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人知识掌握的分析比较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标题: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和生活方式,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一、饮食管理1.1 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饮食总热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血糖升高。
1.2 均衡饮食结构: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结构均衡,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
1.3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摄入高糖食物,选择低糖或无糖食品,避免血糖波动。
二、运动管理2.1 规律运动: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促进血糖降低。
2.2 避免过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时长。
2.3 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进行剧烈运动,选择在血糖稳定时进行运动效果更好。
三、药物管理3.1 定时服药:糖尿病患者应按医生建议定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保持药物血药浓度稳定。
3.2 注意药物副作用:定期监测血糖和药物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3 避免自行调整药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四、定期检查4.1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
4.2 肾功能检查:定期检查肾功能、眼底、心脏等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3 营养素检测:定期检测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水平,保持身体充足的营养供给。
五、心理健康5.1 积极心态:糖尿病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勇敢面对,避免情绪波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5.2 寻求支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医疗团队的支持,共同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5.3 定期心理咨询: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帮助糖尿病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其家人、医疗团队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者:杨非柯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1期[摘要]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多数糖尿病患者已经不能只满足一般的生活护理和药物治疗,而是需要更多的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了解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发症等情况,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药开支,改善体内代谢都非常有益。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43-0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疾病。
目前我国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全球有2.46亿糖尿病患者,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死亡,2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因此,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
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是综合疗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健康教育五个方面。
1 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1.1 随机性教育在患者就诊、住院、治疗、护理、发药、出院等过程中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糖尿病的发生有生物、社会、心理因素,而社会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能根治,但可控制。
要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必须戒烟、控制饮食、保持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控制质量的关键。
1.2 座谈式教育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相互讨论,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逐项指导。
1.3 文字教育在门诊、病房、社区办健康教育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指导患者了解糖尿病患者有关知识。
1.4 集体教育以集体上课、集体讨论、患者互相分享经验等方式进行教育。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二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方法:将10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采取新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由专人管理、专业评估、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分组比赛、应用pdca 循环模式实施系统、规范的全程健康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模式的健康教育。
结果观察组治疗一个月与三个月后随诊、电话回访及问卷调查,发现其遵医行为、治疗效果、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入院宣教、操作中随机指导、随时回答患者的疑难问题,出院指导等健康宣教形式;观察组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健康教育基础上,采取新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具体做法:科室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管理,并由责任护士填写糖尿病知识评估表,评估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确定病人相关知识需求,针对评估结果,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按计划对病人和陪人采用分阶段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组织患者经验交流和讨论、并由护士演示尿糖监测、胰岛素注射、足部护理、皮肤护理方法,以提问的形式教会病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当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预防感染、避免精神压力等内容;请患者在护士指导下自己操作并复述指导内容,根据掌握程度进行个别指导,并将患者未掌握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制作成小卡片交给病人。
在走廊健康宣教栏张贴有关饮食种类、数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的宣传教育,使病人在无意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护理部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病人掌握率的比赛,制订考核标准,采用答卷和提问的方式考核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至少让病人掌握90%以上;然后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把病人未掌握的内容归纳、整理作为下一个循环改进的重点,制订下一步健康教育计划[2];病人出院后定期复诊,个别病人配合电话回访和指导。
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特点,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导:
1. 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全貌,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饮食指导: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同时,要指导患者学会正确计算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
3.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体力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 自我监测血糖: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血糖目标范围,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5. 药物治疗指导:详细介绍糖尿病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
6. 并发症预防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8. 家庭和社区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患者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互相鼓励;同时,加强与家庭成员和社区医生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支持。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饮食管理1.1 控制饮食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病人应根据自身情况控制每日热量摄入,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血糖升高。
同时,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1.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
建议病人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3 控制饮食时间和频率建议病人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和频率,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禁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二、运动锻炼2.1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病人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2.2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在运动前、中、后及餐后应监测血糖水平,避免运动过程中血糖波动过大,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3 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不运动病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不运动,以免导致血糖波动过大或血糖不稳定。
三、药物治疗3.1 遵医嘱服药病人应按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遵守药物使用规定,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3.2 定期检测血糖和其他生化指标定期检测血糖、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保持血糖在稳定水平。
3.3 注意药物副作用病人应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及时向医生反映,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四、心理健康4.1 积极面对疾病病人应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避免因疾病而产生情绪问题。
4.2 寻求心理支持如有情绪问题,病人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支持,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减轻心理压力。
4.3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人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作息时间、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五、定期随访5.1 定期就诊病人应定期就诊,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病情稳定。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健康教育措施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健康教育措施分析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们经常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使得治疗和预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提高这类患者的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综合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重点,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疾病的进程和预后。
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合理的作息安排都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因素。
1. 饮食教育:糖尿病患者需要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高胆固醇等食物,同时注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高血压患者需要避免过度的盐分和高脂饮食,注意控制饮食量和时间,尤其是晚餐。
患者需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模式,避免心理上的负担和情绪波动。
2. 运动教育:运动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都有益处,但运动强度和方式需因人而异,视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史等情况而定。
教育患者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和方式,避免过度和不当。
3. 作息教育:定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都很重要,如早睡早起、规律进食、避免熬夜等。
患者需要遵守规定时间、规律作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合理、规律使用药物,以达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减轻病痛的目的。
1. 药物作用原理:介绍药物种类、作用机理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2. 药品使用方法:详细讲解药品的剂量、使用频度、使用方法和时间等方面的方法。
3. 注意事项:强调患者注意药品的储存、使用期限、音乐系统那個、不搭配食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健康的影响很大,很多患者会因为疾病产生消沉、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1.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介绍心理保健知识,让患者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让患者抒发内心的情感和疑虑,解除因疾病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四、自我监测健康教育自我监测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己的血糖、血压、脉搏等关键指标,进一步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药物使用。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人知识掌握的分析比较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人知识掌握的分析比较张建美 吴淑芹 姜瑞春近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同时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延缓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治疗目标,需要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合作。
缺乏糖尿病知识或糖尿病知识不准确以及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心理等,都将造成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我科采取两种不同的健康教育考试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发现对糖尿病病人实施面对面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病人消除心理障碍,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血糖监测及胰岛素注射操作技能,对病情的控制和情绪的稳定,均取得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6例糖尿病患者为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64例,女72例,年龄15~83岁。
其中干部36例,职员64例,无业36例。
学历:大专以上学历40例,中专以上学历44例,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2例。
糖尿病病程1~ 30年,10年内的患者有50例,20年内的患者有60例,30年内的26例。
型糖尿病6例,型糖尿病130例。
1.2 教育方法 对136例患者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随机调查,对糖尿病有基本认识的80例,对其防治有了解的36例,完全不了解的患者有26例。
入院时即按入院先后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教育。
一组采取入院即进行口头面对面宣传教育(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护理、药物不良反应,胰岛素注射操作技能等)。
另一组即在入院后采取将宣传资料发给患者或家属进行自行阅读。
10天后,对两组病人进行书面问题,口头回答进行打分。
打分标准:5项健康教育知识全部掌握100分;基本掌握75分以上;部分掌握50分以上;了解不详50分以下;作者单位 胶州市人民医院 266300完全不了解0分。
两组病人分为甲(口头面对面讲解糖尿病健康教育组);乙组(宣传资料交给患者自行阅读)两组。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管理和控制。
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掌握管理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病情认知、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情认知
1.1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 掌握糖尿病的分类和症状表现
1.3 了解糖尿病对身体各器官的影响
二、饮食控制
2.1 遵循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糖分和脂肪摄入
2.2 注意饮食的时间和量,避免过量进食或餐后过度饥饿
2.3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糖低脂食物,保持饮食多样化
三、运动锻炼
3.1 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坚持适量有氧运动
3.2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注意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
3.3 坚持每天定时运动,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四、药物治疗
4.1 遵医嘱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
4.2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4.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及时就医处理异常情况
五、定期检查
5.1 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化指标
5.2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足部检查和心脏功能检查
5.3 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通过全面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重视健康教育,积极配合治疗,共同抗击这一慢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人知识掌握的分析比较
张建美 吴淑芹 姜瑞春
近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同时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延缓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治疗目标,需要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合作。
缺乏糖尿病知识或糖尿病知识不准确以及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心理等,都将造成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我科采取两种不同的健康教育考试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发现对糖尿病病人实施面对面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病人消除心理障碍,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血糖监测及胰岛素注射操作技能,对病情的控制和情绪的稳定,均取得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6例糖尿病患者为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64例,女72例,年龄15~83岁。
其中干部36例,职员64例,无业36例。
学历:大专以上学历40例,中专以上学历44例,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2例。
糖尿病病程1~ 30年,10年内的患者有50例,20年内的患者有60例,30年内的26例。
型糖尿病6例,型糖尿病130例。
1.2 教育方法 对136例患者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随机调查,对糖尿病有基本认识的80例,对其防治有了解的36例,完全不了解的患者有26例。
入院时即按入院先后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教育。
一组采取入院即进行口头面对面宣传教育(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护理、药物不良反应,胰岛素注射操作技能等)。
另一组即在入院后采取将宣传资料发给患者或家属进行自行阅读。
10天后,对两组病人进行书面问题,口头回答进行打分。
打分标准:5项健康教育知识全部掌握100分;基本掌握75分以上;部分掌握50分以上;了解不详50分以下;
作者单位 胶州市人民医院 266300完全不了解0分。
两组病人分为甲(口头面对面讲解糖尿病健康教育组);乙组(宣传资料交给患者自行阅读)两组。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甲、乙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组别n95分以上75分以上50!6050分以下
甲681036166
乙688262410
P<0 01
通过表1对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甲组患者对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乙组患者。
3 讨论
经过调查结果比较发现,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学历与年龄有很大影响;口头面对面教育及自行文字阅读也有明显差异;年龄越大及越小对知识的掌握越差,考虑他们一是对疾病记忆不行;二是年龄小对疾病认识不清。
中老年有明显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但只读不谈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牢;而面对面健康教育知识交流,既吸引了患者的注意力,又增加了医护人员与病人的沟通,融洽了医护与病人的关系,对临床症状的治疗有明显的帮助。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面对面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改善了机体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医患面对面直接教育有助于树立患者对待疾病的信心,深入了解糖尿病知识,改正不良习惯,保持乐观情绪,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从得知患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持久地坚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31
∀
青岛医药卫生2006年第3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