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文档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汇总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汇总一、明清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变革1.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1.1 人口增长与农业生产明代人口逐渐增长,清代更加迅速。
为了满足人口的需求,农业生产变得更加发达。
1.2 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例如:丝绸、陶瓷、烟草、棉花等产业逐步兴起。
1.3 海外贸易的开展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逐步开展,促使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
2. 明清社会的变革2.1 明代社会的变革明代社会存在一些重要的变革,例如:农田水利的治理、浙江绍兴的丝绸产业、明神宗时期的缩编。
2.2 清代社会的变革清代社会也存在了一些变革,例如汉族民间商业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继续、农民起义的爆发等。
二、晚清的政治变革与民主思潮1. 晚清政治的变革1.1 戊戌变法1900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推进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变革。
1.2 维新派的诞生戊戌变法后,不少青年学生赞同维新思想,力图以各种方式改变中国的政治模式。
2. 民主思潮2.1 民主思潮的形成晚清时期,市民对普选、言论自由等民主要求逐渐增多,走向了一个民主意识较为广泛的时代。
2.2 民主派的活动新民学会、光复会等团体的成立以及报刊的创办,激活了中国的民主运动。
三、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1. 中日战争1.1 日本的侵华行为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部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于是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1.2 中日战争的影响中日战争的影响非常广泛,有导致长达8年的抗日阻力战争,也给台湾、香港的归属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2. 抗日战争2.1 全民抗战的开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各地的人民和军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2.2 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为中国提供了国家统一和统治的稳定性。
以上就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汇总的详细内容,对于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必修2中的各个知识点,扩展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回顾和复习。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远古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
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时代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谷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大家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还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家的思想,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分裂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三章: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对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
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罗马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它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和影响,深化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六章: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二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复习)页PPT文档共36页文档

档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历史必修2各单元知识点精华.doc

历史必修2各单元知识点精华2012年广州二中高一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2精华要点请注意保存,高二水平测试同样可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农业灌溉,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灌溉工具一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小农经济及特点一自给自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在明中期之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1)冶金业商周K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冶铁: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建琅彩。
明朝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中国最早养蚕缓丝织绸。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
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一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西汉开始出现“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三、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还是有一定发展。
隋唐时,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商帮”出现,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高一的必修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形式。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该章节重点介绍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发展。
学生将学习到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等知识点。
通过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文明的独特之处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四章: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过程。
学生将学习到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代国家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兴衰,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兴亡与历史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战争、外交关系、边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对外扩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与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本章节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思想文化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于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关系、科技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doc

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浙江2009高一历史会考\必修第二册会考条目详解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 •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
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b)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
唐代晩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be)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班级姓名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
《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
A.养蚕织丝
B.烧山耕种
C.铸造青铜
D.使用铁器
4. 孔子的学生种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5.东汉时期,某些地区的耕作方式出现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种变化
①使回转更加轻便②提高了耕作效率图1
③便于牛耕的普及④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2
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
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7.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
这一记载
①说明当时铁器的使用尚未推广②反映当时铁农具的使用比较普遍
③表明金属工具已经代替了木石工具④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下列图片中,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的是
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
9.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0.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
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11.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12.甘肃灵台出土了一把古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这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春秋C.唐朝D.清朝
13.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
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D.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14. 小明在暑假期间赴陶瓷博物馆参观古代瓷器,拍了不少照片,整理照片时把瓷器
与产地的对应关系弄乱了,请你帮助确定:右图古瓷的产地最有可能是唐代青瓷A.越州 B.邢州 C.景德镇 D.耀州
15.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以精美的造型为世人称道,以下关于商周青铜铸造说法不确切的是
A.商周青铜铸造的工艺水平很高B.西周青铜器多作为礼器的象征
C.商周青铜器铸造中已经使用水力鼓风装置D.商周青铜铸造规模相当大
16.据报道,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30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①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②彩瓷制作技术发达
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有海外瓷器传入我国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某收藏家藏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生活时代不早于
A.明代B.隋唐C.宋元D.清代
18.(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
(1)材料一反映的耕作方式叫什么名称?(1分)出现于何时?(1分)材料二反白居易的诗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3分)
材料三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四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2)与材料三对比,材料四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3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答案】
1——5:BCBDD; 6——10:ADCBD 11——15:ABDAC 16——17:AD
18.(1)一牛挽犁(1分),东汉(1分)
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
(任答3点3分)
(2)从丝变为棉。
原因: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供上层社会穿着;
②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棉布产量提高;
③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3分)。