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哲学思维融合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家、儒家和医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哲学思维,并从中挖掘出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宇宙中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之间阴阳、五行的调节影响,健康与疾病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动态平衡。
中医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人体表征等来诊断疾病,以达到恢复人体内外平衡的目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也颇具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从整体上思考健康与疾病。
其次,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两个相对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运用阴阳理论可以分析事物的性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这种哲学思维值得我们在现代医学中借鉴,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失衡有关。
中医的哲学思维还体现在其强调“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上。
中医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表现,更关注机体的整体状态。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辨明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病因病机,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来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待疾病时不仅要注重局部治疗,更要关注机体整体的调节和功能修复。
此外,中医的哲学思维还强调“因时制宜”的观念。
中医根据季节、时间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也需要根据时序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因时制宜的思维方式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在治疗疾病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精确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中医的哲学思维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中医哲学论文

中医哲学论文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具逻辑和富饶哲理的医学。
其主要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而中国社会与中医理论无不与“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医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医哲学论文篇一[摘要] 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具逻辑和富饶哲理的医学。
其主要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而中国社会与中医理论无不与“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
现今备受关注的应激学说、生物全息论和亚健康,均与中医提倡的养生相吻合。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中医强调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健康人生的明证。
[关键词] 中医; 哲学 ;生物全息论;亚健康Philosophy of TCM and modern life[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of long standing.It is a logical medical science full of philosophy. The main theories include “yin-yang theory”,“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Both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CM theories are invariably echoing to the three-talents model of “heaven - earth - man”.The current emphatic stress theory,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 and subhealth are all coincident with health preservation promoted by TCM.Internal classic states:“vitality complies with nonchalant and nihilit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e that always emphasized by TCM is actually a beacon lighting up the way forward to healthy lif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ilosophy;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subhealth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中医哲学思维论文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治疗方法和哲学思维与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谐,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它的哲学思维深深影响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的哲学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仅针对症状,更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艾灸、推拿等,都是基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手段。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身体的整体恢复和平衡。
二、阴阳五行中医的哲学思维中,阴阳五行是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寒热、虚实等。
五行则是五种基本元素,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整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寒热失衡导致的疾病,中医会采取相应的药物或疗法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
三、辨证施治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针对不同的辨证结果,中医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平衡和谐。
中医推崇“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注重保持情绪的平稳,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以维护身心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是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和预防为主。
关于中医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的哲学思考寿建新医学离不开哲学,离不开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中医也是这样。
中医的理,法,方,药,早在2200年前就已初步形成,这在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论述。
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和分析”①,因而只能从整体上,从疾病的现象和内外部的联系上,根据患者感觉和医者周密诊察,判断推理,认识疾病。
这种认识疾病的方法,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而形成中医独到的特点。
一、唯物主义本体论原则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
这五种物质,简称“五行”。
“孜孜无总,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②“五行”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原则。
这种观点应用到医学中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五行学说。
五行“相生”、“相克”。
整个世界被看成是五种物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运动。
五行不仅产生了四季变化、产生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五常),产生各种事物,而且也产生了人体及其组成部分。
五行把自然界和人本身联系在一起,形成古老的“天人合一”观。
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下表:五华五体五志五官五脏五行五常五色五味季节指筋怒目肝木生青酸春面脉喜舌心火长赤苦夏唇肉忧口脾土化黄甘(长夏)毛皮恐鼻肺金收白辛秋发骨思耳肾水藏黑咸冬中医正是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人体疾病的运动变化过程,并从这种变化中探索治病方法。
如春天是肝病发病的季节,得肝病还有一个原因,即“盛怒伤肝”。
得了肝病通常脸色发青,特别是眼睛发青(肝主目)。
肝脏有病,肝血不足,会出现视力模糊,甚至失明;也会出现筋失所养,造成人的肢体活动发生障碍;也会出现指甲薄脆,颜色枯萎,甚至凹陷。
这就是所谓“肝主筋,其华在甲,开窍于目”。
此外,得肝病的人常常胃胀恶心,食欲不振,中医上叫“肝气犯胃”或“肝木乘(克)脾土”其余依次类推:夏天是心脏病发病的季节,“大喜伤心”;秋天是肺病发病的季节,“恐伤肺”;冬天是肾病发病的季节,“思伤肾”等等,治病方法也有“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
中医中的哲学智慧

中医中的哲学智慧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己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优秀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的医学理论,我们会发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古人先贤留下来的哲学智慧哲学作为揭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普遍原理的科学,是科学研究中的最高境界。
哲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用哲学观察世界,我们可以做到高屋建瓴,预测事物的发展.毛主席就曾经在现代科学中的中子和质子还未发现时,根据一切事物都可以无限分割的哲学原理预言,分子和电子也不例外,还可以再分,果然若干年后人们发现了中子和质子,现在又发现了夸克。
哲学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并且指明一切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运动,因此事物的稳定状态只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中而己。
我们的祖先可是早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这个哲学原理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中医把人看做一个整体,并将人体中所有对立面的动态的生命现象概括为阴与阳一对矛盾,阴与阳处于平衡时,人体是健康的,阳占上风或阴占上风时人体内阴阳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出现病症,而中医就是通过服药或针灸等治疗手段帮助人体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例如:在中医中认为凡属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阴阳不足要用补阴阳的方法,阴阳过盛要用泻阴阳的办法来达到平衡。
如肺结核病人面红、手心热、舌体瘦而红,脉搏细数属于阴虚,就要用地黄、天冬等补阴的药物纠正阴虚;如病人是发热、口渴、脉搏快而有力,则是阳盛,要用黄连、黄苓泻火纠正阳盛。
中医阴阳平衡的治病原理体现了中医驭简去繁,从本质和整体上治病的观念,不论在现在西医中是什么病,包括西医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病,在中医这里都可以找出病因,诊断治疗并取得效果。
例如西医到目前为止对病毒感染没有什么有效办法,特别是如何对付艾滋病和禽流感等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到现在也没有找出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中医却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找到对这些病毒的治疗办法。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治疗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其独特的哲学思维贯穿于其理论与实践之中。
中医哲学思维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环境、天候、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一原则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可以恢复健康。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二原则是“五行调理”。
中医将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通过调理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治疗疾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中医认为木对应肝脏,火对应心脏,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脏,水对应肾脏,通过调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三原则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病变部位,更重视全身的调理。
例如,中医治疗一个病症时,往往会同时调理多个器官,以达到整体平衡的效果。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四原则是“顺应自然”。
中医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例如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的养生调理,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更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哲学论文(2)

中医哲学论文(2)中医哲学论文篇二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它的提出是中医不灭的精神支持点,是与西医抗衡的比较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
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
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
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
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
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
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
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
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中医哲学思维论文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
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
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
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
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恩格斯曾经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
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
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大独特学科特点。
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
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
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更令世界瞩目[3]。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知模式充满着对生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医哲学突出了对生命科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思维即形象思维,属象思维科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发展理念和学科价值观,走的是低成本医学研究路径,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为指导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 2、1、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特撰著了《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认知模式、概念体系、病因特点、病机特性、辨证模型和治疗方药。
从20xx年开始,求证《阴阳证治学》创新著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陆续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与国内外同行一起研讨疑难病对策,为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
低成本医学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健康维护效率与效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最大的健康问题用最少的钱解决,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花同样的钱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解决一体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维获效,寓防于治,治调防养,少用治病,多用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
2、2、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时代背景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医学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内涵阐述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用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乏术且防治费用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