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56例新生儿休克的临床分析

56例新生儿休克的临床分析
3 讨 论
缺氧缺血 、 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 为特 ̄ f危 重临 床综 合征。新 i1 E9
生儿休克的病因复杂 , 情进展迅速 . 病 早期 症 状 不 明 显 , 未 及 时 发 如 现许治疗 , 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 新生 儿期常 见的急症 , 可 是 病
死率高 , 是导致新生儿 死亡的重要原 因l 为探讨 新生儿休克 的病 l 1 。
20 0 8年 1 2月收治的新生 儿休 克 5 6例进行 同顾性分析:
1 资料 与 方法
11 . 一般资料 5 6例患儿中男 3 5例 ( 2 %) 6 . ,女 2 例 ( 75 ;~ 5 1 3 .%)0 32 d 6例( 6 %)3 7 1 4 . ,- d 9例(39 %)7 2 d 1例(97 ; 4 3. 3 ,- 8 1 1.%)孕周 2 ~ 7 83 同 3 7例 (61 ,7 4 6 .%)3 ~ 2周 1 9例 f39 ;体重 10 ~ 5 0 1 3 %) 0 0 10 g 5例 (68 ,5 1 2 0 g3 2 .%) 10 ~ 5 0 0例(36%)2 0 ~ 00 1例( 96 。 5 . ,5 14 0 g1 1.%) 死亡
因, 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 , 对我院 NC 提 现 I U病 房 中 2 0 0 6年 1 ~ 月
其他 年龄/,h H 新生儿休克 的病因更复杂 , lJ 卡 比, ' 病情 进展迅
速, 早期 症 状 不 明显 , 血 下降 症 状 明 显 时 , 情 常 难 以逆 转 , 在 至 病 且 病 因 、 理 生理 及 临 床 诸 方 面 都 有 其 特 殊 性 。 因 此 临 床 最 重要 的 问 病
医 学信息21年2 01 月第2卷 期 MdaIoni.e 21.o 2.o 4 第2 e f a。 F101V14N. i1ni tn ) T . 2

新生儿休克病因及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病因及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病因及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8-01-15T15:38:26.8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作者:谢琼[导读] 新生儿休克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各种原因所致的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其临床特点比较典型。

沅陵县人民医院湖南沅陵 419600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休克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分娩的30例出后休克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通过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和彩超等方式分析其休克病因,最后总结该30例患儿出现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结果:在此次研究的30例患儿中,导致其发生休克的原因有各种原因所致感染性休克、低血糖、败血症、肺炎等多种因素,其中占比最大的为感染性休克,总共发生11例,占比为36.67%,在呼吸支持、对症治疗和循环支持等多种治疗方式下,治疗有效率为80%(24例),死亡率为6.67%(2例);临床特点中,占比较大的为:皮肤变化、肢远端发凉、呼吸暂停或不规律、血压下降、毛细血管充盈以及心率异常。

结论:新生儿休克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各种原因所致的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其临床特点比较典型,如动脉脉搏减弱、心率异常、四肢肢远端发凉等,通过早期的观察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降低新生儿休克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休克是指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致病原因比较复杂,类型繁多,新生儿休克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在各类疾病所致新生儿死亡中占比较高[1]。

由于新生儿智力与生理方面的特殊性,新生儿休克早期的诊出率并不高,在以往的监护中,很难做到及早的预防和发现,其病情发展比较急,治疗较为棘手。

为了明确新生儿休克病因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降低病发率与死亡率,作者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分娩的30例出后休克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 : 2 0 1 1, 3 4) 7 8-7 9 目前, 对新生儿休克程度的判定, 通常是依据 C 以皮肤颜色、 a b a l休 克 评 分 法 , 新生儿休克2 ] 吉林医学, ( : 5] 8 例 临 床 分 析[ J . 2 0 1 1, 1 5) 1 0 2-1 0 3 黄春意. 四肢温度、 股动脉搏动、 血压及前臂内侧再充盈的时间 作 为 评 分 项, 分 为 轻 度、 中度 [ [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 ] 吉林医学, ( : 6] J . 2 0 1 0, 3 3) 9 8-9 9 魏苗苗. 和重度三级对新生儿休克程度进行评定, 其 评 分 标 准 具 体 见 下 表 1: [ 周琼. 新生儿休克的监测与护理[ ] 内蒙古中医药, ( : 7] J . 2 0 1 0, 6) 3 9-4 0 孙小兰, 表 1 新 生 儿 休 克 评 分 标 准 前臂内侧皮肤 评分 皮肤颜色 正常 苍白 花纹 再充盈时间 ( ) s 0 1 2 <3 3~4 >4 肢端温暖 凉至膝肘关以下 凉至膝肘关节以上 正常 弱 听不到 0 >8. 6. 1~8. 0 1 <6. 四肢温度 股动脉搏动 血压( ) k P a [ , 8] I L L I P S R, L I CHT E NTHA L P, S L ON I G E RJ e ta 1. N o n i n v a s i v ec a r d i a c PH [ ] o u t u tm e a s u r e m e n t i nh e a r t f a i l u r es u b e c t so nc i r c u l a t o r u o r t J . A n e s t h p j ys p p , ( : A n M 2 0 0 9, l O 8 3) 8 8 1-8 8 6 g [ ] 医 学 信 息: 上 旬 刊, ( : 9] 5 6例 新 生 儿 休 克 的 临 床 分 析[ J . 2 0 1 1, 4) 1 1 1 梁宇珊. -1 1 2 [ 霍霆. 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诊治新生儿休克2 ] 医 1 0] 3例观察与分析[ J . 孙立刚, 药与保健, ( : 2 0 0 9, 1 1) 1 3 9 [ [ ] , 1 1] e r k i nRM, L e i n eD L. S h o c k i nt h ep e d i a t r i cP a n J . P e d i a t r 1 9 8 2, 1 0 1; 1 6 3 P y [ 石文静. 血管活性药物在新生儿 休 克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 世界临床药 1 2] J . 徐保干, 物, ( : 2 0 0 9, 9) 1 4 7-1 4 8 [ 刘玲. ] 中 1 3] N I C U 中新生 儿 休 克 的 早 期 诊 断 治 疗 及 影 响 预 后 的 因 素[ J . 张路, 国医药指南: 学术版, ( : 2 0 0 8, 1 3) 4 2 3-4 2 4 [ 1 4] U B, L I N C, S UC, e t a 1. U l t r a s o n i c c a r d i a co u t u tm o n i t o r r o v i d e s a c c u r a t e S p p [ ] 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c a r d i a co u t u t i nr e c i i e n t sa f t e r l i v e r t r a n s l a n t a t i o n J . A c p p p , : t aA n a e s t h e s i o lT a i w a n 2 0 0 8, 4 6( 4) 1 7 1-1 7 7 [ 1 5] I R S CH W, T OMA S K E M, NAG D YMAN Y, e ta 1. C a r d i a e o u t u tm e a s KN p : u r e m e n t i nc h i l d r e n c o m a r i s o no f t h eu l t r a s o u n dc a r d i a co u t u tm o n i t o rw i t h p p [ ] , t h e r m o d i l u t i o nc a r d i a co u t u tm e a s u r e m e n t J .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M e d 2 0 0 8, 3 4 p ( : 6) 1 0 6 0-1 0 6 4 [ 吴君. 西宁地区新生儿休克诊断及救治的临床体会[ ] 现代预防医学, 1 6] J . 周玲, ( : 2 0 0 8, 1 6) 8 3-8 4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对56例新生儿休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感染是引起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心源性休克;56例患儿中死亡11例均为中重度休克患儿。

结论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应严密监护高危新生儿,早期发现及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全身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危重临床综合征。

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 ]。

为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现对我院NICU病房中2006年1 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休克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56例患儿中男35例(625%),女21例(37 5%);年龄0〜3天26例(46]4%), 3〜7天19例(33]93%), 7〜28天11 例(19[7%);孕周28 〜37 周37 例(66]1%), 37〜42周19 例(33]9%);体重 1 000 〜1 500g 15 例(26]8%), 1 501 〜2 500g 30 例(53 ]6%), 2 501 〜4 000g 11 例(19 6%)。

死亡11 例,占19〕6%。

1[2休克程度及评分方法采用金汉珍等[2]编写的《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标准对患儿进行评分及分度。

将新生儿休克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休克35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8 例。

1〕3休克的病因休克的病因:感染性休克23例(411%),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19]6%),心源性休克16例(28]6%),窒息性休克6例(10 ]7% )。

高危新生儿56例抢救体会

高危新生儿56例抢救体会

高危新生儿56例抢救体会标签:高危新生儿;抢救;体会我院新生儿病房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高危新生儿56例,高危因素包括: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严重感染及母亲妊高征等。

现将抢救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56例中男31例,女25例。

出生体重2500g26例。

足月儿34例,早产儿22例,其中双胞胎8例,三胞胎3例。

生后有窒息19例,重度窒息(Apgar评分<3分)8例,重症肺炎30例,肺透明膜病2例。

发病时间从出生至8天不等,有22例生后即由妇产科转入新生儿病房。

2 抢救经过所有病例在入院后均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拍背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18例应用酚妥拉明改善微循环,对呼吸暂停者给予氨茶碱和/或纳洛酮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肌的功能。

2例行机械通气,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置暖箱保温,除2例早产儿并发肺透明膜病在入院24小时内死亡,余均治愈。

3 抢救体会⑴加强呼吸道管理,在抢救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拍背吸痰。

⑵早产儿出生时必须注意保暖,受凉常造成不可挽救的并发症。

⑶加强护理,特别是早产儿的护理,密切注意皮色、活动度和对刺激的反应、呼吸性质等,有异常情况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⑷对肺透明膜病应早期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2例死于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胎龄均<31周,其病情变化快,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给予机械通气及兴奋呼吸,未能改善症状。

因此,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早产时,给予激素预防。

对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静脉或肌肉注射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每天5-10mg,连用3天,其他皮质激素效果较差。

在分娩前24小时-7天给药。

早产儿出生后可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在生后第一次呼吸前经喉镜清理气道分泌物,然后即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1]。

有人认为,对高危儿在第一次呼吸发生前,即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以免发病后缺氧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⑸临床监护仪的应用:多功能临床监护仪可对重症患儿进行持续的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随时监测患儿的缺氧情况,未成熟儿、窒息、缺氧、酸中毒、感染都是促成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通过经皮胆红素测量仪可对胆红素进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新生儿休克4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48例临床分析

将 I UD横 臂中点下 方嵌 入套 管 的放置 叉上 , I U D 露于 套 管
( 编辑
兰草)
新 生儿休克 4 8例 临 床 分 析
何 敏 江苏省泗洪儿童医院 , 江苏省 泗洪 县 2 2 3 9 0 0 摘要 目的 : 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 因、 临床特点及治疗方 法 , 提高 临床认识 、 抢救成 功率 及改善预后 。方 法: 对2 0 0 8
1 . 1 一般 资料
4 8例患 儿 中男 2 8例 , 女2 O例 ; 胎龄 3 O ~
3 7 周 2 6例 , 3 7  ̄4 2 周 2 O例 , >4 2周 2例 ; 体 重< 2 5 0 0 g 2 3
注: 两组 相比有极 显著性差异 ( P<O . 0 1 ) 。
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 。
参 考 文 献
3 讨论
本文 中, 有 3例 出现心脑综 合征 , 2例为对 照组 ( 剖宫产 和经阴道分娩各 1 例) , 1 例为观察组 ( 剖宫产分娩 1 例) 均 为 放 置元宫药铜 2 2 0 I UD。分 析原 因, 可 能是 因为宫 内节 育器
( 6 2 . 5 0 ) , 低血容量性休 克 2 4例 ( 5 0 . O 0 ) , 其 中上 述 两 种 休 克 同 时存 在 1 6例 ( 3 3 . 3 0 %) , 感 染 性休 克 l O例 ( 2 0 . 8 3 ) , 无过敏性休克 。早期新生儿 以心 源性休 克多见 , 其次为低 血容量性休 克 , 晚期新生儿以感染性休克为主。 治愈 3 4 例, 治愈率 7 O . 8 3 , 家长放弃治疗 9例 , 占1 8 . 7 5 , 死亡 5例 , 病死 率 1 0 . 4 2 %。结论 : 加强围生期保健是预 防休克 的关键措施 , 早期诊断和及时呼 吸支持是 降低新 生儿休克 的主要方法 。 关键词 新生儿 休克 呼吸支持 循环支持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doc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doc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休克的诊断及分期方法,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

方法收集46例接受休克诊断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观察1~2 d后,运用休克评分法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诊断,且结合实际病情做分期处理。

结果46例患儿中,确诊休克的42例,诊断率为91.3。

对患儿进一步病情分期后,轻度期22例(52.4),中度期15例(35.7),重度期5例(11.9)。

结论新生儿休克死亡率较高,在临床观察中要做好及时诊断,以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诊断;治疗新生儿休克在儿科临床观察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不仅病发因素复杂,且诊断难度较大[1]。

因此,在临床观察中对出现相关症状的新生儿做出准确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合2008年5月~2009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资料,对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观察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6例新生儿资料为2008年5月~2009年5月于本院儿科接受诊断治疗的患儿资料,年龄1~28 d,平均7.25 d;其中,男27例,平均年龄7.85 d;女17例,平均年龄7.04 d。

具体情况1~7 d患儿17例(37.0),8~14 d患儿15例(32.6);15~21 d患儿11例(23.9);21~28 d患儿3例(6.5)。

所有患儿在年龄、体重、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临床诊断对46例出现休克症状的新生儿进行仔细地临床诊断,确诊其具体病情。

诊断依据主要参照我国卫生部门制定的新生儿休克的5项评分标准四肢温度、皮肤颜色、皮肤循环、股动脉搏动、血压等,而皮肤循环情况主要依据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由此做出正确的病情诊断。

1.2.2 病情分期待46例资料确诊之后,对患儿的病情做分期处理,主要分为轻度期(I期),中度期(II期),重度期(III期)等三个阶段,并详细统计处理(P<0.05)。

新生儿休克临床护理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记录

新生儿休克临床护理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记录
新生儿休克临床护理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记录
科 室
新生儿科
观察者
上报时间
2020.12.
案例名称新生儿休克患者 Nhomakorabea一般情况
姓名
之子
性别

年龄
14天
住院号
诊断
新生儿休克原因待查、呼吸循环衰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儿
病案观察记录:患儿因“腹泻2天,拒乳、咳嗽、喉中痰鸣1天”以“休克原因待查、呼吸循环衰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儿”于2020-10-28日10:30分收入院,患儿体温不升,体重1.5千克,呈早产儿貌并营养不良貌,皮下脂肪菲薄,全身皮肤灰暗,倒气样呼吸,伴嗜睡、不哭、不动,无大小便,测毛糖:5.4mmol/l,经皮测血氧饱和度70%,入院后遵医嘱通知家长病重,给予辐射台保暖,设肤温37.0℃,持续心电监护示:心率35次/分,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在70%左右,并给予T组合辅助呼吸,禁饮食,并给予生理盐水扩容治疗,向患儿家长介绍辐射台及监护的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腕带填写完整经两人核对无误后系于患儿左手腕上。
7.潜在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护理措施:
1、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2、保持患儿安静及休克体位,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3、扩容补液,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
4.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防药液渗漏。
5.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意识、瞳孔的改变。
5.其他: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低血糖、皮质醇缺乏)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在新生儿期均可能导致休克,应注意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对56例新生儿休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感染是引起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心源性休克;56例患儿中死亡11例均为中重度休克患儿。

结论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应严密监护高危新生儿,早期发现及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
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全身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危重临床综合征。

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

为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现对我院NICU病房中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休克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6例患儿中男35例(625%),女21例(375%);
年龄0~3天26例(464%),3~7天19例(3393%),7~28天11例(197%);孕周28~37周37例(661%),37~42周19例(339%);体重1 000~1 500g 15例(268%),1 501~2 500g 30例(536%),2 501~4 000g 11例(196%)。

死亡11例,占196%。

12 休克程度及评分方法采用金汉珍等[2]编写的《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标准对患儿进行评分及分度。

将新生儿休克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休克35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8例。

13 休克的病因休克的病因:感染性休克23例(411%),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196%),心源性休克16例(286%),窒息性休克6例(107%)。

导致休克的基础疾病:败血症1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出生窒息9例(轻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7例),肺出血7例,颅内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胎胎或胎母输血2例,心律失常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吸入性肺炎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例,湿肺症2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2例,破伤风1例,气胸1例。

14 临床表现皮肤颜色苍白或花纹56例(100%),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54例(964%),外周脉搏减弱46例(821%),四肢皮肤温度降低49例(875%),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规则35例(625%),反应低下32例(571%),心率改变25例(446%),血压下降21例(375%),尿量减少11例(196%)。

15 抗休克治疗予保暖,畅通气道,吸氧及治疗原发病,扩容
纠酸,维持营养、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输血浆或全血,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针对原发症及时做对症处理,加强监护(包括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血氧、尿量、皮温及肛温、意识等),酌情使用纳洛酮、地塞米松、氧自由基清除剂、1,6-二磷酸果糖、肝素及肾上腺素。

根据血气分析BE值指导补碱纠酸,重症难治性休克新生儿予呼吸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感染性休克是引起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原因,23例(411%),其次为心源性休克16例(286%);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196%);窒息性休克6例(107%)。

轻度休克35例,全部成活;中度休克13例,死亡5例(385%);重度休克8例,死亡6例(750%)。

总病死率196%。

本组死于肺出血4例,呼吸衰竭伴心功能衰竭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

3 讨论
与其他年龄小儿相比,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更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至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病情常难以逆转,且在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诸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因此临床最重要的问题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本组56例新生儿休克,其中死亡11例,死亡者都是中、重度休克患儿,可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新生儿休克病死率至关重要。

治疗失败的一部分原因与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关。

本组新生儿休克病例临床表现中皮肤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肢端温度降低发生率较高,这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
对较大,且周围血管丰富有关,休克早期为了保持生命器官的供血、维持血压,周围血管收缩,皮肤改变常先于血压改变,表现为肢端发绀、面色苍白、皮肤青灰,有花纹、湿冷,尤以四肢为甚,说明末梢循环障碍,是休克的主要征象,提醒我们此时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甚为重要。

此外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症状,往往早期即表现出原肺部疾病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提示循环灌注不足,组织缺氧,但此时血压正常。

另外,一些休克的早期症状如精神委靡、皮肤苍白、肢端发冷、心率、呼吸加快等易被原发病掩盖而忽视,故给临床早期发现及治疗带来困难。

休克的本质是循环功能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其临床表现主要反映氧的输送不足和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休克不是单纯的心排出量不足,不能以血压是否降低衡量有无休克[3]。

当患儿出现血压降低已是晚期重症休克的表现,此时治疗已较困难。

国外有学者将精神萎糜、皮肤苍白、肢端发凉、心率加快、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作为新生儿休克的早期诊断依据。

对疑有休克的患儿,应及时、反复评价,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而血压下降的程度与休克程度成正相关,血压≤55 mm Hg与死亡相关性大[4]。

故新生儿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是:严密监护,严格记录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等生命体征,对休克早期的各项临床指标提高警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根据引起休克的病因,新生儿休克一般分为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窒息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四类。

本组56例新生儿休克,感染性休克23例(411%),其次为心源性休克16例(286%),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196%),
窒息性休克6例(107%),以感染性休克最常见,其次为心源性休克。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不足,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容易发生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症状不明显,感染发展迅速,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病情迅速恶化。

近年来,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严重脓毒症伴低血压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非心脏病重症监护患者的首位死亡因素[5]。

围生期窒息缺氧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国外报道,生后3天内发生的休克,约50%由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

缺氧可导致心肌损伤,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缺氧可导致无氧代谢酸性产物堆积,使得外周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下降;由于同时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如湿肺、肺炎及肺透明膜病等而导致机体对缺氧代偿能力不足;上述因素相互作用恶性循环,终致心功能受损,全身灌注减少。

缺氧较久可引起多脏器受损,如肾血流灌注不足致肾皮质和髓质受损或坏死,脑循环障碍致脑出血和缺血缺氧性损伤,肺泡上皮细胞缺血和肺水肿,导致肺功能不全及休克。

休克时缺血缺氧还可以造成心肌损伤致心功能不全,损伤肝脏致肝功能不全。

窒息缺氧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休克,如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及窒息性休克,病情进展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新生儿休克致死的主要原因。

本组病例中早产儿37例,占661%,早产可导致肺透明膜病、颅内出血和其他合并症如感染、低血糖、动脉导管未闭等,故早产儿疾病的积极防治是减少新生儿休克发生的重要措施。

总之,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危重临床综合征,为新生儿常见的急症。

新生
儿休克大多预后良好,只要做到及早发现,动态监测并及时准确的治疗,绝大多数新生儿休克可纠正,且无明显的远期后遗症[6]。

一旦发展为重症难治性休克,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故其病死率仍较高,是继呼吸衰竭之后的第2个常见死亡原因。

新生儿休克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是休克早治疗、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和前提。

而预防新生儿窒息、早产、感染是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因此,要大力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围生期窒息,产期检查、产时指导非常重要,必要时可应用胎儿监护技术,提高产、儿科质量,及时、正确地进行分娩处理及抢救,从而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超.新生儿休克的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43.
2 金汉珍,黄德珉,安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3.
3 母得志,李熙鸿.新生儿休克的诊治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1181120.
4 黄瑞文,孙正香,彭小明.新生儿休克临床相关因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80.
5 赵克森.重症难治性休克发生机制的若干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7(30):552554.
6 张楠.125例新生儿休克的临床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82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