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江济汉工程走线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与探讨[3]

合集下载

沈凤生:引江补汉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考虑

沈凤生:引江补汉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考虑

沈凤生:引江补汉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考虑引江补汉工程定位认识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作为面向受水区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的输水专线,具有水质优良、供水覆盖面大、全线自流等优势,重点解决沿线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问题,并置换被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

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通水以来,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以上,深受受水区人民喜爱,已成为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和郑州等主要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北京、天津等城市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极大缓解了北方受水区的用水矛盾,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北方受水区用水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

同时,近年汉江流域连续枯水年呈增加趋势,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一、解决中线工程水源区、受水区供水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汉江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地。

除已建成中线一期工程外,陕西省和湖北省正在实施引汉济渭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

1998年以来,汉江遭遇连续枯水年组,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更加突出。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阶段,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采用1956—1998年系列,在优先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后,多年平均北调水量95亿m³,但年际调水量变化很大。

北调水作为受水区的补充水源,需与当地水联合调度才能满足供水保证率要求。

延长丹江口水库径流系列至2018年后,受近期连续枯水年组影响,多年平均北调水量有所下降,且年际变化进一步加大,对北方受水区当地水源联合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海河流域第三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受水区地表水资源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且随着华北地下水压采规划的持续实施,当地水源供水能力明显下降,规划的北调水和当地水联合调度供水格局尚需逐步完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北方受水区用水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增长,受水区供水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浅谈引江济汉工程立法保护及推行河长制相关措施

浅谈引江济汉工程立法保护及推行河长制相关措施

•6 •政策法规太政A參源2019年第1期浅谈引江济汉工程立法保护及推行河长制相关措施朱建明(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荆州分局,荆州434020)摘要:本文从对《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内容的解读入手,指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在各行各业发挥的作用及立法保护、河长制建设在引江济汉工程运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引江济汉;保护办法;河长制引江济汉工程是汉江中下游4项治理工程之一,它 的主要任务是:从长江引水,补给汉江兴隆以下河段流 量和补充东荆河灌区水源,改善汉江下游灌溉、供水、航 运和河道内生态用水条件,促使汉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得 到合理的保护和健康发展。

干渠线路全长67. 23km。

工 程沿线涉及各类建筑物共计83座,其中各种水闸14座,泵站1座,船闸2座,橡胶坝3座,倒虹吸30座;公路桥 32座,铁路桥1座,同时,具有通航功能。

湖北省引江济 汉工程管理局(正处级单位)主要负责渠道管理范围内 的堤防管理、防汛抗旱,渠道、闸站等的管理和维护。

由于点多线长,工程尚未完全验收,渠道未完全封闭管理,存在着每年沿线钓鱼者众多,管理者劝阻、驱赶难等问 题,给工程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016年,《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以下简 称《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为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和省又先后出台河长制文件,纷 纷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大大加快了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 运行管理和保护的进程,对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办法》和“河长制”这两个方面在引江济汉工 程运行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阐述。

1《办法》主要内容和措施1.1立法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

为 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湖北省境内修建了兴隆水利 枢纽、引江济汉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配套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自2014年9月全面完工投入运行以来,大大改善了沿线农业及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有效解决了 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发展瓶颈问题。

引江济汉工程---线路优选

引江济汉工程---线路优选

引江济汉工程半个世纪论证,线路九中选一引江济汉是一项静态总投资达61.69亿元的浩大工程,也是我省迄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引江济汉的设想就被多次提起,也曾经历多次论证,但直至2001年,它才正式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直至2008年底才获得批准;而引水线路的选择,也经历一波三折。

世纪论证一波三折引江济汉工程的设想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就规划四湖地区兴建沙市闸、引长江水灌溉的方案。

交通部门在做全国水运网规划时,也曾拟建两沙运河作为京广运河的江汉连接段。

1978年我国大旱,汉江中下游受灾面积达1230万亩,水利部又对引江济汉工程进行规划研究。

湖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0年编制《江汉引水工程规划报告》,充分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灌溉引水结合航运兴建的必要性,并从高线和低线两条线路进行论证比较。

上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又作出多次调查和规划,但直至200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审查通过,引江济汉等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才列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范畴。

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2年6月正式开展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调查报告》。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汉江中下游治理纳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其中包括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四大工程,计划总投资102.8亿元。

引江济汉南北双赢引江济汉工程是我省迄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补充汉江兴隆镇以下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

2003年,为解决南北水资源失调,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沿线开挖水渠,向黄淮海平原包括北京、天津等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期规划,每年将从汉江调水95亿立方米,这将减少汉江中下游四分之一的水量,到冬季或干旱季节,汉江下游可能严重缺水,如不加以调整,将直接影响到该流域数千万人口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抽水蓄能方式的南水北调大宁河济汉方案

抽水蓄能方式的南水北调大宁河济汉方案

抽水蓄能方式的南水北调大宁河济汉方案
谷兆祺;马吉明
【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学报》
【年(卷),期】2002()E01
【摘要】本文论述了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水源问题 ,作者认为可以从大宁河调水入汉江丹江口上游。

大宁河济汉 ,较之其它引江济汉方案线路短。

可通过在剪刀峡修建水库拦住大宁河 ,通过设在大昌镇附近的一级泵站将三峡水库的水抽到剪刀峡 ;二级泵站将剪刀峡内的水抽到堵河上游 ,然后通过天然河道自流到丹江口水库。

水泵站利用低谷电抽水运行 ;堵河一侧可装设 4座梯级调峰电站计 6 5 0万kW。

大宁河济汉方案具有抽水蓄能效益 ,少加高丹江口大坝 ,减少移民及淹没损失 ,也不需要再在三峡下游开凿两沙运河向汉江补水 ,具有诸多明显的优点。

【总页数】9页(P4-12)
【关键词】南水北调;大宁河;抽水蓄能;泵站;水源
【作者】谷兆祺;马吉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8
【相关文献】
1.重庆市大宁河干流水电开发方案研究——与南水北调中线三峡水库补水工程无缝对接 [J], 陶涛;李玉桥
2.葛洲坝集团:南水北调引江济汉第二批工程项目合同在汉签订 [J], 姚仁涛
3.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走线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J], 冯贤华
4.再谈大宁河引江济汉补水方案 [J], 谷兆祺;马吉明
5.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长湖调水各方案的利弊对比 [J], 霍有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水北调之引江济汉工程讲解

南水北调之引江济汉工程讲解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2 工Biblioteka 布置图(7)高石碑出水闸上游
高石碑出水闸下游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3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进口段 110KV线 路
渠道工程
河渠交叉
进出口控制
建筑物
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机电设备 安装
金属结构
安装
安全监测
房建工程
水保工程
环境保护工
至2008年底才获得批准,而引水线路的选择,也经历一波
三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就规划四湖地区兴
建沙市闸、引长江水灌溉的方案。交通部门在做全国水运
网规划时,也曾拟建两沙运河作为京广运河的江汉连接段。
1978年我国大旱,汉江中下游受灾面积达1230万亩,水利部
又对引江济汉工程进行规划研究。湖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
1.2.3 工程主要建设图(9) 进口段天鹅公路桥T梁吊装
1
工程概况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干渠进口渠底高程26.20m,出口渠底高程25.00m,底宽60m,内坡坡比1:2~1:3.5,外坡坡比 1:2~1:3。 设计引水流量350m³/s,最大引水流量500m³/s,进口泵站近期设计流量为200 m³/s,远 期设计流量为250m³/s; 渠道在拾桥河相交处分水入长湖,经田关河、田关闸入东荆河。补东荆河设
荆江大堤防洪闸闸门吊装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3 工程主要建设图(7)
拾桥河泄洪闸闸门吊装
拾桥河左岸节制闸弧形闸门调试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第33讲 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第33讲 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369(单独成册)]一、选择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项目,管道干线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2016年6月,黑河段穿江工程动工。

下图为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在俄罗斯境内向北弯曲,最主要原因是()A.绕过冻土区域,便于施工B.缓解该地区能源紧缺状况C.北部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充足D.保护贝加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2.图示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对中俄两国的影响,正确的是()A.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B.减轻俄罗斯就业压力,可优化产业结构C.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消除大气环境污染D.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解析:第1题,俄罗斯境内天然气管道向北弯曲段,途经恰扬金气田,利于补充气源。

第2题,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可以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但是对俄罗斯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影响不大。

可以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但是不可能消除我国的大气污染。

答案:1.C 2.D读我国各省(区、市)电力供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回答3~4题。

3.甲、乙、丙依次是()A.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B.电力短缺区、火电丰富区、水电丰富区C.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D.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4.目前,我国建设了许多大型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我国建设许多大型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原因是()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能源地区分布不均C.人均能源不足D.西部能源总量大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甲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应为水电丰富区;乙位于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应为火电丰富区;丙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应为电力短缺区。

第4题,能源地区分布不均是我国建设大型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重要原因。

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进口段平面布置及通航条件优化

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进口段平面布置及通航条件优化

11 水 流物理 模 型 .
水 流物 理模 型 为 110 :0 整体 定床 正态 模 型 ,模 型各 项 比尺 要 素 为 :平 面 、垂直 比尺2= ̄ 10 L2= 0 , 流 速 比尺 = 0 1 ,流量 比尺 = 0 0 ,糙 率 比尺 。 100 0

水 流条件基本要求 ,现阶段标准或规范 中没有明
o ed sg c e . f h eins h me t
Ke r s ae ieso rjc f m teY n teRie eH nin ie; a iainpoet y wo d :w tr vrinpoe t o h a gz vrt t a j gR v r n vg t rjc; d r oh a o
1 模 型概 况
性指标及定常旋 回性指标和水流模 型的水面线 、
断 面 实测 垂 线 平 均 流速 、实 测 流 速 大小 和横 向分 布进 行 了检验 与验证 。 船舶 操 纵模 拟器 主 要用 于研 究 通航 工程 与 长 江 交汇 口的船 舶航行 条 件 。 14 通 航条 件技 术要 求 .
Ab ta t h lnl o t n a ia l c n i o ew tr ies npoet rm teY n t ie sr c :T epa y u dn vgbe o dt ni t ae v ri rjc f a gz R vr a a i nh d o o h e t eH nin ie r n l e yacmbn t no et a c r n h s a mo e t trmoe Cnrl e _ ot a j gR v r ea a zdb o ia o f h d l ur t yi l d l e . e t— O t l h a a y i t i e p c s osf

层次分析法在引江济汉工程渠线比选中的应用_邹勇

层次分析法在引江济汉工程渠线比选中的应用_邹勇

第27卷第4期2013年8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Vol.27,No.4Aug.,2013收稿日期:2013-06-28;改回日期:2013-07-02作者简介:邹勇(1981-),男,工程师,地质专业,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

E -mail :jerry11991@126.com层次分析法在引江济汉工程渠线比选中的应用邹勇,董忠萍(湖北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在引调水工程中,渠线的选择涉及到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对工程区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常规的定性分析方法难于进行度量,给渠线的选择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从多条比较线路中选择一条最优渠线,使投入产出比最小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层次分析法可以对众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析结果更为客观,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在渠线选择中能得到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渠线选择;引调水工程中图分类号:TV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11(2013)04-0546-050引言引江济汉工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大型的引调水工程,引水线路西起长江龙洲垸,东至汉江高石碑,调水流量350m 3/s ,年均引水量为22.8亿m 3。

工程区位于汉江平原腹地,跨荆州市、荆门市及潜江市三个行政区。

本工程共规划了9条比选线路,进水口有三个:枝江大埠街、荆州龙洲垸、沙市盐卡;出水口有两个:潜江高石碑、红旗码头。

在淘汰了劣势比较明显的5条渠线方案之后,选取优劣不明显的4条渠线方案进行进一步比选。

即:龙高Ⅰ线、龙高Ⅱ线、高Ⅱ线、盐高线。

1层次分析法简介[1]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 )正式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走线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与探讨[摘要]: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工程之一,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补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河道内外需水要求,有利于增加向北调水量。

引江济汉走线方案的优化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本文分析了引江济汉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走线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原则、措施和方案,得到了设计单位和审查专家采纳和认可,该工程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查。

[关键词]:南水北调引江济汉方案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在即,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是中线调水之后中央给予湖北的补偿工程,事关汉江中下游供水、生态和航运的安全。

中央确定由湖北省承担项目法人,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要求将汉江中下游建成现代水利示范区,有关领导多次强调引江济汉要像都江堰工程那样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容懈怠。

四项治理工程中关键是引江济汉工程,它连接两江,沟通了两处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是湖北境内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十分复杂。

规划阶段有关单位完成了引江济汉工程的研究报告,线路上提出了三条线方案;本阶段现行设计单位,完成了“引江济汉工程规模及走线方案”专题报告,并又进行了几种方案的比较,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规划内自然条件限制,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时间紧,任务重,本人认为这些方案还应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引江济汉工程走线进一步优化进行一些探讨,提出来一些新的思路供领导、专家决策参考。

1 引江济汉工程初拟规模与规划走线1.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取丹江口水库加坝,从河南淅川县陶岔引水开挖明渠基本自流到京、津、冀、豫四省(市)的调水方案,中线工程规划2030水平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第一期按2010水平年调水95亿立方实施。

中线加坝调水方案实施对湖北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有利的方面主要是:根本上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沿江14个分蓄洪民垸在汉江中下游遭遇百年洪水时做到基本不分洪;能够增加丹江口水库枯水期的下泄流量,提高汉江中下游干流在特桔年份或枯水季节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促进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不利的方面主要是:汉江中下游中水流量天数减少;干流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6~1米,对灌溉、供水、航运有一定影响,汉江中下游“水华”出现的概率增加10%~20%。

为减轻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可能造成的影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安排兴建引江济汉、兴隆枢纽、沿汉江闸站改造,汉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四项治理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是四项治理工程的重点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从长江荆江河段沙市附近引水,补济汉江兴隆以下河段流量和补充东荆河灌区水源,改善汉江下游灌溉、供水、航运和河道内生态用水条件。

1.2 引江济汉工程规模及走线按照以上任务,有关设计单位分析了汉江中下游兴隆以下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生态环境需水和航运等水资源供需情况,确定设计水平年为2010年;汉江引江济汉入口以下,不发生“水华”,灌溉设计保证率P=85%,汉江干流襄樊~汉口河段全面达到四级航道标准,通航历时设计保证率P=95%。

根据长江委的调算成果,无论调水95亿方还是130亿方,在南北同枯的干旱年份保证丹江口水库下泄490秒立方米,在特枯年份也保证最小下泄400秒立方米。

经分析计算,在设计标准年内,首先,生态环境用水主要是控制汉江仙桃站大于500秒立方米,生态用水(11~3月)补水流量要达到203秒立方米;灌溉用水期中分春灌期(4~5月)和夏灌期(6~10月),灌溉期最大补汉江流量发生在6月中旬为492秒立方米;满足汉江干流通航保证率要达到95%时,干流补水流量要达到350秒立方米。

汉江干流兴隆以下及东荆河2010设计水平年(P=85%)不同补水目标及用水期补水流量成果如表一。

引江济汉不同用水期补水流量成果表经计算分析有关设计单位取4月份进出口平均水位为设计水位,引江最大流量为500秒立方米,其中补汉江干流最大流量为400秒立方,补东荆河最大流量为150秒立方。

引江济汉工程规划设计中主要走线有三条:①高I线(长湖北缘线):线路渠道长82.65km,进口为枝江大埠街,出口为潜江高石碑,进口渠底高程30.07米(黄海高程,下同),出口渠底高程27.06m。

渠线穿过沮漳河右堤、荆江大堤、纪南城南、拾桥河、后港北、西荆河等河流后在高石碑入汉江。

②高II线(穿长湖线):线路总长78.95km,进口为枝江大埠街,出口为潜口高石碑,进口渠底高程30.07米,出口渠底高程27.06米。

渠线穿过沮漳河右堤、荆江大堤、纪南城南、海子湖、拾桥河、蚊尾镇南、长湖两湖汉、西荆河等河流后也在高石碑入汉江。

③低线(沿长湖围堤线):线路总长89.6km,进口为龙洲垸,出口为潜江雷潭,进口渠底高程28.99米,出口渠底高程26.26米。

渠线穿过龙洲垸堤、荆江大堤、纪南城南、海子湖、朱家凹、朱湖边、长湖湖汉、田关河等河湖后,在雷潭入汉江。

经比较,设计单位推荐高II线方案(三条线路方案如图一)。

2 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2.1 关于设计规模及标准偏低的问题一是设计代表年没有考虑远景调水要求。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规划单位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确定引江济汉工程的主要任务与初拟规模为:“从长江荆江河段沙市附近引水,补济汉江下游兴隆枢纽以下河段流量,以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满足和改善兴隆以下河段的灌溉航运条件及河道内的生态用水条件。

经分析,引江济汉引水360--405m³/s,不仅可以满足东荆河沿岸的需水要求,而且可以使兴隆以下河段中水(600--800m³/s)通航历时保证率达到现状水平,并改善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用水条件。

考虑远景调水的需要及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初步拟定工程最大设计流量为500m³/s。

”设计单位分析了,A:2010水平年调水95亿方;B:2010水平年调水130亿方;C:2030水平年调水130亿方等三种状况下不同供水、通航保证率的调水规模。

最后确定的是,按2010水平年调水95亿方为设计水平年,汉江干流满足灌溉保证率(P=85%)、通航保证率(P=95%)时的补水规模为400m³/s,东荆河满足灌溉保证率(P=85%)的补水规模为150m³/s,综合确定的总规模为500m³/s,此规模没有考虑远景(2030年)调水130亿方的要求。

二是水源保证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引江济汉工程规划设计中,引江济汉供水区汉江中下游及东荆河的灌溉保证率为P=85%,但是,水源区长江的水位流量是按长江多年4月平均(或旬平均)流量过程来推算的,引江济汉工程水源保证率只相当于P=50%。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规定:“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闸前设计水位,应取河、湖历年灌溉期旬或月平均水位进行频率分析,选取相应于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水位作为闸前设计水位,也可取河、湖多年灌溉期枯水位的平均值作为设计水位。

”引用《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定:“灌溉引水工程进水口设计水位应取该河流历年灌溉期水源保证率85%--95%的日平均或旬平均水位;最低水位取该河流灌溉期水源保证率95%--97%的最低日平均水位。

”比较两部规范,我认为引江济汉工程还不是单纯灌溉工程,控制因素是生态和航运供水需要,设计单位“线路比选报告”中选取时段和取值是偏于不安全的,实际上引江济汉工程的设计供水保证率达不到85%。

2.2 关于渠道坡降和水面坡降太小春季难以引水的问题2.2.1渠道纵坡太小设计单位规划的三条线的渠道长度,进出口水位及渠道纵坡如下:渠线方案渠道长度(KM) 进口底高程(m) 出口底高程(m) 纵坡1.高Ⅰ线82.65 30.07 27.06 1/317732.高Ⅱ线78.95 30.07 27.06 1/303653.低线89.6 28.99 26.26 1/32820从以上表内可以看出,引江济汉三条线的渠道纵坡均小于1/30000。

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丹江口水库至北京渠道总长1271公里,总水头87.02米,建筑物损失水头33.44米,1071公里明渠损耗水头43.64米,设计平均纵坡为1/24500;长江干流沙市段纵坡1/15000,汉江干流沙洋段河道纵坡为1/13000左右;汉江中下游罗汉寺、兴隆、泽口三大灌区总干渠底坡分别为1/15000,1/10000和1/18000,也均大于引江济汉三个方案的设计纵坡。

因此,引江济汉工程由于受规划区内自然条件限制,渠道设计纵坡偏小。

2.2.2引江济汉工程设计水头差小,关键时段引水难以保证。

引江济汉工程现有三条线路的进出口设计水位是按三峡水库建成下泄,长江多年四月份平均水位作为进口水位,汉江沙洋—泽口河段通过600—800m³/s流量时相应水位作为出口水位进行设计的,然后再用不调水现状和三峡下泄、调水95亿方、河道下切两种情况进行校核(附表一)。

下面以高Ⅱ线为例分析三种情况下,元--四月份的沙市、高石碑月平均水位及水位差如下表:高Ⅱ线方案进出口设计水位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现状(不调水)和2010水平年调水95亿(考虑荆江下切)的情况下,冬季月平均最小水位差分别只有1.42米和1.64米,水面坡降分别为1/55000和1/48000,理论上也许能满足设计,如再考虑沿程10多座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引江济汉实际流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设计报告有复核)。

如果用近五年现状来检验,以上引江济汉规划设计方案,进口(长江)就有二年不能达到设计水位,出口(汉江)有一年不能满足生态补水流量要求(见附表二)。

现在的方案关键时段引水难以保证汉水调水95亿后的需水要求。

2.3 渠道泥沙淤积问题泥沙淤积一直是引江灌溉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工程运行后,长期的清淤任务将给管理单位带来很大压力,设计中应慎重考虑。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的初步研究(计算系列2004年~2038年),三峡工程建成后,沙市段汛期平均含沙量0.513KG/M³,非汛期平均含沙量0.057 KG/M³,引江济汉工程满足补汉P=85%保证率年引水量为41.7亿方,其中补东荆河9.9亿方;多年平均引水为31.5亿方,其中补东荆河6.6亿方。

理论上分析,该河段按年均含沙量0.285 KG/M³计算,引江济汉工程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89.8万吨,约为45万方。

设计单位报告中确定的引江济汉干渠中不发生泥沙淤积的起动流速为0.68m/s,根据“规划报告”设计计算成果复核结果分析,当进出口水位差小于2米时,渠道流速就低于0.68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