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
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3 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欢迎阅读参考!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文言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小石潭记》文言文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文言文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本文作者为代(朝代)文学家(人名)。
(1分)【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水尤清冽()②往来翕忽()③斗折蛇行()④悄怆幽邃()【小题3】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本文中与此景致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小题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是“心乐之”,写游鱼是“似与游者相乐”,这与后文的“凄神寒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3分)【小题5】本文是作者山水游记中的名篇,至今被人称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成为名篇的原因。
(2分)答案【小题1】唐柳宗元【小题1】格外;迅速;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忧伤的样子。
【小题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1】不矛盾。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题1】略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导语: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文学家,其希望参与政治革新的政治心态即使是在被贬永州后仍然不曾消退。
面对绮丽山水,他全身心投入,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做到了物我相融。
其山水游记作品中,交织着想入世却又不得不出世的矛盾心态,为我们营造了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产生的社会背景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产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宗元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年少时“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希望“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五年后又考取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为集贤殿正字,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柳宗元渴望辅时及物,在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结识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人士。
顺宗李诵即位后,王叔文等执政,积极推进改革,主张削弱宦官、藩镇势力,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但好景不长,李诵在宦官和藩镇势力的逼迫下,让位于其子宪宗李纯。
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无所依傍,相继被贬。
柳宗元被贬为韶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湘南,当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其虽官为司马,形同被编管的囚犯,这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带着愤懑和不平,他离开了京城远赴永州,同行者有其67岁的老母。
途径汩罗江,他怀古感今,凭吊屈原,斥责颠倒黑白的社会,发出“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吊屈原文》)的感慨之声。
柳宗元被贬后,朝廷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对他多有诋垢,他身在贬所,又受小人诬陷,心情十分痛苦。
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他既不能进而得其志,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创作了多篇讽喻杂文和抒情散文、诗歌,许多重要著述,就是在其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所写的。
而此期间创作的山水散文,尤其是“永州八记”,既是柳宗元对永州之地奇山异水的实录,也是他矛盾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六)小人物大道理

远离京城的柳宗元从捕蛇农民和种树老人的故事中,揭露了当时两类官员的嘴脸,反映了暴政和所谓“勤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那么柳宗元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官员又是什么样子呢?他又会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小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康震:
柳宗元给一个木匠写过一篇传记,叫《梓人传》。柳宗元说自己当年年轻的时候,在长安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姓杨的木匠,这个木匠很特别,第一,柳宗元看他们家桌子腿儿坏了,说你怎么不修修,你木匠啊。那人说我还得请个木匠来修呢。那说你怎么不会啊?(木匠)说我不干这个。说你们家里头怎么就连个刨子、连个斧子、连个锯子都没有,只有一些墨斗什么之类的测量工具?说我看你这样子不像是个真木匠,像是个冒牌货。这老杨不高兴了,说你别这么说啊,我要给官府里打工,官府给我的酬金,相当于一般人的三倍。我要给私人打工,包个工段,我的酬金相当于这个工作团队里边的三分之二还要强呢。柳宗元很纳闷了,就觉得这个人吹牛真不用上税,这怎么可能呢?你自己什么都不会,连桌子腿、凳子腿都不会修,你的工钱比别人高?哪有这么牛的事啊?这人还真牛。为什么呢,那一年啊,京兆尹修政府楼,也就是长安市市政府修楼,柳宗元看见这位杨木匠就在工作的现场,这木匠在干嘛呢?第一,他站在那儿,周围站了、围了一群的其他的木匠,大家都看着他,他在墙上画了很大的一幅这个政府办公楼的设计图纸,然后,对于那些建筑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甄别。过一会,给甲木匠说,你去,拿斧子把这块木头砍了。又给乙木匠说,你去拿锯子把这块木头给它剧咯。指派所有的木匠干这个、干那个、干那个,分工特别明确。凡是干得不好的,当场就训斥,毫不留情。凡是干得好的,当场给予肯定,也绝对不会隐瞒他的工作。干得是热火朝天啊,分工明确,等到最后末末了,这楼盖起来了,大梁上要落款,这楼是谁建的的,时候,就这老杨的名字写在上头,其他的木匠都不能具名。就这么牛啊,是吧,人不动手、只动嘴,就把事全办齐了。柳宗元这才知道,原来这位爷,人家是整个这个楼的总设计师、总建筑师,难怪他用不着修桌子腿呢,他关心的是大事、大局。
浅析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前后人格的变化-永贞革新柳宗元

浅析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前后人格的变化|永贞革新柳宗元摘要:本文对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前后的人格和思想作了全面的审视,阐明了“永贞革新”失败之前柳宗元文化人格的完美性;“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遭到贬谪,历经磨难仍然正直倔强、执著追求革新的人格特点及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精神压抑等原因造成的人格缺失。
关键词:柳宗元人格变化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后来被贬谪到柳州,所以又称“柳柳州”、“柳愚溪”等。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流传至今的诗文作品约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而游记则多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早年的柳宗元性格刚正不阿,处事正派,而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被先后贬谪到永州和柳州,开始过上了充满痛苦的贬谪生涯,其人格明显发生了转变。
一、“永贞革新”失败前柳宗元的人格状况柳宗元出生时其家道已经开始中落,虽曾是“世相重候”,但到其父柳镇时已经沦为“无为朝士者”的衰败地步。
不过充满其家庭的浓郁的文化气氛,仍对柳宗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其父柳镇虽一生游宦四方,做着参军、县令一类的地方小官,但其学识广博,深明经术,犹精于儒家经典,“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交于外,垂声当时”。
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不仅如此,他还能诗善文,曾经与当时非常有名的诗人李益相互唱和。
在柳镇的影响下,柳宗元耳濡目染,自小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
而且柳镇品格刚正,嫉恶如仇,“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在卢岳的遗产案上,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得罪了权臣窦参,以至遭到贬谪,但他对送行的柳宗元说:“吾目无涕”,这种受了委屈而不流一滴眼泪的刚直精神,对柳宗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释: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③荆、郢:古楚都,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一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不同意这种观点。
(1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1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1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分。
2、(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
谈谢灵运、柳宗元贬谪后心态不一的原因

窜身楚南极, 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 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 欲以窥人 还。反如在幽谷 , 翳不可攀 。 榛
命童恣披翦, 茸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 飘若异云间。 远岫攒众顶. 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 栖鸟当 还。
向了重和平宁静的心境的追求……这时, 士人们的交往的主 要内容, 一是清淡, 包括谈玄和谈论佛理; 一是山水游处; 另
是 一 种 痛 苦 的 低 沉 的 呐喊 。
关键词 : 灵运 ; 宗元; 谢 柳 贬谪 后 心 态 ; 因 原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2 I 0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9 5 ( 0 9 0 一 0 9O 1 7 — 9 1 2 0 ) 6O 1 一4
相关”又到了离开的时间了。虽然诗人 口中说“ , 神舒屏羁 锁”但心中一直萦绕着“ , 北望问亲爱. 南瞻杂遗蛮” 的念头。
因此 , 以观览 山水来泻忧 , 反而更忧 。 到浓得解不开时 , 忧 诗
成就山水诗, 从而诗名更盛; 都不到 5 岁就去世……然而同 O 在贬谪期间创作的诗歌中, 柳宗元饱含的抑郁和愤懑之情要 比谢灵运体现的愤懑情感强烈许多。例如: 《 七里濑》 ① 羁心积秋晨, 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 徒旅苦奔峭。
王谢子弟与人交往, 这方面特别明显。l( ” ”l j
作 者 简 介 : 晓 花 ( 9 0一) 女 , 苏 南 京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古代 文 学研 究生 。 张 18 . 江 广
・
l ・ 9
20 0 9年 1 2月
河 北北 方 学院学 报( 会科 学版 ) 社
再看柳宗元的《 构法华寺西亭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青年柳宗元心性激切、峻直,一方面当与其父柳镇“号为刚直”的性格有着遗传学上的关联,另一方面恐与宗元本人因学殖内充而形成的自信、自尊以至自傲有关。
所以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先讲了柳父“不能媚权贵”的性格特点,而后介绍宗元道:“子厚少精锐,无不通达。
……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
”这里说的都是表扬子厚的话,但“精锐”、“隽杰廉悍”、“踔厉风发”等词语已透露出一股锐意直行、势不可当的气势,而“率常屈其座人”,更隐然含有某种露才扬己、得理不让人的自傲的成分。
这是一种内外皆方,棱角分明,见事风生,敢作敢为的性格,也是一种剑走偏锋,不能摧折,极易得罪人而疏于自我保护的性格。
如果柳宗元只是一位学人或诗人,那么,其性格刚直激切些并无大碍,有时还可能会赢得朴拙古直的美名;但柳宗元却并不安于做学人或诗人,他要以这样的性格去从政,而且从的是一般老辣政治家都望而生畏的革弊图新之政,这就不能不出问题了。
从另一方面看,年仅三十出头,即受到不次提拔,得以在权力中心运筹帷幄,发号施令,这不能不使其原已激切的性格越发激切,并极易由此滑向简单、轻率一途。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是清楚意识到这一点了的,他多次这样说道:“仆少尝学问,不根师说,心信古书,以为凡事皆易,不折之以当世急务,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挺而行,踬而伏,不穷喜怒,不究曲直,冲罗陷阱,不知颠踣”(《答问》),“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以故名益恶,势益险。
”(《与裴埙书》)这里所说,虽不乏因有求于人而多谈自己错误的套话的成分,但万事瓦裂,痛定思痛,其中何尝没有深入骨髓的人生体验?何尝没有对自我性格缺失的反视内省?只有深刻领悟了政治斗争的险恶、政治关系的复杂,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此复杂关系和险恶斗争中的简单、幼稚。
换言之,性格过于锐利,便易流于浮躁、轻率、鲁莽;斗争经验不足,常将事情简单化,便自然疏于周防,被政敌钻了空子。
一面是自己的简单轻率,一面是对手的阴险狡诈,两种因素合在一起,其“名益恶,势益险”就势所必然了。
与贬谪之前刚直激烈、无所避忌而又显得严谨不足、孟浪有余的性格相比,柳宗元被贬之后,性格明显发生了内向化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从他对革新运动失败的沉重反思和教训总结中,意识到这种性格不适宜在严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足,从而自觉地抑志敛性开始的。
其《佩韦赋》、《解祟赋》、《送从弟谋归江陵序》、《答问》等作品,都表现出了这一倾向。
在《佩韦赋》中,宗元以柔软的韦(皮绳)作为约束自己刚烈心性的标志,声言:“恒惧过而失中庸之义,幕西门氏佩韦以戒”,去其“纯刚纯强”,以求“刚以柔通”。
在《解祟赋》中,他更借卜筮之言告诫自己“去尔中躁与外挠,姑务清为室而静为家。
”表示要“铺冲虚以为席,驾恬泊以为车。
”这是久经生命沉沦之后柳宗元对人生的全部解悟,也是残酷现实给予他的带着嘲弄的赐予。
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政治打击下,宗元不能不在主观上慎重考虑自我性格与社会现实的适应问题。
细读柳集,可以发现,柳宗元被贬之后对自我性格的发展趋向是有一套较完整设计的,这种设计,集中表现在他写给杨诲之的几封信中。
杨诲之,杨凭之子,柳宗元的妻弟。
元和四年,杨凭自京兆伊贬临贺尉,诲之随行,道经永州与宗元相见。
次年,宗元作《说车赠杨诲之》,以“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故能“任重而行于世”的车为喻,谆谆劝勉诲之应像车箱那样恢弘气量,像车轮那样周而通达,像车轴那样“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手内”,达到“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的境地。
文章最后指出:“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
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
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与此同时,宗元又作《与杨诲之书》,重申方中圆外之旨。
然而,杨诲之对柳宗元的意见却大不以为然,将其“方中圆外”之旨视为“柔外刚中”,声言:“我不能为车之说,但当则法圣道而内无愧,乃可长久。
”“我不能翦翦拘拘,以同世取荣。
”并表示要任心而行,肆志而言,以甘罗、终军为榜样,欲为阮咸、嵇康之所为。
要言之,诲之既将宗元“方其中圆其外”的主张视为混世和俗,又认为这一主张有违圣教。
于是,宗元与他这位年青的妻弟间的矛盾便突显了出来。
柳宗元在此面对的是一个他事先未曾料到的已明显超出家庭范围的复杂问题。
从他写《说车赠杨诲之》的初衷看,不过是以一个经受过重大变故、有着颇多教训的过来人的身份,对自己这位年轻有才但性格倔强与世立异的内弟说几句家庭内部的劝勉话、贴己话,希望他能够既方其中亦圆其外,以避免自己当年的失误。
对这种劝勉,诲之可听可不听,宗元亦未必强人所难。
但年未二十的诲之却偏偏较起真来,写信加以反驳,并给宗元安上了一个教人学佞、有违圣教的罪名。
诲之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反应,主要原因恐在于:因年龄、阅历所限而缺乏对世事艰难的理解,自我性格的激切导致他对一切易于流向圆滑世故的言行均采取不加思考的排斥态度,甚至以逆反的心理有意采取偏执的做法——用诲之的话说,就是要与甘罗、终军、阮咸、嵇康为伍,任心而行,肆志而言;用宗元对其行为的解释来说,就是“恶佞之尤,而不悦于恭耳”。
进一步看,宗元与诲之的对话本不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二人在年龄、身份、地位及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约而言之,其一,今日的柳宗元,固然早巳超越了昔日的自我,但今日的杨诲之,在性格上却酷类昔日的柳宗元,其激切程度似还过之,欲使二者跨越时间、阅历的鸿沟而进行相互理解的交流,是困难的。
其二,杨诲之的心性与多数唐人以进取为主的心态是相通的。
且不说盛唐诗人的高视阔步,即使中唐文人,面临中兴时局,也多为大呼猛进型,而绝少“翦翦拘拘”者。
柳宗元则不同,从“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到“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其间经历了何等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不能不导致其心性上迥异于一般唐人的巨大变化——自觉压抑性格中的刚、方因子而向柔、圆一面过渡。
所以,在这点上杨梅之不易与宗元沟通。
其三,宗元时为“负罪”被贬之人,受到朝廷“纵逢思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的严厉责罚,朝野上下同情者乏人。
以如此一种身份,而欲对少年气盛的杨诲之进行人生处世上的说教,这在更相信成功者的社会习俗中,其说服力不大、诲之亦不愿信从可以想知。
其四,宗元以“说车”喻为人处世,用心可谓良苦。
但若仅就“圆其外”之外在形态论,又确易与世俗之圆滑处世、和光同尘相混淆。
何者为方中圆外,何者为混世和俗,其间并无森然之界限。
《柳宗元集》卷十六《说车赠杨诲之》文后黄注谓:“使其自得也未至,而更以圆教之,则不同乎流俗者几希。
”即持此种看法。
从这点来说,诲之误解宗元也是事出有因。
对于杨诲之的误解和发难,柳宗元给予了非常的重视,因为他知道:这场争论,已超出了家族亲属的范围,而带有了道德人品之辩的意味。
就自己的原意而言,是为了劝勉诲之“恭宽退让”,现在却被误解为“为佞且伪”,甚至连自己早年的言行,似乎也被当成了“与世同波”、“翦翦拘拘”。
如果不予认真回答,不仅会贻误杨诲之,而且会导致结果与初衷的背离,使自己陷入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而要将问题说得清楚到位,既要以说车为基础,又不能将之局限于说牢的范围之内;既需有历史文化上的引申,又需与亲属关系相吻合。
对宗元来说,这确是需要思考和准备一番的。
细考《说车》,宗元之所以提出“圆外方中”的观点,乃在于社会混浊,人生多艰,“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
而且在以车形象地比喻了人之心性后,宗元特别强调了“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一点,也就是说,心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根据情况来变化的,但心性的内在实质、对理想信念的持守却是不能改变的。
这一点乃是宗元《说车》的核心,所以,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宗元反复强调说:夫刚柔无恒位,皆宜存乎中。
有召焉者在外,则出应之;应之咸宜,谓之时中,然后得名为君子。
吾以为刚柔同体,应变若化,然后能志乎道也。
内可以宁,外可以行其道,吾以为至矣!不是将刚柔、方圆分割开来,固定于内、外之分,而是视之为一体之两面,既存乎内而可守,又应之于外而咸宜。
至于应于外者,当方则方,当圆则圆,并无一定不变之规。
在宗元看来,所谓“圣道”,即存在于这种“刚柔同体,应变若化”的辩证关系之中。
当然,这种“圣道”与传统儒学所谓之圣道有所不同,而是宗元依据其“大中”原则对圣道的新的理解,其核心即在于“应之咸宜”的“应”。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此艰难时世推行自己的理想,才能辅时及物。
宗元主张的“圆其外”的“圆”,虽易产生歧义,但也绝非教人为佞,投机取巧。
从历史上看,古代士人对“圆”有两种理解:一是与方正不阿对举的圆,指圆滑处世,苟容取合,含有贬意。
如早于柳的元结即曾作《恶圆赋》一篇,借友人之口说道:“吾闻古之恶圆之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汗辱,不圆为显荣。
’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
’……”在这篇赋里,元结正话反说,纵横铺排,将其恶圆滑而慕方正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
然而,与次山所恶之圆截然相反,古代文化中还有另一意义的“圆”,它可以是一种辩证的哲理,可以象喻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也可以代表一种出神人化的人生至境。
从《易·系辞上》的“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到《管子·君臣下》的“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
方者执,执则固,固则信”,先秦时期关于圆、方的解说甚多,“圆”几乎都被赋予了一种周流通达、循环无穷的内蕴,成为人们在言行德智各方面取法的对象。
范缜《神灭论》有云:“圣人圆极,理无有二”;白居易《记画》亦谓:“形真而圆,神和而全。
”这些说法,也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古代文化以圆为美的崇圆倾向。
柳宗元所取法的,显然是后一种“圆”,对前一种损方正而为佞的“圆”,他是坚决反对的。
所以,他一方面严正申明:“吾以内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告子”,“吾岂教子为翦翦拘拘者哉?子何考吾车说之不详也?”另一方面则给他提倡的“圆”以明确界说:吾所谓圆者,不必如世之突梯苟冒,以矜利乎己者也。
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也,锐而不滞;亦将于可退也,安而不挫。
欲如循环之无穷,不欲如转丸之走下也。
乾健而运,离丽而行,夫岂不以圆克乎?而恶之也?!显而易见,宗元在此标举的是一种富于辩证哲理而又界划分明的人生观、处世观——不圆滑以趋利,不苟合以取容;要勇于前进,锐而不滞;必要时也可后退,安而不挫。
只要守乎内者不变,则其应于外者即可随环境之变而变,以正大刚健之特质,达循环无穷之极致。
这种人生观和处世观,当源于宗元遭受打击、生命沉沦之后对整个人生世事的透彻解悟,其中饱含着由一己切肤之痛而萌生并日渐成熟了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