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书愤》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2. 分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3. 熟练使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2. 难点:熟练使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法:通过分析和解读小说内容和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2. 讲授法:通过讲述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风格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3. 讨论法:通过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与观点,促进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不断提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述1. 教师介绍《书愤》的作者、创作背景与小说主要内容;2.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读文章,了解基本情节;3. 分享学生读后的感受与思考。
第二课时:分析与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整理所得结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题材意义。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析1. 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评论;2. 学生分组展开文学评论,通过对小说文学价值的评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1. 教师提供相关写作题目或作文模板;2.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文,并互相交流与批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书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来解读小说;3. 学生是否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书愤》这部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等元素。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和他的文学成就。
2.理解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增强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写作指导和点评。
五、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具有丰富的文学成就,作品涵盖小说、随笔、书信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文人的文人”。
2. 文章概述《书愤》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书中所包含的智慧、道理等。
文章情感深沉,思想深刻,意蕴丰富,推陈出新,是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散文。
3. 主题分析文章主题突出,通过对“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中的追求和思考,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洞察。
在文化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中,作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表达对时代中浮躁和灵魂贫乏的批判和警醒。
4. 篇章结构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环保袋的丢弃为引子,引出作者对于书的热爱;第二部分通过对书的种类和现状的描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书的起源和历史的追溯,呼吁人们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第四部分则归纳了作者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警示。
5. 语言表达作者语言生动、犀利,充满感染力,既有积极向上的表达,也有对当代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其中,描写作者在书店寻找书籍时的场景形象丰富,如“书店,小小的,卖书的,靠近咖啡馆,闻得到咖啡的味道”的描写极具想象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入文章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书的看法。
2. 学生阅读每个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文章主题,理清篇章结构。
3.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就文章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准备讲解。
4.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4.学习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用典明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课件】多媒体视频、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诗人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在临死之前最关心的不是儿女们的前途,也不是如何分配自己的家产,而是关心祖国什么时候能够统一,他就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他在临终之前写下了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拳拳爱国激情是何等的热烈、执着!今天我们就走进陆游,学习他的另一首爱国诗《书愤》,体会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怀。
二、预习检测
作者背景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在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所以多次被罢官。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三、题解
书:书写。
愤:忧愤、悲愤、激愤。
四、音画欣赏,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情感
1.试读全诗,把握节奏
2. 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
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 再读全诗,体味情感
五、鉴赏与探究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问题1.首联中的“世事艰”和“气如山”分别指什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组讨论——各小组)
参考答案:“世事艰”是指恢复中原之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的忧愤之情。
“气如山”是指诗人年轻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豪气如山,表达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问题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参考答案: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形象地描绘出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丽。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问题3.“塞上长城空自许”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组讨论——第一、二大组的各小组)
参考答案:用了典故“塞上长城”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作用:用典明志,点明了作者的志向。
问题4.“镜中衰鬓已先斑”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组讨论——第三、四大组的各小组)
参考答案:用了对比的手法。
诗人早年意气风发,晚年衰鬓先斑。
表达了作者因自己年老体衰,时光空逝,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5.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用了典故“出师一表”。
用典明志,借诸葛亮坚持北伐来表明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表达了报国无门的郁闷,对朝廷求和投降、偏安江南、打击主战派的激愤之情。
六、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接,形象地描绘出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丽。
2.用典故。
颈联尾联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3.对比。
早年意气风发和今日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对比。
七、小结本课
愤--基调、主线
一忧愤于国家
二悲愤于自己
三激愤于朝廷
表现了陆游的伟大的爱国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八、风采展示
选4个小组,每个小组6位学生。
4个小组分别上台背诵这首诗。
九、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参考答案:C、E。
C项,“一动一静,以动衬静”表述错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作者写的是梦境,属于虚写。
E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本词中的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书愤》中的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书:书写
愤:基调、主线
忧愤——国家
悲愤——自己伟大的爱国之情
激愤——朝廷艺术手法
1.用典故
2.借景抒情
3.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