 4.1 东太湖取水工程方案 4.1.1 取水水源工程 取水水源工程主要为取水口建设、加压泵站和蓄水池建 设。 根据调查研究, 取水口可设在湖内, 距岸边 2 公里的位置, 减少水华蓝藻对原水的影响,且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保证供水 需要。取水口上岸处可设在胡溇村以西位置,该处涉及居民 房屋较少,便于今后政策处理。泵站分为取水点处的提水泵 站和管道中途的加压泵站。 4.1.2 管网工程 从当前管网的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原水输水管分为 2 段, 一段从取水点敷设至岸边蓄水池, 该段长度为 2 公里, 第二段 从岸边敷设至东部平原新建水厂, 长约 8 公里。 4.1.3 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项目进行估算, 并采用类比法, 参照同类工程投资, 根据相应材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象采用 2007 年 1 月编制的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概算, 新建 水厂估算参考城北水厂扩建工程资料, 参考 2012 年设计的某 供水方案中的管材造价, 估算得到新增取水口工程投资约 1.56 亿元。
资源环境
与 节能减灾
湖州市城市供水多水源取水探讨Hale Waihona Puke □ 张海锋 徐上海
蓉
20009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 通过东太湖取水可行性分析, 研究多源供水方案。 多源供水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能大大提高城市供水 安全性和保证率。太湖水域辽阔, 由长江水补给, 水量长期稳定, 实施东太湖取水工程后, 可大大减少老虎潭水 库供水负担, 利用水库库容调节年径流的丰枯变化, 确保枯水期所需的水量。 多水源供水通过统筹协调, 能互为 补充, 在取水保证率和安全性方面要明显优于单水源供水和河流取水。 该课题填补国内淡水湖、 水库、 河道三线 联合供水的空白, 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和城市多水源供水项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供水 多水源 取水 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99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3) 004-115-02 1 基本情况 1.1 背景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 供水对取水水源的需求不断提高, 而且, 目前城市水环境污染 愈发严重, 水资源愈发紧缺, 使得城市取水与供需矛盾变得更 加突出,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碰到的问题。饮用水是群 众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物质需求,是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控制 性因素。饮用水安全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已成为城市 水资源管理的第一要务,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 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湖州市属于水质型缺少城市,且是工 程性缺水。2008 年, 湖州建设了老虎潭水库和配套供水管网 工程,有效改善了市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但是老虎潭水库 设计供水规模仅为 20 万吨/日, 仅仅能够供应湖州市局部地区 的用水量, 但随着湖州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老虎潭水 库水源受益范围的不断延伸, 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湖州市区 供水迫不得已启用水库水与河网水并用,整体供水水质有所 下降, 因此寻找第二优质水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湖州概况 湖州市地处太湖之滨、 浙江省北部, 东连嘉兴、 苏州市, 是 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现辖德清、 长兴、 安 吉三县和吴兴、 南浔二区。总人口 259 万, 其中市区人口 108 万; 总面积 5818 平方公里, 城市化水平达到 58%, 中心城市建 成区面积 88 平方公里。 2 城市供水现状及需水量分析 2.1 水厂现状 湖州市城区现有水厂 4 座, 总供水能力 28 万 m3/d, 其中 湖州城区 2 座, 为城西水厂 10 万 m3/d 和城北水厂 10 万 m3/d; 织里工贸区 1 座, 为织里水厂 5 万 m3/d; 南浔城区 1 座, 为南 3 浔水厂 5 万 m /d。 2.2 需水量预测分析 依据 《湖州市中心城市给水专项规划 (2003 ~ 2020) 》 , 湖 州中心城市水量预测成果: 2003 ~ 2007 年人口为 67 万人, 用 水量标准 500L/人・ d,用水量 33.5 万 m3/d。2008 ~ 2020 年 人口为 98 万人, 用水量标准 600L/人・ d, 用水量 58.8 万 m3/d。 根据预测结果确定 2020 年供水规模达 60 万 m3/d。考虑近期 最大取水量为 20 万 m3/d, 考虑远期最大取水量 40 万 m3/d。 3 东太湖作为水源取水的可行性分析 3.1 水量分析 3.1.1 水资源调入区水量调查分析 湖州市区内共有城北、 城西、 南浔等制水水厂 23 家, 年实 际供水量 34.4 万吨/日, 2012 年开始, 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推进, 练市、 双林、 南浔三个水厂停止河网取水, 通过城北、 城西水厂 制水后实施联供, 城区主供水管网水量难以支持, 开始启用河 库水并用, 整体水质有所下降。需水情况: 据调湖州中心城市 水量预测成果湖州中心城市近、 远期需水量将分别达到 20 万 吨/日和 40 万吨/日。 3.1.2 水资源调出区水量调查分析 太湖位于湖州市以北, 多年平均降雨量 1177 毫米, 多年平 均水面蒸发量为 822 毫米, 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 161.5 亿立 方米。常水位 2.99 米 (吴淞高程, 下同) 时, 水面面积约 2338 平方公里, 蓄水量约 44.3 亿立方米。2002 年起太湖流域管理 局实施了 “引江济太” 工程后, 使太湖水位常年保持在 3.12 米 以上, 常年平均蓄水量约为 48 亿立方米。 3.1.3 引调水的水量可行性评价分析及结论 (1) 取水水量可以保证。据调查, 在正常水平年, 湖州 40 万吨/日规模的太湖取水, 占太湖平均蓄水量的 3.7%, 占太湖 向湖州倒灌水量 20.63 亿方的 7.7%,太湖有入湖河道水作为 补充,该取水规模对太湖的扰动较小。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 条件下, 太湖最低旬平均水位分别为 2.54 米和 2.49 米, 太湖 平均水深约为 0.71 米和 0.66 米。根据 《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 度方案》 , 太湖降至该水位前已通过现有水利设施引长江水补 水, 保证太湖水位。可见, 40 万吨/日的水量是可以保证的。 (2)周边有成功取水范例。 2010 年太湖流域总需水量较往 年有所增长, 总供水量 355.4 亿立方米, 其中直接从太湖取水 的水厂共有 15 家, 总取水量达到 15.0 亿方。 近几年, “引江济 太” 工程实施后, 这些水厂的水源地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特别是在东太湖取水的吴江水厂, 水源水质长期稳定, 取水水 量超 30 万吨/日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实例可以证明, 在东太湖 取水, 在水量保障方面是可行的。 3.2 水质分析 3.2.1 调入区水源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在湖州市区各水源地水质调查发现,老虎潭水库水质最 优, Ⅲ类以上占 100% , Ⅱ类水所占比例最高;其余水厂水质 以Ⅲ类居多。与东太湖历年来达到的水质相比,东太湖水质 劣于老虎潭水库水质, 但要明显好于其他水源水质。 水质监测情况: 东太湖监测 119 次, 其中Ⅰ类 0.8%, Ⅱ类
—— 科协论坛 ・ 2013 年第 4 期 (下) ——
115
资源环境
与 节能减灾
4.2 安吉水库引水水源工程方案 本方案引用湖州市水利局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 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安吉 “引水济湖” 工程项目调研报告》 主 要成果,拟从湖州市安吉县赋石水库和老石坎水库两大型水 库进行联合引水到湖州, 工程投资估算约 8.4 亿元。 4.3 投资比较 通过方案对比,从工程造价角度论证本方案的经济可行 性。 据本次分析测算, 东太湖工程总投资 1.56 亿元, 低于另一 方案:安吉两库引水工程的总投资 8.4 亿元。在工程投资方 面,东太湖取水工程比安吉两库引水更经济。从工程规模来 看, 东太湖取水口至供水管网接入点距离较短, 途径地区多为 平原, 东太湖取水的管道施工方便, 可在短期内通水受益。合 理的水价是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要因素,东太湖引水工 程量小, 投资相对较小, 水价也可控, 可减少城乡居民的用水 负担, 减少湖州的商务成本。 因此, 从工程方案及工程造价分析, 近期采用东太湖取水 方案较优。远期可考虑安吉两库联合供水。 5 结论与展望 5.1 近期多源取水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 东太湖水源在质、 量、 工程经济方面有一 定优势, 实施东太湖取水, 老虎潭水库和东太湖取水遥相呼应, 西苕溪作为备用水源,提高供水安全度。可大大减少老虎潭 水库供水负担, 利用水库库容调节年径流的丰枯变化, 确保枯 水期所需的水量。这样不仅在水量水压供应上更优化,而且 供水安全的保障度更高。平时可启用全部老虎潭水库供水; 若枯水期老虎潭水库供水不足,可更多采用东太湖取水。东 太湖供水和老虎潭供水可在水量、 水质上相互补充协调, 取长 补短, 错峰调节, 西苕溪备用水源也参与总的供水调节, 这样 形成太湖、 老虎潭水库、 西苕溪多源三线联合供水, 形成环形 管网格局, 形成一个回路, 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 各点水 压趋于均衡, 将大大减少运行和维修成本。 5.2 远期多源供水的展望 从长远来看, 引入安吉两库水源更有利于形成多源供水, 进一步提高安全饮用水供水保证率。继续开展安吉两库取水 研究, 完善三条线取水, 安吉两水库供城区用水, 老虎潭水库 供南边用水,东太湖取水主要供东边。三路水源形成一个回 路, 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近期以老虎潭水库、 东太湖为 主要水源, 西苕溪作为后备水源; 远期以安吉赋石水库、 老石 坎水库和老虎潭水库为主要水源, 东太湖作为后备水源, 最终 实现城乡供水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杜霞, 彭文启. 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分析及其保 护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4(3). [2] 车越, 杨凯, 吴阿娜, 等. 上海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 格局、 问题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5(05). [3] 陈静, 林荷娟.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存在问题及对 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4). [4] 郄燕秋,王胜军,张炯,等.城市供水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设计 探讨[J].给水排水,2012(12). [5] 陈冬梅. 大庆市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国民经济评价 [J]. 中国 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14). [6] 石亚东, 莫李娟, 程媛华.太湖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探讨[J].水利经济,2012(9),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