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头痛分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六经头痛片的说明书

六经头痛片的说明书

六经头痛片的说明书如今社会压力大,人们忙于应付各种工作需求,相对来说,人的神经功能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状态下很容易让人的神经功能出现问题,神经功能紊乱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目前对于神经功能疾病的治疗,服用六经头痛片能有起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并且任何副作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六经头痛片商品名称:六经头痛片拼音全码:LiuJingTouTongPian【适应症/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痛利窍。

用于全头痛、偏头痛及局部头痛。

【规格型号】0.35g*12s*3板【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1.本药为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味研制成的,以疏风止痛,利窍活血为主。

临床治疗感冒头痛,鼻炎引起的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

2.如患其他疾病而伴有头痛症状者,应以治疗主病为主。

3.素有某些较严重慢性病史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4.除非有医师指导,一般不宜在服用头痛药期间服用其他中成药。

5.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者,应向医生咨询。

6.除非在医生指导下,否则不得超过推荐剂量使用。

7.过敏体质慎用。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有效期】36 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2020255【生产企业】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隆顺榕制药厂【主要成份】白芷、辛夷、荆芥穗油、藁本、川芎、细辛、葛根、女贞子、茺蔚子。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看完上面对于六经头痛片的介绍,您是否对于该药物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了呢?神经系统的疾病对于人类的影响比较大,恢复一个健康的神经系统可以让您很好的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正确用药很关键。

六经辨证头痛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

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

治以真武汤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

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

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

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阳明中寒,饮邪上逆头痛者,具备呕而咳,手足厥冷,小便利等症状,是中阳亏虚寒饮上逆所致;【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漫谈六经辨证辨治头痛

漫谈六经辨证辨治头痛
C C 中医 临床 研 究 2 1 JM 0 0年 第 2卷 第 1 4期
.3 .. 7.
漫 谈 六 经 辨 证 辨 治 头 痛
Di us n o et g h a ah n df rni in b sd o i g s si n t ai ed c e i i eet t ae n Lui c o r n f ao j n
随症加减治疗头痛 ,通过对 患者进行分析 ,采用辨证施 治,中医方药加减治疗头痛 ,取得 了满意的疗效 。
【 关键 词 】 六 经辨 证 ; 辨 治 : 头痛 [ s at Hedc e s o Abt c] r aah mmo mpo i cnc1d ie t o eo s edc e n t n lnuyha ah C I ic ns tm l ia i d d no x g nu a ah di e ai r edc enT M.n y n i .v i e h a n r j i odros d eto t a n ed ce t rsr t n,ra n ed ce yZ o  ̄ig rsr t n , nlz f ai t t ig re t t ye c fr t gha ah hpeci i st t gha ah h n n eci i st aa e pt ns a n u f s ei wi po ei b p po o y o e ,k
h e t d f rn i i ,r a i e d c ei T t et a ig i i e e t t n te t gh a a h CM , a o d e e t r n n ao n n h sag o f c.
[ y r s T p iee tt no i ig Tet n; ed ce Kewod ] yedf rni i f u n ; ra ao L j metH a ah 头痛 是 临 床 常 见 的症 状 之 一 ,中 医 分为 外 感 头 痛 和 内伤 头 解 少 阳 ,疏 散外 邪 ,专 入 少 阳 ,善 治 少 阳头 痛 ;配 黄 芩 清 泻 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头痛分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

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

《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

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

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

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

”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

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

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

《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

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

《伤寒大白》)。

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

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

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

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

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

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

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

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

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