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

合集下载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

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Batson,2002的研究☐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研究程序:☐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

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

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

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

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 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 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 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 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 足与快乐。
第五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 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 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社会评价、伤害意图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图示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是的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我没有责任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是的,给予帮助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 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房间充烟 遭难女士 罪行作证
结论: 1. 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 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 2. 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 3. 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 责任感
癫痫发作
图示(癫痫发作)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 青少年团伙的暴力的亚文化为新成员提供了攻 击行为的榜样。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热刺激是一种诱因
• 受他人攻击
• 拥挤
• 唤醒状态
媒体影响: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媒体影响:电视
• 在一般的家庭中,电视机一般开7小时, 平均每个家庭成员要看三四个小时,这 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那 么他有10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面。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 言语行为。
•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 • (1)、敌意性攻击行为
• 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 (2)、工具性攻击行为
• 把伤害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一种手段
攻击行为的理论
• 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 • (1) 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 (2) 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 (3)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 5、生物化学因素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挫折: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攻击理论是用来解释敌意性 攻击而非手段性攻击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案例
• 马家爵事件
• 请看民警与马加爵的一段对话。 • 民警:你为什么杀人?
马加爵:我觉得我太失败了。 民警: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失败? 马加爵:我觉得他们看不起我。 民警: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马加爵:他们老在背后说我。 民警: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马加爵: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别人都在嘲笑我。 民警: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你? 马加爵:可能是因为我较穷。 民警:还有呢? 马加爵:还有,以前我很想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试着说一 些笑话,但每次却招来他们的嘲笑。 民警:那你说你们打牌,他们说你作弊,是怎么回事? 马加爵:那天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但他们偏说我作弊,让 我觉的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便动了杀他们的念头。
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 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心理 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 到保留的几率。
• 3、神经系统的影响
• 阿德里安.雷恩发现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 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
• 4、基因的影响
•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 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 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
第十讲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 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 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期
• ☆ 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 后天习得的?
• ☆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 • ☆ 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 • ☆ 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
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基于本能和挫折的攻击行为理论认为:充 满敌意的强烈冲动来自内在的情绪,这些 情绪可以把体内的攻击欲望“释放”出 来。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同样可以 “引导”出攻击行为。
• 班杜拉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 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 攻击行为的回报
• 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协迫了其它儿 童,他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
• “杀一儆百”
• 家庭
• 身体富于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 父母用尖声训斥和拳打脚踢管教他们,从而塑 造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 文化
• 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 样。
• 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里,攻击行为可 以很容易地传递给下一代
• 观众会模仿暴力榜样吗?
• 在一项对208例判刑罪犯的调查中,10人之中 有9人承认他们通过观看犯罪节目学到新的犯 罪技巧,10人之中有4人说他们曾经尝试在电
视中看到的那些犯罪。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
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宣泄
• 社会学习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
素来减少攻击行为,如减令人厌恶的刺激,奖 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哲学上关于人性的争论 • “性恶论”:攻击性驱力与生俱来,无可
避免.
• 2、பைடு நூலகம்能论
• 弗洛伊德提出“死本能”,死的本能指向内部是自我摧残和 自杀,指向外部是攻击如战争,作为一种能量总要发泄。
• 洛伦兹本能论 :认为攻击是动物和人的基本本能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攻击行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