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三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1. 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又称为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化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转化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1 固态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固定在一个位置,只有极小的振动,形态不易改变。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2 液态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距也增大,因此能够相互滑动,呈现定形态和流动形态。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2.3 气态在气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运动、振动,并且保持着不断的碰撞,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具有无定形的形状和无定量的体积。
3. 物态变化的类型3.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3.1.1 熔化熔化指的是将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分子可以相互滑动而变得流动。
3.1.2 凝固凝固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从而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使分子逐渐变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2 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2.1 汽化汽化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再相互吸引,不断地向外运动,以变成气态。
3.2.2 液态凝馏液态凝馏指的是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液态凝馏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反而会引起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变成液态。
3.3 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3.1 升华升华指的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断地向外移动,逐渐变得无定形,直接变成气态。
3.3.2 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不断地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直接变成固态。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水可以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关知识。
1. 固态(冰)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成为固态物质。
在零度以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晶体。
冰的性质是固体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
2. 液态(水)水在常温常压下,以及温度在0℃到100℃之间时为液态。
在液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比较剧烈,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但又能保持一定的接近程度。
这样的结构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
3. 气态(水蒸气)水在高温下或者受热蒸发时会转变为气态,成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自由运动的特性。
在大气压力下,100℃时水开始沸腾,液态水迅速转变为水蒸气。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态,水还有两种特殊的态:过冷态和超热态。
4. 过冷态当水的温度低于0℃,但尚未凝固为冰的时候,称为过冷态。
在过冷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仍然存在,但没有凝聚成冰晶体。
过冷水一旦遇到一个凝固核,可以迅速凝固成冰。
5. 超热态当水的温度超过100℃,但尚未沸腾时,称为超热态。
在超热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非常剧烈,但还没有形成水蒸气的气泡。
超热水容易发生爆炸性沸腾,需要小心处理。
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分子的热运动的不同而引起的。
在升温过程中,水的状态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转变为气态;在降温过程中,状态则相反。
这种变化被称为相变,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变的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影响。
冰具有浮力,可以使得在冬天结冰的湖泊和河流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水体过快蒸发。
液态水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蒸气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蒸发和降水,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平衡。
总之,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孩子们能够对水的特性和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2章 物态变化)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2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
①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
②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①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②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④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①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重点: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相遇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①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②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则它们的温度相同。
③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1)“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2)“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三态的性质如下图: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液态(水)不固定固定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方式:(1)蒸发●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图象:沸点●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实验:观察阶段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异同点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液体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影响因素气体流速、表面积、温度表面气压温度变化自身及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等于沸点)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五. 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有关测量知识点总结

一对一授课案教师:学生: 日期:星期:时段:课题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习目标与分析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来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学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1、通过对水三态观察,学习用科学的语言归纳表述三态的特征。
2、通过阅读说明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学习内容与过程教师分析与批改知识点预习:(4)等温度计的系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5)取出温度计(6)整理器材体温计(见书后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光测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讲解)伽利略温度计(讲解)【阅读】课本33—34页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例题1】摄氏温度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
如下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图1 ;图2图3 ;图4 ;图5 。
图2【例题2】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使用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②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留在被测液体中。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例题3】下列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步骤,请你将正确的实验顺序填写在横线上A. 取出温度计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C. 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分度值D.估计被测水的温度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例题4】图8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左右)的示意图。
请你指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5】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泉州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例题6】一支读数是的体温计,不经过甩,先后测甲、乙、丙、丁四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甲的读数是乙的读数是丙的读数是丁的读数是。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三态间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例如:冰熔化成水,铁块熔化成铁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例如:水结冰等。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假设猜想[猜想一]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猜想二] 固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需完成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这时温度可能会不变。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固体熔化时需观察其状态与温度的变化,如何控制固体物质温度不会过快上升呢?(2)熔化过程较为缓慢,以什么样的时间间隔进行温度测量呢?(3)对实验测定的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较为合适?[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研究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碎蜡块、海波、水、石棉网、火柴、钟表。
(3)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
按如图所示进行组装,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使试管(盛固体物质段)充分浸入水中。
使用石棉网的目的是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
使玻璃泡处于海波或碎蜡块中间位置。
,大致可分为两类金等考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例1】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第2 min时是固态B.甲在ab段不吸热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答案:A、C、D点拨: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上升;由图象可知甲为海波,乙为蜡;海波在ab段吸热,温度不变,所以B选项错误。
物质的三态与生活现象知识点详细总结

物质的三态与生活现象知识点详细总结1.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是指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下面对每种态进行详细说明:1.1 固态- 固态的特征是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运动较小,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变。
- 固态物质的例子有石头、铁块等。
- 固态物质通常是常温下存在的,但在极端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其他态。
1.2 液态- 液态的特征是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运动较大,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
- 液态物质的例子有水、酒精等。
- 液态物质通常在常温下存在,但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改变其状态。
1.3 气态- 气态的特征是分子间距离较远,分子运动非常快,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
- 气态物质的例子有空气、水蒸气等。
- 气态物质通常在常温下不存在,需要加热才能转变为气态。
2. 生活现象与物质的三态关系生活中存在许多与物质的三态相关的现象,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2.1 融化- 融化是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当固态物质受热时,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增大,从而使固态物质变为液态物质。
- 例如,当我们加热冰块时,冰块会融化成水。
2.2 凝固- 凝固是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当液态物质受冷时,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距离缩小,从而使液态物质变为固态物质。
- 例如,当我们将水放入冰箱冷藏室中时,水会凝固成冰。
2.3 沸腾- 沸腾是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
当液态物质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分子运动剧烈,液体中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使液态物质变为气态物质。
- 例如,当我们煮水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
2.4 液化- 液化是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当气态物质受冷到一定温度或受压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距离缩小,从而使气态物质变为液态物质。
- 例如,我们在制冷设备中压缩气体,便可将气体液化成液态物质。
总结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在分子间距离、分子运动和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生活现象中的融化、凝固、沸腾和液化等与物质的三态密切相关,通过加热、降温或压缩等方式,物质可以在不同的态之间相互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vaporization).汽化有蒸发(evaporation)和沸腾(boiling)两种方式.
2.蒸发
在液体_ 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下图中b比a蒸发快.
4.蒸发过程要吸热
液体蒸发时,液面上部分液体分子克服其他分子作用离开液面,液体的温度降低,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这就是通常所说“蒸发制冷”的原因.
5.沸腾
在液体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液体沸腾时,分子运动剧烈,大量分子克服分子作用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6.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特征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情况如图;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沸腾时不响.这是因为容器底层水先升至100℃变成水蒸气向上升,上层水温仍不足100℃,当蒸汽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为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了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杯底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
(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
7.沸点
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boiling point).
说明
(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
(3)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热保持其沸腾.
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1.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liquefaction).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气体温度.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片,放热降温变成了水,如图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气体液化,如图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氧燃料,均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出汗”、“冒气”等。
水蒸气是一种气体,凭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实质上是
一些小水滴。
液化:定义:叫液化。
方法:⑴;⑵。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热
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
(1)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的现象是。
(2)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
的现象是
思考:在实验中,水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样的变化需要条件是
遇冷。
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这个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
在高空遇(冷/热)时,水蒸气就凝结成.
归纳: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实验:用注射器吸人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
活塞,当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消失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
(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熔化:
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
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
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7.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
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 的冰比00C 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
1.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 凝固规律:
①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熔化和凝固的区别
①物体从 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② 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或凝固)时的比较
固体
相同点 不同点 熔点(凝固点) 温度变化 晶体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有固定的
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 熔化过程温度上升,凝固过程温度下降 a.. 熔化图象:
时间/min 时间/min
图1 晶体熔化曲线 图2 非晶体熔化曲线
b. 凝固图象:
时间/min
时间/min 图3 晶体凝固曲线 图4 非晶体凝固曲线
③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
a. 从有无固定的熔点来判断
b. 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 → 固液共存态 → 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 → 软 →稀→液态
c. 从熔化图像来判断,看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
升华: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
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
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