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攻击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
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一:攻击的概念攻击指的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的是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指的是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攻击的理论1、生物学理论:神经系统的影响(前额叶抑制攻击,杏仁核激发)、基因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生物化学的影响,同样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比如酒精、睾丸激素、不当饮食等。
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释放,而是转移,比如路怒症,外群体的目标尤其容易成为攻击的替罪羊。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
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3、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三:攻击的影响因素1、厌恶事件除了挫折外,还有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以及过度拥挤等。
2、唤醒水平唤醒状态只会强化情绪。
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3、媒体和群体环境色情作品和性暴力提升攻击性,电视和互联网对思维的影响如下:脱敏作用、社会脚本、改变知觉、认知启动、以及消耗时间。
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四:减少攻击行为1、宣泄假说宣泄假设已经扩展到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动。
但是没有用,发泄攻击更多的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
2、社会学习法建议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通过建设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攻击具有护种功能:
从生态学意义上看,人和动物保卫边界的攻击有 助于保持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分布平衡;
族内争斗可以挑选出最优秀和最强壮的成员来繁 殖后代。
通过攻击挑选出强壮的成员来护雏和保护家庭
的科学。
习性学的主要观点:动物行为模式的基本系统或组成 部分是在发育过程中随成熟而出现,而非由学习而获 得的。动物某种行为模式出现的时间和形式是由种系 进化过程形成“蓝图”(blueprint)所决定的。这些行为 “ 蓝 图 ” 即 是 一 些 固 定 的 行 为 模 式 (fixed action patterns)。
的行为; 2. 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 3. 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什么是攻击
(二)攻击的分类
1. Lorentz & Reise:情感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 2. Hartup:敌意性攻击(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Vs工具性攻击(攻
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四)自我调节机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道德认知结构)对 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我调节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
自我观察 判断 自我反应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一)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2
二战:中国东南亚抗日战争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 多人,靠近爆炸中心 的人大部分死亡,当 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 余人,以上数字不含 军人(据估计军人伤 亡在4万人左右)
4
越战
5
海湾战争
6
共和国的三场战争
27
5,挫折
• “挫折-攻击假设”:任何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引起攻击 的背后原因是挫折。 – 生气 – 痛苦 – 酷热的天气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 宿舍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 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28
挫折:目标受阻 排队买饭,队伍很长。哪种更让你
1.1950----1953朝鲜 战争
2.1960.6---1960.10 中印战争
3.1979.2---1979.3对 越自卫战争
7
第一部分
攻击行为的定义
8
1,什么是攻击行为
定义: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 行为。
• 高自尊不等于高攻击。 • 朋友向你扔啤酒瓶,但没砸中。
算不算攻击行为? • 关键点是:意图(是否有意)。
• 人性本善“高尚的野蛮人” • 卢梭
13
佛洛依德:死本能
• “它在每个生命体中都会起 作用,它会竭力使他走向 毁灭,生命变成最初的无 生命状态。”
• 攻击性能力需要被释放。
14
人性比兽性更可怕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情况只发生在我们 人类身上;在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我们 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种群了。”
生气? – A加塞在第14位 – B加塞在第4位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之四攻击、模仿

情景和社会事件会改变攻击。
• 专家称偏见是南非暴力事件深层原 因 • 解说:由排外情绪引发的暴力 事件一直是南非社会安定的重大隐 患。南非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 日分析认为,偏见是这些排外心理 的根源。 • 另据南非耶稣难民救助会的代 表表示,排外心理往往是政治或经 济利益斗争的产物,这种心理甚至 会引起严重的犯罪行为。 • 今年的世界杯比赛结束后,南 非警方曾经接到报案称,位于约翰 内斯堡和西开普省的几家外国人经 营的商店被洗劫一空。
、减少攻击
你认为呢 ?
1、惩罚
认为依靠攻击行为, 认为依靠攻击行为,观看他人 涉及攻击行为, 涉及攻击行为,或进行涉及行为 的幻想, 的幻想,可能减轻积累的攻击 能量,并因此降低进一步攻击 能量, 行为的可能性。 行为的可能性。
责怪受攻击者
韩国平泽,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劳资谈判破裂后,遭裁退工人占领工厂长达两个多月,多日来一直与警方对峙。8月4日,警方出动直升机和突击队收 复工厂,工人则放火烧汽车和以燃烧弹还击。 警方出动直升机和突击队收复工厂。 工会成员还利用娴熟的焊接工艺自制“螺丝钉大炮”、“喷火器叉车”等武器对抗警力。 工人则以燃烧弹还击工人用弹弓反击。 警方出动直升机收复工厂。工人反击。工人坚守工厂。
•
•
•
• •
•
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 级 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 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 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 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级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 级,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儿童产 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 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 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级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 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 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 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 级 (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要求 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 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级 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 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 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不适宜在影院 播放。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_攻击

6
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驱 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但受到生的本能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 量转向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则表现为竞技体 育、争论、冒险等。 如果无法释放,则会导致精神病。
三、成熟个性的培养(P343)
26
四、其他方法
道歉 预先归因(preattribution) 参与其他活动 接触无攻击的模范 学会与他人相处 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如何使其平静? 如何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并不使其愤怒?
27
28
4
(三)攻击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攻击——暴力(violence)——战争(war)
仓廪实而知礼节
5
二、攻击的本能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Eros):一切与 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力必多(libido):一切与生的本能有关的 心理能量。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力必多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驱使人去 追求快乐。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第四节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
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1932)
23
一、宣泄(catharsis)
基本假设:P339 实际的、想象的与观察他人的攻击都具有宣泄 的作用。 宣泄是针对已具有攻击准备状态的个体而言的。 实际生活中的宣泄。 宣泄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给愤怒的人提供一个 机会去表达其攻击冲动,这将减少他们去进行 更具伤害性攻击的倾向。
24
参与各种对他人没有伤害性的活动能够减少 因挫折和挑衅所产生的情绪唤醒。但这种效 果是暂时的,一旦个体想起让其生气的事情, 由挑衅引起的唤醒就会重新出现。 更具伤害性的攻击不会因下列因素而减少: (1)观看媒体暴力;(2)攻击无生命的东 西。打吊带会增加攻击而非减少攻击;(3) 口头攻击他人。 宣泄在减少攻击上比广泛相信的效果要差。
社会心理学第11章攻击行为

攻击——意图对他人的伤害
精选课件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自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文化与生物 •从众的压力 •说服 •团体
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助人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 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 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 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同样,藏有枪支的家庭发生自杀的可能性也高出5倍 (Taabes, 1992)。与相同性别、年龄、种族的其他人 相比,家有枪支者被杀的可能性要高出41%,而自杀的 可能性则高出3.4倍。
精选课件
32
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它们还拉大攻击 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就像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服从实验告诉我 们的那样,与受害人的远离使我们更加残忍。
对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
精选课件
11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基因的影响
在分开询问的条件下,对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 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 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 了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 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 决 定 的 ( Caspi & others,2002 ; Moffitt & others,2003)。
35
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5报道说,专 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常犯案件中,强 奸案位居第三,仅次于偷窃和抢劫。
与其他案件不同,观看黄色淫秽的内容是导致 孩子性犯罪的一个重 说, 目前 中国 建立 的网 站多 达 60多万 个, 网民 8000多万,其中未成年的网民1500 多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状 态的一种感知体验,是对他人的情感及其原因 的理解。
“I feel your pain and I understand your pain.”— —Clinton
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呈负相关。 移情能力的培养 “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别人的心体验世 界”。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14
性唤起与攻击 Baron (1974)的研究
自变量:看轻度色情刺激(裸女图画);穿衣服的女 人图画;中性刺激(风景画等)。 因变量:攻击行为
15
结果: 结论:轻度的性唤起可能会减少攻击行为。
Zillmann(1971)的研究
自变量:色情片(一对夫妇在做爱);攻击片 (暴力拳击比赛);中性片(一次中国旅 行) 因变量:攻击行为 结果: 结论:高度的性唤起则会增加攻击行为。
7
(二)洛伦茨的习性学观
8
攻击是生的本能的体现。 攻击冲动需要转移、耗散,否则会以可怕的 方式爆发。
三、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挫折是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挫折是攻击的充分必要条件。 修正
9
10
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Berkowitz,1978) 挫折导致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如愤怒), 必须有适当的情境线索(如武器),才可 能产生攻击。 如果没有这种线索,个人可能耐心地试图 克服挫折,或变得沮丧、退缩。 weapon effect:The tendency of weapons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ggression by their mere presence.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石 伟
E-mail: shiwei@
1
第八章 攻击(aggression)
第一节 攻击的实质
一、什么是攻击
(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 可的行为。 攻击的伤害性:生理伤害 or 心理伤害 攻击的动机性:实际伤害 or 可能伤害 攻击的社会规范不许可性:
2
(二)攻击与敌意
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 接的伤害。如言语中伤、侮辱、造谣、间接捣 毁破坏别人的财产、伤害别人所喜爱的东西等。 所谓的敌意经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特别是心 理的伤害。
3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 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 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负我,你 要在第一 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呢,你要陪着我开心, 我不开心呢,你要哄我开心。永远觉得我是 最漂亮的,梦里面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 面只有我! ——《河东狮吼》台词
24
参与各种对他人没有伤害性的活动能够减少 因挫折和挑衅所产生的情绪唤醒。但这种效 果是暂时的,一旦个体想起让其生气的事情, 由挑衅引起的唤醒就会重新出现。 更具伤害性的攻击不会因下列因素而减少: (1)观看媒体暴力;(2)攻击无生命的东 西。打吊带会增加攻击而非减少攻击;(3) 口头攻击他人。 宣泄在减少攻击上比广泛相信的效果要差。
6
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驱 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但受到生的本能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 量转向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则表现为竞技体 育、争论、冒险等。 如果无法释放,则会导致精神病。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第四节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
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1932)
23
一、宣泄(catharsis)
基本假设:P339 实际的、想象的与观察他人的攻击都具有宣泄 的作用。 宣泄是针对已具有攻击准备状态的个体而言的。 实际生活中的宣泄。 宣泄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给愤怒的人提供一个 机会去表达其攻击冲动,这将减少他们去进行 更具伤害性攻击的倾向。
一、攻击行为的社会制约
增加攻击的成本 注意事项: 对攻击行为必须及时惩罚; 必须明确告知出现了攻击行为后必定会受 到惩罚; 惩罚的力度必须达到会使攻击者感到不愉 快;
21
必须让受惩罚者感到受此惩罚是公正的或 是自己应得的。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人在群 体意识的影响下暂时丧失了自知力,丧失了 自己的身份,匿名地与群体合为一体的心理 状态。 Zimbardo(1969)的实验。P336~337
三、成熟个性的培养(P343)
26
四、其他方法
道歉 预先归因(preattribution) 参与其他活动 接触无攻击的模范 学会与他人相处 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如何使其平静? 如何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并不使其愤怒?
27
28
4
(三)攻击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攻击——暴力(violence)——战争(war)仓廪实而知礼节5二、攻击的本能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Eros):一切与 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力必多(libido):一切与生的本能有关的 心理能量。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力必多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驱使人去 追求快乐。
16
二、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7
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监狱模拟实验(Zimbardo,1973) 当一种社会角色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 性时,攻击行为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四、大众媒介
18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控制
11
“Guns not only permit violence, they can stimulate it as well. The finger pulls the trigger, but the trigger may be pulling the finger.” ——Berkowitz
13
第二节 攻击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度的情绪唤起水平, 都会导致在随后遇到挑衅、挫折等因素下的 攻击行为的增加。
兴奋转移理论(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Zillmann,1988):由于情绪唤醒的消退是缓 慢的,因而一种情境中产生的唤起会延续到后来 的另一种情境中,并增强在后一种情境中的情绪 反应。
12
四、攻击的社会学习观
攻击是习得的,也可通过学习予以减少或消 除。 (一)攻击因强化而习得。 (二)攻击因观察学习而习得。 (三)去学习过程和再学习过程 行为的习得与行为的表现(潜伏学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直接 受到外在强化,只要看到仿效对象的行为受 到强化就等于自己也受到强化的过程。 再学习过程与去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