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专题检测: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九专题 新天下耳目 的东坡词 新天下耳目的苏轼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如何理解苏轼对人生打击的态度? 2.作品的风格怎样? 3.为什么他的词是新天下耳目?
专题划分
专题一:莫听穿林打叶声。 专题二:缺月挂疏桐。 专题三:十年生死两茫茫。
方法)
专题二
缺月挂疏桐。
所需课时
1 课时+课下 1 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林 语 堂 先 生 的 《 苏 东 坡 传 》, 把 苏 东 坡 在 黄 州 的 境 遇 和 心 态 写 得 太 理 想 了 。 林 语 堂 先 生 酷 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 实,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自由交流 1.读了苏轼的几篇作品,你对苏轼有了那些了解? 2.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 活动二:探讨苏轼的作品风格 (小组探讨) 1.你认为苏轼能简单用豪放派来概括吗?试着说出你的依据。 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写作有何影响? 活动三:面对磨难 思考:苏轼对于人生磨难是怎样的态度?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困境?请每位 同学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作业:撰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文章。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读《定风波》《卜算子》《江城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导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检测: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专题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吟.啸矜.持子衿.岑.寂B.料峭.俊俏.讥诮.悄.寂C.杆.菌轩.窗旰.食坩.埚D.点缀.辍.学掇.拾啜.泣答案 C解析C项分别读ɡǎn、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任凭B.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梦境隐约C.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D.何妨吟啸且.徐行且:连词,表递进答案 D解析表并列。
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案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苏教版学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师用书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
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改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彩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
本专题共选苏轼的词四首。
这几首词代表了苏词多样化的风格。
词作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是苏轼儒、道、佛等复杂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遭受排挤退任地方官时,能随遇而安,使佛老思想占据上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奇特心理的自然发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与作者其他词中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雄奇豪迈风格不同。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咏物词。
作者借咏杨花来写人言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刻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是咏物词,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出自己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知识点练习九十三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储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④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件.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但不得 签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 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 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 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 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 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 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 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 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 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 的高峰。
6
• 至元祜六年(1091)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 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 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 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 后又改知扬州、定州。 • 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 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 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 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 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 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10
乌台是御史监狱的代称。起因:元丰二年(1079 年)六月,有一个御史摘取苏轼谢表中的四句话, 告他讽刺政府。几天后舒亶——仍在御史任职— —也提出他描写农民贷款的诗句。譬如,三月食 无盐,燕蝠相争等等。苏东坡写这种诗,不但莽 撞无礼,更对皇帝不忠。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捕, 八月十八日关御史台监狱,审讯很久,一共经历 六、七周结束,苏轼承认他写了杭州山村那几首 诗——说农夫无盐可吃,攻击农民贷款——以及 控告的另外几首,一连几天他否认写讽刺诗给朋 友,他朋友牵入案情的一共有三十九人,审查一 百多首,每一首都要作者亲自解说。审讯在十月 初终结,这时支持他的仁宗太后死了,太后临终 的遗嘱使得苏轼获救,并配往黄州。
7
• 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于是新党人物又纷 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 精神,将打击“元祜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 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 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 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 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 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 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 不遗余力。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

【学案导学设计】2018高中语文专题检测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吟.啸矜.持子衿.岑.寂B.料峭.俊俏.讥诮.悄.寂C.杆.菌轩.窗旰.食坩.埚D.点缀.辍.学掇.拾啜.泣答案 C解析C项分别读ɡǎn、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 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任凭B.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梦境隐约C.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D.何妨吟啸且.徐行且:连词,表递进答案 D解析表并列。
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案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九定风波 学案(无答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1.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
2.通过同伴小组合作,提高主动鉴赏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感悟作品情感与作者人生态度。
【自主梳理】1、学法指导抓住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词。
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词。
品味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知晓手法: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等。
鉴赏语言: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重点关注诗歌中的动词、修饰词、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数词,等等)。
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2、资料链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高中语文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豪放词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
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检测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吟.啸矜.持子衿.岑.寂B.料峭.俊俏.讥诮.悄.寂C.杆.菌轩.窗旰.食坩.埚D.点缀.辍.学掇.拾啜.泣答案 C解析C项分别读ɡǎn、xu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任凭B.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梦境隐约C.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D.何妨吟啸且.徐行且:连词,表递进答案 D解析表并列。
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案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词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答案最后三小句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回荡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②清洛:今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的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 C(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答案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3)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饮食的清淡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名。
(2)词的上阕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
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及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边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写“林、山、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了荷花散发的淡淡清香。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趁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气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清爽的一天。
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去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案“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案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三、体验高考11.(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
《登城》写的是濛濛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
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
“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所在的小城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在微雨后的丰姿妙境!《望湖楼晚景》中的望湖楼,在杭州凤凰山上。
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斜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
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12.(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案初春。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
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
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
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下阕重在抒情。
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
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13.(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