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万能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万能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万能答案

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阶段:

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二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是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转变;

五是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

评价:

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必然过程,这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但是社会主义又是一个新生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总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用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

应当如何正确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的主要直接因素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剥削压迫严重不满希望另寻出路的结果;“空想”只是不且实际,基本上是坚持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情无产者,但是没有发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发对无产者革命,因而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但“空想”不是没有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对于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启发工人觉悟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来社会提出的积极主张和天才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借鉴;“科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将要灭亡的根本原因所在,指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指导方法等;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的历史进程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限,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奠定了理论依据。

1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清除出去。

2)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3)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4)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1)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证实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新制度。

3)无产者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相互支援。

5)创立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通过各种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到达共产主义。

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权益。

9)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将有一个特殊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0)过度期结束后,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发的思想体系

1)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这是革命导师们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即要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反对任何狭隘性和封闭性,勇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其他阶级的学说和不同派别从不采取宗派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容,修正个别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绝不是凝固不变的学说。

4)从理论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经理了“马恩列斯毛邓三和科学发展观”等的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基本特征: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着起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劳动成果,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把生产的各个部门分割开来,从根本上排斥了社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资本家一味最求利润,加剧了社会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所以……。

如何评价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的出来的。100多年来这些基本原理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指导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仍将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简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战争结束后苏俄仍然维持这一政策,使得人民尤其农民无法忍受,甚至出现了农民暴动严重阻碍了苏俄经济发展,列宁接受了实践的裁决,坦率地承认错误并且采取了果断的战略转变措施,于1921年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内容:允许农民缴纳粮税后可以自由售出自己的粮食,明年粮食税额在春耕前公布;部分工

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商合法经营;对分散的小农经济,用渐进的、为广大农民所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合作形式把他们逐步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评价: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个巨大的转变。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次成功改革。其结果是。使苏俄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使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论述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

第一,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在苏维埃政权基础上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第二,在革命战争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和文化工作上来,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

第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科技和进步的管理方法结合的程度。

第四,国有化不等于生产的社会化,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五,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要通过合作社这个过渡到新制度的阶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农联盟问题,是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第七,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动官僚主义。

第八,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简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内建成,这就是能够用自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克服国内工农矛盾,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工农联盟,依靠内部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援下,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这是一国可以做到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一) 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一,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想变成了全面的制度现实,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二,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三,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发生战争的形势下,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更易于转入战时体制的。

(二) 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有很多弊端和过失。

第一,它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它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它导致了党和国家机关的严重官僚主义,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它导致了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不健全,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二,当变不变、故步自封,拒绝改革,逐步走向僵化。斯大林体制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缺乏改革,逐步僵化,是一大失误。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几乎所有后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搬用过苏联的一整套理论和模式,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

总之,我们对斯大林模式必须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要看到它只是社会主义的雏形,是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幼年的形态,在体制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弊端,应予改革以适应经济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这个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模式视为社会主义唯一固定的模式,拒绝改革,并要求其他国家照抄照搬是根本错误的;借口苏联模式存在弊端,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更是危险和有害的。斯大林的后继者始固守,后抛弃,终于造成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应当汲取的最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应当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历史的分析,其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 “一国胜利”后,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和战争威胁之下。斯大林始终没有忘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特殊国情: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把这一点看作是指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原理”。

(2) 苏俄的特殊国情。革命前的俄国是个军事封建制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人民没有民主的传统。苏联在建国时文化状况又非常落后,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是文盲,这就决定了人民在革命胜利后实际上不可能都来参加国家管理,再加上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这又为个人集权等现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因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3)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运行初期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属于正常现象。

(4) 斯大林所采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密不可分。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又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因为是在具有这四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指导之下,所以斯大林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家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1) 改革是所有社会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都是经过多次改革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也要进行改革。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其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和方法。社会主义社会要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

(3) 改革是新旧体制转换与完善的必经途径,不发达国家更难以一蹴而就建成理想的社会主义,更要不断通过改革来探索实行社会主义之路。

(4) 改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当前,社会主义面临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处在历史性竞争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固守传统拒不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变,就难以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有力的竞争。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其中经济基础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1) 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生活制度激烈的竞争和斗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领导层和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

(2) 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弊端。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比例失调的经济结构和粗放与赶超型发展战略。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最终造成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危机产生,引发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

(3) 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主要是高度集权,党政职能不分,党政机关臃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多,监督机制名存实亡,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日益脱离群众并失去民心。

(4)民族政策失误和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是在多民族、多人种、多语言、民族矛盾积怨甚深的沙皇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其复杂的民族矛盾,以至于使民族矛盾激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5)同美国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军备竞赛使苏联的军工生产不断膨胀,不仅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致使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使本已比例失调的苏联经济更加比例失调。

(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导因,即近因。

论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正是由于苏联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地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延误了改革时机,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给后来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2)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时刻注意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特别要注意防止“左”的倾向。苏联剧变和解体深层次的原因,一般归结为“斯大林模式”或称苏联模式的弊病。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蓬勃的革命激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献身精神,需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和英明的领袖,但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较完备的改革目标模式以及切合实际的改革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4)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灵活的改革策略。改革目标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失误,必然对改革的策略和具体的政策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过激的政策又反过来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不必要的对立情绪和政治冷漠情绪。

(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执政党,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改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在这里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应当明确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任何削弱党的领导的企图,都必将使改革迷失方向,造成社会混乱。其次,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保持并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自身的纯洁性,及时铲除党内任何腐败现象。

(6)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随时注意把握社会脉搏,最大限度地缩小因改革而给社会和社会不同阶层带来的痛苦和负面影响,使绝大多数社会阶层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7) 在多民族国家里进行改革具有更多的困难和危险性,要特别重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这是保持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大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8)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时刻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审慎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结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谈谈如何理解“缺乏民主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而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也能葬送社会主义。

答:(1)缺乏民主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苏联体制的问题:第一,高度的中央集权,党政职能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第二,监督不力,监督机制名存实亡,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体制僵化,不能容忍不同意见,无力自我革新。这些都是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2)无政府的大民主也能葬送社会主义。苏共领导人在改革战略上的失误最为突出地反映在对民主的认识和企图通过简单地通过民主的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上。以所谓“民主化、公开性”著称的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其主要的思路之一就是将民主本身视为目的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结果是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泛滥,任何改革措施都无法贯彻执行。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两个误区就是:第一,盲目相信民主选举;第二,全盘否定行政命令体制。民主选举出来的机关或者领导人并不总是代表人民的意志;相对于科学、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他们也并不总是正确的;另外,民主也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还需要注意保护少数派人群的合法权利不被任意剥夺。全盘否定行政命令体制,也是十分荒谬的,美国三权分立体

制下,行政部门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为的就是保证行政部门的效率,这是行政命令体制的作用。

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P201)

第一,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进展。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它促进了新兴产业群的出现,扩大了市场容量,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四,上层建筑层面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资产阶级根本统治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家政权结构、管理社会的形式、法制建设、对外政策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调整。

第五,一般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贫富差距仍在扩大,但是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P205)

战后资本主义之所以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进行改良,以及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此外,还与社会主义在一定时期力量增长和影响加强也有密切的关系。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在其根本制度所许可的限度内,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了较大幅度的调节、改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

(2)新科技革命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充分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

(3)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斗争,也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改弦更张”的一个原因。

(4)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分工,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支撑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经济原因。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

当代资本主义包含和孕育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使“三大差别”的消失已初露端倪。

其次,从社会生产关系来看,许多方面都已经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国家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社会化的最高表现形式;股权社会化、分散化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一种自我扬弃;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大和强化,成了

主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收入分配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具有明显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得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想的广泛传播,表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并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了某些形式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正为社会主义直接打开了大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无法改变、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

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本质

(1)定义: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它通常是指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的思想体系,是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改良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词本身并不坏,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因为广大人民向往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但是社会党国际鼓吹的民主社会主义,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搞的是改良主义。特别是20实际50年代以来,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越来越暴露出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一方面疯狂攻击共产主义为“极权主义”,向工人阶级兜售他们的改良主义,企图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又积极配合帝国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活动,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其本质是要瓦解工人阶级斗争,巩固垄断资本主义统治。

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既有利,也有弊,利弊兼有;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1)挑战,包括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扩张、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的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实质,是要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制度安全的挑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西化”战略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经济安全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同样十分严峻。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就必须受到由它们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条约、规则、协议的制约,可能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西方国家。

第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往往附带着兜售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私有化的发展道路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有挑战,当然,更有机遇。

第一,全球化浪潮结束了社会主义孤立发展的状态,使社会主义能运用资本主义条件下取得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缩短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时间和差距。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吸引外资、向外投资和扩大对外贸易,能够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三,全球化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发展中思想观念的“禁区”,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改革。

第四,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框架,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顺应历史的发展,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发现本国社会发展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加快发展。

可见,我们应当辩证地、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所面对的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只看到挑战或者只看到机遇,都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