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ppt
合集下载
4咏物诗歌鉴赏ppt课件

16
❖ 理解: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 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 霜打的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 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 吗?
17
❖ 1、诗歌在所咏为( 初冬 )时节的景物,作者选 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了它们的衰残, 来( 衬托 )(答表现手法)具有岁寒之心的 (橙橘)(答植物)
答:塑造了梅的形象。突出了梅耐寒(冰雪中开 放)、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 作乾坤万里春)的特点。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这样 的思想感情?(4分)
答:衬托,(比喻)对比。用冰雪衬托梅的坚毅,对 比,用桃李梅的高洁,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洁身自 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20
咏物诗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 质)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 2、特点归纳: (1)、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 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
1
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 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 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 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 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 比
❖ [解析]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 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 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3
2、借物刺世。如韩偓《观斗鸡偶作》晚唐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14
❖ 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 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 、残民逞强, 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 。 首句 “ 何曾解报稻粱恩 ?” 说明人民以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养活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根 本不思、也不“解”报恩,写出了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金 距花冠气遏云”是极写藩镇势力的好斗性。为了争权夺利, 他们不措在最大限度上以“金距”、芥羽”伤人;写的是藩 镇势力对内的表现。诗的后两句藩镇军阀对待外来侵略者的 态度。然而,当外部敌人“枭鸣”于国土之上、危及社稷时, 他名为斥斗鸡,实则斥“内战”“内乱”的群小。他们大敌 当前,无心更无力抗拒,却用极其毒辣的手段,必欲置同类 于死地,亲者痛,仇者快,伤天害理,丧尽天良。
语文《咏物诗》四首——以《小松》为例 课件 (共54张PPT)

答案参考:
1、 意象特点:耐寒、洁 白清高、芳香四溢、报春。
2、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手法:主要运用了托物言 志与衬托和对比。 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借 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 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 志向。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 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 高洁守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方法鉴 赏小松。
1、“自小刺头深草里”中的“刺”表现出小松 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这种情 感?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小松: 1、“自小刺头深草里”中的“刺”表现出小松 怎样的特点?
言志:
通过描绘 表达自己 的心情。 ,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 好朋友张署的。诗 人于贞元十九年十 二月被贬阳山县, 当时张署也被贬。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 同赴江陵待命。诗 人在旅途中写下此 诗与朋友共勉。
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
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 护培育,表达自己 仕途困顿,渴望有人 援引的心情。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芍 药、芙蕖各有什么特点?Hale Waihona Puke 用了怎样的手 法来写牡丹?
芍药 芙蕖
妖无格 净少情
牡丹
真国色
一些同样是题写松树的诗句: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古风五十九首》李白
咏物诗四首ppt14

赏牡丹 刘禹锡 借赏牡丹抒发表达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了当时人们对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喜爱和尊宠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 篇,意境全出.
真 国 色
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 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咏物诗
探究-托物言志
3、鉴赏时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 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诗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 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 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 宋八大家之首。
咏物诗
子 规 吴融 诗人借取这传闻发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挥想象,把原野上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的红花说成杜鹃口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中的鲜血染成,增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 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 前面的泣花成血。
出: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 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 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咏物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 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 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 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11咏物诗四首 课件ppt

有哪些?
小时候:一副“刺头”的形象,埋头于 深草中。 凌云 刺头 长大后:出蓬蒿,高耸入云,才被人看 出来。
深草里
出蓬蒿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1
读诗会意
2
分析意象特点 分析情感
分析表现手法
3
4
葡 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运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 合作赏析这首诗。
小 试 牛 刀
朗读
意象特点
情感
手法
用本课学习的方 法,试着从“意 象 ” “ 情 感”“手法”三 个方面分析《子 规》、《赏牡丹》 两首诗歌,形成 一篇诗歌评论。
咏物诗鉴赏•分析
子规•葡萄•赏牡丹•小松阳西 Nhomakorabea中郑新鹏
学习目标
1
掌握咏物诗的概念和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2
3
能够根据信息读懂咏物诗,体会诗中情感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读诗会意
根据这些词语,组织 诗中描写小松 语言,说说看作者写 及环境的词语 的小松是一个什么形象?
咏物诗四首ppt课件五

咏 物 诗 歌 中 常 用 的 艺 术 手 法
烘
描摹情态类
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
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鹅》、刘禹锡的《
赏牡丹》
托物言志类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
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韩愈的《葡萄》
咏物抒怀类
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
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顾况
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 “子规”有什么特点?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 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 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
❖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 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从这句诗中 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 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使 人悲痛扼腕。
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葡萄》鉴赏材料
❖艺术手法关键词 ❖托物言志 ❖比喻
时自
人小
不刺
识头
凌 云
深 草
小
木里
,
,
直 待
而 今
松
凌渐
云觉
始出
道蓬
高蒿
,
.
物态环境人事特点
关心、爱护小松的人, 时时观察、比较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环境卑微
长满松针,又直又 硬,锐不可挡,具 有强大生命力
由小转大、 发展变化
一
枝
咏一
物叶
诗 四 首
总 关
情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 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 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 抒怀兴感的诗作。
感知
第一步.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四 首诗。 第二步.由各小组按照自己的 方式每个小组朗诵一首诗。
《咏物诗鉴赏》 课件 (共64张PPT)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三)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物的特点 艺术手法 咏物诗鉴赏步骤:
《小松》 杜荀鹤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 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势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艺术 手法
托物言志、对比(时 人对“小松”的前后 态度)、比喻(小松 喻人)
注 意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 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 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 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 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 注解等。
与同伴离散、想念 物的 同伴、孤独、渴望 特点 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与家人离散、想 念家人、渴望与 家人亲友团聚 以物喻人,拟人, 对比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艺术 暂时寓居夔州。 手法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 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 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 规则的攀络状态。
咏物诗PPT课件

❖同一志可以用不同的物来托 ❖同一物也可以托不同的志
--
11
比较阅读杜荀鹤《小松》和陈毅的《青松》
青松
小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且挺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不甘埋没的精神和批评 “时人”的以身取人,
目光短浅
托 松言
--
4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 在神韵、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 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 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
5
小松
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
20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 溪①(唐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①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永川河。
坚强不屈的精神
--
12
比较阅读两首诗词,找出梅的特点,说 出言什么志?并比较所言之志
❖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咏物诗四首ppt17

《葡萄》 《小 松》 《赏牡丹》
《葡萄》鉴赏材料
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新茎未遍半犹枯 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
高架支离倒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葡萄》鉴赏材料
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 诗?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多加竹条, 扩大修缮 多扶持
要想结出丰 硕的果实。
小结:希望种葡萄之 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 培育,让它结出丰硕 果实。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随意选择剩 下的任一首咏物诗进行鉴赏。
四人小组根据刚才学习的咏物诗歌 的鉴赏步骤对诗歌提出问题并合作 解决。每位小组推举一位发言同学, 发言内容顺序为1、概括事物的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 2、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 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 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侧面烘托)
借 物 喻 人 、 托 物 言 志 、 比 喻 、
咏 物 诗 歌 中 常 用 的 艺 术 手 法
描摹情态类 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 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鹅》、刘禹锡的《 托物言志类 赏牡丹》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 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韩愈的《葡萄》 咏物抒怀类 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 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顾况 的《子规》 托物讽喻类 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 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杜荀鹤 托物言理类 的《小松》 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 , 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 ,引申出具有 咏物诗 普遍意义的步 骤 和 方 法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 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⑥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