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对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查应用中的探讨

对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查应用中的探讨摘要: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工程物探的一种主要方法之一,下文就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1方法技术简介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常规直流电法的基本原理相同。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式电阻率测量方式,它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装置选择上可采用二极装置(AM)、三极装置(AMN)、联合剖面装置(AMN∞MNB)、对称四极装置(AMNB)、偶极装置(ABMN)和微分装置(AMBN),在电极的选择上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后构成测量系统。
该系统与普通电阻率法不同的是在观测剖面上设置密度较高的观测点,在实际测量时,利用电极转换开关将每4个电极进行组合,从而在一个测点上获得不同深度的测量参数。
高密度电法布极方式如图1,其中A、B极为供电电极,M、N为测量电极。
各测点视电阻率值ρs=K×△U/I,其中△U为M和N之间的电位差,I为供电电极(A、B)的供电电流,K为装置系数。
通过不同测点以及不同极距的观测,可获得剖面上地层电阻率的分布情况。
2实例分析2.1岩溶、采空区探测岩溶个体的发育是无规律的,但其岩溶带或地下河的发育一般是有一定走向的,岩溶洞穴一般以空腔(无水)或充水或充填泥(砂)的形式存在,充填水或泥(砂)等相对于灰岩(或白云岩)来说是明显的相对低阻,因此往往表现为明显的低阻异常,该类异常容易识别;如果高阻异常明显位于水位下方,则不会是岩溶引起的异常,这时岩溶应表现为低阻异常。
对于废弃多年的采空区,如有的地段已充盈地下水或已坍塌(多是废弃的采空区),往往表现为低阻特征;有些地段保持原有形态,且没有地下水,则表现为相对高阻特征。
利用这些特征可以确定场地的采空范围以及塌陷位置,见图2,相对高阻异常部位为采空区域,低阻异常位置为充盈地下水或浅部垮塌区域。
图22.2滑坡勘查所谓滑坡就是处于陡峭坡地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岩土体内部存在结构面或软弱面,在自重作用下使其失稳而引起滑移,由于滑动往往形成滑动面。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及应用前景探讨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2.060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及应用前景探讨张子祥㊀王铭泽(华北理工大学㊀河北㊀唐山㊀063210)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方法及装置形式在不断完善,所能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可以探测隐患堤坝㊁地下溶洞㊁地质灾害等问题㊂本文主要对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应用的新领域进行了探讨㊂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现状;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P631.3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2-0061-01㊀㊀引言: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底资源丰富,但由于各地地质环境与条件不尽相同,导致勘探难度很大,各地的深层资源有待开采㊂高密度电阻率法距今只有40多年应用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在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及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浅层工程地球物理勘查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密度电阻率法不仅在勘探领域取得卓越的效果,而且也开始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应用前景广阔㊂1㊀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来源于直流电法,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布设电极,通过A㊁B电极进行地下供电,测得M㊁N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V,计算出MN之间的电阻率值[1]㊂然后将得到的MN之间的电阻率数值导入到实际检测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以此来划分地层㊂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核心思想为阵列电法探测,即将电极一次排列,通过电极转换开关实现不同装置的测量㊂由常规电阻率法演变而来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有很多的优越性:布极一次即可完成纵向㊁横向二维的勘探过程;成本低且效率高,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易于数据处理,可在同一剖面通过数据与电极变换得到不用装置的等值线图,有效的避免更换剖面,提高了效率;仪器可现场进行数据显示成图㊁现场解释,直观易懂不会因为地形起伏产生假异常,具有多重抗干扰技术等,而能适应各种地质勘查任务的要求㊂2㊀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研究现状一直以来,高密度电阻率法电极排列方式主要采用 三电位电极装置 系列,即α装置(温纳装置AMNB)㊁β装置(偶极装置ABMN)和γ装置(微分装置AMBN)[2]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衍生出施伦贝谢㊁温施㊁施伦伯格等装置形式㊂关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装置分辨效果的研究㊂前人针对众多的装置形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普遍认为,对于一般的地质任务,温纳装置的分辨效果最好[3-5]㊂在所有装置的对比中,温纳装置(AMNB)的横向分辨率是最高的㊂偶极装置(ABMN)虽然在纵向分辨率略优于温纳装置,但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层勘测中效果很差㊂微分装置(AMBN)则效果一般㊂高密度电阻率法仪是高密度电法的仪器,本质上高密度电法仪是多电极系统㊂伴随科技进步,高密度电阻率法仪不断向着功能强大,效率高效发展㊂目前国内已知的电极转换开关有分布智能式㊁电子式等等㊂3㊀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前景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往主要应用于在工程㊁水文地球物理探测中,因为效率高㊁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在地质找矿和工程勘查中应用广泛㊂可以用于物探工作中寻找埋藏较深的矿产㊁地质异常体以及确定水源等等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该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环保㊁考古㊁城市地下空间㊁地质灾害调查等新的领域㊂在环境领域方面,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反演电阻率可以确定垃圾填埋场的范围,从而分析出填埋场中污染物扩散状态,以此对放射性污染物分布范围进行圈定与监测㊂在城市地下空间方面,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扫描估计检查坝后面的沉积物捕获,从而估测沉积物厚度;精准区分滑坡剖面,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得以提升㊂从美国AGI公司公布的资料情况看,水上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如在研究灰岩深度和物理性质㊁海水深度测量㊁海底沉积物填图和沙滩侵蚀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指导在海滩下面修建引海水管道的工程方案㊂此外,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地质灾害预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AGI采用动态高密度电阻率法观测,建立了采石场洪水预警系统,对采石场边坡稳定进行了监控,保障了采石场的安全生产㊂此外,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㊁矿产资源勘查等传统领域也在持续发挥作用,如在探测煤矿底板突水㊁评价岩层含水性㊁划分底板含水层和隔水层等方面,高密度电阻率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㊂4㊀结语从常规的直流电测深到高密度电阻率法,再到现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多种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不仅在物探领域,而且环保㊁城市地下空间等新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同时,高密度电阻率法本来就是多解的,方法多样,只有真正掌握每种装置的原理及优缺点,根据所需要的领域情况采取相应的装置方法,才能更好的为项目服务㊂参考文献:[1]王刚,王启春,郭广礼,等.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同装置在勘察中的对比研究[J].煤炭技术,2020,v.39;No. 317(05):74-76.[2]雷宛,肖宏跃,刘祖珉.高密度电阻率法中几种装置勘探效果的比较[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2006.[3]张玮,吕桂林,李卿.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垂向㊁横向目标体勘探效果对比分析[J].工程勘察,2011,39(12):77 -81.[4]王宗文.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某边坡岩土工程勘察中实测成果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3(04):55-57. [5]李洋.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装置探测效果分析与运用[D].吉林大学,2018.制作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㊂参考文献:[1]李辰.电化学储能技术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3(6):74-78.[2]张旭.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5):109-110.[3]Zi-You Yu,Li-Feng Chen,Lu-Ting Song,Yan-Wu Zhu,Heng-Xing Ji,Shu-Hong Yu.Free-standing boron and oxygen co-doped carbon nanofiber films for large volumetric ca-pacitance and high rate capability supercapacitors[J].Nano En-ergy,2015,15.[4]董小妹.生物质碳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7,46(06):603-605.[5]胡青桃,张文达,李涛,晏晓东,顾志国.香菇生物质基氮掺杂微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20,36(08):1573-1581.[6]Fan Yang,Shuangkun Zhang,Yang Yang,Wei Liu,Mu-nan Qiu,Yasir Abbas,Zhanpeng Wu,Dezhen Wu.Heteroatoms doped carbons derived from crosslinked polyphosphazenes for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J].Electrochimica Acta,2019,328.[7]Baoxun Zhao,Changsheng Song,Fei Wang,Wenwen Zi,Hongbin Du.Facile synthesis of microporous N-doped car-bon materi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percapacitor[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20,306.[8]Jingqi Yang,Yixiang Wang,Jingli Luo,Lingyun Chen. Highly nitrogen-doped graphitic carbon fibers from sustainable plant protein for supercapacitor[J].Industrial Crops&Prod-ucts,2018,121.作者简介:潘红燕,女,出生日期:1983年1月6日,籍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合肥八中,研究方向:材料物理㊂㊃16㊃。
高密度电法应用论文

高密度电法应用论文摘要:高密度电法是一种间接的物探手段,仅是对地下电性的一个综合反映,其反演具有多解性,所以该法并不能对异常体的具体位置、涌水量等进行定量的分析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多种物探方法,对成果进行比较和补充,必能使物探资料更加完整、可靠。
0 引言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常易发生突发性的意外情况。
据国内隧道施工的不完全统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塌方、涌水、突泥、岩爆、高瓦斯等地质灾害事故造成的停工时间大约占总工期的30%。
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时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体及其性质、位置、规模、产状与成灾可能性,预防涌水、突泥、坍塌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以工程地质分析法为基础,以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为手段的隧道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已成为隧道工程界的共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1]。
高密度电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施工前的地质勘察,也可以用于施工中的病害范围探测,能够对隧道路线上围岩地质状况进行较高精度的预报,尤其对富水性岩溶发育及破碎围岩等病害有很好的探测效果,因此能够较好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2]。
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勘探方法,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的特点,适合勘察埋深中等的大长隧道[3]。
本文介绍了高密度电法在某隧道勘测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探测效果较好。
1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高密度电法[4]是以岩、矿石之间电阻率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的一类勘查地球物理方法。
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法的特点是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
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可以快速采集到大量原始数据,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论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论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摘要:电法勘探作为一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经常在实际工程中得以运用。
本文对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进行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工程应用引言:高密度电法是电法勘探方法的一部分,它相对于普通勘探方法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因此它经常在城市工程、地质工程、管线工程和考古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以其自身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密度电法测试装置有很多,如:温纳装置、微分装置、偶极装置、温施装置等。
一、高密度电法的发展及现状密度电法最早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在那之前只有传统的电法,可是传统电法却有着相当大的弊端,所以科学家们都在大力对电法勘探进行改进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后把阵列的思想结合到了电法勘探应用之中,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最早研制出相关的仪器的是英国的一个科学家,他研制出了一个叫做电测探装置的仪器,这也可以认为是高密度电法最开始的模式。
然后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通过了电极转换的思想将野外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工作变成了现实,虽然当时的技术并不完善,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没有让高密度电法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可是不得不说那时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的基本思想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在这之后,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学者也开始对高密度电法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代表性的国家有: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等等。
他们进行了很多对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工程应用的研究,通过将理论和实际情况互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对高密度电法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而在这个阶段高密度电法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许多代表性的探测仪器和装置等。
二、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高密度电法以地下岩土的电性差异作为基础,有效的对程控式地下探测仪和程控式地下电极转换仪进行利用,来实现对测线数据的测量、采集、存储等工作,然后对测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其地下视电阻率剖面图,通过对剖面图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推断此区域的实际地下地质情况。
高密度电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应用十分广泛,是当今工程物探的一种主要方法。
但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受诸多方面的影响,电法异常解释具有多解性。
这就增加了资料解释的难度。
因此,在研判电法异常的同时,还结合地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异常进行合理,准确解释。
高密度电法和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其基本原理大致相同。
不的是高密度观测中测点的密度较高,现场测量时,需将全部电极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只上,然后进行观测。
由于使用电极数量,且可以自由组合,这样我们可以获取的地电信息,可以像地震勘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下优点:(1)电极一次性布设完全,可以减少干扰和测量的误差;(2)以有效的测量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获取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丰富的地质信息;(3)实现了对数据的自动化全部采集和收录,采速度快,没有人工误差和错误;(4)允许现场对资料实时和脱机处,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高密度电法的发展与应用

高密度电法的发展与应用高密度电法的发展与应用一、简介高密度电法(High-Density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thod,HD-EM)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获取地下岩石或土壤的电阻率分布,以推断地下构造和含水情况。
它通过电极阵列和电流注入来测量地下电场的分布,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解释。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应用范围和未来趋势几个方面探讨高密度电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前景。
二、技术发展高密度电法起源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电法方法,它的发展得益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和数值模型的改进,高密度电法已经成为解析地下结构和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工具。
目前,高密度电法已经分为多种测量技术,如大电极面积阵列法、小电极间距阵列法和多频率法。
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高密度电法的测量更加准确与高效。
三、应用范围高密度电法在地质学、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应用广泛。
在地质学中,高密度电法可用于地下构造和岩石类型的研究,如火山地质、断层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等。
在环境科学中,高密度电法被用于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补给区域的研究。
在工程领域,高密度电法可用于地质灾害评估、基础设施建设和隧道工程等方面。
它的非破坏性、快速性和相对低成本使得高密度电法成为了这些领域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高密度电法的优势与传统电法方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势:1. 高空间分辨率:高密度电法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电阻率数据,揭示地下细节更为精确。
2. 快速测量:高密度电法测量速度快,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
3. 数据获取:高密度电法可以获取更多的电场和电流数据,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4. 数值模型:高密度电法利用数值模型解释数据,降低了解释的主观性。
五、未来趋势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高密度电法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未来的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仪器技术的改进: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日益先进,高密度电法的仪器设备将更小巧、高灵敏度和便于携带。
高密度电法测量装置的选择问题的探讨

高密度电法测量装置的选择问题的探讨【摘要】高密度电法在原理上属于电法勘探中电阻率法范畴,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新的勘探方法。
在工程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是采用温纳装置或施贝装置,很少采用联合剖面装置。
本文通过温纳装置与联合剖面装置在岩溶塌陷中探测效果的比对,阐述高密度电法联合剖面装置在岩溶探测中的优点。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测量装置江西省永丰县藤田盆地位于永丰县东南部,该盆地中广泛分布石炭系黄龙组(C2h)灰岩,受地质构造影响,区域内岩溶较发育。
2011年9月20日至2011年10月20日发生多处岩溶地面塌陷以及局部地面下沉,造成1栋民房倒塌、另有12户民房及校舍开裂,严辉小学和受灾村民及时进行了撤离。
地面塌陷威胁严辉小学师生125人,村民190户900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迫切需要查清区域内岩溶发育情况。
1、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新的勘探方法,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既可以观测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横向电性变化情况,又可以观测垂向电性的变化特征。
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作详细介绍,可以参考其它资料。
1.1仪器设备试验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UK-2A型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该仪器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优点,并可与计算机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采用Geogiga Technology Corp成像系统。
1.2测量装置1.2.1温纳装置它的电极排列规律是(对于60道):A,M,N,B(其中A,B是供电电极,M,N是测量电极),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随着间隔系数n由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四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也均匀收拢。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其特点是测量断面为倒梯形。
如布置60个电极,最大间隔层数16,则数据总数为552个。
1.2.2联合剖面装置它的特点是由ρsa,ρsb两组剖面数据所组成,首先是ρsa装置,电极排列规律是(对于60道)A,M,N,而将供电电极B固定在无穷远点,所以在测量展开之前,将DUK-2A面板上的B电缆连接到无穷远点B供电极上。
试析高密度电法的作用

试析高密度电法的作用在现代工程勘察中,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主要的勘察技术而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并在工民建勘察、施工、桥墩选址等多个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工程、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应用过程来看,高密度电法实现了施工现场勘察资料的实时处理,保证了勘察资料的有效分析,又能根据工作人员要求打印勘察图纸,显著提高了工程勘察工作效率。
因此在未来工程勘察中,要进一步明确高密度电法的应用与作用,为获得更好的工程勘察结果奠定基础。
1.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所谓高密度电法,全称为高密度电阻法,是以岩土体典型差异为基础,通过向岩土体施加电场作用,使地下传导电流变得更有规律性,再依靠专业设备,观察岩土体电性差异,最终实现对岩土体的勘察。
而在具体参数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勘察人员可能无法获得方程的解析解,因此建议相关人员工作通过数据模拟的方式获得上述公式的解析解。
另一方面,在高密度电法勘察中,仅依靠高密度电阻法剖面图分析整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时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获取地下介质的图像,需要对整个参数及其图像内容进行二维电阻率反演,通过开展一系列计算获取成像单元的矩形网格,再根据有限差分算法,确定不同观测点的电阻率,这在工程勘察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密度电法中,其中包括多种装置,例如温纳、偶极、单边三极、联合剖面等,这些装置在高密度电法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工作人员而言,在具体工程项目中,需要以高密度电法的整体工作框架为核心(如图1所示),根据具体的装置内容进行对比运用分析,尽量选择合理的装置型式,以保证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
2.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分析2.1工程案例简介该项目中应用DZD-4电阻仪进行高密度电法勘察,其中包括电测仪、阵列电机、电缆等多种设备组成。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野外测量电极距为0.5-5.0m,工作电压<750V,电流<3A。
在应用中,供电与测量是由微极控制而进行扫描性勘探的,随着供电电机参数的变化,电流探测深度也会相应变化,两者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近十年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岩溶、水文、构造、检测等领域,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已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预期。
在国内,从事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单位和人员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说是形势喜人。
2 问题及分析2.1 有效数据的分辨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
不仅是本方法,其它的物探方法也是如此。
在数据采集的现场,我们必需能有效地分辨:采集到的数据是不是有效的数据,用句简单的话就是:原始数据是否真实?我曾不少次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技术人员需要得到高密度电阻率法解释方面的帮助,可实际上,其原始数据的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进行资料解释,原始数据不行,就是再高级的大师也无法帮忙。
如果在得到此类数据却不自知的话,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很普遍,而在一些多年的“老手”也会存在,如果其未对此进行过深入思考的话。
图1是最近见到的两个剖面的数据:从A 剖面数据可以看出:在145m 处,数据明显出现异常,有两条非常有规律的高阻异常斜向右下角,其间距越来越大——这实际上是由于145m 附近,电极接地条件太差,形成的“假异常”;有时,如电缆的某一点或多路转换开关的某点断开也会形成类似的“八字异常”,如该点位位于观测剖面中间,则会出现“双八字”异常;点位在两端,则会出现“半八字”异常。
在现场采样时,应及时发现此类异常并及时处理。
图1中B 剖面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图左侧出现了太多的漩涡状封闭异常,这在地电断面中是不真实的。
一般而言,我们直流电法采集到的地电断面,其等值线的起伏会比较缓,较难形成小型的封闭异常,更不用说形成如图中的密集型“漩涡异常”。
图中剖面形成的原因是:剖面左侧是水泥路面,接地条件很差,现场操作人员未对接地条件进行有效改善就进行了数据采集,其数据当然是不可信的。
X(m)A B /3(m )A 剖面X(m)A B /3(m )B 剖面图1 典型的无效剖面一般而言,有效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成果数据有如下特征:等值线较为平缓,没有突变起伏点,高阻、低阻区的变化是渐变的;视电阻率数值上没有孤值畸变异常,反应到等值线上是没有“漩涡异常”(独立的漩涡状异常是可以通过编辑原始数据来解决,密集的,如出现较多的漩涡状异常则需要重测);等值线上没有出现规律的“八字异常”及其演变而成的“半八字”或“双八字”异常。
2.2 观测方式对数据成果的影响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仪器发展得相当快,几乎所有的电阻率法观测装置都可以在高密度仪器中实现。
总体而言,我倾向于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观测方式分为两大类:剖面类观测方式和测深类观测方式。
如图2所示:剖面类观测是以电剖面法为主体的,如图2(A )——观测方式由电剖面开始,由左至右,依次增大AMNB 之间的间距,一层一层采集数据,从而建立电法剖面,其剖面资料是倒梯形的;测深类观测是以电测深为主体的,如图2(B ),其由左至右(有些仪器是从两端往中间),逐点进行电测深法观测(有时,甚至不用专门的高密度仪器,直接将电测深资料编绘成等值线图,用以代替高密度工作),由图可知,其成果是矩形的。
电极编号电极编号 剖面类观测装置的测量顺序示意图 测深类观测装置的测量顺序示意图图2 两类观测装置的测量方式对比图X(m)A B /3(m)A 、剖面类观测方式的典型成果图X(m)A B /2(m)B 、测深类观测方式的典型成果图图3 两类观测方式的典型成果图在不少技术人员的眼里,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其实不然。
图3是这两种观测方式的典型剖面,由图中可以看出两种观测方式的等值线图的主要差异:在测深类观测方式的等值线图中,其深部的曲线,其等值线基本上都呈垂直向下,水平点之间的电阻率异常多呈垂直分带;而剖面类观测方式的等值线尽管有起伏、甚至有封闭,但总体而言是与地平线平行或斜交,水平点之间的接触关系基本上是连续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倒底哪一种数据更接近地电实际呢?从图2就可以看出:剖面类观测方式是水平观测为主,相互点之间的影响较大,数据变化是渐缓的,上下相邻的深度处的采样点是交叉的,如果按纵向单点取测深资料的话,其测深点间距是a/2(a 为电极间距),尽管其数据要稀一点。
因此同样多的采样点,其分布得更“密”更均匀合理。
而且,在不少采用这种观测方式时,其观测电极间距MN 会随着AB 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浅层地电条件、接地电阻等对数据的影响更小;而测深类观测方式呢,其单个测点的观测是相对“独立”的,测深点的间距是a (a 为电极间距),而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该方式观测时,MN 的间距一般是不变的,这样,实际观测到的数值受MN 点的接地电阻及其之间表层电阻数值的影响较大,可以这么说:各点的数值由于接地电阻、表层电阻等的缘故,而在实际数据上加了个“系数”,从而导致水平两点间数值原本接近的视电阻率值却相差较大。
在接地电阻、表层电阻差异很大的区域,这种观测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可以得到自上而下垂直交替的高低阻,呈现出峡谷状的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即自上而下,其等值线基本与地平线垂直)。
实际的地电条件是如何的呢,从地质基本知识可知,从宏观上讲,地层的分布是以水平状、倾斜状的为主(大多数情况下,电阻率等值线基本与构造线、地层线相平行),似图3(B)式的垂直交替的情形并不多见。
如果完全按照测深类观测方式的等值线图进行地质解释的话,其结果肯定更容易出现错误。
当然,在不少场地,由于场地条件的影响,采用剖面类观测方式的观测深度难以保证,只能采用测深类装置(三极测深、二极测深装置要比四极剖面装置节约大约一半的场地)。
因此,根据笔者的经验与思考,设计现场作业及处理时,应按如下原则选择观测装置:只要场地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剖面类观测方式,尤其是首选四极剖面装置,因为这种观测方式是真正集中了电剖面和电测深法的优点,其采集点分布更均匀合理,在不少场合、不同要求的勘探项目中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在剖面烃观测时,其资料的反演解释时应以二维剖面为主,单点测深、水平曲线分析为辅。
而在场地限制只能采用测深类装置时,要尽可能改善各点的接地条件,资料反演解释时应以单点测深反演为主,二维剖面为辅,尤其是解释出直立状接触带时,一定要谨慎,以免贻笑大方。
2.3 如何对待反演成果?几乎所有的仪器厂商都会为用户配置至少一种反演软件(其中比较好的有:国外M.H.Loke工作组开发的“RES2DINV软件”,中国地质大学“2.5维反演软件”和河北廊坊中石油物探所的“电法工作站”等)。
在和不少生产单位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种倾向危害很大:有一些单位和技术人员非常迷信反演软件的力量,每一条剖面都经过反演,甚至于在资料解释时只看反演剖面不看原始剖面,最终的报告也只附反演成果,这是非常幼稚的,常常会遭至较大的失败。
更可悲的是:不少单位、个人在勘探失败后,不在工作方式上进行反思,反而怀疑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的有效性!笔者从事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十多年,工作的电极间距由0.5m至10m,解决过不少的实际问题,从浅部的2、3米至深部的数十米都有相当成功的经验,总结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解释应以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为主,附以一定的反演工作,即可达到解释需要。
一定要慎用反演成果!为什么?第一,高密度电阻率法,特别是采用剖面类观测方式时,集合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优点,加上高密度的布极与观测,其效力已远非传统的电测深、电剖面法所能比拟的。
其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已与实际的地电剖面接近(在浅部更是如此)。
只要肯钻研,广泛收集钻探资料,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中,不仅是电阻率数值、交接带,就连等值线的疏密、拐弯、起伏,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供解释。
第二,就目前而言,我们很难保证我们采集的视电阻率剖面中的数百个点都是准确的,也许永远也无法办到。
采集到的视电阻率值与仪器、电极、接地条件、浅部异常等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些方面出现问题而采集到的异常数据经过反演后往往会得到无限放大,造成严重误判。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资料没有问题,目前反演软件的水平,也无法保证能反演出完全正确的地电剖面,那些迷信反演、迷信所谓“真电阻率”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而且危险!当然,并不是说,当前的反演软件一无是处,所有的反演都一无是处,按照笔者的思路,高密度电阻率的反演处理应按如下思路进行:首先要判断原始数据的可靠性,接地条件很差,原始数据质量较差的数据千万不要进行反演;对于地形平缓、接地条件好、数据质量高的剖面,可进行反演工作。
而在资料解释时一定要采用视电阻率剖面与反演剖面相结合的办法:其主次关系要视原始数据的质量而定,在数据质量较好时,以反演剖面为主、视电阻率剖面为辅;反之,以视电阻率剖面为主、为反演剖面辅。
在资料解释的目标性上还要贯彻如下思路:宏观上,以视电阻率剖面为主进行全面解释,如分层、定性等。
对于局部异常,用反演剖面进行范围圈定、大小,如溶洞、土洞等。
2.4 视电阻率的负值异常问题在电法勘探中经常会遇到视电阻率的负值异常问题,高密度电阻率法也不例外。
一般而言,视电阻率是不应该出现负值的,有负值就说明有问题。
引起负值的原因很多,大致有:首先是仪器,如果仪器的阻抗低,抗干扰能力弱,极化补偿能力差,其测试中负值出现的机会就比较大(有一些仪器已经在设计上将ρs 值取为绝对值,以此来“消灭”负值异常,如果用到这类仪器,可以通过观察电压值△V是否为负以确定是否有负值异常的存在)。
目前国内的各种仪器的性能都还可以,一般初期使用都还可以,但到后来,随着仪器的磨损、老化,其负值异常会越来越多。
如果您发现,在您的测试剖面中,负值异常越来越多的话,就应该考虑仪器的维修与更新了;其次是接地条件:这包括电极的接地情况及连接电缆的性能,可以通过仪器自动的接地电阻检查或采用万用电表直接检查的方式来检测,这一影响是可以消除的,也是必须消除的,高密度电阻率法现场技术人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确保接地条件和电缆通畅。
另外,较大的自然干扰电场也会产生负值异常。
A B /2(m )图4 温泉出露点附近的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值线图(图中90-160m 区间为断层破碎带)还有一种情况,地下较为独立的高阻体、低阻体也可能产生负值异常,这是最需要引起注意的:一般而言,这种负值异常是有规律的,无法有效消除的,更换仪器、改善接地条件等都无法将其彻底消除。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负值异常,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异常。
据笔者经验,在以下条件下,会出现此类负值异常:1、断层接触带,尤其是出露地表的、有温泉出露的断层接触带,其超低阻性质会导致视电阻率的负值异常,此时的负值异常会成带出现,同时在其相邻处一般都会有高阻异常伴生出现,如图4所示的温泉出露点附近的负值异常,该图中90-160m 处为断层带,有温泉点直接出露,在该剖面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时,在断层带中有一定的负值异常出现(如图中深蓝色表示的色块);2、较大型的溶洞、土洞,有时也会出现有规律的负值异常,其规模一般不大,而且在负值异常出现之前,会出现有规律的超低阻异常;3、浅部的较大型的高阻体,这一点应该可以理解,因为高阻体对电流的排斥作用,导致其正上方测点处的观测电流很小,会出现超低阻甚至负值异常——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初学者很容易根据视电阻率剖面直观地将其解释成低阻体,那可是会犯大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