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研究的发展历程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这种现象在个体决策、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探讨了过度自信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自信、决策、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引言: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表现过高估计的一种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的存在和表现常常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对自己的漏判和误判、与他人沟通的障碍以及对失败的不适应。
过度自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现有的过度自信理论和研究文献,深入探讨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潜在的后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过度自信的概念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相比于正常的自信,过度自信具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能力的夸大估计。
过度自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偏差,即评价偏高和判断失误。
评价偏高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过高的估计,往往低估自己的失败风险。
判断失误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由于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种认知、情绪和社会因素。
首先,过度自信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关。
研究表明,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内部-外部归因偏差有助于个体形成过度自信的信念。
其次,过度自信也受个体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进而增加过度自信的可能性。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过度自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三、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过度自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自我认同对过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现象。
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研究综述

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研究综述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心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有关过度自信的理论研究分为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过度自信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并指出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过度自信过度交易投资策略一、引言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才能总是深信不疑,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总是能相对准确地判断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
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中,这种过度自信心理更加明显。
Mahajon(199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一种过高估计一系列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
2003年唐伟敏、张戡和唐湘晋将过度自信定义为投资者固守他的信息处理方式,这是在投资者对市场信号的提取是不存在差异,即信息对称的背景下进行的定义。
二、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1.难度与过度自信。
研究表明人们面对的问题的难度越大,他们就越容易过度自信。
在金融行业,专业性特别强,不确定性特别大,投资者面对的问题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金融行业过度自信特别明显。
1992年,Griffin和Tversky认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尤其是当决策或信息的反馈被滞后或阻断时,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更加严重,专家投资者比起普通投资者来讲可能更倾向于过度自信,人们的自信程度随着任务难度变化而变化。
对于非常容易的项目,表现出轻微的缺乏自信;对困难的项目,表现出一贯的过度自信;对不可能的项目,表现出特别显著的过度自信。
证明了难度对过度自信的影响。
2.辨别力与过度自信。
研究发现辨别力与过度自信有着密切关系,当辨别力低时,人们容易显出过度自信,当辨别力高的时候人们可能缺乏自信。
这个观点也能帮助解释人们在预测他人比预测自己时更加过度自信。
1992年Grifffin和Tversky用抛硬币的实验证明了当考虑两个假设中的哪个为真时,自信程度应该依赖于数据符合一个假设而不是另一个假设的程度。
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研究综述

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研究综述作者:李东凯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8期摘要:由于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大量存在于国内外股市,会对股票定价、股市波动、成交量以及流动性等产生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股市的正常运行。
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出现有投资者过度自信研究的些许不足之处。
关键词:投资者过度自信研究综述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有效市场理论因其在面对诸如日历效应、盈利公告效应、过度交易等金融异象上的乏力,而备受人们质疑。
行为金融学抛开了“理性人假设”这一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在对各种金融异象的研究上成果颇丰。
过度自信理论是其中取得的诸多成果中的一个。
股票市场由于其特殊性,投资者很容易出现过度自信,会进而影响到相关利益的分配和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因而有着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对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概括。
二、理论模型法过度自信在股市中真的存在吗?学者们首先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利用数学方法予以验证。
Kyle and Wang(1997)建立了一个存在投机交易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Odean(1998)建立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市场模型,以及Gervais and Odean(2001)的研究都认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现象在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而且不会随着自己经验、阅历的增加而减少。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Daniel et al.(1998)和Daniel et al.(2001)证明了过度自信现象会对资产定价、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股票交易量产生影响。
Scheinkman and Xiong(2003)认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泡沫,因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表现得更为乐观,定价会偏高。
国内的学者中,文凤华等(2007)的模型证实,作为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出现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等行为偏差,进而会对收益率产生影响。
创业者过度自信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意 义 上 的 风 险 , 而 没 有 真 正 的不 确 定 的 容 身 之 处 。
第二 类观 点是 “ 有 限理性 ” 的 观点 , 认 为 不 存 在 彻 底 或 完 全 的理 性 计 算 , 因此 理 性 是 “ 有限” 的; 行 为 人 不 是
追求 最 大化 , 而 是 尝 试 取 得 可 以接 受 的最 少 所 得 , 又
的知识 是创 业研 究 知识 中最 为 基 础 的知 识 , 因 为 创 业
可 以 推 断 有 限 理 性 人 缺 乏 能 力 在 繁 杂 的 信 息 和 不 确
性 下求得 最 优解 的计 算能 力 , 不 会 试 图 去 搜 寻 完 全 的
者 是 怎 样 的 假 设 决 定 了创 业 者 的 行 为 逻 辑 , 是 理 解 创
等不 同学科 背景 的学 者在 研 究创 业 现 象 时 , 大 多 采 用
建 企 业 以 应 对 和 利 用 不 确 定 的 结 果 。传 统 研 究 中 关 于行 为 主体处 理不 确定 主 要有 三 类 假设 : 第 一 类 是 古
典 和新古 典 经 济 学 的 观 点 , 假设人们是经济理性 的,
正如 奈特 ( Kn i g h t ) [ 。 所指 出 的那 样 , 创 业 的 本 质
是创 业者 在 面 临 不 确 定 的 环 境 下 , 主动承担风 险, 创 随 着“ 大众 创 业 、 万众创新” 时 代 的 到来 , 创 业 研 究 的 现 实 价 值 愈 加 凸 显 。 创 业 是 跨 越 多 个 学 科 领 域 的复杂 现象 , 经济 学 、 管理 学 、 社会学、 人 类学 、 心 理 学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3— 11 5 4 . 2 01 6 . 0 5 . 0 3 2
过度自信者更易成功

龙源期刊网
过度自信者更易成功
作者:魏伯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06期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经常因为太过自信甚至自负而遭到指责.然而,成就最高的人往往就
是这些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的人.
科学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现在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人类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
最近,由电脑操纵的模拟实验显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过分自信经常能够增加获胜的几率.
许多年以来,科学家对于过分自信是好事还是坏事以及为何会有这种心理一直存在分歧.
参与实验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多米尼克·强森博士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无法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过度自信.这一新的模拟实验为其提供了一种进化论方面的理由.这种心理不大可能只是意外.人们之所以会过度自信,或许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
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飞人”尤塞恩·博尔特以其放松而自信的比赛状态而著称,而被誉为“最伟大的”美国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也是这样.
不过,研究人员仍要警告那些认为自己可以跑得比高速飞行的子弹还快,比机车更有力量,或者能一跳就越过高楼的人:积极的自我欺骗也会导致问题,并可能使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危险和造成失败.。
过度自信的研究展望

中二 者 的 分 离进 行 了 整合 。过 度 自信 产 生 的原 因 和 内在 心 理 机 制 、过 度 自信 对 决 策 的影 响 以及 过度 自信 中 的个 体
差 异 研 究 将 会 成 为该 领域 日后 研 究 的 趋 势 。 计 ,过 高 定 位 , “ 单 一 困难 ” 效 应 ,贝 叶斯 推理 。 简
心 理 与 行 为 研 究 20 0 9.7 3 :2 6 2 0 () 3-4
Su i o Pyh lg a d e a ir tde f sc ooy n B h vo s
过 度 自信 的研 究展 望
周爱保 赵 鑫
( 北 师范 大 学 心 理 学 系 ,兰 州 7 0 7 ) ( 京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应 用 实 验心 理 北 京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 7 ) 西 30 0 北 0 8 5
( 0 1 0 ” 过 度 高 估 为 平 均 自信 水 平 (vrg 5 — 0 %) a eae
cn d n e o e c )与答题 准确率 ( c rc )之 差 ,即 : i f a uay c
过 度 高 估 ( E)= 均 自信水 平 O 平 C)一 答题 准 确 率 ( A)
B 4 . 8 84
人 类 的认知 机制 是有效 而且 富 于适应 性 的 ,但 是也 经 常犯 错误 。 当个 体对 客 观 事物 进 行判 断时 ,
力 :学 生 常常过 高估 计 自己在 考试 中 的表 现 [ 3 1 。 1 . 过高估 计 的测量 2 对 于过 度高估 的测量 ,研 究 中最 为 常用 的为二 选一 的常识 问题 。被试 通常要 求 回答 2 O至 3 0道具 0 有两个选项 的常识 问题 。如 “ 以下哪 个国家的人人均 寿命 比较长? ( )阿根延 , ( )加拿大” A B 。在 回答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_过分自信_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468~47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过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于 窈1,2 李 纾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过分自信”是一种偏离校准,是指人们关于一般知识问题的概率判断通常以某种方式偏离校准,这种偏离都偏高。
跨文化系列研究表明:面对常识和概率判断问题,集体主义文化成员(如中国人)比个体主义文化成员(如美国人)更过分自信。
文章在简要回顾“过分自信”研究的基础上,对“过分自信”的跨文化差异及原因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并对“过分自信”跨文化差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进行讨论。
冀对以往的研究做初步的归纳和总结,促进决策领域中跨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概率判断,过分自信,跨文化差异。
分类号B849;C9341 “过分自信”概念的提出“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现象是在美国和欧洲最早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的[1]。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此项研究,因此也出现在很多关于判断和决策的文章中[2]。
Klayman等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究者达成广泛共识:在二择一的题目和信心范围的任务中,人们的判断表现出一致的真实的过分自信[3]。
Lichtenstein 等人指出当被试说他们对自己答案的正确性有70%的信心时,其实他们的正确率比60%还要低;当他们说有90%的信心时,其正确率大概只有75%[4]。
在决策领域里,“过分自信”会影响决策质量而被公认为是不好的特质。
一个过分自信的人将决策建立在失真的设想之上,则无法做出理想的决策。
因此,研究“过分自信”的意义在于探索人们的自信水平以及过分自信和不自信的原因,以帮助人们在做决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避免错误。
2 “过分自信”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2.1 “过分自信”的定义引起研究者关注过分自信这个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如何定义和测量概率判断(probability judgment)[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过 高估 计 ( o v e r e s t i m a t i o n ) , 即所 谓 的 高估 , 个体 对 自己实 际能 力 、 绩效 、 控制 力或 者成 功机 会 的评估 超 过 了适度 的水 平 . 在 Mo o r e 等 人 看来 , 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 — 0 7
第2 3卷 第 2期
Vo 1 . 2 3 No . 2
四川文 理学 院学 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 3月
Ma r . 201 2
基金项 目: 国家重点学科西 南大学基础心理 学 2 1 l 工程建设项 目( N S K D 1 1 0 0 1 ) ; 重庆 市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重 大课
题委托项 目( 2 0 1 0 C Q Z D W0 7 )
作者简 介: 黄希庭 ( 1 9 3 7 一) , 男, 浙江温岭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时间心理学 、 人格心理 学研究.
的几种 情况 , 在 一 定 程度 上拓 展 了过 度 自信 的外
自信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即过高估计 、 过高定 位 和过度 精 确. 虽 然 有三种 不 同形式 , 但 本质 依
然是 过度 自信 , 这 样 的 分类 只是 依 照 研 究 者们 不
同研 究方 法 而 出现 的.
随着科技 的进步 , 过度 自信研 究进 入新的阶段 , 其研 究更加 关注客 观环境 和信 息的影 响, 而进 化心理 学的发展
也 为过 度 自信 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 视 角. 过 度 自信研 究 的 发 展 历 程 可 能是 时代 精 神 影 响 心理 学研 究 的 一 个 缩 影 . 关键词 : 过 度 自信 ; 自我 提 升 ; 权 重差异 ; 信 息 差异
关于 此 的. 2 ) 过高定 位 ( o v e r p l a c e m e n t ) . 过 高 定
自信定义为人们倾向夸大他们所知道事物的正确
程度. 有研 究者 认 为 个 体 对 自身行 为 的过 分 评 价 就 是过 度 自信 . _ 1 另 有 研 究 者认 为 过度 自信 现 象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3 ) 0 2—0 0 8 3— 0 8
最常见的过度 自信形式 , 大约 6 4 % 的实证研究是
0 引 言
F i s e h h o f和 L i e h t e n s t e i n等 人 ( 1 9 7 7 ) 将 过 度
是一种 校 准偏差 , 又 叫偏 离 校 准 ( m i s—c a l i b r a .
位, 是指个体评价 自己在群体 中的位置时 , 倾 向认 为 自己所 处 的位 置 高 于 群 体 的平 均 水 平 , 好 于 群
体 中大多数 的人 . 比如 , 个 体在 1 0题 测验 中 , 认 为 自己的分数 是 群体 中最 高 的 , 实 际上 , 群 体 中一 半 以上 的人分 数 都 要 高 于 他 . 3 ) 过度 精 确 ( o v e r p r e — c i s i o n ) . 这 种形 式 下 的过 度 自信 是 个 体 极 度 确 信
t i o n ) , 他 们将 过度 自信 定 义 为 人们 在进 行 决 策 或
判断时的概率 以某 种方式而 造成较高 的偏离 校 准. 综上所述 , 过度 自信是指人们在进行评价 时 产生偏 离校准 , 在 比较 判 断 时 出现 “ 优 于常 人 ”
效应 , 在 做 出决 策 时 发 生 控 制错 觉 和过 度 乐 观 的 心理 从 而 引发相应 行 为 的一种 认知偏 差 . 1 5
8 3
2 0 1 3年 第 2期
黄希庭 , 杨 雨焯: 过 度 自信 研 究 的发 展 历 程
较对 象 的主观 感 受 和 比较 过程 的 主观 性 . 受 条 件
限制, 早期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 1 ) 生 活 事
进 行股 票投 资 时 , 常 常认 为 自己能 够 及 时买 入抛 出. 3 ) 过分乐 观 ( u n r e a l i s t i c o p t i mi s m) , 这, 人 们 毫无 根 据 地 对未来 充 满 希 望 , 并认 为在 不 久 的将 来 会 出 现
延, 补充 了过 度 自信 的 内涵 , 使 其分类 更 加细 致 明
确.
1 过 度 自信 的早 期 研 究
过度 自信领 域 的早 期 研 究 始 于 上 世 纪 5 O年 代末 , 发展 于 8 0和 9 0年代 . 这 个 时期 的 主要理 论 有 自我提 升 理论 和权 重 差 异 理论 , 研 究 着 眼于 比
Mo o r e 和 He a l y回顾 总 结 以往 研 究 , 认 为 过 度
自己的信念 、 观念或者看法的正确性. 在实证研究
中, 这 种 形 式 大 概 占 了 所 有 过 度 自信 研 究 的 3 1 %. 用 常识 题作 为实 验材料 的研究 , 更 倾 向于考 察 这种 形式 的过 度 自信 . 这 三种 形式 较为 广泛 地涵 盖 了过度 自信 存 在
过 度 自信研究的发展历程
黄 希庭 , 杨 雨焯
( 西 南大 学 心理 学部 , 重庆 北碚 4 0 0 7 1 5 )
摘 要: 过度 自信是 指在 决策判断过程 中, 个体过 分相信 自己判 断的 一种认知 偏差 。过度 自信研 究从 2 0
世纪5 0年 代 末 开 始 , 迄 今 已经 历 了半 个世 纪 . 到2 0世 纪 末 , 早 期 的 过 度 自信 研 究 主 要 特 点 是 关 注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受和 比较 过程 的 主 观 性 , 这 一 时期 出现 了两 个 重 要 理 论 — — 自我 提 升 理 论 和 权 重 差 异 理 论 . 进入 2 1 世纪。 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