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共32页文档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
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一:攻击的概念攻击指的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的是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指的是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攻击的理论1、生物学理论:神经系统的影响(前额叶抑制攻击,杏仁核激发)、基因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生物化学的影响,同样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比如酒精、睾丸激素、不当饮食等。
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释放,而是转移,比如路怒症,外群体的目标尤其容易成为攻击的替罪羊。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
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3、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三:攻击的影响因素1、厌恶事件除了挫折外,还有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以及过度拥挤等。
2、唤醒水平唤醒状态只会强化情绪。
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3、媒体和群体环境色情作品和性暴力提升攻击性,电视和互联网对思维的影响如下:脱敏作用、社会脚本、改变知觉、认知启动、以及消耗时间。
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四:减少攻击行为1、宣泄假说宣泄假设已经扩展到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动。
但是没有用,发泄攻击更多的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
2、社会学习法建议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通过建设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社会工程学攻击 ppt课件

PAGE 1
目录
社会工程学攻击形式
1、收集敏感信息 2、网络钓鱼式攻击 3、密码心理学攻击 4、身边的案例
社会工程学攻击
PAGE 2
息信集收 击攻鱼钓 击攻码密 析分例案
收集敏感信息
社会工程学攻击
13:10:30
发送文件 eastmoney.rar
13:12:31
您成功地从 倪有园 处接收了
D:\Temp\Received\eastmoney.rar
13:12:51
PAGE 14
息信集收 击攻鱼钓 击攻码密 析分例案
案例分析
倪有园 倪有园 倪有园
社会工程学攻击
这是病毒文件
13:13:35
不会吧
部分邮件还会伪装成发错对象的样子,并附带一个病毒附件,一旦 触发了你的好奇心,就意味着你中招了!
PAGE 7
网络钓鱼式攻击
2、虚假网站攻击
社会工程学攻击
息信集收 击攻鱼钓 击攻码密 析分例案
跟真实网站面貌几乎一样,仅域名中某个字母存在差异。 如 : ->
PAGE 8
息信集收 击攻鱼钓 击攻码密 析分例案
网络钓鱼式攻击
3、QQ尾巴
呵呵,其实我觉得这个网站真的不错,你看看! http://ww.******.com/
社会工程学攻击
PAGE 9
息信集收 击攻鱼钓 击攻码密 析分例案
密码心理学攻击
社会调查
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然 后让他们写下一个字符串,并告诉他们这 个字符串是用于设置电脑登陆口令,且将 来的使用率很高,要求他们慎重考虑。
社会心理学第11章攻击行为

攻击——意图对他人的伤害
精选课件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自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文化与生物 •从众的压力 •说服 •团体
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助人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 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 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 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同样,藏有枪支的家庭发生自杀的可能性也高出5倍 (Taabes, 1992)。与相同性别、年龄、种族的其他人 相比,家有枪支者被杀的可能性要高出41%,而自杀的 可能性则高出3.4倍。
精选课件
32
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它们还拉大攻击 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就像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服从实验告诉我 们的那样,与受害人的远离使我们更加残忍。
对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
精选课件
11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基因的影响
在分开询问的条件下,对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 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 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 了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 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 决 定 的 ( Caspi & others,2002 ; Moffitt & others,2003)。
35
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5报道说,专 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常犯案件中,强 奸案位居第三,仅次于偷窃和抢劫。
与其他案件不同,观看黄色淫秽的内容是导致 孩子性犯罪的一个重 说, 目前 中国 建立 的网 站多 达 60多万 个, 网民 8000多万,其中未成年的网民1500 多万。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 皮丘什金:令人恐 怖的连环杀手 •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 1992年至2019年 14年间谋杀52人。 检方说,亚历山大 已承认,其中大多 数命案确系自己所 为,并坚称自己实 际杀害了63人。
• 《莫斯科时报》2019年8月13日报道:与 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 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 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 伤。 •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 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 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 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 杀人场所。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本能论 •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 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 而非自我破坏。 •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 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 习得的和普遍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 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Leabharlann 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