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关于政治和道德的重要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季氏、颛臾以及孔子。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1.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国家间应该如何处理纷争?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引言、论述、结论。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如“颛臾”代表弱小国家,“季氏”代表强大国家。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引言、论述和结论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解释其含义。
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第三章:综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论证。
第四章: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2 教学内容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案和见解。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季氏”、“伐”、“颛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大意的把握和故事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思想观点的概括。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文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现场练习,提问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学生回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在日志中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蔡祥辉一、课时安排:2教时。
二、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五、教学设想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
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
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
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
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
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
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
4.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势必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
5.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
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
六、预习安排◎(第一课时前)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冉(rǎn)有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焉用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萧墙(xiāo)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二)初解全文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
注意:(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人小组轻声讨论。
(2)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3)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4)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
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
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辩论准备1.分发有关资料,布置辩论题目。
(资料详见附件一)课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
孔子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弟子,弟子接受了吗?课文没有交代。
有人说孔子层层反驳,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冉有、季路自会服从;有人说孔子之说得势不得理,弟子们不一定会听。
冉有、季路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将会怎样呢?给出辩题(展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正方)/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反方)。
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可结合一定的史料或其它理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提示:可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准备(也可自行另辟捷径)。
(展示)(1)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成立吗?(2)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任吗?(3)孔子安邦治国的原则适合于评判季孙氏将伐颛臾一事吗?(4)你掌握有其它关于孔子和对本文进行评论的资料吗?尽可能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对《语文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利用。
2.学生自学材料,分析课文,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
教师巡视指导,留意学生的倾向,并根据学生所持正方或反方观点的已有数量,有意引导使其势力均衡,同时默认部分学生持弃权态度。
3.初步分出辩论双方的阵营,设置弃权同学为评委。
公布辩论活动的大致规则(多媒体展示):(1)正反双方各推举一名陈辞辩手,一名总结辩手,其余同学都可作自由辩手。
(2)正方先陈述己方观点,然后是反方陈述。
双方陈述时限各为三分钟。
(3)双方自由辩论,正方先发言。
时限各为五分钟。
(4)反方先总结,然后是正方总结。
时限各为两分钟。
(5)评委同学判定胜出的一方,选出一名最佳辩手,需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并推举一名点评员准备评判陈述。
要求辩论双方紧扣观点,论据充足,做到有理有礼有节;能基本脱稿辩论者可加分。
(四)布置作业1.课外补充准备并整理辩论材料。
建议双方可以就各个问题分小组准备。
2.评委们每人粗拟一份关于辩题本身价值怎样的意见预析稿。
3.可以向我求助或聘请其他的老师作课外辅导员。
第二课时(课前布置好教室的辩论活动场面)(一)辩论活动1.教师主持,再一次公布辩论规则。
2.辩论过程(概括备录)。
(1)双方陈述观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已自制好多媒体展示资料,一边演说,一边轮换操作。
)◎正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我方认为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
孔子反对季孙氏伐颛臾的理由非常充足:一、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二、颛臾已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鲜明,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美好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是进步的。
冉有和季路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经由孔子这般说理,自然知服。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
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压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成语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使冉有和季路无法辩解;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孔子用正义之词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第三,从文中可知,冉有和季路明显地处于服从的地位。
冉有、季路把季孙氏伐颛臾的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一是尊重老师,二是本无确定攻伐与否,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后再作定夺。
受批评后,冉有、季路关于“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显得非常虚弱,接着冉有替季氏的开脱又显得闪烁其辞,自相矛盾,遭到了孔子的有力辩驳。
既然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会听从教诲。
综上所说,我方认为冉有、季路会接受孔子的教诲,会将此番道理转说给季孙氏知晓,劝阻其讨伐颛臾。
◎反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
我们把理由陈述如下:第一,我们认为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
“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再说,鲁国国君在经历“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之后必然明白季康子的最终意图,季康子对鲁国国君会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从而不利于自己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所以,采取讨伐颛臾的决断应是明智之举。
冉有、季路辅佐季孙氏伐颛臾当然也是正确的做法;既然正确,何必软了耳朵更改立场呢?第二,孔子的言论并不能站住脚。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不能成立。
孔子所提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氏伐颛臾,因为这些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
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不要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负责。
孔子将季孙家族比作“盲人”、“虎兕”之“柙”、毁损“龟玉”之“椟”,把冉有、季路比作是“扶相”者、看守“柙”和“椟”的人,实是大大地贬低了季孙氏的能力和为人,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这样就破坏了公正评判的法则。
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虽然孔子提出“均、和、安”的主张,但“安之”的前提是“来之”,根本上不能解放人民,只能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显然不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