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小故事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小故事

欧阳修与范仲淹关系
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她拿来一些沙铺平在地上,不厌其烦地用荻草杆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一遍又一遍地在地上写字。时间久了,他认的字多起来了,他母亲就向有钱人家借书给他看,有时候还会把书抄录下来。欧阳修的学问不断提高,小小年级几乎可以过目不忘,而且写的文章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他的母亲同时教他做人的道理,又把他父亲怎么做官的告诉他,目的是希望他将来做一个清廉好官。做人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虽然不能给予母亲多好的生活,但是也要保证母亲的温饱。
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欧阳修苦读故事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有读书是最重要的事。
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快马追字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
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
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
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
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
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
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
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整肃文风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欧阳修苦读故事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有读书是最重要的事。
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欧阳修的小故事简短

欧阳修的小故事简短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小故事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一个简短的故事:
有一天,欧阳修正在公务忙碌时,其中一位仆人前来报告说家里的水缸里进了一只青蛙,无法取出。
欧阳修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水缸前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青蛙体型较大,无法直接捞出。
欧阳修思考之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命令仆人拿来一个大水桶和一个长绳。
他把水桶往水缸旁边移动,然后将一端系在水桶的把手上,另一端在水缸边上拉着。
然后,欧阳修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水桶,借助水桶高出水缸的位置,他能够将手伸进水缸,然后抓住青蛙并将其放入水桶中。
最后,欧阳修爬下水桶,将青蛙放归自然。
整个过程并没有对青蛙造成伤害。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欧阳修聪明才智和善解人意,他能够灵活应对问题并带来解决方案。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

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以下是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介绍,欢迎阅读。
幼时苦读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
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六一由来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篇一:欧阳修,字永叔,北宋大臣,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二十四岁中进士。
曾任谏官,为人刚直,敢于谏诤,而且注意擢用贤才,提拔后进。
在开明派范仲淹和保守派吕夷简的斗争中,他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和打击,屡遭贬官。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公元1035年五月初一,范仲淹上言:“臣下最近亲耳听到陛下言及孔道辅曾经建议迁都西洛,臣下认为是不可以的。
国家太平,怎能有迁都的建议!不过,西洛确实是帝王的住所,凭恃潼关、黄河的险固,边境不宁,就可以退守。
应该逐渐经营仓廪,陕西有余粮,可以顺河运输而下,东方有余粮,可以逆河运输而上,几年之间,差不多就有了粮食储备。
太平时期就居处东京通畅的地点来方便天下,急难时期就居处西京险固的所在来镇守中原。
《易经·坎卦》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就说的是这种情况。
先王修德来使远人心服,然而居安思危,所以不敢放弃军事。
陛下在内专心修德,使天下的人听不到您的过失,在外致力设险,使四方外族不敢产生侵犯念头,这是长治久安的路线。
”初九,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贬职为饶州知州。
范仲淹上疏言事无所回避,大臣权贵大都憎恨他。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晋升为官的往往出于他的门下。
范仲淹上言:“授人官职的规则,君主应该了解其升降的次序,晋升罢退朝廷近臣,不应该全都委托宰相。
”又呈上《百官图》,指着图上的次第说:“这样叫做序迁,这样叫做不次,这样做就算公正,这样做就属偏私,陛下不可不明察。
”吕夷简知道后更加不高兴。
宋仁宗曾经将迁都事询问吕夷简。
吕夷简说:“范仲淹迂腐不切实际,有名无实。
”范仲淹听说这事,就写了四篇评论献上,第一篇题目是《帝王好尚》,第二篇是《选贤任能》,第三篇《近名》,第四篇《推委》,主要是指责时政。
又说:“汉成帝宠信张禹,不怀疑国舅家族,所以招致了王莽之乱,臣下恐怕今天的朝廷中也有张禹那样的人物败坏陛下的家法,不可不早加辨识。
”吕夷简闻知勃然大怒,将范仲淹说的话在仁宗面前分辩,还控诉范仲淹越职言事,引荐私党,离间君臣。
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通用12篇)

欧阳修的小故事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通用12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欧阳修的小故事篇1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
”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讲到这里,也许少年朋友们会问:“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既然上联十一个字,下联怎么是十六个字呢?”其实,这幅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的小故事篇2寒假里偶尔读到一篇《欧阳修的故事》,深有感触。
故事主要内容讲的是:有个人爱写诗,有一次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他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远一枯树,两个树枝桠。
”显然,这两句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这个人听了也就绞尽脑汁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道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主雪作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小故事
欧阳修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人物,他是当时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人。
欧阳修的一生故事很多,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欧阳修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的小故事欧阳修在担任滁州太守之时,经常到附近的山水中闲游,与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出行,就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
欧阳修知道了后,就在亭成之日,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
众人传而阅之,纷纷称赞。
这是一位樵夫说开头过于絮叨,让其去琅琊山上看个究竟。
欧阳修竟然真的去了,看完后就将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
从中可见,欧阳修对于文学十分恭谨,能接纳各种意见,恃才而不骄。
欧阳修担任翰林供事时,与好友出去游玩,看见一条狗被马车撞死。
就让旁人出文叙述一番此事,众人沉吟片刻,纷纷出口成章。
有的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有的说“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诸如此类。
欧阳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我们编撰书籍的,用词岂能如此繁琐。
”继而自己说道“逸马杀犬于道”,这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将事情
表达完整了。
众人听后,对欧阳修的用词简洁佩服不已。
欧阳修在1007年的时候在四川出生,他很小时失去了父亲,所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欧阳修是一个刻苦的人,也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他曾因为一位樵夫说他《醉翁亭记》的开头过长而亲自去琅琊山上看个了究竟,所以才有了更加完美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词的特点欧阳修的词,大致的面貌就是既有意义的深深隐藏而又非常的含蓄不轻易透露的别具一格的审美。
欧阳修词作同时留有的红尘烟花之地的花间遗风、高雅恶俗并存的现象,以及涵蕴的疏隽、深婉等多层次的审美要素,为后人的接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欧阳修的艳词,有些人称呼他为一代儒宗,一代文章冠冕。
描写的一些艳词,词章幼眇,温纯雅正,温柔宽厚,温润秀洁,风流闲雅,风流自命,风流蕴藉。
欧阳修词整体上还是基本保持着五代词风,只不过带上特有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气质秉性,体现出雅俗并存的特点。
其词的雅与俗,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词史上是一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例。
欧阳修虽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人,他的一些词中豪气也是是很少见到的,不过却用清新峻洁的语言
抒发疏朗放旷的豪放情怀,不会刻意去铺排辞藻,也不会使用典故去写这个事情,他所写的词的意境遂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朴素明鲜明。
欧阳修词之所以形成这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格调,大部分是因为词中有些一些豪放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欧阳修小词是以文章来选取而写下来的,不经意间就会将士大夫的情趣与感慨寄托在词的整个词意中去,通过小词来反衬自己的想法。
小词所占用的空间境界和情感境界的变化,让这个词都呈现出别种美学的面貌。
欧阳修的书法特点我们常常都说,“字如其人”,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字就是他性格、心性的反映。
一个人心正,他写的字笔画就是直的。
欧阳修的字迹非常好的反映出了欧阳修的性情,他所写的文章又非常好的反应出了他的生平。
他的文章,字迹隽秀、清晰刻骨,非常好的显现出了他严谨的风格和对人对事沉稳的态度。
他跟颜真卿的笔迹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所以许多人说他继承了颜真卿笔迹的真传,但是他的笔迹是跟颜真卿不同的。
不同与颜真卿,他的笔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是他的韵味。
诚如苏东坡评价的那样,“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
”一笔一划,隽永清秀,一丝不苟。
他虽然笔迹形似颜真卿,但是他的笔迹却有自己的风骨。
欧阳修的书法比起他的文章,虽然是沉默,但也是闪光的,如星星一般在广大的夜空静静的闪亮。
欧阳修的书法不仅是颜真卿的继承,更是发展。
笔尖未露锋芒,一笔一划都蕴藏着深厚的功底,进退自如,如同已经进入了书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