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Co mp a r i s o n o f t h e Fa b l e Ar t i s t i c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e t we e n Zh ua n g Zi a n d Ha n Fe i z i
YU Ya — f e i
一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一繁富虚幻与质朴写实庄子之文向来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被人们誉为汪洋恣肆庄子寓言的取材极为广泛无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还是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都能在庄子笔下焕发光彩
第3 1卷 第 8期 2 0 1 5年 8月
哥州 师 学 学 掀
J o u r n a l o f Gu i z h o u No r ma l Co l l e g e
Abs t r a c t : The f a b l e s o f Zh ua n g z i a nd Ha n Fe i z i a r e t h e o u t s t a n di ng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Chi ne s e f a b l e l i t e r a —
Vo 1 . 31 .No . 8 Aug . 2 01 5
庄 子 与 韩非 子 寓 言 艺 术 特 色 比较
于 亚 飞
( 广西 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要 : 庄子与韩非子 寓言是我 国寓言文学的杰 出代表 , 堪称先秦 寓言双璧。二者寓言各具特 色, 庄子寓 言注 目于神话 , 繁富虚幻 、 主观 感情 强烈 , 多直抒胸臆 , 语 言修辞繁 富、 恢弘飘逸 , 形 象刻画细腻 生动 ; 韩 非子 寓言根植 于历 史, 质朴写 实、 理性 冷静 , 很 少带感情 色彩 , 善 于用对话 来表现人 物 , 语 言简洁准确 、 冷峻犀利 。
【要点解读】庄子寓言与孟子寓言的不同

《北冥有鱼》
庄子自称他的书中是“寓言十九”,在他的 书中确实也充斥了大量的寓言,几乎随处可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 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写法探究
心与物齐的无为逍遥的大境界。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也,自喻适志,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写法探究
《庄子》的寓言特色
梦幻般的色彩, 超现实的幻觉的艺术氛围。 人物、事件、情节基本都是“空言无事实”。 沟通天与人(如“混沌”)、生者和死者(如“骷髅”)、过去和现在(如“尧让
写法探究
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小也有功用,不 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大也无用。
《涸辙之鲋》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将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 我无所处。吾得升斗之水而活耳,君乃言 此,曾不如索沃于枯鱼之肆!’”
战鼓齐鸣,短刀相接的时候, 有的士兵向后逃跑了五十步,有的 跑了一百步。五十步的讥笑一百步 的是逃兵、胆小鬼。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讲的,目的是含蓄地告诉 梁惠王和其他诸候一样都实行的暴政,即使有时施 些小恩小惠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写法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子》一书的寓言
《攘鸡者》
有一个人经常偷邻家的鸡, 有人对这个偷鸡贼说:“你这样做, 不是君子所为呀!”偷鸡贼说: “我准备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只 偷一只,等到明年,我就洗手不干 了。”
浅谈《庄子》寓言与《韩非子》寓言作为说理工具的差异

浅谈《庄子》寓言与《韩非子》寓言作为说理工具的差异摘要:寓言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是作为说理工具而存在的,但其在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具性质却有所不同,一个是蕴含无限哲思的“躯体”,一个是映射深刻思想的“镜像”。
关键词:寓言“躯体” “镜像”先秦寓言是为了向听读对象阐发自身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以写作主体身外之人、事、物为主人公的故事的叙述,形象生动地传达作者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哲思。
在诸子作品中,寓言是作为一种说理工具而存在的,但由于诸子在哲学追求和美学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说理工具在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对先秦寓言的代表——《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进行简要分析。
一、《庄子》寓言:道学思想的“躯体”十七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将寓言的故事性和寄寓性形象地描述为:“一则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好比是身体,寓意好比是灵魂”。
[1] 正如拉·封丹所述,《庄子》寓言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鲜明地体现了它作为哲理的身躯而存在的价值。
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听任自然、顺应本性、万物齐一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在其文学观和美学观上也集中体现“道”的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合于“道”的人为艺术,追求自由无限的“大美”。
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集中体现庄子散文文学成就的寓言不像其他诸子寓言那样,多以正面的叙述和写实的笔法去为自己的哲思构建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貌、被听读对象所熟悉的立体形象,而是将生活加工演化成一种荒诞虚妄、神思无涯的超现实故事,故事中的人、神、鬼、动物与植物以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形态和思想构成了超现实生活状态,使听读对象遨游于一种高度理想化,摆脱了尘世束缚的自由世界,并透过这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意蕴深远的虚拟生活去领悟庄子幽远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寓言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原貌,看到的是由作者的哲思为精神灵魂,以虚构玄想的故事为肉身的组成体,而要认识这些崭新的形象,我们必须透过其形象直观的身躯,去挖掘领悟其精神内涵。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12:33.45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李一多[导读] 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诸多的说理散文。
其中《孟子》和《庄子》尤为出色,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最具典型性的著作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这二者在说理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说理方式的角度来比较、总结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说理方式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一、不同之处(一)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孟子》与《庄子》虽然都在说理时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情感的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孟子》是情寓于理,《庄子》是理隐于情。
二者的差别,与作者本身的性格分不开。
孟子善于养气,因而《孟子》有着充沛的感情,强劲的气势。
而庄子则追求精神的自由,崇尚“无为”,因而《庄子》如汪洋恣肆在说理中隐隐流露出情。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种宏大的理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
除此以外,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尊严,例如《孟子·尽心下》中所说“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浅述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散文风格

浅述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散文风格【内容摘要】几乎每期《语文》课本的古文章节中都会选“孟、庄、荀、韩”四家的一篇散文。
在此,我们将四家散文风格做一个对比,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古文阅读有所帮助。
【关键词】犀利好辩、汪洋恣肆、深厚质朴、严峻峭拔郭沫若风别用“犀利”、“恣肆”、“深厚”、“峭拔”四个词,精辟地概括了孟、庄、荀、韩四家散文的特点。
下面,我将从四家散文的个性与共性对他们的风格做一个浅述。
一、四家散文的个性(一)犀利好辩的孟文生活在“百家争鸣”年代的孟子,为了使孔儒学说能够在诸家异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自己“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
游说诸侯,批驳论敌,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为孔儒学说在当时与墨家双峰并峙,同居时代的“显学”地位。
正如韩愈所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韩昌黎集》卷一二《进学解》)。
欧阳修,曾巩也倾羡孟子的“能言”,“其言乃世人之甚易知而切于事实”。
与此相关,《孟子》全书便具备了以辩驳、问难为主要内容的政论集的性质,显现出与《论语》简洁、平易的语录体大不相同的风格。
其宗旨之宏远、逻辑之清晰、气势之磅礴、话语之生动、技巧之娴熟,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开《孟子》,意气风发的雄辩家风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尽管此书因孟子与其高足共同完成,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孟子论辩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捷报,全然未见败绩,不免“王婆卖瓜”式的自矜自傲,但仔细分析,其间也确乎蕴含着若干卓异之处,值得取精用弘,发扬光大。
(二)汪洋恣肆的庄文庄文善于运用丰富多彩,色泽斑斓的艺术形象来传达玄妙难识的抽象哲理,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浪漫主义。
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庄子》十分欣赏,曾给予过非常高的评价,说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我们今天阅读《庄子》,也很容易被那波诡云谲、仪态万千的艺术世界所吸引,所陶醉。
孟子和庄子的文章风格的差异

孟子和庄子文章风格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卷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孟子和庄子是其中的两座精神高峰。
孟子和庄子的精神境界超于他人,精神追求也相当至高。
可两者的文章风格却有所不同。
关于孟子和庄子文章的不同,大概从以下两个方面讲起:
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孟子的行文较为具体简洁,文笔较为犀利但同时也气势充沛,富有鼓动性;而庄子的文章浪漫且又夸张,文学色彩非常浓烈,主要表现了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就使人的脑海里不得不浮现出想象的画面。
在我看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主要来自于两家所崇尚的思想不同。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提倡人性本善,只是乱世使得人善良的本性被蒙蔽。
而庄子追求的道家思想,推崇无为到有为。
写作手法也有所不同。
孟子和庄子都喜好以寓言的形式进行论证,可在寓言的使用上又略有不同。
孟子的寓言大多篇幅短小,以人为主;而庄子的寓言篇幅较长,多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主。
孟子擅长类比和排比,喜欢引用典故,当其在论述某一观点时,通过类比和排比的方式以及典故的巧妙运用,使得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点和论据配合得紧密且完美。
庄子的文章主角多样,有人有物,使得文章看似离奇却又不无道理。
此外,庄子擅长使用比喻和对比,通过对比更加强调和突出其观点。
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

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简论《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
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
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烈,笔端锋芒显露。
例如,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桓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
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
他的雄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
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
就像“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
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
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
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显得渺小等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像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
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写了47 条之多。
《庄子》和《韩非子》在寓言创作上的异同

《庄 子》 和 ((韩非 子》 的取 材都 比较广 泛 ,分 别 刻画 了经典 的神话 形象 和人物 形象 。两部 作 品以 宏 伟 的构思 、丰满 的人物 、精炼 的情节 等展示 了文 学 的艺术 魅力 和创造 性 ,将 寓言 进行文 学加 工 ,使 寓 言更具有 阅读性 和传播性 。
关键 词 :庄 子 ;韩非 子 ;寓言 ;异 同 中 图分 类号 :D927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672—5409 (2018)03—0097—02
《庄子》 和 傅#非子》 作 为我 国两部 经 典 的著 作 ,在文 学史上 具有 着举足 轻重 的地位 和深 远持 久 的影响 ,两部作 品 的高下之 较也是 文 学界方 兴未艾 的话 题 。从 思 想 、题 材 、语 言 等 方 面 进 行 横 向对 比 ,两部 作 品各 有特 色与魅 力 ,展 现 了寓言 文学 的 不 同风格 ,凸显 了寓言文 学 的两座 高峰 。
2018年 第 3期 (总 第 171期 )
边疆经 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 OM Y AN D C ULTU RE
NO.3.2018 Gener ̄.No.17l
【文化视野 】
《庄 子 》和 《韩非 子 》在 寓言 创 作 上 的 异 同
王 玉 潭
(空军通讯士官学校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 16600)
摘 要 : 继 子》 和 《韩非子》 作 为我 国寓言文学的杰作,以深刻的思想、丰 富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独 特的题材等多方 面展 现了寓言的魅力。思想上 , 继 子》 体现 了道 家学派的主张 ; 《韩非子》 表现 了法家学派 的观 点 。题 材 上 , 继 子》 题 材 比 较 广 泛 ,根 植 于神 话 ; 《韩 非 子 》 题 材 比较 单 一 ,来 源 于 历 史 。 语 言上 , 继 子》恢 弘飘逸,辞藻华关; 《韩非子》 简洁准确 ,冷峻犀利 。两部杰出的寓言作 品的不 同特 色主要是人 文地 理环境、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认识等 因素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每个寓言都凝集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因其政治思想观点等的不同,在运用寓言上也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
1、思维主题方面
庄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无力反抗的无奈,使得他消极避世,但庄子的寓言在消极之中又有积极的亮点。
面对显贵与阴暗,他甘心贫苦,也不愿在繁华中丧失气节。
他原可加官进爵,但宁可“曳尾涂中”。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也是淋漓尽致的,“舔痔得车”这则寓言,对那些喜爱逢迎、用甜言蜜语捧场显贵的人进行了嘲讽和薄情批驳,表达了自己的厌烦与轻视之情,这则寓言也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同时,庄子的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然而实现这一切并非一挥而就的事,追求完全自由成了庄子一生的梦想,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无待”,大鹏的自由是“有所待”的,务必倚赖飓风之力才略高飞,务必有足够大的空间才略展翅,庄子向往的则是“无待”,即不用要倚赖任何气力或条件就能在人间自在生存。
总之,众多庄子寓言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超功利、弃名利,强化自身品性修养,不懈追求自由潇洒。
然孟子、荀子、韩非子则是心存天下的。
孟子寓言与他推行“仁政”干系亲密,为了使君王从谏如流、接纳他的政见,他经常用寓言说理,逻辑紧密,层层相扣,将对方引入“罗网”。
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孟子的寓言再次难倒齐宣王,可见孟子的寓言多为政治说理。
荀子寓言量少且简略质朴,但他的寓言如浮阳之鱼、东野失马等,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君王治国都有很强的教导作用。
韩
非子是一个极为入世的政治家,他的寓言是为了说明他的明确的为君王服务的道理。
著名的寓言譬如“酒酸与恶狗”,小中见大,警告君王要重视身边如恶狗般的大臣,才能确保不受蒙蔽和挟制,有识之士才能真正得到重用。
2、逻辑联系方面
庄子的寓言总是天马行空,但又行云流水。
以《逍遥游》为例,接连出现了“鹏徙南冥”,“蜩与学鸠笑鹏”,“列子御风而行”等多则寓言,从显示鹏的志向广大,蜩与学鸠眼光短浅到大赞列子的飘逸精力,最后表明了心中“无待”的自由,可见庄子寓言的跳跃性极强,行文之间能将主题思维任意改换,情节跌荡流动。
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三位较庄子则更老练稳当,他们的寓言文章主题较为简单,逻辑紧密,通常层层深入的陈说只为显示一个思维主题。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总是不吝口沫“引君入瓮”,最终只求让君主领会一个意思。
荀子也与孟子相近似,《劝学》一文中,逐层分析,层层推论以到达说理主意。
韩非子寓言短小干练,直奔主题,“守株待兔”告知人们成效来自劳动,不要由于一次的偶尔取得而放弃了辛劳奋动的良习。
3、形象塑造方面
庄子的寓言多用想象、夸张,他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极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
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
《孟子》中的寓言则是有血有肉的,平易但辛辣,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文中对“揠苗”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
同时,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与自然物我合一,因此他将动
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在寓言运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然孟子、荀子的寓言,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代表韩非子则更强调法治理国家,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则更注重历史小故事。
3、情节设置
庄子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
如《秋水》篇中,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最终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荀子则是擅于从实际中发掘素材的。
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虽有“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有夸大的成分的寓言故事,但始终不会违背常理。
管利雅
20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