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与检验

合集下载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引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贫血的分类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贫血的分类方法和治疗原则,以提供对贫血患者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定义和病因。

贫血是指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输送到组织和器官的能力降低。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了解贫血的病因对于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分类方法。

根据红细胞形态、红细胞生物化学指标、红细胞生成功能等特征,贫血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贫血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了解贫血的分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心悸、气促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常用的贫血诊断方法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贫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贫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等,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和修复。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特殊治疗。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贫血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治疗方法与分类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贫血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论文将进一步探讨贫血的分类和治疗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贫血的定义和病因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

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mo n l y — s e e n a n e mi a . Me t h o d s F r o m J u n e 2 0 1 4 t o J u n e 2 0 1 6 , 8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 n e mi a t r e a t e d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we r e s e —
l e c t e d a s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y p e o f a n e mi a . 4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r o n d e i f c i e n c y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l o o d r o u t i n e t e s t i n t h e d i f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r o n d e t- f
c i e n c y a ne mi a a nd me g a l o bl a s t i c an e mi a
T O N G L i . - j u r t
De p a r t me n t o f C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Xi u y a n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o s p i t a l o f An s h a n Ci t y i n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临床免疫检验-贫血三项检测

临床免疫检验-贫血三项检测

临床免疫检验-贫血三项检测在日常生活中贫血很常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对于贫血患者来说,其可能会出现困倦、疲乏、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状。

贫血的类型比较多,包括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

一般情况下,轻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高于90g/l,中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介于60-90g/l之间,重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不超过60g/l。

临床上,之所以要对贫血患者进行贫血三项检测,是因为其能够了解贫血原因、贫血类型,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

具体而言,贫血三项指的是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

下面对贫血三项检测进行逐一介绍。

1.叶酸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及生长过程中叶酸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又被称作抗贫血因子、维生素B11等,本质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叶酸缺乏会引起以下疾病:(1)新生儿缺陷:叶酸缺乏会造成新生儿神经血管缺陷、脊柱重要部位发育受损等,使畸形儿的出生概率增加。

妊娠前后医生会建议孕妇根据自身叶酸代谢情况补充叶酸,通过这种方式,对新生儿神经管缺陷进行有效预防。

(2)巨红细胞贫血:叶酸缺乏会抑制红细胞DNA合成,引起孕妇、婴幼儿核巨红细胞性贫血。

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孕妇早产、习惯性流产、低体重儿、胎儿发育迟缓等。

(3)其他疾病:研究证实,叶酸缺乏还可能引起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此外,还可能造成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出现智力退化、发育不良等情况。

叶酸检测的意义:(1)诊断运动性贫血:叶酸检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体内叶酸需求。

倘若体内叶酸值比较低,会对DNA合成产生干扰,继而引起细胞核成熟及分裂障碍,继而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即我们所说的运动性贫血。

(2)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人体每日需要大约50-200μg叶酸,日常我们体内储存的叶酸并不多,倘若未能摄入充足叶酸或者体内叶酸需求量增加,容易造成叶酸缺乏。

(3)鉴别贫血原因:对于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贫血,叶酸数值可能升高,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内。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 (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生化检查血清间接胆红素常偏高或轻度超出正常范围,尿胆原增高。

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增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尿酸和碱性磷酸酶均减低。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为7~22μmol/L,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均可升高。

五、胃液分析胃液分泌量减少,游离盐酸大多缺乏或显著减少,注射组胺后少数叶酸缺乏病人可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恶性贫血患者的胃游离盐酸常永远消失。

(推荐)贫血及溶血检验

(推荐)贫血及溶血检验
3.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1)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 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 贫血患者,RETH曾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2)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 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1)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 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 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
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和
(3)RETM+ RETH RETIM- 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 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 期指标。
EOFT
红细胞渗透
脆性试验
开始溶血:75.2〜
82.1mmol/LNaCI溶液; 完全溶血:47.9〜54.7mmoI/LNaCI溶液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 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 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血红白病(HbC HbD 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 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ACT
自身溶血及
纠正试验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
48h后溶血率<3.5%,加 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 物的溶血率<3.5%。

缺铁贫、巨幼贫、溶血性贫血PPT课件(文库推荐)

缺铁贫、巨幼贫、溶血性贫血PPT课件(文库推荐)
------- 贮铁↓↓ ②缺铁原因 ------- 病因寻找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鉴别项目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 海洋性贫血 性贫血
病因
缺铁 铁利用障碍 Hb异常(遗传)
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正常
转铁蛋白饱和 度
铁粒幼细胞
环形铁粒幼细 胞>15%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VitB12 甲基丙二酰辅酶A
琥柏酰辅酶A
大量堆积 神经髓鞘形成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1.慢性贫血症状: 起病缓慢, 少部分伴WBC、Plt↓
2.消化道症状: 舌痛、舌面光滑、乳头萎缩、舌质降红如牛肉样 纳差、腹胀、腹泻等等
3.神经系统症状: 手足麻木,蚁走感等周围N炎症状, (仅是VitB12) 及反射减弱、神经失常、脑组织损害症状•
补足贮铁: 维持量(3-6个月)
注射铁剂适应症*
消化性溃疡或胃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者 慢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妊娠晚期严重或频繁呕吐 口服铁剂不能耐受 不易控制的慢性失血
疗效影响因素:
①是否服药或量不足; ②失血未止; ③合并感染、肿瘤、铁转运等影响铁利用; ④严重胃炎及腹泻影响吸收; ⑤合并叶酸、 B12缺乏; ⑥药剂失效; ⑦诊断错误。
VitB12 源于肉类食物(在胃部与内因子结合)→ 小肠吸收 贮存于肝 3-6年,每天需要量少,不易发生缺乏。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叶酸缺乏原因:
1. 摄入不足 (营养不良, 偏食, 烹调不当) 2. 吸收不良 (腹泻、肠炎等等) 3. 需要增加 (婴幼儿、妊娠哺乳、溶血、代谢增生旺盛) 4. 利用障碍 (影响吸收、代谢的药物如MTX)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 起病缓,常有面色苍白、乏力、耐力下降、头昏、 心悸等贫血症状。重者全血细胞减少,反复感染 和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消化系统 口腔黏膜、舌乳头萎缩,舌面呈“牛肉样舌”
神经系统 可出现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如振动 感和运动感消失;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锥体束 征阳性、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等
吸收障碍:①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胃黏膜萎缩 等;②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③胰蛋白酶缺乏;④肠道疾病; 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或VitB12收障碍;⑥药物(对氨基水杨酸、 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⑦肠道寄 生虫(如阔节裂头绦虫病)或细菌大量繁殖可消耗VitB12
利用障碍:先天性及药物作用
生素B族,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 吸收与代谢 :
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 ; 缺乏原因: ①摄入减少:食物加工不当及偏食 ; 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妇 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肿瘤等; 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等; 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如甲氨蝶呤; 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 出
一、铁代谢
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VitB12回肠)
吸收形式 影响因素
食物中铁以Fe3+为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VC 存在下还原成Fe2+便于吸收,动物铁更好吸收
咖啡、蛋类、茶、菠菜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转运
转铁蛋白
贮存
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精神症状 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妄想甚 至精神错乱、人格变态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治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治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与治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第一部分,受试者口服放射性钴(57Co或Co)标记的维生素B120.5微克,2小时后肌肉注射未标记的维生素B121毫克,然后测定24小时内尿排出的放射性钴。

维生素B12吸收正常者,24小时内能排出摄入的放射性钴超过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辅酶)
(催化)
、叶酸
四氢叶酸
叶酸还原酶
参与合成
核分裂、增殖时间延长
胞浆中合成不受影响
各期胞体变大
异形红细胞易破坏
贫血。
数 巨幼红细胞
、甲基丙二酸
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并不减少 • 红细胞内缺铁() 贮存铁耗尽,红细胞内
铁缺乏,血清铁开始下降、血红蛋白正常 • 缺铁性贫血()贮存铁、血清铁、血红蛋
白都减少
单纯性:因机体需铁量增加,铁摄入不足,或 慢性失血、多次献血致体内铁缺乏
非单纯性:机体铁缺乏,同时合并有感染、炎 症、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
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病因治疗 .补充铁剂
补铁治疗
•首选口服铁剂 • 以硫酸亚铁为代表 • 正常后还要补足贮存铁,继续口服~月
•注射铁剂的适应证 • 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 • 深部肌注,注意过敏反应
用药须知
1.口服铁剂:
①应餐后或餐中服用,注意影响吸收的药物:钙剂、 四环素、牛奶、茶水、咖啡 可服用维C加强吸收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 临床与检验
• 红原县医院 何超
第一 缺铁性贫血 ()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
概 念 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 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 最常见的贫血,全球约亿患者,发展中国 家多见,发达国家也不少,婴幼儿、育龄 妇女发病率高,妊娠月以上妇女发病率
任何原因使体内铁缺乏, 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不良
铁的需要量增 加而摄入相
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病因
• 摄入不足、需要增加 • 婴幼儿未及时添加辅食青少年、妊娠、哺
乳期妇女、长期偏食 • 吸收不良 • 胃大部切除术后 抗酸药、萎缩性胃炎、
胃酸缺乏 • 慢性失血 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痔疮
发病机制
• 三个阶段 • 隐性缺铁期() 缺铁初期,贮存铁减少,
骨髓涂片铁染色
三、铁代谢
血清铁<μ 总铁结合力>μ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μ 早期指标
诊断
• 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 • 有缺铁的证据 (铁检查 骨髓铁染色) • 铁剂治疗有效 • 有缺铁的病因
• 注意询问饮食习惯、月经史、慢性失血史
病因诊断
只有明确病因,才可能根治
举例: . 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胃癌所致的, 应多次检查大便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线或内镜检查 . 月经过多的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铁的分布
• 正常成人男性体内铁总量,女性,在血红蛋 白内,在肌红蛋白,其余以其他形式存在, 大致分为两部分
• 功能状态铁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转铁蛋 白等
• 贮存铁(男 女)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铁的来源
• 正常人每天造血所需铁约 • 内源性 衰老的红细胞破环后释放铁(主要) • 外源性 食物 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动
物肝脏 每天仅需
铁的吸收
• 形式 二价铁(亚铁)
• 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Hale Waihona Puke • 影响 胃酸可促进吸收•
铁的运输及排泄
• 转铁蛋白将铁运送到各组织中,进入细胞后与其 分离 在线粒体与卟啉、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 排泄 经肠粘膜脱落从粪便、尿中、皮肤、汗液等, 哺乳妇女从乳汁中排除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②口服液体铁剂时用吸管, 服铁剂期间,粪便颜 色会变黑,做好解释;
③治疗有效于用药3天左右网织红细胞上升,5-10天 达高峰;两周血红蛋白升高,1至2个月恢复正常.为补足 体内贮存铁,在血红蛋白恢复进一步正常后仍需服铁剂 3~6个月。
④3周无效,总结查找原因
病例分析
• 某患者查血常规: •, • • •:% • :% •:
• 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脾肿大,黄疸 • 血片:多量靶形红细胞 • 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 • 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 •铁饱和度常↑
.慢性病性贫血( ,)
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伴发的贫血 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继发的贫血称 “慢性系统疾病性贫血”或“继发性贫血”
的治疗
•认识单纯性与非单纯性之分,有助于寻找缺铁的病因和正 确的治疗 •认识铁缺乏症的三个阶段(、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防 治
临床表现
.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月 经过多
.贫血一般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
•舌炎、嘴角炎
•反甲
•缺铁性吞咽困难(征)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异食 癖()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减少 、正常 • 与下降不平行 • 小细胞低色素性 均下降 • 骨髓象 增生活跃,红系为主,中、晚幼为
• 大便常规潜血阴性, 患者乏力,贫血貌。
•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 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缺铁分期及其主要实验检查 指标
.口服和注射铁剂治疗的原则 及注意事项
第二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概念: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
是由于维生素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 种大细胞性贫血。
临床特点 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 胞体变大、 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 用维生素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病因
(一)、维生素缺乏 (二)、叶酸缺乏
(一)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摄入量不足
动物性食物:丰富 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
、吸收和运输障碍:回肠末端吸收、肝脏储存
、需要量增加: 生长发育快
严重感染
(二)、叶酸缺乏的原因
、摄入量不足: 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内脏丰富
(加热破坏)
人乳、牛乳足够,羊乳不足
、药物作用:广谱抗生素、抗叶酸制剂、抗癫痫药 、吸收不良:慢性腹泻、小肠病变、小肠切除等。 、需要增加:早产儿、慢性溶血。 、代谢障碍:遗传性叶酸代谢障碍、参与叶酸代谢 的酶缺陷。
主 • 骨髓铁染色 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减少或消
失 确诊价值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人体正常红细胞与低色素小红细胞
骨髓象:幼红细胞呈“老核幼浆”现 象
巨幼细胞性贫血“幼核老浆”
• 巨幼贫骨髓象: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红系胞体及胞核 均增大,核染质疏松呈细网状,胞质量丰富,呈核质 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质
鉴别诊断
与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
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骨髓外铁及内铁↑,出现 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
总铁结合力不高 染色体核型异常。骨髓象幼红细胞畸形变

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 环铁幼粒细胞:粗大深染的铁颗粒围绕胞核,呈环状 分布
.海洋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