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和气候(上)
自然地理学大纲(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完整word版)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答案放大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
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环境2ppt课件-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250 mm)、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 量<400 mm)、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年降水量<250 mm)。 方法归纳 1.只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没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温 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 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气旋和反气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气旋和反气旋表
半球位置
北半球
天气系统 名称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中心气压
低
高
分布
南半球
气顺时针向外
水平气流方向
心辐合
辐散
中心气 流方向
上升
下沉
过境时常 阴雨(如我国 晴朗(如我国长
出现的天气 的台风)
江流域的伏旱)
顺时针向 逆时针向外 中心辐合 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气旋与反气旋气流方向的判断 借鉴物理学中的“左右手定则”来判断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运 动方向。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 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 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 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与应用 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小的地方,说明该地的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 多;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该地的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少。 ◇ 判断降水的多少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地区分布差异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降水地区分布差异小。 ◇ 判断海陆的影响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自然地理学名词

自然地理学名词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自然地理学3~5章名词解释

第三章大气圈P82 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P84气溶胶粒子: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
P85 地冕:由电离气体组成的极稀薄的大气层。
P85 大气上界:气象学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高层大气物理学常把离心力已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级气体密度的高度3000km定为大气上界。
P86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P86 水平气压场: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在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一般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区域。
*低气压(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围指向中心,气流向中心辐合。
*高气压(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围,气流自中心向外辐散。
*低压槽和高压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槽线过境,通常会引起天气的迅速变化;高压脊里的天气则通常是良好的。
*鞍形气压区:两个高气压和两个低气压交错相对的区域是鞍形气压区。
区内气流不稳定,天气阴沉。
P88 均质层:从地表至85km高度的大气层,除水汽有较大变动外,其组成较均一。
P88 非均质层:85km高度以上为非均质层。
其中又可分为氮层(85~200km)、原子氧层(200~1100km)、氦层(1100~3200km)和氢层(3200~9600km),质量只有大气总质量的0.01%,但能过滤太阳辐射的高能部分,避免生物被离子化或燃烧,又是地面扩散污染物的强氧化场所。
P88 光化层:具有分子、原子和自由基组成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约在20km高度处、03浓度最大的臭氧层,其他活跃成分包括原子氧(O)、羟基(OH)、氢过氧基(HO2)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考情今析-备考專毓学案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习目标】①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②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CO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 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树造林。
3 •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建设海岸防护堤坝、培养新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
€>深度思考i•“全球气候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答案:不对。
因为气候变暖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气候变化除了冷暖变化外,还有干湿变化。
2.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
全球变暖会给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四、气候类型1.气候形成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1)热带----小'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2)亚热带多雨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很少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4)寒带台原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深度思考3•有同学认为我国山脉的迎风坡都是山地的东南坡,对不对? 为什么?答案:不对。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的迎风坡多为东南坡,但并不是所有山地东南坡都是迎风坡,例如在西北地区,天山的北坡为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比南坡多。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地球考试要求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