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将心比心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将心比心”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将心比心”的含义:2.1.1 “将心比心”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1.2 举例说明“将心比心”的应用,如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2.1.3 强调“将心比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2 换位思考的能力:2.2.1 换位思考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2.2.2 举例说明换位思考的应用,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2.2.3 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将心比心》的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从中体会到“将心比心”的重要性。

3.1.3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的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同理心,懂得关爱他人,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将心比心”的原则,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5.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和实践活动,理解“将心比心”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设计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课文《将心比心》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案及反思

8《将心比心》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将心比心》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设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设计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设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亲情、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情境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或展示黑板,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将心比心》。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生字词。

2. 朗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含义,教师点评、讲解。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情境演练:(1)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2)学生参与表演,体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6. 小结课堂:(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将心比心”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案(精选14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案(精选14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案(精选14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将心比心》,认识更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出示自渎提示:(1)、课文讲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中哪一个是重点?(2)、画出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然后多读几遍。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

(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

(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成语接龙(二)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将”的基本字义:1.快要2.带着,扶助3.拿,持(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二、学习课文(一)自读阅读要求,明确阅读目的1.课文中的母亲怎样对待别人?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3.结合实际,交流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二)初读感知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音。

注意“扎”的准确读音。

3.理解课文内容本课讲了两件事:先写一位妇女为我的母亲开门,再写我的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

(三)再读感悟1.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出示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1)说说这句话为什么感动了你?(这位阿姨很善良。

重点词:“沉重”、“一直等到……才松开”。

面对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协助)(2)推开商店沉重的大门,阿姨看到谁?(“我”年迈的奶奶)想到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所以她这样做?(一直等到我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3)所以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她这样说:(出示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①读读句子,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阿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

)②你能像阿姨一样轻轻地说吗?(学生读)③同学们,阿姨的语气是轻轻的,但让我们感到不轻的却是什么呢?(沉甸甸的孝心)(板书:孝心)(4)阿姨有着一颗沉甸甸的孝心,她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母亲,她孝敬自己的母亲,也同样地对待别的老人,你能照样子展开想像说话吗?(出示:是啊,阿姨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母亲,她孝敬自己的母亲,也同样地对待别的老人:在商店里,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我的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在____,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2)学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换位思考。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深层次的道理。

2. 如何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教学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有关换位思考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换位思考的经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曾经如何将心比心。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境模拟:(1)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将心比心的过程。

(2)各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将心比心。

6. 布置作业:(1)回家后,学生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将心比心的故事。

(2)写一篇关于将心比心的日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日记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将心比心理念的应用。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将心比心的理念。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学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表达将心比心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宽容,懂得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换位思考,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 学会举例子的方法,表达将心比心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将心比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分组竞赛,巩固生字词学习。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将心比心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启发。

(2)学生举例说明将在课堂上学会的将心比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将心比心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将心比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生字词练习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生字词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对将心比心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堂讨论的深入性以及学生参与度等。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和表达。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将心比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2)学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将心比心的品质,懂得尊重他人。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将心比心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2. 实例教学法: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将心比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文中人物的心情。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理解他人的。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强调将心比心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课文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4. 换位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举例子的方式评估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将心比心”的小短文。

2. 找出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3. 家庭作业中包含生字词的抄写和造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引读:是的,当这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奶奶走上来的时候,她都是这么想的——“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当奶奶向她道谢时,她只是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
其一:“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沉重的大门一旦松手,就会撞到后来的尾随者,于是她一直等后来者跟上才松手,然后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会这样做。这就说明,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A 你为什么感动?母亲的平静,如果是我,我在早就抱怨了。
如果你遇到了被扎了两针还扎不进去,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B 是的!因为疼痛,我们也许会埋怨,会责备,这都是人之常情!
可是母亲却是怎样的表现?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
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宽容、理解、关爱)
C 当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还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个画面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1)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
多么热心,懂得关心别人的阿姨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2)阿姨看到了老人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都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别人。
教学
准备
课件,音乐《感恩的心》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讲述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真情故事。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生活故事,看老师写——(板书:将心比心)
2、理解课题:
“将心比心”对于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自由说
(自己大度一些,对事情不要斤斤计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课文中还有哪一处让你感动?
(2)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板书:帮助推门、理解过失。)
三、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1、这两个故事都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现在让我们静下心读读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想想哪个画面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一)推门帮助
请学生汇报:
(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
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其二:“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同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
《 将心比心》(开发型)
教 师
陈建素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四(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时间
2010年 3月 9 日(第5 周星期 三 )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内容
教学《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教材
分析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带着你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你拿起书,自由读读课文,想想文中写了哪两个故事?
2.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能帮助你理解课文的词语,你能读读吗?
(推开、沉重、松手、道谢、温暖
输液、扎针、平静、宽容、鼓励)
个别读
2、汇报: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个故事吗?
(学生借助词语复述课文,把握课文整体结构,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5、阿姨的语气是轻轻的,但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读到这儿,相信每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
是______________温暖了我们的心。
(二)、原谅过失
1、这只是我听奶奶说起的一个小故事,不久我自己也亲身地经历了这样一件温暖我的故事。请你读读课文第二个,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了?
(1)我正要抱怨,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时母亲分明已经意识到护士是个新手,第三次、第四次的失败,母亲同样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这是多么宽慰人心,饱含鼓励的话语呀!
D 正是这饱含鼓励的话语让小护士信心倍增,(齐读)
(课件)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长出了一口气,她感激的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