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怨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屈原列传》通过对屈原生平进行细致描述,表达了对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赞美。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高中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文章是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的,用有关的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地来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03《屈原列传(节选)》-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3《屈原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ěi)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zhuó)秽(hu 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
屈原列传怨的缘由

屈原列传怨的缘由
忧国忧民是屈原最早开始怨天尤人的缘由。
1、他最早表达忧国忧民的情绪是因为他在王命下去年鼓舞士气才让楚军能杀敌,为百姓守城才能保护国家,但是国家不获报偿,而他也收到冷落。
2、加上当时的政治上,楚国曾一度被秦国攻陷,齐桓公也曾企图长期政变,让楚国面临被强国吞并的危险局面,他深切意识到了随着这种形势,楚国面临着危险,为此不胜忧伤。
3、此外,当时竟有大师竟将文王墓挖取,令屈原深感痛心,因为这是对王室的侮辱,他认为一开始的楚国更加繁荣,没有如此的国家灭亡,这事件也是一个个悲剧,让屈原意识到战国时代的政治国力早已衰弱,使他深感忧国忧民的痛苦。
4、另外,当时的王政统治也有权势滥用之嫌,以及官僚晋升手段的不公也让屈原心怀不满,因此他把这些心情诉说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他内心最深处的伤痛与哀恸。
5、最后,屈原最终由于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他与齐桓公的爱国精神与不断的抵制秦国的要求,以及自己的游说都被当做典范,并且得到
了广泛的爱戴。
因此,屈原因为对国家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而受到了传唱,成为了楚国爱国歌咏中的主角。
屈原列传原文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全文翻译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原文及译文

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原文及译文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原文及译文_屈原离骚《离骚》是既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部伟大心灵的悲剧。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人教版屈原《离骚》译文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
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
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察我的胸臆。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
追随着邪曲,违背了法度,却厚着脸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义。
我忧愁,我烦闷,我承受着无边的罪戾,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原因句子

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原因句子
根据《屈原列传》的内容,可以得出屈原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迫害:屈原是楚国大夫,因为他的政治观点与楚怀王不合,屈原被贬斥到边远之地,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对此屈原深感不满和怨恨。
2.善意劝谏被忽视:屈原对楚怀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够救国兴邦,但这些建议却被楚怀王忽视并置之不理,导致屈原感到失望和愤怒。
3.风雅失宠:屈原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闻名,但因为被贬斥而失去了在宫廷中的机会,屈原对于不能发挥才华的遗憾和怨恨也成为他的原因之一
4.相忘江湖:在他贬宦期间,屈原感到被人遗忘和冷落,无人理会他的功绩和贡献,这种孤单和被忽视的感觉加剧了他的怨恨。
5.丧妻之痛:据说屈原的妻子去世,他悲痛欲绝,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这种痛苦和悲伤也让他产生了怨恨之情。
这些原因共同促使屈原产生了怨恨和愤懑之情,最终导致了他的投江自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阳货》中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的“怨”字,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
君政不善,可用诗来表示怨愤与讽刺。
朱熹曰:“怨而不怒”。
所谓怨,就是发挥诗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但又不趋于绝对和极端。
如果从人的情志上去理解,“怨”就是宣泄人的情志。
我认为“怨”是指用诗歌来怨刺上政,表达民情,对时事政治与现实生活发表批评意见,以抒发诗人的情志与怨愤。
说起诗歌“可以怨”的社会作用,屈原的《楚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屈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他一直怀着“美政”的理想,为楚国,为君主尽心尽力,但在楚怀王的反复多变和谗臣贵幸的包围之下,他被排挤除了政治的中心,在放流迁逐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最终含怨投江自尽。
“愤怒出诗人”,屈原的诗作,正是这些遭遇所导致的激切悲愤心情的抒发,是用生命之火焙烧出的理想的结晶。
屈原作品中的“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对君主的“怨”。
屈原一心想改革社会,最初从政治入手,他希望楚王能够“及前王之踵武”。
(《离骚》)无奈楚王却与他心中所想去之甚远,听信谗言,态度多变,对他疏而不用,怒而迁之: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这两句抒写由于君王态度多变而导致的感伤与哀怨。
他和楚王的关系,就像相爱的人已经订了婚约,忽然变卦,所以他哀怨的说: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抽思》)
还有《湘君》中: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这两句明里是男女由于没有见面而产生的怨望之词,暗里是对怀王不信任自己,不重用自己而偏听小人谗臣而生出的“怨”。
他对于这一番经历,痛心哀愁,其中最沉痛的一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其次,是对小人谗臣之“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因此,屈原的怨中除了对楚王“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之外,更多的是对离间与他与楚王之间的小人谗臣的痛恨。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离骚》)这两句为屈原直斥楚国政治黑暗之现实,党人当道不能容己,小人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苟且偷安。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哀郢》)这几句写出了屈原对小人谗臣之怨:小人们对楚王献媚讨好,嫉妒屈原才能,在楚王面前为屈原捏造不实之恶名,以致其遭疑见疏,流放在外。
再次,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坎坷不平的人生而产生的感伤与哀怨。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两句是屈原愤慨无人了解自己,对故国深感绝望,同时也表示了自己与国家同命运的态度,既然美政的治国理想已破灭,那么自己也可能效仿彭咸为国投水而死。
屈原在《九章·惜诵》写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这几句是屈原痛惜自己因忠言直谏而遭谗被疏,表达了自己“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的忧愤、痛苦的心情。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涉江》)这几句屈原感叹世道阴阳错乱,混乱腐败,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纵使自己失意惆怅,自己仍然对君主,对国家,对自己的信念忠诚不二。
最后,是思国怀乡、忧国忧民中所渗透出来的“怨”。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这四句
借随从伤悲,马蜷缩不前来表达念故乡而伤怀的深沉的故国之思。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屈原以狐死首丘的传说比喻自己对故国的留恋。
表达了屈原虽被流放,但仍心系楚国,徘徊不忍离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的痛苦悲愤之情。
屈原的“怨”从对自己怀才不遇坎坷经历的哀怨上升到对国的担忧而产生的忧国之怨,由个人的处境提升到国家的安危与荣辱,是大怨。
屈原作品中的“怨”因何而起呢?我觉得屈原的怨的形成,大致有三点原因。
一是自身的天性使然,屈原天性高洁,“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流于世俗。
二是周围的政治社会环境。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的一生就是在积愤中度过的,其作《离骚》“盖自怨生”,是直接抒发遭谗见疏的愤怒。
三是他心中的“善”与“美”与现实中的“恶”与“丑”的矛盾冲突,他的美政理想与现实的残酷与丑恶使他对君主与政治产生了怀疑,孤独感与矛盾感积聚在内心深处难以排解,于是,一股怨气自心而生。
屈原作品中的“怨”成了他与扭曲的政治相抗衡的一种武器,他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认为正由于人类道德堕落,所以社会如此痛苦,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言:“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他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坚持“好修”的决心。
他和恶的社会的这场血战,真已到了矢尽援绝的地步。
但他终究不肯降服,他把他的洁癖进行到底: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丧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
我觉得,屈原在作品中“怨”的抒发不仅仅是单纯的“诗可以怨”中的“怨刺上政”,而是更多的带有自我意识。
钟嵘对孔子“诗可以怨”有所丰富与发展,他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
将"诗可以怨"由"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屈原的抒情之作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抒发了遭谗害的愤懑和痛苦,也表白了至死不渝的人格追求。
忠而见疑,便是怨。
这怨之来处,即是“忠”。
也许对屈原来说,最后的死亡也许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他用死亡,在尘世间树立起了一座巍峨的气节之碑。
当他怀揣着未竟的梦想投入滚滚江波中时,我们愿意相信,他在世代的轮回流转之中终究会遭逢一个他所心仪的美好世界,穷尽他毕生的精力与心血,来完成他的崇高而璀璨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