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实施“****”战略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推动全区发展跨越提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要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宜居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互动发展,就要着力产城融合。
一、“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产城融合:产是指生产及相关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指城市;产城融合,即“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做到同步演进,将相关工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现代社会,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创造需求,双方的发展互为前提,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步调上也必须协调配合: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
二者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
二、当前***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城融合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领。
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工业园区和城区其他区域在空间和结构上“泾渭分明”。
在用地性质上,工业园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二)产业层次较低造成产业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
尽管***工业园区已正式升格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实际上,园区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还不高。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名词解释: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融合产城匹配城市规划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发展路径(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
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
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重点转移。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部智能发展核心城市长沙,有这样一个项目,深刻诠释了现代产城融合项目的标准。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作为长沙市政府与碧桂园联手打造的产城融合项目,着眼城市未来站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结合碧桂园·智慧城市的住宅、商业配套,在湘江新区再造一座花园式研发新城,助力城市升级,赋能产业转型,是中部产城融合的代表作,更是碧桂园第五代产城融合产品策略的重心作品。
整体规划上,项目规划人口5.5万人,总用地为1491.7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90.69公顷。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51.96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801.01公顷。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7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08%;居住用地面积为131.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11%,分配科学合理,最大化平衡居住与产业的占比。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集约化、集聚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产城融合的发展,共同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政策推动背景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
产城融合的意义与作用
促进产业升级
产城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 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推动城市化进程
产城融合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 协调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 境等要素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 续发展。
2023-12-17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汇报人:可编辑
contents
目录
• 产城融合概述 • 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 • 产城融合的实践探索 • 产城融合的未来展望
01
产城融合概述
产城融合的定义与内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在空间、功 能、要素、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实现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国外案例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韩国光 谷等。这些地区注重产业与城市规划 的协调,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
成功经验与启示
成功经验
成功的产城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推动产业和城市协同发展。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品质 和生活质量。
启示
产城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先进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公 共服务、交通出行等领域的智能 化发展,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居
民生活质量。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 产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产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无缝连接起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景城融合是指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景区。
而城乡深度融合则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产城融合的推进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链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新的产业领域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
景城融合的推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
城市需要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人们居住、工作和旅游。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特点,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建设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乡深度融合的推进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或者养老。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支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力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产城融合内涵

1.“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产城融合”中,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之间的互促关系,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两者共同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经济问题探索》2013 年第5 期“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孔翔,杨帆》2.专家指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城镇在区块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文化塑造等软实力方面的综合表现。
-----<新华日报2015--以智慧产业为“芯”以智慧城市为“屏”产城融合,“刷”出一个全新常州>3.常州的产城融合,是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的升级相结合的双转型、双升级。
中低端产业支撑的城市是中低端城市,现在城市要升级,前提条件是产业要升级。
城市的本质不是简单以产值、人口、规模来衡定,应该看一个城市的产业水准、文化水准、人口素质及公共服务的水准。
---新华日报/2015 年/12 月/10 日/第004 版产城融合·新华传媒智库看常州④产城融合的一个可推广范例洪银兴著名经济学家。
》4.产城融合的综合改革目标清晰、简单,围绕增加城市内涵的产、城、人三个核心议题,穿透力就强。
-----新华日报/2015 年/12 月/11 日/第014 版《产城融合,增强综合改革穿透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5.产城融合是指在综合考虑城市承载力与产业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通过城市与产业的有序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城市服务水平,形成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科学动态过程。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布局和功能的统一、城市和产业的共生、居住和就业的融合、生产和服务的互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等方面。
产城融合是城市功能优化和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
《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刘欣英(经济问题)2016第8》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原理---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是指各因素驱动城市和产业在整个结构体系的协调运行原理,这种动力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本文构建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作用原理如图1 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
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
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 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收人层次逐渐拉开,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
这个时期尽管产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务, 但是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第三阶段: 成熟期。
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由一个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
开发区的发展由最初依赖政策优势转向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个时期资本也由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 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规模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 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
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结构复杂化, 出现各个层次不同功能的需求, 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配套能级不断增加,这个时期是
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时期, 其核心是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 关注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的发展历程; 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 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 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
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 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结构, 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2、功能融合。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 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
同时, 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 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
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 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 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 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 收人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 就业人群以高素质人群为主, 收人较高,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
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
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 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 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3、结构匹配。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 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 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
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 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 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 第一产业逐步减少, 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
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 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 才能促进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