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单元
发展心理学之情绪的发展

4、情绪反应与表达的后期发展
在生命最初几年,大多数情绪都发生了
到了儿童期,儿童情绪发展的最大变化是引发情绪的事件与情境反应之间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日常情绪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变得越来越消极,积极成分越来越少
从成年早期开始,人又逐渐变得更为积极
①深度恐惧:“视崖实验”,9个月时对深崖产生恐惧反应
②碰撞恐惧:八九个月的婴儿出现了预期的防御反应、心率加速和其他的恐惧信号;
③陌生人焦虑:4—5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陌生人焦虑的预兆
④分离焦虑:婴儿的分离焦虑出现在半岁以前,8—10个月时逐渐达到顶峰
3、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尴尬
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绪,22个月时,婴儿能够在镜像中再认自己时开始出现
5、情绪理解与调节
凯勒奈的婴儿表情知觉4阶段:
无面部表情知觉(0—2个月):婴儿对成人的表情不能辨别,婴儿自发的表情与养育者的表情没有联系
不具有情绪理解的表情知觉(2—5个月):婴儿能够知觉成人的表情,对养育者的面部表情能做出情绪反应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婴儿能够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能够把表情识别与情境联系起来
早期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同时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随后的家庭组织模式是相关的,且这种关系在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中扮演重要作用。
依恋形成的四个阶段(施卡福和埃莫森)
非社会性阶段
(0—6周)
婴儿对养育者缺乏区分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在这个阶段末,婴儿表现出对社会刺激(微笑的面容等)的的偏好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
婴儿逐步能够将母亲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反应不同,但是婴儿不会出现反抗分离的反应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第五章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390g达到人脑中的25%3岁儿童:1011g达到人脑中的75%7岁儿童:1280g基本接近成人脑重(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
2、额叶表面积增大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额叶是脑皮质成熟最晚的部位,7岁基本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基本接近成熟水平.3、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髓鞘化:神经纤维必须要经过髓鞘化,它可以保护信息(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使传递的速度又快、又准确。
到6-7岁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接近于成人。
(三)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5-6岁、13-14岁。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
2.较弱的抑制机能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游戏的作用和意义: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发展游戏的特点:社会性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深受儿童喜爱一、游戏的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游戏的理论: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受到遗传、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儿童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和性别发展。
正文内容:1. 儿童发展:1.1 儿童发展的定义: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它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1.2 儿童发展的阶段:儿童发展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不同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2. 认知发展:2.1 认知发展的定义: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思维、知觉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2 认知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解释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2.3 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在认知发展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关注,如模式识别、概念形成、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3. 社会发展:3.1 社会发展的定义:社会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参预社会活动。
3.2 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可以分为接触阶段、亲近阶段和社会参预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社会化和角色发展的特点。
3.3 社会发展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发展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关注,如情绪认知、同理心、道德发展和群体互动等。
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
4. 情感发展:4.1 情感发展的定义:情感发展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体验、表达和管理情感。
4.2 情感发展的阶段:情感发展可以分为早期情感、儿童情感和青少年情感等不同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阶段二
要点一
总结词
情绪的分化和社会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阶段二,婴儿的情绪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分化。他们不 仅能够体验基本的情绪,还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嫉 妒、羞愧和自豪。同时,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情绪可以 影响周围的人,这促使他们学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婴儿开始学习如何将他们的情绪 与他人的情绪匹配,这是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目录
• 情绪发展理论 • 情绪发展的阶段 • 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 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1 情绪发展理论
理论一:认知-情感发展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 面。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随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 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控 制能力也会增强。儿童的情绪反应和 表达是基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
心理健康对情绪发展的阻碍
心理创伤
过去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情 绪发展的停滞或受阻,影响其情 绪调节能力。
心理疾病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个体可能面 临情绪调节困难,影响其正常情 绪发展。
不良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 子情绪发展的不健康,如过度溺 爱或忽视。
THANKS FOR WATCHING
自我认知
通过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 绪,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 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负向关系
01
发展心理学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新增) 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一)关于自我的概念 (二)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四阶段) 尊奉者水平;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 (三)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人格结构成分、平均水平) (二)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1、内省日趋明显--荣格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 人格---完美人格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新增)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 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注意: 老年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表现出了自我中心的特点,好为人师 部分老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不安全感---死亡恐惧、疾病恐惧 孤独感---群体失落感、信息缺乏 适应性差---被动、应变性差 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处事强调自己经验 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 心理上的老化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有很强的自尊心(满足感/挫败感)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独特自我、假想自我 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 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 中心倾向。 (案例:青春痘的烦恼)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2.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A.1~1.5岁B.1.5~2岁C.2~3岁D.2~5岁
【答案】B
【解析】婴儿在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两个月内,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称为“电报句”。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心理咨询师2003年8月三级]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D.婴儿在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解析】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具有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儿童情绪情感发展ppt课件

影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
生物学 社会环境 文化背景
例如,遗传、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例如,家庭、朋友、学校等 例如,价值观、习俗、语言等
情绪调节和情感管理
情绪调节
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善自我感觉,减少压力和焦虑并提高注意力和思考能 力。
情感管理
管理自己的情感可以帮助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对挫折和不同意见做出理性 反应。
3 提供自由和责任
提供孩子可以选择的机会, 并帮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和后果。
情绪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有助于认知发展
帮助儿童发展出发现、探索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有助于社会发展
帮助儿童理解和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和方式。
有助于心理健康
儿童从小学会管理和表达情绪有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出生后3个月
哭声不同,任人抱、安抚
出生后6个月
体验情感,如爱和恐惧
3岁
学会识别和表达情感
7岁
建立自尊和同理心,开始理解属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促进健康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
1 提供爱和安全
2 鼓励探索
鼓励父母和负责人建立一 个稳定、可靠且爱的环境。
鼓励孩子在安全和激励的 环境中探索新的游戏、技 能或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儿 童情绪情感发展ppt课件
欢迎来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第5章!在今天的演示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情 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健康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
儿童情绪表达的类型
言语
例如,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 或表达感受
非言语
例如,通过脸部表情、身体语 言或声音表达情绪
行为
例如,通过行动表现出情绪, 例如哭泣、打人或退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发展
情绪表达的
发展
总体发展趋势
①形式上,从外显到内隐;
②内容上,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布里奇斯提出情绪分化理论。
知
3、儿童复合情绪
的发展
1、最初的情绪表现
情绪理解
含义:复合情绪,又称次级情绪,是在基本的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情境
以及个体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在复合情绪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2、移情的发展——物我不分0-1→自我中心1-2→认知的移情2-3→超越直接情
境
1、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内容:表情识别、对情绪情境的识别、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识。
2、情绪理解的发展
2、儿童基本情绪
的发展阶段
1、微笑(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自发微笑→无选择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社会性微笑
2、哭泣(基本的、愤怒的、痛苦的)。
生理—心里激活→心里激活(1个月起)→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
3、害怕(害怕具有适应价值)。
①对人的害怕——怯生②对物及情境的害怕与恐惧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的多少
5、婴儿接受的刺激
6、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1、表情识别的发展——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的外在表现。
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性参照。
☆社会性参照:①朝向情绪信息源②对信息源的情绪进行筛选
③整合信息源的面部综合模式④鉴别这一情绪模式的意义⑤做出采取行动的决定。
☆社会性参照行为的发展是婴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有以下意义:
①促进自我觉知的发展②促进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2、对混合情绪的理解——个体同一情境产生两种不同情绪的现象,如果性质上冲突,
又称为冲突情绪。
3、情绪归因的发展——从3岁开始,儿童能够对情绪进行归因,能够推测情绪。
5-6岁能够对他们的情绪体验做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