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后路一期手术方法与技巧
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的护理配合

脊髓
椎 管减压手术 内固定
术 中护理
各种原 因引起颈髓前后方 同时受压必须尽 快手术 去除致压物 , 同时有 效地 稳定脊 柱 。传 统 的手 术方 法是前后路分 二期手 术 。采用 颈椎前后路 一期联合 】 手术 的优 点是手 术同次进行 , 既可使骨折滑 脱椎复 位 , 去除破 坏并 突人椎管 的致压物 , 重建足够 的颈椎前 、 后 部 结构 的稳定性 , 可使 受压脊 髓得 到及 时充分 的减 又 压, 改善血运 , 为恢 复脊髓 的正常血循 环和 内环境 争取 了时间 ; 避免 了分期手 术的不足 , 缩短 了治疗期 和住 院 时间 。 。我院 自 19 99年 1月至 20 0 5年 1 2月对 3 3例 颈髓前后方同时严重受 压的患者进行前 后路 一期联 合 手术 , 行椎管减 压并植骨融合 内固定 , 取得 了 良好 的疗
【 摘要 】 目的 探 讨各种原 因引起的颈髓前后 方 同时受压 时行 颈椎前后 路 一期联合 手术 的护理 配合要 点。
方法 对 3 颈椎前后路 一期联合手术的护理 配合进行 总结并做 回顾性 分析 。结 果 3例 3 3例 患者均行前后 路一 期联 合手术减压 内固定 , 手术配合默契 、 顺利 , 口 I 切 期愈合 , 因手术体位 不 3或 其他护理 引起 的并发症。结论 无 - "
正确 评估病情 , 好心理护理 , 做 掌握 手术仪 器性能 , 术前用物准备 齐全是手术 顺利开展 的先决 条件 ; 正确摆放 手术
体位是术 中护理 配合 的一个 关键环节 ; 熟悉手术配合步骤 能确保 手术顺利进 行 ; 密切观察病 情 变化 可确保 患者生 命安全 。
【 关键词 】 颈椎
效, 现将术中护理配合要点和关键环状 。因此 , 术前应详 细 阅读病历 , 了解 病史 , 确评 估 病 情 , 术 中 配合 做 好思 想 准备 。 同 正 为 时, 患者 因疾患 失去正 常活动能力 , 加上对手术 治疗效 果及安全性 的不了解 , 在一 定的恐惧 、 虑心理。护 存 忧 士可在术前 访视 中通过 与患 者亲切 交谈 , 了解 其身心 需求 , 针对 患者不同心理状况 , 并 详细地 给予讲解手术 原理、 效 、 疗 安全性 和手 术前后 应注 意 的事 项 , 以解 除 患者思想顾虑 , 积极配合手术 治疗 。 2 2 掌握 手术仪 器性能 , 好 术前物 品准备 充分 的 . 做 术前 物品准备 是手术 顺利 进行 的保 障 , 它能使手术 者 不受人为 因素 的干扰 , 既可缩 短手 术时间 , 给护理配 也 合带来方便 , 轻护 士工 作强 度 。除 颈椎前 后路 常 减 J 规器械外 , 好脊柱 手术 专用 器械 、 应备 髂骨 取骨 器械 、 磨钻 系统 等 , 并在 术前 根 据手术 医生 的提示 做好手术
一期前后路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

一期前后路减压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
王桂春;陆建忠;刘新剑;李秋实
【期刊名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28)2
【摘要】目的总结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减压植骨Orion自锁钢板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次性完成的手术方法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按JO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2例,可1例,差0例.随访均1.5~4年,平均2.8年,15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尚留有轻度手臂麻木.结论采用本方法治疗,减压彻底,固定较为可靠,不但治疗周期大大缩短,且疗效提高,复发率明显减少.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刘新剑;李秋实
【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临沂,276003;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临沂,276003;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临沂,276003;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临沂,27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5
【相关文献】
1.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 [J], 李康华;肖晟;胡建中
2.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16例
[J], 赵建彬;张洪磊
3.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并一期前后路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J], 刘志礼;刘东宁;韩智敏;刘先明;黄山虎;舒勇
4.单纯后路减压与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J], 张庆国;聂林;侯勇;程雷
5.后路单开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联合治疗前后受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J], 王昊;蔡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课件

1 遵循医生建议
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和遵循康复计划
3 慢慢增加活动
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增加日常活动
2 适当休息
避免剧烈活动,尽量保持颈部静止
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和材料,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 生活质量。
神经根受压引起疼痛和麻木
颈椎退行性病变
椎间关节变形导致颈椎不稳定
颈椎管狭窄
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症状
手术的步骤和操作要点
1
前路手术
通过切开颈部前方肌肉,清除异常组织并加固颈椎
2
后路手术
通过后颈部切口,清除椎间盘和切除压迫物
3
联合手术
前后路手术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治疗
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和疗效评价
1 疼痛缓解
2 恢复功能
手术能够显著减轻颈痛和神经根症状
手术能够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
3 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疼痛和不适,改善日常活动能力
手术的并发症和风险
感染风险
手术切口可能感染,但 严格的无菌操作可降低 风险
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 周围神经结构
血管损伤
手术时可能会损伤颈部 血管,引发出血风险
手术后的康复建议和注意事项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ppt 课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包括定义、适应症、手术步骤、临床 效果、并发症、康复建议和最新研究进展。
什么是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外科手术方法,结合前路和后路的手术技术以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
适应症和手术适用病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后路手术

第二节颈椎后路手术一、颈椎后方入路后正中人路是行颈椎手术最常用的手术人路之一,此入路可以快速而安全地显露颈椎所有后部结构,此入路有以下适应证:1。
颈椎不稳。
2。
颈椎退行性病变。
3。
颈椎肿瘤.4.颈椎外伤造成的关节突关节脱位等.(一)患者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软枕,头部稍前屈,以打开棘突间隙。
术中应用支具和头架固定,可以控制头颈部的位置,并可减少眼部受压机会,同时便于麻醉师管理气道,也可以使患者采取侧卧位。
体表标志:棘突是脊椎最突出的体表标志。
C2棘突是颈椎较大的棘突之一,C7和T1的棘突也很大,这3个棘突均可在颈部后正中线触及。
有时术中很难区分C7和T1,因此,切口前可在病变节段棘突上插人一注射器针头,然后X线透视准确定位。
因为颈椎关节突关节之间的距离和椎间隙都很小,如果不借助X线片准确定位,可能会过度剥离而破坏颈椎后柱的结构、肌肉止点,以致出现术后轴性症状。
(二)切口剃光头部毛发,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做颈后正中直切口,最长上可至枕外隆突上两横指,下可达第七颈椎(隆椎)棘突尖(见图7。
7)。
需要注意的是,颈后部皮肤比颈前部皮肤厚,而且不易移动,因此相应手术瘫痕会较宽,所幸的是头发可以遮盖大部分的瘫痕。
图7。
7 切口(三)神经界面神经界面位于正中线、两侧颈椎椎旁肌之间(颈椎椎旁肌受左、右颈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
(四)浅层手术分离沿棘突向深层切开(见图7。
8)。
跨越后正中线的静脉丛可能会导致少量出血,电刀电凝即可止血.后正中线浅层手术分离很安全.如果术中偏离了后正中线而切人了肌组织,则会引起明显的出血,应立刻电凝止血。
如果患者有明显脊椎裂,则有可能进人椎管而损伤脊髓。
图7.8 颈椎后方显露(五)深层手术分离辨认椎板间的黄韧带,用尖刀从其在下位椎板上缘的附着处切断。
用神经剥离器从正中线、两侧黄韧带之间的间隙进人,将黄韧带与其下方的硬脊膜分开,然后切除黄韧带。
根据需要选择全椎板切除或部分椎板切除,显露其下方蓝白色的硬脊膜,有时硬脊膜被硬膜外脂肪覆盖.辨认椎体后部、椎间隙和可能突出的椎间盘。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一期的手术治疗体会

力、 僵硬、 步态不稳、 胸腹束带感等症状为主者 1 5例, 以颈肩 疼、 上肢无力或麻木等神经根受压症状为主者 6 有明显感 例,
适但对工作无明显影响; 自觉症状改善, 日常活动仍受 中: 但 限; 与术前相比无改善, 差: 甚至加重。 本组优 8 , 1 例 良1 例, 中1 差 1 , 例, 例 优良率 9. 。 05
的 治 疗 效 果 。方 法 : 2 对 1例 前 后 方 均有 压 迫 的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患 者 行 一期 后 路 单 开 门 椎 板 成 形 术 和 前 路 椎 间 盘切 除 减
压 、 骨 及 自锁 钛 板 固定 术 。结 果 : 后 随访 3 月 ~ 4 , 骨 融 合 时 间为 1 周 , 植 骨 骨 块 滑 脱 或 塌 陷 , 见 钢 板 、 植 术 个 年 植 3 无 未 螺 丝 钉 断 裂 、 动 等 。 O o 法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 良率 为 9. % 。 论 : 用 一 期 前 后 路 手 术 治 疗 脊 髓 前 后 同 时 受 压 松 按 dm 优 05 结 采 的脊髓 型颈椎病 , 压 彻底 、 经功 能恢复满 意 , 路减压 后以髂骨块 植入椎 间隙 、 减 神 前 自锁 钛 板 固 定 可 获 得 良好 的 术 后 即 刻 稳 定 性 , 高 了植 骨 融 合 率 , 可 长 期 保 持椎 间 隙 的 高 度 和 颈 椎 的生 理 曲度 。 提 并
下症状突然加重者; 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仰卧, 颈部后仰, 若过度后仰, 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而致颈髓
损伤加重, 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截瘫, 按先后路再前路
手术可降低手术风险。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神经功能恢复 快、 质量优、 疗效持久稳定的优点, 较以往单纯后路减压或单 纯前路椎间盘切除均有较好的效果, 且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
颈椎前后路手术配合精品PPT课件

(二) 后 路
1. 后路术式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钢板固
定术
2. 后路的优势
对于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可使椎管横截 面积扩大,达到有效减压
可直接解除关节突交锁,清除凸入椎管内 的椎板、关节突碎片及断裂的黄韧带
手术体位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安置手术体 位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保持正常呼 吸、循环及 神经功能,又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俯卧位摆放不 当会造成手术失血量增多,神经麻痹或损伤。颈椎后路 手术多取俯卧位,头面部用头架支撑固定,调节头架保 持屈颈位,以开大椎板间隙,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减少 脊神经的损伤机会。双上肢以中单固定于躯体两侧,双 肩部用4~5 cm的胶布斜贴至对侧髂后上棘至床档,以 充分暴露颈椎间隙,胸腹两侧、骨盆用长枕头垫起,使 胸腹悬空,勿受压,以防影响呼吸功能,膝下垫一薄海 绵枕头,脚踝垫软枕,固定双下肢。由于患者身上带有 多种管道、导线,变换体位时,易发生导管脱落、移位 及循环功能紊乱,故翻身时应加强监测,妥善固定好各 种导管,并专人站于患者头侧做有效牵引,以维持正常 的生理轴线,多人协作且动作协调、缓慢、稳妥,防止
2. 分型
根据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型:
1神经根型 2脊髓型 3交感型 4椎动脉型 5混合型
二 、手术方式
目的:减压、 固定 、重建生理曲 度
术式:1、前路 2、后路
(一) 前 路
1 . 前路术式
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术
(单节段、多节段) 椎间盘切除+钛网置入+前路钢板固定 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 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
2. 前路的优势
【手术技巧】颈椎前路手术(上)

【手术技巧】颈椎前路手术(上)颈前路(Smith-Robinson)切口和浅层分离·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顺着颈部皮纹的横切口会比较美观,而且能够暴露三个节段的椎间盘。
·纵切口美观上可能会差些,但却能提供更大范围的暴露(从C2到胸椎)。
当有三个或以上节段的椎间盘需要暴露,或者患者的颈部粗壮,应考虑使用纵切口。
·选择切口时可以根据颈前部一些解剖结构作为标记(例如C3在舌骨平面,C4-5平甲状软骨,C6在颈动脉结节处,C7平环状软骨)(技术图1A)。
·术前的侧位X线片也可以粗略确定要暴露的椎间盘的切口位置。
·术者应尽量使切口与要暴露的椎间盘位于同一平面(技术图B)。
·横切口应从胸锁乳突肌前2/3到超过颈部正中线。
·更长的切口和更多的组织剥离可以暴露更多的节段,如果切口在皮纹内,以后愈合后瘢痕会很小,不影响外观。
·如果使用纵切口,应沿着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切开。
·切开皮下脂肪到颈阔肌(技术图1C)。
·使用电凝将颈阔肌沿皮肤切口方向切断。
·用剪刀钝性分离颈阔肌的边缘。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广泛的软组织剥离,有利于暴露更多节段的椎间盘并提供足够大的术野来置入钢板和螺钉。
·术野的浅表静脉应予结扎以利于暴露(技术图1D)。
技术图1 切口。
A.切口位置的选择根据可触及的解剖标志来决定。
一般来说,这些标志与特定的椎体或椎间盘位于同一平面,例如舌骨(C3)、甲状软骨(C4-5)、环状软骨(C7)、颈动脉结(C6)。
B.或者可通过术前的侧位X线片,术者可以估计最佳的切口位置(上端箭头所示为C4-5切口位置,下端箭头所示为C5-7切口位置)。
C.应切开皮下脂肪至颈阔肌。
沿皮肤切口方向将颈阔肌切开。
D.术者应尽可能地避免损伤切口内走行的组织结构,但术区的浅表静脉应予结扎以利于暴露。
深部分离·确定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钝性分离颈深筋膜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颈椎前后路一期手术方法与技巧(一)

颈椎前后路一期手术方法与技巧(一)作者:林本丹胡奕山张育锋陈春雷钟志刚邱雪立【关键词】颈髓各种原因引起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必须尽快手术去除致压物,同时有效地稳定脊柱。
1999年6月~2003年1月作者对13例颈髓前后方同时严重受压的病人进行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行椎管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28~56岁,平均364岁。
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原因:交通伤致颈椎三柱骨折6例;嵌夹型颈椎病5例;椎体和附件、椎板恶性巨细胞瘤2例。
创伤6例其神经损害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
单节段损伤5例,双节段损伤1例,损伤节段从C4~6,CT显示受伤节段椎管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
5例嵌夹型颈椎病为前后路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均出现四肢麻木乏力,其中2例已无法正常行走,3例出现肌力明显减退,均可引起病理反射。
MRI提示椎管矢状径被压迫20%以上,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或小关节骨性增生,黄韧带肥厚;突出物压迫C4~7。
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C4及C6骨巨细胞瘤Ⅲ级,以颈后及肩部、双上肢剧烈疼痛为主,MRI提示肿瘤节段三柱骨质破坏明显,椎管前后方不同程度受压。
12手术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先取俯卧位行后路减压:创伤患者行受压节段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固定融合;颈椎病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肿瘤病人行后方肿瘤组织广泛切除侧块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完成后即取平卧位,行颈前入路受压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摘除,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或行Cage椎间融合。
创伤病人手术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进行,肿瘤患者2例术前24h 行介入肿瘤血管栓塞术。
术后颈围固定,1周后可坐起或下地活动,颈围戴至术后10周。
2结果创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A级2例中1例手术后2周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随访14个月,呼吸功能比术前明显好转,但四肢肌力及感觉无恢复。
B级3例随访5~22个月,神经功能1级恢复1例,2级恢复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林本丹胡奕山张育锋陈春雷钟志刚邱雪立【关键词】颈髓
各种原因引起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必须尽快手术去除致压物,同时有效地稳定脊柱。
1999年6月~2003年1月作者对13例颈髓前后方同时严重受压的病人进行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行椎管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9例,女4例;年龄28~56岁,平均364岁。
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原因:交通伤致颈椎三柱骨折6例;嵌夹型颈椎病5例;椎体和附件、椎板恶性巨细胞瘤2例。
创伤6例其神经损害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
单节段损伤5例,双节段损伤1例,损伤节段从c4~6,ct显示受伤节段椎管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
5例嵌夹型颈椎病为前后路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均出现四肢麻木乏力,其中2例已无法正常行走,3例出现肌力明显减退,均可引起病理反射。
mri提示椎管矢状径被压迫20%以上,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或小关节骨性增生,黄韧带肥厚;突出物压迫c4~7。
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c4及c6骨巨细胞瘤ⅲ级,以颈后及肩部、双上肢剧烈疼痛为主,mri提示肿瘤节段三柱骨质破坏明显,椎管前后方不同程度受压。
12手术方式
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先取俯卧位行后路减压:创伤患者行受压节段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固定融合;颈椎病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肿瘤病人行后方肿瘤组织广泛切除侧块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完成后即取平卧位,行颈前入路受压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摘除,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或行cage椎间融合。
创伤病人手术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进行,肿瘤患者2例术前24 h行介入肿瘤血管栓塞术。
术后颈围固定,1周后可坐起或下地活动,颈围戴至术后10周。
2结果
创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a级2例中1例手术后2周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随访14个月,呼吸功能比术前明显好转,但四肢肌力及感觉无恢复。
b级3例随访5~22个月,神经功能1级恢复1例,2级恢复2例。
c级1例随访9个月,神经功能1级恢复。
嵌夹型颈椎病5例随访6~18个月,出院时患者四肢酸麻感均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4例四肢肌力已明显恢复,2例麻木基本消失,但均尚存在肌张力轻度增高。
术后18个月随访2例除手部尚有轻度麻木外,其余症状体征完全恢复。
肿瘤2例术后疼痛均完全消失,1例于术后10个月出现肺转移,现正行介入治疗,局部残存肿物无增大。
1例术后8个月未见明显异常,mri显示肿瘤无复发。
3讨论
31手术体位及麻醉
无论是创伤、颈椎病或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手术摆体位及麻醉过程必须十分小心,稍有大意则可导致病人瘫疾。
由于颈部过度后仰可引起颈髓受压加重,所以自病人送至手术室开始,头部就始终需保持中立最多轻度后仰的体位,切忌粗暴搬运过床,或将颈部后仰行气管内插管。
虽然对搬动或麻醉过程引起的脊髓损伤尚未见系统文献报道,但本院和兄弟医院近5 a来总共有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做mri检查过程中因头部后仰引起瘫疾,所以对这类病人我们备加小心,由医生专人护送至手术室,麻醉时常规采用支纤镜引导下经鼻腔插管,使患者头颈保持中立位。
后路手术将颈部摆于轻度屈曲位,前路则处于中立或轻微后仰位,避免医源性颈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