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件

世界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一旦产生,又深刻地影响 着当、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 社会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宗教本身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反映 和保存了各有关地区思想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它又与文化的其他表现形 态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世界三大宗教就没有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学、艺术、建筑等灿烂的文化。
•第一,信仰与崇拜一种或多种无法证明的超自然、超 社会的神秘力在量这个,世即界神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
•第二,相信灵魂不灭和彼岸世界,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 界之外,尚存在一个幻想中的世界。
2020/9/30
这两点说明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幻 的形式反映宗教信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可以说宗教是 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特 殊性的表现是对未知世界的系统神秘化,而且对之没有也 不可能经过科学的证实。这是宗教的本质特征。
《诗经》有“上帝是祗”的记载,即此意,二者合为“宗”字, 意为“神之家”。 “教”的古意为“训诲”。说明我国古时宗教 即有神的训诲之意。因此,我国学术界传统把“宗教”释义为“有 所宗以为教也”。
2020/9/30
此外,有些宗教界学者从泛神论的角度,把宗教解释为是一种信仰,认为
人人都是宗教信徒。他们说:信仰神的是神的信徒;信仰某一 具体事物则是
该事物的信徒,如拜物教;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只追求生活愉快,则被
称为乐天派信徒;有人仅在追很求大金程钱度,上他对信指奉导人的的是政拜治金行主为义或,激也可称为“玛门 教”。这显然是把人生励崇的人为追的一求政种、治信理信仰想念和与都理宗起念着,教重垄信大断仰的着相作每混用一淆个;它了人被。的推思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 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
《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 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 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 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 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基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
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
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
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 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 校。
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 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
教育
一、宫廷教育
教育王室儿童的学校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 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 琴(735-804)到法兰克 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
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校类型,这些学 校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 人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 的加强,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基本上 属于世俗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2.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扩 大了学校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现实 生活服务。 3.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培养新兴 手城市所需要的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 业人才。虽然从程度上看主要是初等学 校,但也带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到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 都开办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 发展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 中世纪西欧教育教育的一个很大进步, 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与影响 中世纪大学,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 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 学院。学生一般在13、14岁时进入大学, 先学习文科5-7年,主要内容为七艺术和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 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就可获得"学士" 或"硕士"学位。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在组织上 还是在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 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文化教育的 发展。 中世纪大学还是当时著名学者活动 的舞台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基地,为文化 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件

基督教的经典《新旧约全书》,是古代犹太人和中东其他民族文化资料的总 汇。它包括了其神话、传说、法律、历史、家谱、民歌、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是这一地区的百科全书。其中,仅在文学方面,就有 训诲诗、田园诗、抒情诗、史诗、情歌、戏剧、小说,以及堪称警世恒言的赞 美智慧的箴言,同样,佛教的《大藏经》对东方的文学 艺术,《古兰经》对阿 拉伯的文学、艺术、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俄国学者曾从宗教的外部特征概括说:“宗教是观念、情绪 和活动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话因素,情绪属于宗教 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换句话说,属于宗教仪 式方面。”
2020/11/4
我国古代“宗”与“教”二字已具有今日“宗教”之内容。从 词源学方面来分析:“宗”字由“ 宀” 和“示”两部分组成。 “山”(古音棉),古代为房子、深屋之意”。“示”(古音岐)意为 “神祗”。
2020/11/4
在追求知识的园地里,教徒对于希腊、 罗马学术采取两种态度:一 是不屑于“人”在真理上的造诣,认为希腊及罗马的著作不只是观念彼 此不一,且错误连连。二是即令希腊、 罗马的学术有其可取之处,但 价值顶多只能附属于宗教圣典之下。
二者相合固然可喜,二者冲突则祭出《圣经》中的言词作为最后的 裁判。当神父们提议希腊、罗马学术得经宗教信仰洗礼而二者仍然可以 共存时,则是“教父哲学”
唯物史认为:宗教是想人和类行历动史指发南展。到一定阶段普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和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一样,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部世界的
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均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以概念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反映现实。文学是以语言文
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法学是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章应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西欧中世纪的时间界定:公元前800年,罗慕路斯兄弟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
经历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两个阶段。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
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尔曼“蛮族”的入侵。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拜占庭)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所灭,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西欧封建社会从西罗马灭亡起,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持续了1200年,(中国从公元前475到1840年鸦片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
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
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资料2: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影响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基督教神学在各个意识领域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他的意识形态都成了神学的奴婢。 有学者断言:“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所有产生的近 代化运动,包括新型城市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 革命,都是从它那个社会脱胎而来的,或者说,是 从浸透它的精神的中世纪脱胎而来的。”
5.教学方法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演和辩论。 讲演包括宣读和解释权威性教材的课文。 辩论也都是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辩论对于 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无裨益,但它们仍然是 脱离实际的。
6.意 义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中世纪的 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 中世纪大学突破了教会和神学的垄断局面,为文化科学的发 展提供了较以前更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 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 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C、巴黎大学: 是西欧中世纪成立较早的大学。它是 在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久以来,巴黎 的主教学校就是七艺和神学教育的著名中心,许多 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来此讲学,进行争辩,从而吸引 了许多国家的青年,终于使这里的主教学校发展为 以神学著称的巴黎大学。
以上三所大学创办之后,西欧各国大兴办学之风。 英国在1168年设牛津大学,1209年又设剑桥大学, 都是按照巴黎大学的模式办理的。
资料4:中世纪教育的历史地位
1.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2.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 3.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 见解;其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 分班教学;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 了道路。
第四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三)堂区学校
• 堂区学校又称教区学校,是教会对教民和一般世俗民众教 育的主要机构,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 • 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 步知识。
二、世俗教育
• 宫廷学校 • 骑士教育
(一)宫廷学校
•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主 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 最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设于法兰克王国王宫中, 及至公元768年查理曼即位,南征北战,国势日盛, 成为庞大的封建帝国后,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知 识的官员管理国家政事,于是便以宫廷尔特学校
• 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 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教会虽竭力扼制这种新型学校,但由于这种学校适应了 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会终究 不能阻止它的发展。因此,15世纪时,西欧各大城市都 普遍设立了城市学校。
• 教学内容以“七艺”和拉丁语和希腊语为主 • 教学方法主要为问答法
(二)骑士教育
• 骑士:最下层的封建主,一般是贵族家族中的次子,不能
继承封地和爵位,仅拥有一个小的庄园,统治着十余户农
民,靠替国王与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 • 骑士教育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是一种特殊 的家庭教育。 • 训练骑士的标准: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
第四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李海云
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 西方历史学家把从罗马衰落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 年间称为中世纪。 • 中世纪从古代接收过来的只有精神麻醉的基督教 和破烂不堪的城市。结果形成僧侣垄断了知识教 育权,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教会是封建 意识的权威代表。
• 一、教会学校
• 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 主要的教育者。 • 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 • 主教学校 • 堂区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族入侵和国
内奴隶起义的打击下,走向崩溃。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为 代表的奴隶制文明的终结,自此,西欧进入封 建社会。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年之久(公元5世 纪——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也是西欧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神 学笼罩,理性受抑,整个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主 宰一切的时代。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教育形式、机构和内容 (一)修道院学校 基督教修行制度 修道院的产生 培养对象 内学:基督教专职人员 僧侣 外学:普通宗教教育 贵族 学习内容 早期:《教义问答》、读、写、算 后期: 以神学为主导,以七艺为基础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 个别教学,纪律严酷,体罚盛行
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世俗封建主 国王 公爵 侯爵 封建贵族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 教皇 大主教 主教 修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世俗教育
教会封建主
教会教育
中世纪教育的特殊性
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 的时期 中世纪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宗教、神学色 彩,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有根本的特征
3.大学的教学
• 文学、医学、神学、法学
13、14岁入学 大 学 预 科
学习文科6年
获得学士学位
专业学习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大学的教学
• 教学方法简单
• 教师朗诵教材、评论、 概括,学生听讲、做
笔记、就某些问题展
开辩论 • 学术研究的风气浓厚
4. 中世纪大学的特性
行会性 制度化 国际性 独立性 流动性 宗教性 大学的核心价值是自治和学术自由
中世纪的贵族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二、骑士教育 (一)骑士 骑士:封建主的侍卫、武夫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兴盛于12世纪 骑士精神:战争、宗教、侠义 骑士标准: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 贵妇 (二)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在骑士生活和 社交活动中进行) 1.教育目的: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中世纪的大学
2.大学的组织形式
大学 :Universitas “团体、协会” 进行知识交易的人组成的 团体
教师和学 生组成的 团体
维 护 各 自 权 利
学生 籍贯 教师 学科
同乡会 教授会
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
• 由于各地的传统不同,中世纪大学一般有 两种组织形式: • 学生大学:学生为主体管理大学 (波隆 那大学) • 先生大学: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 (巴黎 大学) • 享有高度自治权 • 大学的特权(?)
中世纪的修道院
教会学校
(二)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座堂所在地 招收贵族或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培养教会骨干 (三)教区学校(堂区学校) 教堂所在的城市或村落 面向世俗群众 读写算、基督教的初步知 识
二、教会学校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扩大教 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教育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 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烦琐
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的骑士
2.教育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出生—7岁 母亲教育 内容:初步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锻炼 2)侍童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 7岁—14、15岁 义务:服侍男女主人 出入上层社会,学习社交礼节、行为规范、待人处事 之道。 学习基本知识、技艺
2.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14、15岁—21岁
侍卫 侍候男主人(平时照料,战时从征)
忠于女主人(殷勤侍奉,谄媚崇拜)
体育 训练
骑士七技: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骑士文学:《斯朗诺与小车骑士》
文化 知识
4)21岁 正式授予骑士称号 从骑士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出,只是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培养
服从、效忠封建主的武夫,却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神学世界观 人生观(原罪说) 知识观(理性与信仰) 目的论
传播教义、争夺和培养信
徒
第二节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一、宫廷学校 • 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 代的教育机构。 • 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即位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纪教育形式。 • 内容:七艺为主,使学生掌握有关宗教、自然和 社会的各种知识。 • 方法:问答法 •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评价与意义
骑士文学与骑士爱情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11-14世纪)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商业贸易繁荣,出现了中 世纪的城市。 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成为这一时期新的教育 形式
一、中世纪大学
1.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11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出 现,产生了中世纪的大学。 • 12世纪初,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在意大利和法国 • 意大利 萨来诺大学 萨来诺医学院 波隆那大学 波隆那法律学校 (最早) 法国: 巴黎大学 • 英国 1168 牛津大学 1209 剑桥大学 • 德国:海德堡大学(1386)、科隆大学(1388)
5. 意义及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从思想上或组织上,突破了教会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有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 学位的出现与大学学位制的形成,突破了骑士教育的局限,
知识的地位和重要性大大提高。
中世纪大学也是当时著名学者活跃的舞台,培养新人的基 地,活跃了思想文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为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影响很深。
二、城市学校
行会学校 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学习手工技艺 基尔特学校 商人组成的行业组织 学习经商
1.领导权与归属
• 领导权:最初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由市政当局接 管 • 归属:世俗性质。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2.内容
• 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 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 • 语言: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 3.培养目标 • 培养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 城市学校主要是初等学校,也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