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的学习,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结合以往学过的东坡词,认识一个立体的苏轼。
【使用说明】1.同学们认真预习这一专题,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诗词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早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轻的苏轼。
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奖超过自己。
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
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一、诗人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理性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当司马光废除新郑新法政治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打击。
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在朝中受排挤,自动请调杭州通判,后又知密州、徐州、湖州,在任地方官时,政绩卓著。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班级___ 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关介绍: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在内容上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
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
“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
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
2.主要经历: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在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监察御史借机上奏弹劾说:“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一、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一章:东坡词的背景与特点1.1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东坡词的基本特点,如豪放、婉约、清新、含蓄等。
(3)理解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1.2 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介绍: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政治生涯等。
(2)东坡词的产生背景:宋代词坛的风貌、苏轼个人的心境等。
(3)东坡词的特点:豪放与婉约、抒情与议论、清新与含蓄等。
(4)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
(5)东坡词的艺术价值:语言艺术、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东坡词的特点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东坡词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1.4 教学评价:(1)平时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
二、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二章: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解析2.1 教学目标:(1)熟悉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
(2)深入解析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3)领会豪放东坡词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2.2 教学内容:(1)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2)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用词豪迈、意境开阔、情感激昂等。
(3)豪放东坡词的情感与思想:咏史抒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2.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解析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情感与思想。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豪放东坡词作品。
(3)讨论法:分组讨论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2.4 教学评价:(1)平时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
三、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三章:婉约东坡词的代表作品解析3.1 教学目标:(1)熟悉婉约东坡词的代表作品。
(2)深入解析婉约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徐长进-《语文教学通讯》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江苏省东台中学徐长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初步了解苏轼词以日常小事寄寓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的写作特色。
2.通过与温庭筠、柳永等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激疑、探究的方法解读文本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苏轼贬谪黄州时复杂的心境及变化.体悟苏轼乐观自信的豁达胸襟和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人格之美。
【教学设想】1.《“新天下耳目”的轼词》选自《唐诗宋词选读》,选修与必修教材有不同的学法:(1)量上的不同。
必修是学步走,选修是快步走.必修一堂课可以精讲一首词,选修可略读多首词。
(2)方法上的不同。
必修“授之以渔”,选修就应当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即将必修阶段所学知识迁移、拓展,并对归纳出来的学习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3)过程的不同.必修是点的研习,选修是面的拓展,必修到选修是由点到面的过程,通过选修可以进一步认识一个作家、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创作特色.不必在字词上作过多纠缠.(4)终极目标的不同。
必修只从一个方面了解作家作品,而选修可以让学生从哲学和美学的更高层面来把握作品.2.将《卜算子》和《定风波》纵向打通,体会苏轼贬谪黄州时的复杂心境,了解苏轼在黄州的思想转变过程;将苏轼词与天下词横向打通,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将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横向打通,全面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将必修和选修打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作出自己的解读,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2.回忆学过的苏轼作品.黄州,二月才到达.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二、探究《卜算子》运用必修阶段达成的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四维探究法",即类型把握法、意象探究法、词句探究法、背景探究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可 以 进 一 步 认 识 一 个 作 家 、一 个 “ 人 … ‘ 鸿 ” 营 造 了 残 缺 之 雨 这 一 生 活 中 的 J  ̄ 借 题 发 挥 , 幽 孤 , J x, , 时 代 的 精 神 面 貌 和 创 作 特 色 。 不 月 、 落 孤 桐 、 深 人 静 、 人 徘 表 达 了 自 己在 种 种 打 击 和 挫 折 面 疏 夜 幽 必 在字 词上作 过 多纠缠 。 徊 、孤 鸿 盘 旋 的 孤 寂 、 清 冷 的 氛 前 不 退 缩 、 丧 气 , 然 处 之 的 旷 不 泰 ( 终 极 目标 的 不 同 。 修 只 围 , 达 出 诗 人 孤 独 痛 苦 的 感 情 。 达 胸 襟 及 开 朗 的个 性 和 乐 观 的 精 4) 必 传
目' 的东坡词” 教学设计
⑩ 徐 长 进
【 学 目标 】 教
知 识和 能力 :
从 一 个 方 面 了解 作 家 作 品 , 而 选
下 片 用 “ ” 省 ”拣 ” 寂 ” 惊 “ “ “
失 所 、惊 魂 未 定 、寂 寞 寒 冷 的 形 3表 现 了 作 者 面 对 挫 折 和 苦 .
3如 果 说 前 两 首 词 表 现 了 苏 文 本 。 . 轼 高 洁 的 品 格 、 豁 达 的态 度 和 乐
板 书 : 性 之美 。 人
美。
6 .体 会 苏 轼 诗 词 的 哲 学 之 观 的 精 神 ,那 么 这 首 词 表 现 了 苏 验 ) 中指 出 : ( 师 ) ( 修 ) 》 “教 在 选 教
2. 话钗通 01 文学讯0 1/ 1A 0
远 、 之 憔 悴 来 写 思 念 之 苦 。 片 人 下
凄清。 神。
一
种 唤 醒 , 我 们 听 到 了 学 生 的 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doc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定风波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本课程是针对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设计的精品教案,旨在通过对东坡词的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宋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东坡词《定风波》的阅读和解析,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和东坡词的艺术价值,了解古人面对风波时的精神品质和处世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修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东坡词的阅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东坡词的阅读和解析,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和东坡词的艺术价值,了解古人面对风波时的精神品质和处世态度。
2.难点:如何通过对东坡词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东坡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和热爱,并引导学生思考他的词作品与宋代文学的关系。
2.阅读与分析:(40分钟)(1)让学生先默读一遍《定风波》全文,然后再跟读一遍,注意掌握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语言特点:包括词的韵律、节奏、形象感和意境等方面,要求学生辨析出它的特点和魅力。
②情感表达:主要是词的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如何通过情感的色彩、情感的发展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东坡词的情感魅力。
③思想内涵:主要是词的主题和意蕴,如何通过词中的寓意、象征和意象等手法,表现出东坡词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3.讨论与总结:(1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整合学生的观点,总结出东坡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
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定风波》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
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品读,鉴赏评析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
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
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4.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
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学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
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文题背景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王弗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
她美丽贤淑,“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亡妻墓志铭)她经常劝苏轼待人接物要谨慎,可惜恩爱不长,在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
临终前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时,不可忘也。
”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词题为“记梦”,其实只有下片前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请试作分析。
1.本词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
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达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之苦。
下片前五句转入写梦,实乃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
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
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进一步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
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在梦前、梦中、梦后一步步深化,凄婉哀伤,催人泪下。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2.这三句话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
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
3.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蕴蓄。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4.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
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
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
“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
“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
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
“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第二课时学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五落六落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
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先贬惠州,继贬儋州。
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然“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
徽宗即位,大赦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在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
二、文题背景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贬居黄州时为次韵章楶杨花词而作。
次韵,用原唱的韵脚填词(或作诗),是和韵的一种。
不仅限用别人词中的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的先后次序也不能改移,亦步亦趋,故又称“步韵”。
章质夫,名楶(jié),建州(今属福建)人。
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
时与苏轼同仕汴京。
其原唱《水龙吟·杨花》云:“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三、品读鉴赏1.试评价“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的妙处。
1.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态;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阕雨后觅踪作伏笔。
2.篇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起到了何种作用?2.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无穷的回味。
3.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
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