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知识点
必修一.《静女》-诗经

朗读课文,疏通文本
品读全诗,整体感受
深层探究,加深理解 小结探究,形成网络 创新演练,提升能力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
角楼 “ “ 薆” 现” 首踟蹰。 迟疑 luán yí tóng wěi yuèyì chíchú 美丽 等待 shū sì yú à i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
【诗经· 国风· 王风·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参考译文] 姑娘采葛在山上,一日不见心里慌,就像相隔三月长。 姑娘采蒿在山丘,一日不见心里忧,就像相隔已三秋。 姑娘采艾在山间,一日不见心不安,就像相隔已三年。
参考结论:“静女”虽然主动的“俟、爱、 贻、归”,但是她始终没有很明确的表达 自己的爱意,更没有任何过激的言行,而 是让男子从中体会自己的爱意,所以可以 说是“含而有露,显而有度”,她仍不失 为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聪明文雅的 姑娘,她的“爱而不见”只是对自己中意 的憨厚男子的一个小小的挑逗,算不上不 健康。
《不》 拓展鉴赏: ——流沙河 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不”字。
《相信你就要归来》 ——仲克 你曾在风雪中送我一条围巾, 那风雪便如同芬芳的犁花飘落; 你曾在暴雨中送我一柄小伞, 那暴雨便如同叮咚的山泉之歌。 在明媚春光里我们却突然放手, 隔开了一道没有鹊桥的银河。 我有欢乐与痛苦,追求与思索, 却不让懦弱的抱怨把生命消磨。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有坎坷, 心头的信念却是一盏不灭的灯火。 虽然你的友情和爱情姗姗来迟, 我却等待着每一趟误点的列车。
《静女》 知识清单

《静女》知识清单《<静女>知识清单》《静女》是《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为我们展现了古代青年男女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下面为您详细梳理关于《静女》的知识清单。
一、作品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字词解释1、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2、姝(shū):美好。
3、俟(sì):等待。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6、见:通“现”,出现。
7、搔首踟蹰(chí chú):以手挠头,徘徊不定。
8、娈(luán):面目姣好。
9、贻(yí):赠。
10、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为红管的笔。
11、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12、说怿(yuè yì):喜爱。
说,通“悦”。
怿,喜悦。
13、女(rǔ):通“汝”,你,指彤管。
14、牧:野外。
15、归(kuì):通“馈”,赠送。
16、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17、洵(xún):实在,诚然。
18、匪:非。
三、诗歌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支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四、诗歌赏析1、主题思想这首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了男女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中通过对静女的外貌描写、男子等待时的焦急心情以及对静女所赠之物的喜爱,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2、艺术特色(1)人物形象生动诗中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和男子的形象。
静女的“静”“姝”“娈”表现了她的美丽、娴静和可爱;男子“搔首踟蹰”的动作则生动地展现了他等待时的焦急和期待。
(2)细节描写精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过细节描写,把男子等待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静女知识点归纳整理

静女知识点归纳整理《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头。
二、字词释义1.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2. 姝(shū):美好。
3. 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4. 城隅:城角隐蔽处。
5. 爱:“薆”的假借字,隐藏。
6. 踟(chí)蹰(chú):徘徊不前。
7. 娈(luán):面目姣好。
8. 贻(yí):赠送。
9. 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10. 炜(wěi):盛明貌。
11. 说(yuè)怿(yì):喜悦。
12. 女(rǔ):同“汝”,你,指彤管。
13.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送。
14.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15.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三、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约会的爱情诗,表现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女子的思念。
四、诗歌赏析1. 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的结构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浓烈。
2. 人物形象鲜明: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女子美丽、娴静、温柔,男子则是憨厚、朴实、真诚。
《诗经-静女》原文、注释、译文

《诗经-静女》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静:娴雅安详。
姝:美好。
城隅:城角隐蔽处。
爱:通“薆”,隐藏。
踟蹰:徘徊不定。
娈(luán):年轻美丽。
有:语助词。
炜:鲜明光亮的样子。
说怿:喜爱。
说,通“悦”。
女:通“汝”,你。
牧:郊外放牧的地方。
归:通“馈”,赠送。
荑(tí):初生的茅草。
洵:诚然,实在。
匪:通“非”,不,不是。
【大意】
娴静的姑娘啊惹人爱,她约我到城角来。
可她却躲起来让我找啊,找不见她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啊长得娇,她送我一支朱漆的笔。
笔杆鲜红有光彩,我爱你姑娘真美好。
她从牧场采来了娇嫩的草,茅草儿美丽又独具风骚。
并不是你茅草儿叫人爱,只因为心上人为我采来。
邶风静女课文精讲

《邶风·静女》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一篇,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了青年男子与女子约会的情景。
男子在城角等待女子,心中充满喜悦和期待。
他并没有直接描述女子的美貌,而是通过“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词语,间接表现出女子的娴静美丽和温柔可爱。
第二段也是四句,写了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
女子赠给他彤管,他感到非常愉悦和荣幸。
这里,“彤管有炜”不仅是对礼物的赞美,也暗含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厚意。
同时,“说怿女美”则直接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为最后两句,写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他认为女子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品德和性格。
这种赞美不仅是对女子的肯定,也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厚感情。
同时,“自牧归荑”则暗示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期待,希望她能够早日归来。
《邶风·静女》的三个段落分别描述了男女约会的情景、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以及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纯真而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赏析《邶风·静女》是一首描写男女青年私下相会的美丽诗歌,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爱意。
全诗从男子的角度出发,细腻地描绘了他与心爱女子约会的全过程,以及他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诗歌通过男子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他与女子约会的情景。
男子在城角等待女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当他看到女子时,他用“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词语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温柔,间接地表现出女子的魅力。
这种描述方式既体现了男子的倾慕之情,也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形象。
诗歌通过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进一步表达了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女子赠给男子彤管,他不仅感到愉悦和荣幸,更从中感受到了女子的深情厚意。
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既简单又真挚,展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纯粹而美好的爱情。
诗歌通过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
他认为女子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品德和性格。
静女知识点归纳整理

静女知识点归纳整理1. 什么是静女?静女是一个诗中的形象,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深夜里静静思考的女子,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静女的思考和想象。
2. 静女形象在诗中,静女被描绘为一个沉思、安详、高雅的形象。
她在深夜里独自坐在篱笆门前,享受着微风带来的凉意。
她专注地思考着自己内心的世界,仿佛与外界隔绝开来。
她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韵味,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3. 静女与知识点3.1 文学知识点静女这个形象展示了杜牧对于文学创作中“闲适”和“宁静”重要性的思考。
他认为只有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
因此,在文学创作中,静女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内心思考和冥想。
3.2 心理学知识点静女形象也可以与心理学中的“内省”概念联系起来。
内省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观察。
静女在深夜里独自坐着,思考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一种内省的体现。
通过内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欲望,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成长。
3.3 哲学知识点静女形象还可以与哲学中的“寂静”概念联系起来。
寂静是指一种超越语言和激动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达到超然、宁静、平和的状态。
静女在深夜里独自坐着,专注地思考着自己内心的世界,正是一种追求寂静的表现。
通过追求寂静,人们可以超越外界嘈杂和纷扰,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平和。
4. 静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静女这个形象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些启示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嘈杂和纷扰所困扰,很难找到一个安静、宁静的环境。
然而,只有在安静、宁静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启示。
因此,我们可以从静女这个形象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寻找内心的宁静: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刻,让自己远离外界嘈杂和纷扰。
•追求内省与反思:通过内省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欲望,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成长。
第21篇 《静女》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

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第21篇《静女》一、知识关(一)挖空练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全文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二、默写关(一)易错字写3遍姝俟爱搔踟蹰娈贻炜怿荑洵1.《静女》中写男子找不到女友时的焦急神态的句子是“(),()”。
2.《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3.《静女》中“(),()”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4.《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的形象,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
5.《静女》中,用细节描写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
6.《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三、阅读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高中古诗词之静女

静女先秦:佚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简介《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活动。
二、注释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
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
隐蔽,躲藏。
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
彤管:不详何物。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盛明貌。
说(yuè)怿(yì):喜悦。
女(rǔ):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贻:赠与。
三、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四、赏析《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静女》答案【学习要求】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增加语言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解释。
3.感受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美及其纯真而热烈的感情。
4.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根据情节的发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学时安排】【学习过程】主要任务: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熟读并背诵全诗。
2.借助图书馆或网络资源,了解《诗经》相关知识,结合本文内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找出文中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炜.()说怿女..()()洵.美且异()...美()()()自牧归荑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静女其姝....——搔首踟蹰....——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美人之贻.——3.指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爱而不见说怿女美自牧归荑匪女之为美4.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1)《静女》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相传为孔子编定,共 305 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其特点是多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用词精炼生动,词汇丰富,形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
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离骚》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2)《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次恋人的约会,从相候、相见、相赠到相悦,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大胆而挚热的爱情。
(3)本诗的诗眼是“怿”。
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1)本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描绘了什么场景男子;男女约会的情景(2)根据约会过程,完成表格填空:2.如何看待“我”对“静女”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我”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
”我”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静女”,表达的是“我”对“静女”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我”心中荑草更贵重,这从“我”的赞美可以看出来。
“我”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
“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
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
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静女”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我”的,寄托了“静女”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我”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
“静女”借荑草以传情,“我”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静女”的一片深情。
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3.找出诗中细节描写,并说说本诗中细节描写的妙处。
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4.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男:憨厚、痴情、淳朴。
“搔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师应追问“爱而不见”的原因,扣住“静”(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5.(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两句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重章叠句;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又增强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2)谈谈“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赋”的表现手法:记叙了一对男女青年恋爱双方一次“城隅”约会的片段情景。
“比”的表现手法:“荑草”比喻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兴”的表现手法:诗中男主人公喜欢女主人公却没有直说,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6.请你说说这首诗歌的主旨。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草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二)课堂检测1.本诗出自于( B )A.《诗经·卫风》 B.《诗经·邶风》 C.诗经·鲁颂》 D.《诗经·小雅》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题目是“静女”,指的是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她更美丽。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3.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A.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小伙子那时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D.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是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5.下面对此诗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D )A.全诗三章,两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B.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淳朴的恋情。
C.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D.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写,从大处着笔,风格淳朴,增添了艺术魅力。
E.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三、归纳总结1.主旨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草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2.表现手法(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5)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6)重章叠句。
四、课后巩固1.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爱屋及乌。
(2)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远自郊野赠葇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3)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姑娘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呢,还是她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同时,也借此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程度。
(4)诗中刻画的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找出语句分析。
男:憨厚、痴情、淳朴。
“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5)《静女》诗具有活泼风趣的情调、含蓄蕴藉的风格,请从诗中任选两句作简要分析。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写男子如约而至,恋人起初故意藏起来不见,惹得男子抓耳挠腮,这个情节活泼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从侧面写出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恋之情,显得含蓄蕴藉。
2.根据示例,改写《静女》,并和同学交流。
可爱姑娘多俊俏,今晚她等我在城角。
故意藏起不见影,急得我把头皮搔。
可爱姑娘多美丽,送我一只短牧笛。
小小笛儿红彤彤,我从心底喜爱你!送我茅草嫩又细,草儿美得真出奇。
不是你草儿生得美,美人送我含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