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侵犯及其控制1.侵犯:即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人们将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
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3.侵犯发生的原因(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
性本能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们的心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见他原来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
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
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的侵犯冲动,如过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则表现为争论、竞争、冒险等。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侵犯的冲动作为一种能量必须得到宣泄,不然就会得精神疾病。
②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的体现。
动物通过争斗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也是如此。
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预言人口爆炸会导致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
(2) 挫折—侵犯理论① 早期的观点多拉德挫折一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二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理论中的的挫折是指“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挫折—侵犯行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列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2
二战:中国东南亚抗日战争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 多人,靠近爆炸中心 的人大部分死亡,当 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 余人,以上数字不含 军人(据估计军人伤 亡在4万人左右)
4
越战
5
海湾战争
6
共和国的三场战争
27
5,挫折
• “挫折-攻击假设”:任何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引起攻击 的背后原因是挫折。 – 生气 – 痛苦 – 酷热的天气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 宿舍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 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28
挫折:目标受阻 排队买饭,队伍很长。哪种更让你
1.1950----1953朝鲜 战争
2.1960.6---1960.10 中印战争
3.1979.2---1979.3对 越自卫战争
7
第一部分
攻击行为的定义
8
1,什么是攻击行为
定义: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 行为。
• 高自尊不等于高攻击。 • 朋友向你扔啤酒瓶,但没砸中。
算不算攻击行为? • 关键点是:意图(是否有意)。
• 人性本善“高尚的野蛮人” • 卢梭
13
佛洛依德:死本能
• “它在每个生命体中都会起 作用,它会竭力使他走向 毁灭,生命变成最初的无 生命状态。”
• 攻击性能力需要被释放。
14
人性比兽性更可怕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情况只发生在我们 人类身上;在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我们 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种群了。”
生气? – A加塞在第14位 – B加塞在第4位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 指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 采取的手段。 • 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 其同伴,他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 性。
• 2.观察学习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 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 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的好处。 • 我们可以从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 中学习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 – 攻击理论 • 经典挫折-攻击 理论
•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 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 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 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 目标,甚至伤害自己。
老板
小狗
孩子
丈夫
妻子
• 伤害他人
• /programs/view/EsApA1fcj 9Q/ • 伤害自己 • /v_show/id_XMzk2MjM5MjY4. html
• /news/society/201108/aa 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5.生物化学因素
•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 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 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 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 们的抑制能力。 •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 有关系。
主要内容
•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儿童攻击理论的学习,掌握儿童 攻击发生规律性,初步掌握干预儿童攻击行 为发生的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
第三节 攻击的理论
一、习性学理论 认为攻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随着成熟而
出现的固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滋对动物和人类的 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论 攻击》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其 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 简评。
四、认知理论
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 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 揭示攻击发生的规律与机制。主要有三种理 论模型: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归因模型和社 会问题解决模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主要有这几种方法: 一、榜样法 二、强化法 三、移情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认知提高法
、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是由多拉德等人提出来的,认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 而是由挫折所导致的。他明确提出:“攻击 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简 评。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 习得的社会行为。它由四个互相作用的子过 程构成:获得机制、启动机制、保持机制 (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替代性强化和 自我调节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怎样认识儿童的 攻击行为的? 2、你是怎样看待挫折与攻击行为的? 3、试就某一攻击性强的儿童提出干预方案。
下次课预习要点: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年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攻击行为

侵犯的普遍性
侵犯的稳定性
攻击行为的理论 本能 社会 学习 进化 论 挫折、攻击 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对人类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 基因的影响
•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工学院 发生枪击事件,一共有三十三人 死亡,其中包括凶手本人,他最 后举枪自杀。
一、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因素 • A型人格的人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个人奋斗 • A型人格有时间紧迫感 • A型人格对待挫折是容易产生攻击和敌意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时,通常把他人的动机归因为是不 善意的,从而做出侵犯行为 (三)性别 研究说明侵犯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敌意与侵犯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间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踢猫)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外向攻击
攻击的激发
内向攻击(自杀)
挫折
(目的阻碍)
其他反应(如退缩)
伊拉克战争
• 原因:
• 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 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 。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 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 治的政府, ●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叙利亚则认为原因并不单 纯。根据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的看法,美国已经被犹 太集团所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只是犹太集团庞大侵 略计划的序曲。美军攻下伊拉克后,将以伊朗有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出兵伊朗,最后则轮到叙利亚。 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兰民族的 经济命脉——石油,从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 个中东地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 皮丘什金:令人恐 怖的连环杀手 •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 1992年至2019年 14年间谋杀52人。 检方说,亚历山大 已承认,其中大多 数命案确系自己所 为,并坚称自己实 际杀害了63人。
• 《莫斯科时报》2019年8月13日报道:与 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 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 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 伤。 •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 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 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 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 杀人场所。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本能论 •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 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 而非自我破坏。 •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 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 习得的和普遍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 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家庭:家庭暴力的影响。 • 文化:男子汉气概的社会文化。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 脱敏作用:持续观看是否让我 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 • 改变知觉:是否歪曲了我们对 现实的知觉? • 认知启动:是否引发了攻击的 想法?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P283)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 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行同样 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 到惩罚时,我们也会学习这种 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 引发攻击性思维 •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 增强,表达敌意更多 • 诱发攻击性行为——容易有攻 击性倾向 • 减少亲社会行为——在帮助别 人方面变得迟钝
如何减少攻击
• 宣泄 讨论:减少攻击行为还是增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6.回避责任,声明自己已经尽力 了,或强调别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