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洋务运动小论文100字

洋务运动小论文100字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论文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在洋务运动中,另一位臣子张之洞创办枪弹厂,枪炮厂,炼铁厂,织布局,广东钱柜等。他为了摆脱列强对我国钢铁的封锁和控制,抵制列强经济侵略,1894年建成汉阳铁厂,同时他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
兴办近代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朝的国防力量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先进兵器的近代军队。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和洋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办军事工业;二是关于办外交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仍未摆脱旧思路的窠臼,对洋务运动评价不高,这势必影响到对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等人的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恶果是“直接间接使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 。曾国藩等洋务派和顽固派一样,都是社会的腐朽势力,即使学习西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只是“阻碍历史前进”。曾国藩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具有七大作用,即开创和兴办了军、民用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逐步和改变了中国交通运输和通讯的陈旧状况、开了新的社会风气、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和造就、培养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通过洋务实践活动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开始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观点、对中外往来和了解外国等方面起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 。中国由闭关自守向对外开放”,曾国藩是最初的倡导者,这是不能抹煞的 。在曾国藩生前死后,他领导的洋务运动收到了不容忽视和低估的成效。单以反侵略而论,洋务运动对制止日本1974年侵台战争的扩大,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中法战争战场上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午战争的爆发,都产生了切实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洋务运动的探究论文

洋务运动的探究论文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清朝努力推进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实施方案、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9世纪30年代,尽管清朝政府开始逐渐实现了对一些新技术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只是一种知识储备,并没有被用来推进现代化。
1840年以前,清朝的贸易非常依赖于茶叶和丝绸等传统商品。
而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欧洲列强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和技术崛起,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开始学习欧洲的技术和制造业。
意识到这一点的清朝政府便在1861年开始了洋务运动。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和制造业来加强清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实施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洋务运动计划建立一系列的制造业和机构,包括船厂、铁路、矿山和军工等。
这些计划由洪仁玕和李鸿章等著名官员负责领导。
清朝政府还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一些外资银行,以支持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机构如“求是书院”,又称“洋闸”,主要致力于翻译、出版欧美科学技术书刊,培养中西文化通的翻译员、科技人才等。
还有一些机构如瑜珈奏鸣琴局、光华馆等,致力于教育改革,推广西方教育。
然而,这些计划都面临着困难。
首先,这一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它们被各种权争抢购,并要竞相获得珍贵的财政支持。
其次,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
大部分欧洲企业并不希望自己的技术泄露,因此他们要么不愿意分享技术,要么提高价格。
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的濒临破产和困境。
三、成果评估洋务运动的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它推动了清朝的现代化。
洋务运动在列强压力下让清王朝幸免于被殖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地位。
其次,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它的实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合作,改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高中洋务运动历史论文题目

高中洋务运动历史论文题目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重要的改革浪潮。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
首先,洋务运动的兴起源于中国在面对外敌侵略和内部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急需寻求变革的动力。
接着,文中将重点分析洋务派与旧文化派的对立与妥协,以及洋务派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做出的努力。
最后,本文将深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富有争议的变革运动。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部列强的压力和内部封建体制的困境,国力日益衰落,民不聊生。
洋务运动的兴起,不仅是对外抗击侵略、振兴国力的需要,更是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挑战与反思。
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洋务派积极推行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借鉴的改革举措。
他们强调军事现代化建设,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推动国防战备和军事装备的改进。
同时,在经济方面,洋务派则提倡发展工业和商业,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加强海关税收,修建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其理念的片面性和实施策略上的不足。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产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也暴露出其本质上的维持封建统治和霸权主义的一面,未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变革运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我们有必要客观审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从中吸取教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完整版】近代史论文---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
正文
中国一百一十年的近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翻天覆地的历史。
而洋务运动则是其中备受争议的一场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其中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派进行的洋务事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新式陆军和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首先我们简单论述一下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目的。
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还有洋务派的整个活动都包含着自强御辱的意图,比如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有两个:“剿发逆”和“勤远略”,并且曾国藩不止一次表明“明清内奸,暗御外辱”[1]的思想。
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办洋务是把自强御辱放在第一位的。
左宗棠在他最初涉及办洋务的书信里,也表明了和曾国藩、李鸿章相同的意图,例如1865年(同治四年)他在致总理衙门的“书”中说:“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此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转瞬换约,须预为绸缪也。
”[2]洋务运动在诸多方面都有发展,首先就是军事,这其中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厂,还建设了近代海军,并且还逐渐建设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并且还办了不少的学校来培养有关方面的人才;第二便是民用企业,在交通运输、矿业、冶炼业、和一般工业都有涉及;第三是电报和邮政,电报业是洋务运动中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洋务派创办电报之成功,使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电报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其保护中国主权之功,不可忽视,再一个就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最后是教育,主要有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和传播科技知识。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以强化国家实力,提高国家的抵抗能力。
这一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发起与推动,是由清朝政府的一些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所发起和推动的。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中国摆脱危机,实现振兴。
因此,他们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力图改变中国的传统落后面貌。
这些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实施者。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
首先,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系列的洋务机构,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机器制造局等,这些机构致力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以强化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中国政府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制造业发展,以提高国家的自力更生能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中国在后来的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再次,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落后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
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
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
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
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
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
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
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
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
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可以看出,抵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在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特别是建设近代海防海军,主要是为了防御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
二
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取得了较大进展,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进行反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斗争也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
日本侵略势力是1876年开始进入朝鲜的,1882年7月,朝鲜发生兵变。
日本企图利用这一事变控制朝鲜。
清政府即派丁汝昌率北洋3艘兵轮赴朝,并将淮军吴长庆部两千人快速运至仁川登陆,进入汉城扣留了亲日朝鲜大院君,挫败了日本阴谋。
第二,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是极为落后的。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起点。
甲午战争时,中国进行海上作战和保护海上运兵线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北洋舰队。
如果没有这支近代化装备的舰队,中国就不能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进行规模空前的“世界史上第一次整齐舰队的海战”——黄海大海战,并重创日本海军5艘主力战舰,粉碎日本“聚
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也不可能与威海地区新式海防炮台“水路相依”,坚持近一个月之久的威海保卫战,给进攻威海的日军以重大杀伤。
第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
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枪弹的需求量很大,而外购又极为困难。
正如张之洞所说:“方今求一千支枪,难于筹十万之饷”。
在此情况下,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厂就成了为中国军队武器弹药的唯一供给来源。
由于各军事工厂平时的储备和战后加紧生产,中国军队在前方作战时所需的武器弹药供给问题较好的得到了解决,对支持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了一定得作用。
三
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是一次检验。
它既展现了洋务运动军事自强对看机日本侵略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暴露了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的许多弊端和不足。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军事自强仅仅更新武器装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陈旧落后的军制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8
[2]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辑室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书店 2000-6
[3] 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 1982-5
[4]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 2003-08
[5] 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1-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8
[6] 陈舜臣(日)李翟(译) 甲午战争重庆出版社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