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中医学的核心特色是医学与哲学的融合

中医学的核心特点是医学与哲学的融合哲学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它揭示的是自然界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的普遍规律。
因而,其理论内容能够渗透到其他各种学科当中,能整体性指导这些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中医学就是抓住并利用哲学思想的这种特性,来指导着其医学理论之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是哲学指导医学科学的典型代表。
所以,“医哲兼备”是中医学极具魅力的独特之特色,更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模式的优势所在。
1、医哲兼备性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优势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模式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它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
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但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
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大交融”。
而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俱。
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
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溶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
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
比较以上三者,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
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
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
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第62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哲学思维融合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家、儒家和医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哲学思维,并从中挖掘出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宇宙中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之间阴阳、五行的调节影响,健康与疾病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动态平衡。
中医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人体表征等来诊断疾病,以达到恢复人体内外平衡的目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也颇具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从整体上思考健康与疾病。
其次,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两个相对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运用阴阳理论可以分析事物的性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这种哲学思维值得我们在现代医学中借鉴,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失衡有关。
中医的哲学思维还体现在其强调“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上。
中医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表现,更关注机体的整体状态。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辨明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病因病机,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来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待疾病时不仅要注重局部治疗,更要关注机体整体的调节和功能修复。
此外,中医的哲学思维还强调“因时制宜”的观念。
中医根据季节、时间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也需要根据时序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因时制宜的思维方式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在治疗疾病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精确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中医的哲学思维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中医的哲学思维和医学方法

61
我们知道外感病、复杂的病或者任何复杂的事物不光是“二分法”可以解决掉,张仲景 的“三分法”,《内经》的“五分法”表达了平面的、立体的、系统的三大思维体系,达到 了中国哲学最高的水平,所以我们的哲学家、科学家应该很好地研究中医中间所保存的古代 二分思维、三分思维和五分思维,可以促进中医向系统科学这种21世纪新的思维方法迈进。
受批判最厉害的阴阳五行又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对天文、历法研究得 出的结论。地球自转有了白天黑夜的变化,有了阴阳。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随着白天黑夜的 交替产生了它的规律,随着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了阴阳的变化,这个观念被推广到了很多方 面。这是中国最早的二分法。两千多年以后,西方的一位学者莱布尼兹看到了阴阳八卦中的 二分法,认识到了二进制,就是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随后黑格尔受到了启发创立了对立 统一学说,这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早就有了。阴阳在中医中用到很多,阴阳怎么分呢?《黄 帝内经》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通过寒热来分。中医有火体、寒体,火体是阴虚 有热,寒体就是阳虚有寒。广东人多为都火体阴虚有热,所以广东人很讲究吃,吃的东西很 多,但是绝对不吃狗肉。因为狗肉是属于温性的,吃了以后会身体发热、血压升高。如果看 病连寒体、火体都分不清,那肯定是动手就错。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1.初识中医的哲学思维中药治疗的不同于西方医学的透彻哲学思维使其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应用。
而中医哲学思维的首要目的,是往往从治疗的根源出发,进一步寻求疾病即使在治疗过程已走廊后,也不再险些发作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单纯的治疗更注重预防性治疗,提出了“治疗保健”的原理。
2.中医的基本哲学观念在中医的哲学思维里,身体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身体的疾病不是简单的器官故障,而是得由严格的范畴分而治之,毕竟每个器官是互相影响的,在治疗额时候解决单一部位,还需考虑整个体系。
另外,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应该在各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中平衡发展,从而达到在不同器官之间,甚至整个肢体的平衡状态。
而这种平衡状态使人整体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人身体与自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倡导坚持尊重自然界,真正做到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3.五行哲学和人体器官的关系中医的五行哲学,即木、火、土、金、水五个构成因素,并没有采用人类的思维方式来阐述,但可以用于描述诸如五脏(心、肺、肝、脾、胃)的内部关系。
五行哲学有助于概括多个器官之间的维度,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内部结构。
其中,五行理论的关键在于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每个因素都有其相互依存,而且都具有特殊的属性。
4.阴阳哲学阴阳理论是另一种在中医哲学思维中经常使用的思想。
阴阳理论的关键要点在于平衡,任何生物或系统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极端的属性,且没有任何一种属性过剩或过小。
阴阳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如心血管系统中血液流动的全过程等。
所以,在中医的疾病治疗中,重要的是防止健康问题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5.思考中医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关注整体的治疗方法。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方法现在愈发显得越来越完美。
它使得从诊断到管理再到预防疾病的过程中,都强调了相互联系之间的重要性,以此改善我们的健康。
仔细研究并理解中医哲学思维,不仅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状态,还能让我们逐渐对身体的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未来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治疗方法和哲学思维与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谐,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它的哲学思维深深影响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的哲学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仅针对症状,更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艾灸、推拿等,都是基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手段。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身体的整体恢复和平衡。
二、阴阳五行中医的哲学思维中,阴阳五行是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寒热、虚实等。
五行则是五种基本元素,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整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寒热失衡导致的疾病,中医会采取相应的药物或疗法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
三、辨证施治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针对不同的辨证结果,中医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平衡和谐。
中医推崇“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注重保持情绪的平稳,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以维护身心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是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和预防为主。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基础。
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医学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中医哲学思想的起源与特点、中医与西医的哲学差异、中医治疗的哲学基础以及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等。
一、中医哲学思想的起源与特点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融合了道家、儒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体系。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等观念,并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强调对症下药的思路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机体内外环境的紊乱所致。
中医注重平衡和调和,提倡"内外调治"和"攻邪以顺正"的方法,强调预防和调节,追求整体健康的状态。
二、中医与西医的哲学差异中医和西医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为基础,强调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和分子水平的干预。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症状学,强调疾病的局部性和细节,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调和,以自然疗法和中药治疗为主要手段。
中医强调观察病人的整体表现,从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要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治疗的哲学基础中医治疗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整体观念、辩证思维、自然观念和平衡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整体环境的紊乱引起的。
中医治疗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强调辩证思维,即疾病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注重对病情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三,中医秉持自然观念。
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起来,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界环境的影响。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治疗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其独特的哲学思维贯穿于其理论与实践之中。
中医哲学思维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环境、天候、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一原则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可以恢复健康。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二原则是“五行调理”。
中医将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通过调理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治疗疾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中医认为木对应肝脏,火对应心脏,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脏,水对应肾脏,通过调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三原则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病变部位,更重视全身的调理。
例如,中医治疗一个病症时,往往会同时调理多个器官,以达到整体平衡的效果。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四原则是“顺应自然”。
中医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例如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的养生调理,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更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
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been transferred from microcosmic or solid structure to macrocosmic unit and system relation. Th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i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medical systems into a complete system.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lso necessary under this condition.KEY WORDS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system theory; philosophy, medicin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思维模式的更新,尤其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MB)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纵览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科学的发展是遵循着综合分化综合的轨迹而逐步前进的,科学的主流是综合。
系统医学正是在这种潮流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医学思维模式,提出人体的一个基因、一种蛋白、一种细胞、一种生命现象乃至一种疾病都是不同层次的复杂体系,包含各种因素和组分,内在和外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将无数看似纷繁复杂的医学数据、资源和信息加以整合,并予以充分拓展和合理应用是系统医学的主要任务。
1 “全身性疾病”观点的提出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临床治疗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局部的病理改变与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细胞的生长就受到系统性的调控,包括控制细胞生长必需的基因组、与微环境相关的基因组、宿主对细胞系统调控相关的基因组、各种病变相关蛋白质、胚胎发育相关蛋白质、DNA重复序列转录物及转座子相关基因、RNA复制与RNA蛋白等;疾病的进展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年龄、饮食、情绪、环境、体质、个人嗜好等。
尽管疾病的本质即内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亦常常能影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此外,人体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染通常是疾病演变的基础。
个人的认知往往受到社会背景、实验条件、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因此,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常常须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对于乳腺癌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认识过程即属于此。
一个世纪以前,Halsted首先提出“乳腺癌最初位于乳房内,其后按解剖部位顺次进行转移”的理论,认为乳腺癌是一个局部病变,只要在早期阶段清除病变乳腺以及区域淋巴结即可获得治愈。
1894年创立的Halsted根治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经典疗法。
然而,1943年Addir等在纽约纪念医院做的总结性分析证实,乳腺癌患者死于Halsted根治术后复发转移高达57%,由此说明该术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Fisher提出“乳腺癌自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观点,为乳腺癌全身辅助治疗以及缩小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了依据。
1977年,Cabanas提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概念。
1993年,Krag等将其引入乳腺癌外科治疗中,开创了乳腺癌SLN检测的先河,成为乳腺癌手术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重点将更多地从乳腺癌生物学角度考虑,树立整体观念,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强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探索更是生动地反映了对全身性疾病认识的曲折过程。
1889年,Fitz第一次系统描述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提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施行手术会十分有害”。
1896年,Chiari提出“胰腺自身消化”学说,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抑制胰腺合成和分泌消化酶成为治疗的主导,但临床疗效却并不明显。
1903年,Fitz推翻了自己过去的观点,提出“正像大多数腹部手术可缓解急性症状一样,早期手术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更有益”。
1925年,Moynihan提出小网膜囊内清创和腹腔内引流的经典术式。
1938年,在德国外科大会上以Nordmann的总结报告为代表,重症急性胰腺炎开始走向全面的保守治疗。
20世纪60~80年代重新确立外科手术的地位,手术方式由单纯清创引流发展为胰腺大部分切除甚至全胰腺切除。
1988年,Rindernecht提出“白细胞过度激活学说”,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局部病变导致的全身性病理生理紊乱,开创了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的新局面。
2 系统论的哲学内涵哲学观点认为,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本身是一种属性,但既不是要素的属性也不是某个部分的属性,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属性。
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并且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整体和部分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部分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相互过渡:加和性方式与非加和性方式。
加和性是指“一个复合体能够通过把原来分离的要素集合起来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建立;反之,复合体的特征也能够完全分解为各个分离要素的特征。
”然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加和性并不是系统的特征,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是由于其中存在着非加和性关系。
这种非加和性表明新属性的出现,表明系统与其构成部分之间存在质的差异。
由此可见,加和性方式和非加和性方式实际上表示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耦合情况。
如果一种耦合情况不会改变各方的属性,那么在这种属性上,部分对整体是可加和的。
反之,如果耦合中各方的属性是相干的,彼此约束、选择、放大、协同,那么在这类属性上,部分对整体就是非加和性的。
系统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非加和性关系。
人体同样是一个系统,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内外环境各要素之间发生着复杂的联系,由此要求在论治任何疾病时,都必须将其放于所处的系统中进行综合考虑。
3 循证医学对医学发展观念的影响1997年,Sackett教授在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teach and practice EBM专著中提出了EBM的概念,即自觉地、公正地、正确地根据所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每一例病人做出治疗选择。
因此,传统的医学实践与EBM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对证据的定义和定位不同。
与医学实践和决策相关的证据是多层次的,有些证据是可靠的,有些是不可靠的,有些是直接相关的,有些是间接相关的。
因此,EBM 强调“最佳证据”。
遵循最佳科学证据进行医学实践应该成为一种有组织、有系统、有意识的行为,也应当成为医学实践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收集全世界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或metaanalysis),已经成为判断疗效的最高级别证据。
证据是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知识。
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知识是疾病的敌人,新的认知是临床取得新突破的起点。
EBM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革命,决策者根据决策问题搜集相关证据,并对搜集的证据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原始研究的科学质量、干预措施效果的大小以及研究结果在相关个体或群体中的适用性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做出合理的决定。
同时,EBM消除了个体或单中心临床研究存在的片面性,能够跨时间、跨地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充分发掘疾病之间和疾病内部的系统联系,对其作出充分的认识,合理指导临床,从而采取正确的干预。
就其本质而言,EBM是系统医学的一种模式,在系统医学和临床决策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系统医学首先倡导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模式。
EBM是方法论,其主要实施途径有临床实践、临床指南、统一式的服务流程以及为医疗卫生法规和政策提供决策的依据及提供公共卫生的预防策略,同时也可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医疗卫生技术准入、新药审批、医疗保险计划和病人对服务的选择等诸多领域。
4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曾经说过:“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中医和西医是医学的两大门类,都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将医、哲、文、史等知识融合在一起,采用宏观定性的研究方法、直观的观察方法以及系统的思维模式,综合考虑疾病的演变和转归。
然而,中医学的综合与现代医学的综合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医学的综合是建立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医学的综合则主要依赖人的主观感觉,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